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IT历史的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想要超越他们,必须先了解他们!
他们的企业精神与领袖气质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这本由李昌勳编写的《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以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在IT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两位英雄,从这一点来看,本书的构想是史无前例的。
图书 | 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创造IT历史的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想要超越他们,必须先了解他们! 他们的企业精神与领袖气质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这本由李昌勳编写的《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以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在IT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两位英雄,从这一点来看,本书的构想是史无前例的。 内容推荐 《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通过回顾在激烈的竞争中日臻完美的PC的历史和一件件实例,给读者分析了摒弃就业而选择创业的IT巨头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不败勇气从何而来,以及缔造他们超凡魅力的教育环境和创业精神的土壤、独特且能吸引众人的领导艺术等,以苹果CEO乔布斯和微软CEO比尔盖茨为例,讲述他们的成功之路,对国内职场和创业人群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的作者是李昌勳。 目录 Chapter 1 给天才自由 宽容成就非凡 危险的异类儿童 喝掉蟑螂药的乔布斯 与“圣女”泰迪希尔老师的相会 被怀疑患有自闭症的神童 “水杯”事件改变了人生 注入自信的“家庭奥运会”(Cheerio Olympic) 延伸阅读——对手出生的1955年,是怎样的一年呢 严谨把握 六岁的小鬼,进入硬件世界 被天才沃兹尼亚克所刺激 全力思考 执著于竞争和胜负的基因 盖茨在童子军(Boy Scouts)度过的童年 少年盖茨的“垃圾堆”房间 在C立方与未来相会 为伟大的航海而准备 彷徨与渴望的暴风期 了解到爱迪生比马克思更伟大 从印度大麻到禅宗佛教 延伸阅读——乔布斯所读的瑞德学院是什么样的学校 百忙之中燃烧的热情 国家奖学金学生考入哈佛 盖茨式的扑克与电子娱乐 延伸阅读——盖茨的数学水平如何 Chapter 2 神话般的阿尔法和奥米伽式企业 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在发芽 超越蓝盒,展望商业未来 走向SW帝国的关卡 朋友肯特埃文斯的影响 赚钱的武器——微处理器材 遇见编程的“导师”约翰·诺顿 延伸阅读——竞争关系的始末 越鲁莽的挑战越伟大 做天才不如做领导 走向一把手的马基雅维里式欲望 要想成为领导,就要与领导对决 率先成为戴维 关于“温柔的天才”——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延伸阅读——谁是这个时代的真正天才 不要害怕战斗 抓住PC产业的主导权 向“海盗”宣战 爬上巨人的肩膀 延伸阅读——施乐(XEROX)PARC的谜团 对手的比较 Chapter 3 成为领导者的想象力——史蒂夫乔布斯的经营与领导能力 海盗船长的领导能力 随心而想、随口而说 不要模仿,做我自己的 与其回忆过去,不如展望未来 不要迷恋于“人性化CEO”这样的评论 延伸阅读——乔布斯为什么执著于黑色高领衫 从思考模式中删除 “不可以”这句话 只有打破固定思维,才能找到突破口 延伸阅读——比较乔布斯与盖茨的表达方式 挑选精英,催促发展 乔布斯的致命弱点——一山难容二虎 乔布斯的致命弱点——过于傲慢 突破常识 创造的第一原则是享受在其中 延伸阅读——乔布斯的偶像鲍勃·迪伦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改良同开发一样重要 延伸阅读——iPod的由来 唯有不放弃,才能赢得荣誉 当你有了“成功的预感”,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关心名分,不如基于实力 爱钱不如爱工作 成功不求规模,只求实质 与另一类人同行 Chapter 4 速度与实用主义——比尔盖茨的经营与领导能力 “双面神”的领导能力 冷酷的垄断者,还是可怜的牺牲品 丝毫未减的果断与幽默感 雷德蒙德校园(Redmond campus)的“民主独载者” 顺应者死,逆反者活 “黑手党”与“偏执狂”之间的均衡感 采取两种战术,共存与攻击 盖茨的法则是“反墨菲法则” 延伸阅读——乔布斯和盖茨各自的爱情故事 速度支配一切 微软组织的巨大力量 利用健康的“神经过敏” 延伸阅读——谁是最初的 PC创始人 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珍惜时间与金钱 速度的秘诀就是资本的“地毯式轰炸” 