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明康的老宅
内容
试读章节

孔明康的老宅

老山煤矿背面两公里的西南处,有个叫川石沟的破落村。之所以说破落,是因为远远地看上去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所有的房屋都十分低矮、老旧和凌乱。尽管如此这里仍然生活居住着上百户人家。

按说川石沟村,距离繁华的古兰镇和经济腾达的老山煤矿如此之近,应该像其他一些周边村庄一样房屋整洁,村民富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才是。然而这个村庄却太贫穷了,多数农民仍然还是靠贫瘠的土地生活,一些年轻人只靠在市区、矿区做点小本买卖,艰难地养家糊口。有人说,这是一个被上帝遗忘了的村庄。的确,这个村庄被上帝遗忘了,从未给过一缕幸福的阳光。社会如此发达,国家的五个大型矿井在古兰市相继建成投产已经二十多年了,没在这个村庄中招收过一个工人,没给过一分的青苗、教育补贴、污染费、征地费等等。原因很简单,因它是煤矿的边沿地带。边沿地带就意味着沾不上煤矿的边,沾不上公家的光,更享受不上国家煤炭企业给予别的征地村庄而不能给予川石沟村的村民们渴望和望眼欲穿的实惠和合理待遇。二十年来,美好而幸福的阳光总是不紧不慢地从这个破落而凄凉的村庄中偏移而过。什么也没有带来,而唯一给予和带来的是村庄中沿河岸铺设的那条运往外界煤炭的必经之路。公路宽阔而笔直,外运的汽车日夜不停地呼啸、嘲笑着驶过这个村庄。什么也洒不下,洒下的却是一片无尽的烦嚣和灰蒙蒙令人发指的黑埃。

沿着公路再往村外一公里之处东西方向望去,同样有一处宽阔而破败的院落。不过却跟村庄中的院落有所不同,这里是市农机公司的仓库,现在已经不常使用了。仍还存放着一些化肥、草绳、麻袋之类的未经废弃的物资。这所院落,标准的口字形平顶结构,一人多高的围墙早已七倒八塌,四周长满了茂密的艾蒿、杂草。歪斜的铁栅栏大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旁边开着一扇摇摇欲坠的小铁门。如果不是有什么车辆进出的话,那么看守在这里的人,便是通过这扇破门出入的。

川石沟村的孔明康老汉跟老伴远离村庄,就居住在这里,看守着这座宽敞而荒凉的仓库。孔明康老汉携带老伴居住在这里,已有多年。缘由有三:一者是图个省心自在;二者相比之下,居住在这里比居住在自己废弃多年的老宅又安全可靠得多;三者是贪图那三五十元的看门费。村中的人都明白,但无人来跟他相争,尽管都很贫困,但想想看,吃水都不方便,谁会为那三五十元的看门费而长年累月孤苦地静守在这里?然而,这一切对于孔明康老汉来讲是多么难得的好事。清静安宁,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几十间仓库几乎都闲着,自己想住哪间就倒腾倒腾住哪间,没有人管。为此,孔明康老汉自鸣得意了多年。凡是来过这个院落的人都会发现,靠西两间不算太阴暗、潮湿的仓库到歪七八扭的铁栅栏小破门之间,硬让孔明康老汉的两只脚踏出一条像蛇一样白生生的小道来。

出得那扇铁栅栏的小破门,跨过一条小水渠就是那条柏油公路,沿着公路向东目光躲过风驰电掣般的运煤车辆,就可以看见整个村庄。村庄的每一棵杂乱无章的树木,破烂的屋顶,靠山畔人家的袅袅炊烟,这是孔明康老汉每天都必须而且长久观看的一道风景。每一天在内心都要猜测、判断,分析和牵念村中的三个儿子及三个儿子们的生活状况及和谐程度。是否还在无止息地吵嘴打架?想到这些,孔明康老汉的脑袋总会像拨浪鼓一样不由自主地摇晃许久,然后,才佝偻着背绕过围墙向后山走去。

