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吹鼓手
内容
编辑推荐

蔡秀词编著的《吹鼓手》是一幅描写鄂西北丧葬文化的风俗画,是一部专门描写死亡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叙述了为死人送葬的三代吹鼓手的故事。比如:死人复活、鬼魂现身、女和尚坐瓮圆寂、产妇死后又不得不开棺……作者并没有一味弄虚作假,并不是靠哗众取宠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在精彩的故事之下是作者对“死”的思考和对“生”的领悟。作品把如此多的“死亡”故事、如此奇特的丧葬风俗汇于一炉,实为常见少有,《吹鼓手》首创了专门写“死”的长篇小说先例,称得上当代“死亡文学”拓荒性的作品。

内容推荐

对于死亡的好奇和追问,谁又不曾有过呢?

接近“死亡”最多的人,莫过于那些走南闯北为死人送葬的吹鼓手了。

我们这班吹鼓手共有三个人:师父、老师父和我。不过.师父和老师父对生死的看法却是如此不同。

师父说,一个人在这里死了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地方的生,人人都在世间轮回,前世的因结成后世的果,前世的德变成后世的福。

老师父说,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就是一死百了。一个人生于尘土然后复归于尘土。

这是一部专门描写死亡的长篇小说,三个为死人送葬的吹鼓手的故事,是鄂西北农村丧葬风俗的精彩写照.比如:死人复活、鬼魂现身、和尚坐瓮圆寂、产妇死后丈不得不开棺……作者并没有一味故弄玄虚,并不是靠哗众取宠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在精彩的故事之下是作者对“死”的思考和对“生”的领悟。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专门写“死”的书,把如此多的“死亡”集中于此,如此奇特的故事,罕见少有.

试读章节

对于死亡的好奇和追问,谁又不曾有过呢?更何况是那些初涉世事、青春萌动的莽撞少年。不过,在接近“死亡”这件事上,我却比其他人幸运。在我们这个地方,接近“死亡”最多的人,莫过于那些走南闯北为死人送葬的吹鼓手了。

我们这班吹鼓手共有三个人:师父、老师父和我。不过,师父和老师父对生死的看法却是迥然不同。两人的观点往往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师父说,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冬天的落叶为的是春天的萌芽。一个人在这里死了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地方的生,人人都在世间轮回,前世的因结成后世的果,前世的德变成后世的福。

老师父说,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就是一死百了。一个人生于尘土然后复归于尘土。

师父说,一个人若要免受轮回之苦,就得全心向佛,了断生死,走向天国,走向极乐世界。

老师父说,佛者即是觉悟者,他们知道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你是官员还是平民,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信徒与普通百姓的区别仅是对死亡的态度不同而已。

师父生于解放之后,在“十年浩劫”中他曾是造反派的头头,方圆数十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文革”结束后他突然一心向佛,转变之大让所有的人都惊讶不已。师父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一个人生于确信,你最终会死于怀疑。

老师父生于解放以前,他家曾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家有良田万顷。解放时他正在天津卫读书。当他回到家乡,发现父亲被镇压,母亲积愤而死,田产被分,就连房屋也被他家那些佃户所占居。老师父一下子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他被赶到一家祠堂居住。为了生存他当上了一名吹鼓手。此后霉运不断:三反五反、四清、文化大革命,每次他都难以幸免。在经历了人生的悲喜剧之后,老师父自以为已参透生死。老师父说,人终是一死,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生于怀疑,那他就会死于确信。

在仔细琢磨了师父和老师父的话之后,我觉得两人说的都有道理。我到底该相信谁呢?这正是我的困惑所在。

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我第一次为死人送葬的时候,还没有摸过唢呐。那时我十五岁。记得是秋天,吃午饭的时候,师父过来说:

“晚上有场事,你去不?”