延伸阅读——比尔·盖茨没有就读哈佛大学法学院 要么快速进化,要么立即灭亡 把个人的IQ,转化成企业的IQ 提前出发,并付出更长久的努力 延伸阅读——盖茨和乔布斯的日本朋友 竞争对手的人脉 Chapter 5 未来之路的奥德赛 i乌托邦的主角是谁 苹果,能带来一个新的变迁吗 数字化的时尚法则——苹果 延伸阅读——冒牌史蒂夫·乔布斯的真面目是…… 想要超越苹果,必须要先了解乔布斯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未来 资本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式转变 创造性资本主义在萌芽 比尔·盖茨的新挑战 延伸阅读——你是苹果的粉丝吗 结尾——关于命运与意志的挑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52年保罗与克菜拉搬到了旧金山,那是他们相恋的地方。即使不那么富裕,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还算过得去。从他们的窗子可以一眼望到辽阔的太平洋。拥有健壮身材与稳重性格的保罗,在一家融资公司工作,做分期付款收银员。 1955年,他们领养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并给他取名为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三年之后他们搬到旧金山南部的产业地段。 乔布斯独一无二的性格,在他开始学会在地上爬的时候,就已经初显端倪。运动机能亢奋的特性,在乔布斯的身上延续了一生。 小乔布斯在凌晨4点钟就起床哭闹,让父母没有办法睡觉。他有十足的好奇心,见到奇特的东西就忍不住一探究竟。有一次他竟然喝掉了放在房屋墙角的蟑螂药,险些送掉性命。 这样的小乔布斯如果没有把金属针放进插座那就太奇怪了,当然后果是被烫伤。 保罗与克莱拉夫妇可能是被乔布斯弄怕了,他们选了女孩作为第二个领养儿。女儿比乔布斯小2岁。她在史蒂夫制作苹果I的时候竭尽全力帮助他,也是苹果的第一个购买者。就算是亲生儿子,乔布斯也是个非常难养的孩子。但是保罗与克菜拉夫妇总是给予他无限的宽容和关怀。 每当与人们谈起已经过世的养父母,史蒂夫.乔布斯总是抱着一种十分敬重的态度。无论是谁称他们为“养父母”,他总是会强调“他们是我的父母”。 在一次采访中,乔布斯谈道:“父亲非常乐于工作,他的双手富有天赋。母亲十分注重教育,在我上学之前她就教会了我很多事情。” 乔布斯的养父母尽力给他灌输专注事实与开放精神。精力旺盛、思维灵敏的乔布斯,通过父母与周围的人,得以成熟。 多亏这种自由的教育,乔布斯很早就对技术工作产生了兴趣,培养了观察事物本质与原理的思考方式。不可控制的乔布斯,要适应井然有序的学校生活,这成为让他异常痛苦的事情。 乔布斯这样回忆: “我遇到了之前所不知道的权威,他们几乎把我的好奇心给吞没掉了。” 问题少年乔布斯在上课时间总会表现出故意作对的态度,让老师为难。乔布斯自以为写作业是浪费时间,因此根本不写作业。他有时候还会抓几只青蛙或几条蛇放到教室里。乔布斯因此被停课是学校应当给予的处分,也是对于他不正当行为的适当惩罚。 他回顾说:“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真是问题孩子。老师拿我们完全没有办法。” 一般的淘气少年喜欢成群结队,但乔布斯不怎么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玩。当时的一个同学说:“乔布斯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有一次他因为输掉了游泳比赛,而抱头痛哭起来。” 在乔布斯四年级的时候,一位叫泰迪·希尔的老师,发现了这个出了名的问题少年脑子里所具有的非凡机智。 后来,史蒂夫称她为“我人生的圣女之一”。 泰迪.希尔了解到乔布斯虽然很不听话,但有非常聪明的头脑。于是她便向乔布斯提议,如果他能够完成所留的数学题,就奖励给他5美元和一些糖果。 也许这让他知道了成就所得到的不再是无形的赞美,而有可能变成利润。不管怎么样,乔布斯遵守了承诺,他在数理化上的成绩自此开始突飞猛进,这也为他在数理与科学领域的潜质奠定了基础。 泰迪·希尔是让反抗少年乔布斯变为英才的恩师。 泰迪·希尔不仅教他数学,而且教他用工具制作相机,乔布斯对此充满了兴趣。泰迪.希尔老师让他体会到报酬的动力与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而得来的喜悦与成就感。她真是培育天才的伟大教畜者。 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相机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东西。让他理解机械运作原理的,是他的养父保罗.乔布斯和他在上初中时搬走的洛斯拉图斯邻居的叔叔们(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和惠普公司的工程师们)。他们给予了乔布斯在工学上的灵感和养分。 与泰迪·希尔在一起的日子,对于还不到10岁的乔布斯来说,起到了发展非凡才能的决定性影响。 乔布斯非常感激这位让他重新找到学习热情的恩师。他说对于学问方面,他在那年学到了比一生还要多的东西。 乔布斯的学习进度非常快,期末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所有高年级的课程。乔布斯需要英才教育,但当时没有这样的教育模式。 当时任教的老师劝他直接从小学跳级到高中。 乔布斯的父母考虑了很久,他们不想让他成为“大头孩”,而是希望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是同意他跳级直接上初中。