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学苑话题
内容
试读章节

超越家庭和民族——《何去何从》读后之一

1998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五部小说的译本同时在中国出版,那套书上有一封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奥兹写道:“我的小说主要探讨神秘莫测的家庭生活。……现代中国和以色列之间尽管差别很大,但我相信我们在家庭生活的组合、家庭生活的温情、家庭生活的深度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与情感,通常带有普遍性。”我想强调的是奥兹作品中也有关于超越“小家”的“大家”描写,这“大家”就是以色列集体农庄基布兹(Kibbutz)。我国的人民公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而基布兹是自发组成的,反映了20世纪早期犹太移民的社会理念。中国和以色列的家庭观其实大有差别。

我们可以通过奥兹的新作《爱与黑暗的故事》(译林出版社,2007年),近距离观察作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发生在他父母之间的悲剧。奥兹在母亲自杀后两年离开父亲,成为胡尔达基布兹的一员,并把自己的姓由克劳斯纳改为奥兹(希伯来文“力量”),当时他才十四岁。那两年的痛苦和悲伤自不待言,但是年轻的主人公恢复过来了。“力量”意味着自强——要走出童年生活的阴影,也意味着在基布兹的共同体里寻回生活的动力。因此“力量”也是集体的、社会的、公共的力量。奥兹后来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也是由基布兹保送,可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布兹集体大家庭的孩子。

由此我想到,中国和以色列的家庭观也可能很不一样:中国多的是“小家”,缺的是“大家”。在中文里,“举目无亲”是一种不幸的状态:无依无靠,甚至受人欺凌。一旦处于这种状态我们就需要“投亲靠友”。“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那是古老得几乎已经彻底淡出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重家庭、氏族,共同体的观念、社会意识和公共精神都十分淡漠,因此在清末民初常常有中国人“一盘散沙”的说法。现在的情形有很大改观,但依然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孤儿生活在本国的异乡人中间而不受歧视。

20世纪上半叶,大批抱有社会主义信念的欧洲(主要是东欧)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他们成为后来成立的以色列国的中坚。共同劳动,热爱土地,崇尚平等,这些是基布兹新希伯来人的理想。1909年第一个基布兹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基布兹。早期基布兹的土地由设在欧洲的犹太国民基金会分配,管理上实行民主,成员每周召开全体会议,共同决定集体事务。农场的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大家没有私人财产,衣、食、住和文教卫生以及各种福利,都从农场集体收益中支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基布兹里的成人有自己的住处,儿童则集体生活,由教师照看,很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述。

奥兹为基布兹所接受的故事是感人的。基布兹为很多像他那样的少年儿童提供了暖洋洋的家。作为中国读者,我对此是有所触动的。奥兹的心灵在“大家”里得到滋养。一般而言,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容易在心理上扭曲,回忆往事时愤愤不平,甚至发泄恶意。但是奥兹不怨不愤,即使写到悲剧性的事件,用他自已的话来说,脸上流泪,但也带着理解的微笑。这种宽容与同情是基布兹的生活对他最宝贵的馈赠。

奥兹后来出自对人类自私本能的无奈认识,对基布兹的理想有所怀疑,但是他对基布兹的感情不容怀疑,他甚至有意识地作为基布兹的一员来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1966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在叙事上常有“全知全能”的特点,但是声部很多,一个“我们”的视角给予作者很多方便。奥兹从未交代“我们”是谁,他们也许是古希腊戏剧里的合唱团成员,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不久前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在《珀涅罗珀记》(重庆出版社,2005年)中也试用过这种手法。假如说小说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观念的出现有直接联系,那么奥兹要用基布兹小说的集体叙事来质疑这种说法。

小说没有明显的主人公。诗人鲁文·哈里希是麦茨塔特。拉姆基布兹的教师、导游。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早年加入基布兹运动是出于对腐朽的旧世界的痛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面对必然走向毁灭的腐朽世界

和死亡的淫荡舞蹈,

面对贪婪的痴迷,

面对烂醉的疯狂,

我们要用我们的血燃起火把。

P3-5

目录

序言

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不一样

 超越家庭和民族

 扬眉吐气之日

 为了灵魂的纯洁

 意识形态的颜色

 互文性、信仰及其他

平常生活的礼赞

 一部想象之作的道德意义

 “文明生活的本质”

