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原、人性、治世方略交互构成了贯穿王斐弘的《儒宗正源》的主线,围绕这三条主线展开的阐述和主张,则构成了“大文化哲思”的主要内容。以此,独立成册的五部书稿,主题明晰,脉理相续,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图书 | 儒宗正源/中西哲思之源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世界本原、人性、治世方略交互构成了贯穿王斐弘的《儒宗正源》的主线,围绕这三条主线展开的阐述和主张,则构成了“大文化哲思”的主要内容。以此,独立成册的五部书稿,主题明晰,脉理相续,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内容推荐 “中西哲思之源文丛”,由独立成册而又有内在关联的5部书稿组成,脉理相续,前呼后应。“文丛”梳理了自泰勒斯至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思,此乃西方哲思之源;同时,以原典深入研究了中国先秦渚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传承,此乃中国哲思之源。王斐弘所著的《儒宗正源》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单一进路,而是中西互照,并悉心甄别了二者的源流与分野,因之别具一格。《儒宗正源》是丛书之一。 目录 卷一 大哉孔子:开宗与明义 第一章 撼人心魄的三幅历史写真 第二章 礼:从仪礼的规则到人间的秩序 第三章 孔子的“正名” 第四章 仁:孔子儒学核心观念面面观 第五章 孔子的认识论 第六章 孔子的天命观:本原及其深层意蕴 第七章 孑L门心传:中庸之思 第八章 孔子的人性说 第九章 《论语》所见孔子的核心法律观 第十章 孔子的伟大与阴影 第十一章 儒道互补:中华民族基本心理结构的形成 卷二 从《大学》到《中庸》:修身立命的广大与精微 第十二章 承接与演续:从孔子到曾子 第十三章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意蕴 第十四章 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中庸》 卷三 醇儒孟子:继统与阐发 第十五章 孟子身处的时代背景 第十六章 大丈夫孟子的内圣外王之学 第十七章 孟子性善的含义及辨正 第十八章 孟、告之争:性善与性无善恶的论辩 第十九章 视域交融:孟子心性之学的一个国际标尺 第二十章 孟子心性学说之我见 第二十一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内涵 第二十二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 第二十三章 作为道德的宇宙本根与浩然之气 第二十四章 孟子名言拾珠 卷四 博睿荀子:礼法与治道 第二十五章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第二十六章 人的地位:明于天人之分 第二十七章 性恶论 第二十八章 王道与霸道 第二十九章 苟学中的“礼” 第三十章 隆礼至法 第三十一章 法后王 第三十二章 君与民: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比喻 第三十三章 君子与“劝学” 第三十四章 荀子的认识论 第三十五章 余论:“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儒宗正源/中西哲思之源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斐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5409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0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50 |
宽 | 173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