如果当时跳级到高中会怎么样呢? 不知道之后的大起大落会不会导致他们搬到洛斯拉图斯,不知道能不能与陪伴一生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相遇。(他比同龄人提早两年进了山景城克里藤中学。)但不幸的是,那个地方不适合富有知性与感悟性的乔布斯居住。那里有很多无法控制的贫民学生,动不动就发生群体打架斗殴的‘事情,导致警察出动。 乔布斯虽然也是淘气鬼,但跟克里藤中学的学生们相比,他的程度简直就是小儿科。乔布斯自由奔放的性格与突出的智慧根本无法在那里得到尊重,于是他渐渐被残酷的现实所折磨。 乔布斯决定,下学期开始就离开克里藤中学。 对于幼小的乔布斯来说这是多么唐突的决定,但他的养父母却尊重了他的意见。他们为了乔布斯把房子卖掉,决定搬家。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了洛斯拉图斯,周边的库比提诺市和森尼维耳市都是主要发展电子技术产业的地域。P5-7 序言 不论在任何时代,对手之间的较量都是十分有趣的。也许这是出自于人们对孰优孰劣、谁胜谁负的好奇心。然而,当一对对手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导者时,在大众舆论看来,两者关系的意义就已经超越了有趣的范畴。无论是善意的竞争,还是最终拼得鱼死网破的生死较量,当两位顶级领导者相撞的那一刻,历史和时代的走向或许就会自此而发生扭转。 20世纪末期开辟了IT时代,众多英雄与富豪应运而生。而在其中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当属史蒂夫·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两人都是在1955年出生,成长于美国西海岸。而且两人似乎是约好了要在大学期间中途退学,抢先跳入计算机革命的浪潮中,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 1970年初,计算机革命的初期,除了这两个人,还出现了很多被称为“wire head”的计算机狂人。 乔布斯从售卖“蓝盒”起步,而盖茨则是以数据传输设备开始创业,在公司成长期盖茨懂得了如何追求利润。用对计算机的热情代替简单容易的就业,使他们同时改变了自己与计算机产业的命运。 两人都是在20岁左右便成为百万富翁。虽然因大学中途退学而没有获得学历,但与MBA出身的比自己小9岁的才媛结婚并有3个孩子,这似乎也不足为奇(乔布斯在遇到现在的夫人之前,和高中时期的爱人生了女儿莉萨)。 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列举这两位对手的故事。 两位对手的人生经历和面临重要转折时的抉择,造就了苹果和微软,从而改变了工厂行业的历史。介绍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与哲学、经营论的著述已经数不胜数。这些著述本身并没有把这对对手的人生分开,把两人放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去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结果呢?这个疑问才是笔者撰写这本书的出发点。 两位对手的成功有着共同的分母。家庭与学校里的教育、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展望未来的眼光、领导者的资质与品德等,其中都藏着重要问题的线索。 对两位对手的评价,随着他们一手创造的苹果与微软的发展而众说纷纭。比尔·盖茨的退休,将会使微软的神话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 如今的IT市场是史蒂夫.乔布斯的舞台。iPod与iPhone的问世主宰了市场的趋势,而其成功的关键,正是他的创意与设计理念。 2009年,乔布斯被《财富》杂志评选为最佳CEO,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十年最佳CEO,与俄罗斯总理普京一起被《新闻周刊》评为201 O年六大最具关注人物之一。 对于“苹果”的拥趸来说,乔布斯所受到的崇拜,几乎接近于宗教级的神圣地位。甚至有些人深信乔布斯在辞世后的第三日将会复活。更有甚者认为,乔布斯如果在重新就任苹果CEO之后没有制造mp3播放器,而是跨界制造汽车,也许他现在已经可以在空中漫步了。这一类夸张到几乎使人感到可笑的评价,被人们称为“乔布斯病发症”。 反之,盖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网景”的没落为契机,因违反“反垄断法”被起诉,几乎成为IT行业的公敌。批评者认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创立只是对公众负面评论微软公司垄断行为的回应。 但是,随着盖茨2008年辞去所有职务,提出“创造性资本主义”,并在慈善事业上做出巨大的贡献,曾经对他的恶评,被越来越多的称赞与尊重所取代。据统计,在非洲等地至少有70万人因盖茨的基金会而重获生命。2009年年末,韩国一项名为“最受大学生尊敬的人物”的调查中,盖茨的支持者仅次于奥巴马,位居第二位。而在美国的相关调查中,他则位于奥巴马、纳尔逊·罗利、赫拉·曼德拉等人之后,排在第四位。 乔布斯这个人的个性十分有趣,他在诸多领域所付出的努力让人们颇受感动,但是他获得成就的这段过程,却是异常的危险;盖茨跟他不一样,虽然他也面临过一些危机,但整个过程却是一直以稳定高速的态势成长。我想在这两个人中,最具有传奇魅力的是乔布斯,而盖茨则是人们最想模仿的楷模。 