孔明康老汉,七十挂零,按说是大福大贵之人,三男二女儿孙满堂。早应该是尽享清福的时候,可儿女不孝,老伴又有病,常年大把大把地吃药,哼哼唷唷的。他不得不一大早起来,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挑水。然后,帮老伴生火做饭。饭罢,提个箩筐沿公路捡拾运煤车偶尔甩下的一两块炭块。这需要走好长的路,也可说是孔明康老汉唯一的便利。日积月累,孔明康老汉会把捡拾下的自己用不完的炭块卖掉,除了给老伴买药,便是贴补家用,从早到晚都忙个不停。

在这里,我们得有个简单的概论:当今现实社会中,科学如此发达,各城市、各行各业(包括一些农村)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壮大。普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不仅得到了解决,而且都在讲求个高质量、高素质的生活水准,不再有过去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恐慌与困惑。尤其是古兰市这个国家级的重点煤焦基地,更是发展建设得繁荣昌盛,美妙绝伦。宽而直的街道,水流般光滑锃亮的各种超豪华轿车,娱乐场所,高层建筑,五光十色的迷人夜景,都充分展示出了一种极为美丽、充实、强壮的景象。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好势头。尽管如此,但这一切都不能不表明,靠近古兰市的川石沟是古兰市发展、建设中灰暗的一角。这个灰暗的一角,我们将它定为落后。落后,就是贫穷;贫穷就会愚昧;愚昧就会产生不孝;不孝的根源就在于贫穷后产生的极端的自私自利。这样人们就不难发现和想象出孔明康老汉一把年岁的人了,仍然过着这样艰苦、凄凉的生活。

孔明康老汉,在艰苦的岁月中,好不容易将一堆儿女一个个养大成人。三个儿子也相继成家,两个女儿先后出嫁。然而,按老伴常说的一句话来讲:“儿跟婆姨,女跟汉,留下老婆老汉没人看。”看来,一点也不虚说。对于两个女儿,孔明康老两口仍是农村古老传统的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只要她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别让父母跟着操心,逢年过节能都相跟着来看看,就算心满意足了。压根也没指望过什么,养儿防老才是天经地义的事。孔明康老两口曾经就是这样将晚年幸福,死心塌地的寄托在三个儿子中的一个身上的,用他们的话说:没这个有那个。不曾想到三个中没有一个。说起来,真让人心寒。  。

大儿子大牛虽说人老实,可媳妇蛮横、霸道、刁泼,刚刚搬进新房时,就闹着分家另产,搞得全家鸡犬不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明康老汉原来除了村中废弃的一座祖上留下来的四合院老宅之外,还在一个当官的好内弟的鼎力资助下,在靠村边一个显眼的山凹处,搭盖了五间新房,当时也是迫在眉睫,老宅早已“老态龙钟”,摇摇欲坠。可儿媳妇却一个个相继走近门前,老汉不得不使尽老力,搭盖了这五间新房。大牛的媳妇率先抢占了两间,三儿媳妇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占了两间(之所以迅雷不及掩耳,是因还未经登记结婚,也没举行婚庆仪式,便将孩子生在了家中)。剩下一间,老两口还没住上几日,二牛也领回来了媳妇。二牛说是:老子养儿个个有份,唯独他分一间房,还得跟大人们挤在一块,这分明是父母“偏心眼”,他太好说话。于是,他跟爹娘吵,跟两个兄弟吵,最后,一怒之下,卷起被褥连夜带着媳妇离家去了。

孔明康老两口无奈,满脸愁苦。自古以来,好家业不够三份子分。这五间房子怎么个分法?怎么分也不公道,怎么分也没有老两口的一席栖身之地啊!

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孔明康老汉一气之下,卷了铺盖携着老伴选择了村外那座荒僻的仓库。