“那就去呗。”父亲说。于是我就去了。  我们是下午后半晌上路的。天很热。我穿一件银灰色布衬衣。衬衣很大。父亲买的。父亲说,大点可以多穿几年。

师父的师父在半路上等我们。走到跟前时,老头儿才从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站起来,拍拍屁股。随即有灰尘从身后扬起。

“叫老师父。”师父说。

我胆怯地叫了一声。

老师父并不答话,脸冷冷的,说不上什么表情。半路上,师父说,你学手艺的事儿我还没对老师父谈过,这么撞去,老师父怕是会不高兴的。随后师父又说,管他呢,去了再说。

师父说这话时,我没有多想,我甚至觉得那是他们之间的事。现在才觉得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很显然,我的突然闯入侵犯了老师父什么。

P1-2

序言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是本书的真正作者,充其量不过是故事的记录者而已。而真正的作者在没有讲完故事之前就下了火车。

应该说,故事的主人公下车时我们曾握手道别,由于当时我沉溺于这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之中无法自拔.很显然在做那些礼仪性动作时,是多么心不在焉。在火车继续前行之后,我才发现忘了让主人公留下地址和电话。我伸出脑袋眺望渐渐退去的月台,心中懊悔不已。

回到家之后,我把这些故事重新整理时,终于发现有些故事并不连贯和完整。不过,它的随心所欲且天马行空反而使这些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读者可以随意翻开书本从任何一页读起,而不会感到莫明其妙。这就像那些散落在荒滩上的奇石,你可以随意拾起一枚在手中细细把玩,而不需要追问它来自何处。

后记

多少年之后,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进城想买一对唢呐,在路过一个旧书摊前,他突然发现两本名为《吹鼓手》的旧书,中年人以原价十分之一的价钱将两本旧书买了下来。他甚至忘了买唢呐的事,夹着书就登上了回家的班车。

当中年人将那本破烂不堪的《吹鼓手》递给师父时,正是日上中天。中年人将一张靠背椅搬至太阳底下,迫不及待地读起来。由于急于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中年人从书的最后一页读起。师父则坐在中年人的对面,捧着另一本书从头开始读。这样一来,师徒两人的思想便向中间汇合,就像两条发源不同的河流一起汇入大海。

当合上书本之后,两人几乎同时在问对方:老师父若是看到这本书该作何感想?师父则说,老师父怕是早死了,当然,也许还活着。这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硬币抛起落地时你很难猜到朝上的是哪一面。

接着他们谈到死亡。这是师徒二人第一次坐下来谈论这个话题。不过两人对死亡的看法与书中的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不奇怪,因为多少年来师徒二人的观点总是大相径庭。

当师父对死亡大发宏论的时候,中年人只得大骂本书的记录者是个白痴。正是因为本书的拙劣记录,让他在师父面前颜面全失。多少年以来,中年人总以为自己不论吹奏技艺还是对死亡的理解均超越了师父,然而书上的白纸黑字让他再一次有口难辩。

书评(媒体评论)

榕树下网友 苦参碱

很欣慰自已有以阅读小说这样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用这个方法来了解死的感受。也很欣慰能读到蔡秀词的《吹鼓手》,让我提前了对死亡的思考。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能免,不过,体会生活和体会死,一样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思想,不管你会不会,愿意不愿意,那会发生的和不会的,都不得不由你的意志,都在自然的出现和离去, 我们在这么多的无能为力中,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阅读。

榕树下网友 龚凤鸣

看完三章歇下来,自己就像那个刚刚奏罢一曲的吹鼓手。感觉死亡之神就在天空,默视忙忙碌碌的众生,眼中意味深长,有一丝嘲弄和同情……

榕树下网友 18637149911

吹鼓手。北方是吹唢呐的人,本山大哥就是高手,音调高亢、热烈,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婚丧嫁娶助兴的主要手段。作者娓娓道来,如临其境,好像回到小时候在乡村的感觉。好感人。

榕树下网友 蓝色梦想

视角独特。写出了社会底层一个特殊群体人的生存和命运,读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吹鼓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秀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68805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5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