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午夜来獾(精)
内容
试读章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谈到小说与动物,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想起他的《聊斋志异》。如果再把眼界放远一点,还会想起杰克·伦敦,比如他的《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说到蒲松龄,让我稍微有点儿自豪感,因为我也来自山东。今天的山东是一个省,它的面积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和鲁国,还有其他国家的一部分。所以说蒲松龄不仅是今天“山东”概念中的老乡,而且他还是齐国人,我和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同属于一个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最强盛的大国,国都临淄与今天的香港差不多,是一座极度繁华的商业都市。当年的临淄的确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那里不但商业繁华,还有著名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国内的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二者的相加,集中了天下最有名的学者,包括文学家。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在说那个齐国的学术和人文,用以概括它的学术繁荣、学问风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地方,后来产生了写动物的大手笔。原来这里有一个可以追溯的传统。

蒲松龄比春秋战国时期晚多了,他是明末清初的人。但是他对齐国文化的流脉显然是继承了很多。我们今天看蒲松龄的小说,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狐狸。他因狐狸而有名,他因动物而传世,他因为对动物惟妙惟肖的联想和讲述而变得不朽。他不光在中国,包括在西方,都很有名,被看作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一位了不起的古典作家。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齐国”生活。从时间上看,我跟蒲松龄相距遥远;但是从空间上看,我生活的地理位置离他并不太远,以今天的车程,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他书中描写的很多关于狐狸的传说,在我们那个地区有许多人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上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大串。人们都知道,动物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智慧的就是狐狸。而且他们讲的故事中有很多是跟《聊斋志异》完全不一样的。但是那种讲述的技巧、趣味,我觉得一点也不亚于《聊斋志异》,只是没有记下来,没有形成那么完美简约的文字而已。

所以让我来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就没有那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视角——他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微言大义,比如说常常被提到的“刺贪刺虐”,我就看不出太多。今天看,用狐狸作一种比喻,来作为他个人当年心性的宣泄,这当然会有一点;但我觉得主要的还不是这个。一个从齐国土地上出来的人,比如我,甚至可以忽略蒲松龄的文学技法,而更多地沉浸在民间传说中、那种自然地理的气氛里——是这样来阅读蒲松龄作品的。

我首先觉得蒲松龄的写作目的,有可能与后来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把狐狸作为一种比喻来使用的,而是本来就采信、或者大部分相信这些狐狸的传说。就是说,他认为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小说与动物的关系。当一个作家相信了动物的奇能,听信了它们的故事,二者之间发生了这样奇怪的、致命的变化的时候,他的作品也就会是另一种风景了。这样的作品会具备特殊的感染人的魅力。也就是说,作家如果不仅是为了写动物这个题材、不是把动物作为一个道具去使用时,他的文学面貌就会为之一变。

对于蒲松龄,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他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对动物传说早已耳濡目染;或者他个人就经历过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那些情节、那些过程,所以才会那么满怀情感地、逼真地转述给我们听。他个人非常相信这些故事,相信狐狸有异能。

外祖母的故事

这里,我讲一件小时候记得很清楚的事情。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一家是住在林子里的:动乱时期从远处搬到偏远的村落,再后来连这样的地方也不能待,就迁到一片远离村落的林子里。这种生活是非常孤独的。那是海边,是一片荒凉的原野,我们家的小茅屋四周全是丛林。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度过。

那时候林子里经常出现一些背枪打猎的人。他们带一个帆布大口袋,口袋的一角往往被红色染透,那是动物的血。我出于好奇,有时跟上他们走出很远。回来以后,家里的大人就说:一定不能伤害动物,特别是狐狸,不能打一猎人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有一天外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就住得离我们不远,她甚至说得出他的名字、多大年纪。她说他经常到海边这片林子里来打猎,有一次遇到一只狐狸,当举起枪的时候,那只狐狸马上变成了他的舅父,他就把枪放下了;可是刚放下,对面的舅父再次变成了狐狸,还做出一些很怪异的动作引逗他,他只好把枪端起来——当他正在瞄准的时候,这只狐狸重新变成了他的舅父。就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之后,他终于认定这是一只老狐狸的把戏,就把扳机扣响了。随着轰隆一声,事情也就结束了——待烟雾消散之后他走过去,见猎物趴在地上,翻过来一看,真的是他的舅父!多么恐怖啊。他大惊失色,哭着,可又不太相信,仍然觉得这有可能是狐狸演化的。他扔了枪。一口气跑到舅父家。舅母一看他慌慌张张跑来了,问有什么事。他只急急地问舅父在不在家。舅母答:你舅父到海边砍柴去了。他立刻给舅母跪下了。

我那时太小,从未想过外祖母讲的是一个传说,而认定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这让我感到恐怖。P14-17

目录

前言

一辑

 午夜来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小说与动物——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穿越理性的筛子——在香港电台的访谈

 谈自然写作——在香港青年写作协会的演讲

 大自然,城市和文学——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演讲

 潮流、媒体与我们——在香港电台的演讲

二辑

 写作是一场远行——在香港三联书店的演讲

 阅读是一种珍惜——在香港浸会大学分校的演讲

 心史与人的坚持——在香港作联的演讲

 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在香港浸会大学“文学空间”座谈会上的发言

 更清新的面孔——与香港中学生的聚谈

 好书的归宿——在赠书典礼暨新书发布会上的答辞

 在文学的绿地上——在香港浸会大学欢迎茶会上的答辞

三辑

 人和山川大地——与钟玲对话

 现代人其实无处可逃——答香港《文汇报》

 时间里的神秘蕴含——答香港《读书好》

 终将迎来品质上的判断——答《凤凰读书网》

 大地负载之物——答香港《新领域》

 一个家族的百年史——答香港《亚州周刊》

附录:狮子山下鸣尺八

序言

2010年对我来说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因为写了二十多年的长卷《你在高原》得以交稿,也就想换一下工作节奏。以前有许多外出的计划被耽搁了,正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补上。结果自春天开始,我先后去了香港浸会大学、半岛东部高校、三亚海口、武汉黄石、美国哈佛、陕西延安,并多次往返于济南北京……行程几万里,交流无数,也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教益。

3月至5月,近三个月的时间,我受邀至香港浸会大学任驻校作家,在文学院主讲“小说坊”。

在香港这三个月,由浸会大学和相关单位安排,共有十余次演讲和座谈;再加上去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合起整理成这本小书。

我在港期间受到了校方、特别是文学院的热情接待,得到许多新老朋友的帮助,这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所有的授课和演讲都由文学院细心录制,于是才使我的口头表达有机会变成这些文字。

文章即便经过案头经营也还是谬误难免——可想而知,我的这些现场快言稚语会有多少错误。但我仍愿将其当成一种交流的途径,期待着批评和指正。

深深地感谢所有给予襄助的朋友。

作者

2011年2月16日

内容推荐

《午夜来獾》是著名作家张炜香港、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新演讲录,全书收了他关于人与动物,以及多种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深刻的思考,鲜活的语感与沉思的诗意并存,锐利的洞察与理性的清澈俱在。《午夜来獾》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如果你没读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编辑推荐

张炜,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出版作品一千余万字,在海内外出版单行本二百余部,译成英、德、日、法、韩等多种文字。作品曾入选 “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经典”、“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石堂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好书奖”等各种奖项数十种。

《午夜来獾》收了他关于人与动物,以及多种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深刻的思考,鲜活的语感与沉思的诗意并存,锐利的洞察与理性的清澈俱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午夜来獾(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8057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