孔明康纯属一个典型、标准、辛劳、节俭、古板的北方老头。尽管儿子们对他那样,但他的心,没有一天不在他们身上系着。每时每刻都在为他们的生活而着想、操劳着。为此不到一年的功夫,便在这所荒僻的仓库周围,拨开杂草,费力地开辟出不少小块地,用以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等贴补他的所有儿女们。瓜菜成熟后,他就会摘下来,令体弱多病的老伴,提上篮子,送到村中的儿子们家。而每一次所得到的回报,只不过是孙孙儿们脆声声地喊一声奶奶。这就是做父母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只要儿女们能给个笑脸,给个问候,他们就会满意得跳跃,行动就会加快。就会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人生价值。遗憾的是这样的情景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夏末初秋的日子,路边草密浪热。孔明康老伴提着篮子进村,一路上摸出口袋中的去痛片像吃炒豆子般嘣嘣地干咬着、干咽着,哼哧哼哧地进村走了一圈。不仅没有吃上儿媳们的一口饭,水都没让打了打牙,连口袋中的几元钱都被孙子们尽数掏去。回到仓库后,坐在她的破木板床上,伤心的一个劲儿地落泪,边落泪边数落老伴:“说不让你种那些地吧,你偏要种。既然种了,他们想吃,那就等他们自己来拿,不来拿就让它放着烂着,你还非让我去给他们送去,连个好脸色都没看到。这都是你惯的……跟着你一辈子受穷、受累不说,还得受他们的气。”

可以看出来,只要父母有一口气,他们的心多会儿也是向着儿女的。而儿女们却不能回过头来,好好看看父母。看看父母为他们熬白的头,看看他们骨瘦如柴、力不从心的样子,抚慰抚慰他们那颗早已操碎的心。看来“养儿防老哩,嘿,这防个屁!”孔明康老汉常常在心里这样哀叹道。看来国家提倡“少生孩子、多栽树”那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呢。有时候就这么想。

自打那次分家另产之后,孔明康老汉边拾掇他仓库院周围的小块地边思量,自己是不顶用了,一辈子都没弄下个啥,现在弄点小瓜小菜的,他们也并不领情,他也早有所悟,就是亲了由不得。

孔明康老汉蹲在仍然散发着尿素气味的烂木板门旁,一根接一根地吸着他的劣质纸烟,沉静地听着老伴的数落。国字脸上的皱纹黑黝黝的,间隔有序,凹凸均匀,活像老枣树的树皮一样僵硬,仿佛用手指就能够从上面拨落下一块来似的。没谁发现他眉开眼笑时会是个什么样子。此时,他不是一声不吭地在静听老伴的数落,而是在心里盘算着一桩大事。这件大事是:将十几亩土地趁着自己活着,做个清利拉倒。省得在一起耕种,让那几个不孝之子扯皮、吵闹。

多少年来,都是自己跟老伴一起在那十几亩地里滚打,所得的收成,尽数瓜分。可关键时刻叫他们帮帮忙,这个说那个不出工,那个说这个没出力。摔摔打打,骂骂咧咧,简直不知好歹。我也老了,挑不动水,担不动炭了,谁想种谁种去,不想种就等着饿肚子。“老子是不中用了,别再指望。”他嘴里是这么说,可内心却并不是这样。三牛都快三十岁的人了,到现在仰赖的一天地里都没去过,还不知道是如何犁地、下种、锄草、收割,打场的。分开的好,分开后,我到时倒要看看这帮龟孙子怎样侍弄那些土地。想着想着就猛地站起身来,摁灭烟头,跺了跺两只早已露出脚趾的破鞋,步伐坚定地将双手背后,气冲冲地佝偻着向铁栅栏小破门走去。刚出得铁栅栏小破门,就迎头碰上大女儿大秀。大秀是从十里之外的她家回来的,刚刚下车,手中提着些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怏怏不悦的样子,孔明康都没顾得上理会。大秀问:“爹,你出去呀?我娘在吗?”孔明康嗯了一声,便照直向村中走去。

他是去召集他的三个儿子,一起来商讨分地的事的。这件事虽然起不到给受屈的老伴消气的程度,但能解除他老两口多年来的一块心病。自然房产弄下个一塌糊涂,哥们儿弟兄不欢而散,媳妇们不依不饶。那么土地就得趁自己活着做个了断,省得到时候三弟兄打什么麻烦。三个中没有一个是贤达让长的,他是打心眼里看透了。于是,赶紧召集他们来分产分地,是迫在眉睫的事了。眼看秋收在望,不能像往年那样,尽由着他们了。大牛跟他媳妇好,道是勤快,每到秋收时俩人都是拣好的自顾自没命地往自家捞摸。二牛、三牛家的连地头都懒得去,剩下些歪瓜裂枣,秕谷烂豆,老汉还得一袋袋帮着扛着给他们送去,送去还嫌好道赖。这下倒好,从今往后没那好事了。恰好村委会早已下发通知让各家各户去领取《土地归属使用证》。他之所以迟迟没去领取,就是有些顾虑,下不了那狠心。顾虑所在是三块土地大小、肥沃、远近不等。咋个分法他犯难了,愁苦了许久。今日这个决心,是由老伴的泣诉所激发的。他无论如何都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决心下定奔向村中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  P1-7