乔布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单调的IT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艺术气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也出现了风格上的转变。盖茨已经渐渐老去,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明显,但他的性格却依然富有年轻人的创新和勇气。比起像乔布斯那种领袖魅力,盖茨用大胆的经营手段将微软做成史上最成功的企业。 这本书同时把两人放在同一个角度,找出能适用于我们现实的时事点与共同的分母。通过这些对比,想要阐述像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那样成功,就不再是一个虚无的空谈,我们会发现,就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缺乏像他们那样突出的资质与成功的钥匙。 揭开神话的面纱,好好观察两人,就像2002年世界杯红魔啦啦队的口号“美梦成真”一样,感觉会越来越真实。这也是把书的题目写成“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的原因。 因为题目用了祈使句,如果是那些期待引导与实践纲领的读者,也许会有点失望。 但笔者编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尽量反映出两个人所发表的言论与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并通过所搜集的资料来讲述两个人的成长信息。 这本书的中心主旨与1999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硅谷传奇》相辅相成。而在电影中,两个对手在“图形用户界面”,又称图形用户接口)技术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没能有机会对这两人进行专访,或者通过实际的案例来找到事实的论点,但本书所忠实专注的,是从庞大的信息中揭示出新的观点。在编撰过程中所引用的书籍内容,都另起了目录,但在1~2章节中多引用《透视比尔·盖茨》、《iCON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改变未来的技术》,在章节3中多引用《史蒂夫·乔布斯,神的交涉力》。在此要感谢给予我大量灵感与优秀内容的作者与翻译者。 史蒂夫·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故事,是存在于当今这个时代的历史。我想,即使是过了十年,甚至是一百年,这两人依然会牢牢地占据该领域的话题中心。以他们为主人公的书籍会越来越多。希望这本书会以事实客观的立场,成为一部新的典范。 感谢给予我企划与出版机会的Money Plus出版社的金明浩社长,以及《胜利的对话》的著者李诗静。 面临紧急的出版日程,在巨大的压力下,有几次我甚至试图放弃,但多亏有一个人一直在我的身边给予我默默地支持,她就是我的妻子顺享。 2010年1月 著者李昌勤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将史蒂夫 ·乔布斯与比尔 ·盖茨的伟大事迹,以现实角度进行解析的一本书。如果将他们的人性面貌与成长故事相比较,我们会从中发现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你可以为了理解信息技术(IT)的历史而读,也可以把它当做教育与经营的参考书,或者只是拿它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 金东宁YES24会长 这本书以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在IT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两位英雄,从这一点来看,本书的构想是史无前例的。我认为,即使是对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乔布斯进行单独的介绍,都足以构成热门的话题。而把一直互相竞争的两位通过一本书的形式拼接在一起,从同一角度观察两人,这无疑是一次新颖且富有趣味的尝试。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盖茨与乔布斯的共同点、不同点,那么读者将会感受到双倍的趣味。 赵东成首尔大学经营系教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像乔布斯那样梦想像盖茨那样成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李昌勳 |
译者 | 千太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211432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1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5.38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1-3910号 |
版权提供者 | MONEYPLU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