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
内容
试读章节

欧阳今年也四十好几了吧?可是看上去好年轻。他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人真的老了的话,心态会更偏向怀旧,也许会更想念住在城里面一家人的感觉。老实说我却不怎么怀旧,也不恋家,可能我会越活越像小孩。”他说他自己是“积极进取型闲散退休人士”.他在香港《明报》开设的专栏名字叫“中年无休”。

欧阳强调,一切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如果你不满足于“蜗居”,那就应该去工作,既不要“傍大款”,也不要“啃老”。

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不赞成“啃老”。在他看来,“啃老”会造成家庭矛盾,“本来可能是很和谐融洽的关系,可能因为‘啃老’而发生很多冲突”,而这样的家庭冲突,到最后一定会演变成社会冲突。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强迫家人来替你承担。

欧阳在大学时代,租的第一套房子只有10平方米。入社会后买的第一套房子,也不过30平方米;现在,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慢慢争取到一套将近14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绝对称得上“豪宅”!他不是暴发户,或许也并不算太有钱。他说,他“特意要住在郊外,才可以有比较大的房子,在城里根本不可能。而且因为是老房子,买的时候也碰上了地产的低潮期,总价才没有那么可怕”。

起初,我想请一个社会学家或者时事评论员来讲“蜗居”的问题。但是怕讲得太沉闷,而且也容易流于陈词滥调。某日不知何处来的灵感,突然想到不妨邀请搞家居设计的欧阳来谈。一方面,他可以从设计的角度切入,谈出一些新的对“蜗居”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欧阳本身也是个媒体人,过去做过主持人,常年开设专栏,真要他评论起来。应该也能胜任。本来也就抱着这两点初衷。谁知采访结束后。收获比原来想象的多得多。

采访欧阳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错过”。

起初,当我试着给欧阳印在《回家真好》上的电邮写信时,还担心手中这本2003年出版的“旧书”所提供的信息.或许已经“逾期作废”了。然而,发出电子邮件当天的晚上,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看到我的邀请函时,欧阳人在日本,但立刻就答应接受采访。不过他在回信中说:“我目前人在日本关西,回港后要再到法兰克福,再回港后还要去澳门、北京。这阵子在港的时间不多,先把我的时间表给你参考,看看是否能来得及。”欧阳很细心,几号回港,几号赴德,几号去京,都列得详详细细、一清二楚。

足足半个多月,我都在盘算,和欧阳不断来往邮件,心想:到底最终是在香港、澳门还是北京采访他呢?只要他确定一个时间,我便立刻飞过去。谁知,最终却在杭州见到了欧阳!——他当时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

P8-9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两年,大陆出现港台热,但在热潮之外,对香港和台湾的认识真的有更深刻一些吗?或者说,这几个地区之间现在如此紧密,但到底我们对彼此的历史身世、当前的忧虑与困惑了解多少?许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认识香港文化人与香港文化的重要支点。

——张铁志(台湾地区作家)

我赞同许骥试图从“访问”中把香港曾经经历的历史教训——拆迁、蜗居、蚁族、剩男剩女、富二代等——奉献给内地同胞的努力。就像他说的,香港地区怍为“文化要塞”的战略位置,尤其对中国内地未来可持续发展来说,绝不能轻视。许骥是一名行动中的思考者,我很欣赏,咱们共勉。

——加藤嘉一(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者)

目录

序 怎样做个城市

自序

欧阳应霁:“蜗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马家辉:“蚁族”根本不是问题

邓小桦:所有拆迁都要跟幸福有关

林奕华:时代不鼓励思考造就“剩男剩女”

邓小宇:“富二代”,走着瞧

汤祯兆:要创业,要理想,不要想赚钱

许子东:考研不如去留学

李照兴:微博会把人变蠢吗?

廖伟棠:找寻失落的“理想主义”

梁文道:我宁愿没有粉丝

序言

年轻作者许骥出新书,邀我写序,还提议了一个题目给我:“怎样做个城市人?”;我没多想便答允了。没多想是指题目,以为胸有成竹,怎说都是彻彻底底的城市人,可一旦开笔,却发觉茫无头绪。茫无头绪是因为,尽管我每天在城市呼吸,却鲜有把“怎样做个城市人”当作一个问题来思考的。或许,已经置身其中,就不会再想“怎样成为”。你已经被“抛掷”进了城市,从开眼之日,城市就是你的摇篮,你的底色。你的背景音乐,你的日常生活世界。如水之于鱼。鱼还会“想”它应该怎样游泳吗?

但想想又不尽然。不单是说许多人仍生活于农村。或经历着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这不是我所熟悉的),而是,即便是一些已然生活于城市环境中的人,也未必就具备所谓城市人的精神特质。没错。环境影响心性,但两者常常是脱轨的,尤其于中国内地.硬件建设大跃进往往不成问题,城市的“基建”全有了,但所谓“城市人的特质”.常常好像还不搭配。由是观之,“怎样做个城市人”这一问题。就不仅只对于“介乎”、准备跨越门槛的人有意义;对于已然生活于城市的人,也许亦是值得思考的。何况城市恒常于变化之中。

“怎样做个城市人”至此稍稍转向,成了“什么是城市人特质”这问题。但进一步诠释前,我感到还有必要多加一个说明。当我们说类似“怎样做个读书人”时,我们说的大概是“读书人”或阅读的美好特质,但“城市人的特质”不然,有些当可看作“正面”(如文明人的素质、现代化的便捷等),其中也包括一些你不可简单定夺为好坏。超出好坏,或好坏并存,只能当作内涵气质来描述的东西。换言之。这不是。或起码不全然是一个“提升”、“变好”(或反之的“堕落”、“变差”)的问题。如果真有所谓由“非城市人”变成“城市人”这回事[如佐拉1883年的Au Bonheur des Dames(中译《妇女乐园》),写一个从乡间来到巴黎、年方二十的女子,经历现代百货公司洗礼而成为“城市人”]。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转化”。城市人是一种现代变种。

如是者我进入城市人特质的思考。都说我们总是以差异来定义事物,那城市之于农村、乡镇,又有什么最基本的分别?

内容推荐

许骥编著的《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讲述了:曾经,我们见面,亲切地问:吃了吗?

现在,我们见面,急迫地问:买房了吗?又跳槽了吗?找到合适结婚的了吗?

是什么让现在成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焦虑和浮躁,又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

高房价、就业难、节奏过快、剩男剩女等现实问题充斥着当前中国人的生活,人们渐渐发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之外,也牺牲了原本相对平和的心态。

而这些情况在经济方面先行一步的香港地区也都曾出现过,在很多方面可以说今日之内地就是昨日之香港。《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邀请香港中青代文化名人讲述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历和感受,让内地读者在了解那些有趣却不熟悉的香港历史片段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当前的生活,在接受现实的同时摆正心态,或许平和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快乐。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焦虑,需要的只是“淡定”而巳,坦然面对,生活依旧是生活。

编辑推荐

许骥编著的《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试图从“访问”中把香港曾经经历的历史教训——拆迁、蜗居、蚁族、剩男剩女、富二代等——奉献给内地同胞的努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认识香港文化人与香港文化的重要支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92395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