后记

《老宅》——这种结局很悲哀

说起《老宅》我真的很想哭,可说是我创作中最不成功最失败的一次。首先,作品的意义在于引导人的灵魂,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其情节也极不完善,除了孔老汉,其他人物的命运走向也似乎交代的不够详细、完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在这里我只好对我最热爱的《七色花》及广大的读者朋友说一声:对不起!很抱歉!

最初《老宅》的腹稿是相对完美完整的,我满怀信心。然而,一场手术下来,卧床一年,加之服用大量安眠药,使智力、记忆受到很大的影响。腹稿——一座高楼,从我的心上彻底倒塌了,思想的源泉也近乎干枯。当我在这片废墟上重新“起建”它时,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举步维艰,导致《老宅》形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成为自己对——“糟糕”辩解的理由,只能说明自己水平有限、力不从心。

不过,关心和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和生活状态,恐怕是我一生不变的行为与习惯,过去是这样,将来还会。

虽然《老宅》的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但能与故事中的主人翁孔老汉夫妇朝夕相处,一同感受他们的凄凉、焦虑、困苦、无奈、妄想使自己的情感、人格、品德——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并由他们的辛勤、善良和美好的思想品质而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在想:父母的感情对儿女来说,真的是天底下最为无私、最纯洁的,比黄金还纯,为什么儿女就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他们已经把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给了你,你还要要求他们什么?话反回来说,这就是品德问题、素养问题。贫穷就会愚昧,愚昧就会导致不孝。

写到最后,孔老汉死在了自家老宅中挖掘的洞前的情景,不禁令我万分痛楚。孔老汉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勤劳、淳朴、厚道;爱面子、讲情义;一生不愿让人说个“不”字,到底没能摆脱物质财富对他生活的强大诱惑,没能了却他心上的那笔“孽债”;没能让儿孙们欢天喜地;没能让跟着自己清苦了一辈子的老伴儿过上舒心日子。

这就是现实。现实往往就这么残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和谐成了社会主旋律。因此,当处于矿区——农村;农村——城市;城市——矿区;商业与工业;工业与农业,这样一个特殊的三角地形成的经济格局中,不论处于社会哪种格局中的人们,我都想强调人文素养——精神文明一定高于其他一切文明。

虽然,作品粗陋、涣散、残缺不全;但毕竟是我写《老宅》的真实意愿。

望大家见谅。

旷野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内容推荐

《孔明康的老宅》是旷野编著的17万字的长篇小说。

《孔明康的老宅》是反映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处于矿区——农村、农村——城市、城市——矿区,商业与农业,农业与工业,工业与商业这样一个特殊三角地带形成的经济格局中所引发的人情事理;文风朴实,情节骇异,是她继《艰辛人生》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编辑推荐

老山煤矿背面两公里的西南处,有个叫川石沟的破落村。之所以说破落,是因为远远地看上去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所有的房屋都十分低矮、老旧和凌乱。尽管如此这里仍然生活居住着上百户人家。按说川石沟村,距离繁华的古兰镇和经济腾达的老山煤矿如此之近,应该像其他一些周边村庄一样房屋整洁,村民富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才是。然而这个村庄却太贫穷了,多数农民仍然还是靠贫瘠的土地生活,一些年轻人只靠在市区、矿区做点小本买卖,艰难地养家糊口。有人说,这是一个被上帝遗忘了的村庄。的确,这个村庄被上帝遗忘了,从未给过一缕幸福的阳光。社会如此发达,国家的五个大型矿井在古兰市相继建成投产已经二十多年了,没在这个村庄中招收过一个工人,没给过一分的青苗、教育补贴、污染费、征地费等等。

《孔明康的老宅》是旷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比起第一部自传体小说《艰辛人生》,无论是立意、场景描写还是遣词造句,都已经成熟,尤其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故事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意在启迪人的灵魂——倡导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明康的老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旷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4359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1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