 中转

 校园与中央情报局

 平常生活的礼赞

最聪明的学生

 奈保尔与《河湾》

 阅读印度,认识中国

 黑暗的启示

 过失与重罪之间

 幽暗人心

 断章中的政治与性情

文明的外壳

 “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习惯的力量

 词语的政治学

附:撒切尔夫人的“民族主义”

 永不停息的叛逆者

 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

序言

波德莱尔在《远行》一诗里写到为了旅行的旅行。为了发现新奇的旅行,真正的旅人为走而走,“他们欲望的形状有如云朵”,天堂地狱都去得,心轻得像气球,总是说:“走!”这样的远行,可以有多种方式,人们甚至不必借助交通工具:

我们想远行而不用蒸汽和风帆!

为了把坐牢一样的烦闷减轻,

我们的精神如画布一般高悬,

请画上你们的回忆及其远景。(郭宏安译)这里远行变成了记忆和创造的行为,它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般的写作和阅读。高悬的画布既是历史的,也是想象的。它已经有了线条色彩,但还是继续可画的,作者、读者和形形色色的远行者的心智在这块画布上相遇。这就是本书题目的来历。

诗人波德莱尔在画布上写出了当时人类还未知的新奇,他也带了他的读者踏上远行之路。旅行与读书总是十分相像。蒙田说,旅行使我们看到众多别样的生活、思想和习俗,其长处是心灵持续不断地练习注意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实在是最好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学校。(散文《论虚妄》)善游的蒙田为锻炼心灵的敏感,曾经漫无目的地离家远游,时间长达十七个月。但是他上面那段话不也是在讲述读书的本质吗?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就准备见识别样的生活,体会一个可能的世界。弗吉尼亚·伍尔夫喜爱蒙田,她也欣赏蒙田和波德莱尔式的远行者——他们将远行自身视为目的,出发时不知在哪里过夜,或什么时候回来。伍尔夫还说:“最需要也是最难得的是,我们应当在出发前找到性情相投的人同行,在途中可以随时向他倾吐我们头脑里产生的想法。因为,快乐若无人分享,便缺少滋味。”伍尔夫谈读书的时候往往也用相似的语言。她所偏爱的阅读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教益,而是为了交流,为了把交流扩大到我们的时代和地区之外。她将读书人分为两类:一类读书是为了学问,另一类读书则不带目的。前者固然讨人喜欢,但是面容苍白,身体赢弱;后者完全不一样:“一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应该是非常年轻的。他充满了好奇心,满脑子各种想法;他胸襟开阔,乐于交流,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活动;他在大路上跋涉,他在山坡上攀登,他越登越高,直至最后空气太稀薄而难以呼吸;对他来说,阅读根本就不是埋首书案边的求索。”(散文《读书时光》,张军学、邹枚译)

我自己更愿意做后一类读书人,可惜这本文集里的文章,不少是编辑布置的导读性质的作业,因此阅读不是全无目的。好在出版社里的朋友们有眼力,让我在做功课的过程里经历了种种在大路上跋涉、在山坡上攀登的年轻读书人的乐趣,看到了一张张高悬的画布,而且还在那些永远留待一代代读者完成的画布上,留下一些自己的笔触,与同行者分享、交流。

先来谈谈这本书里的分类。第一组文章题为“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不一样”,涉及的作家有阿摩司·奥兹、奥尔罕.帕慕克、大江健三郎和艾·巴·辛格。他们都来自非英语国家,因此归人同一组。辛格常年生活在美国,但一直用意第绪语写作。他在精神上更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中、东欧犹太社区,将他划归美国文学,恐怕不合他的心意。

第二组文章所评论介绍的都是英美小说。前两篇关于康拉德和麦克尤恩,后三篇则与美国文学相关,涉及多斯·帕索斯、罗伯特·斯通和理查德·拉索。题目“平常生活的礼赞”选自其中一篇文章。这些作家对叙事的复杂性当然都是有所意识的,但是他们还在讲故事,并没有为语言与所谓的现实的关系而苦恼,没有写“元小说”或者把小说视同哲学概念的演绎。

第三组文章论及的两位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的,如并人第二组,似不尽合适。这里略作说明。奈保尔和库切都有英联邦的背景.可以归为一类。奈保尔在英国生活了六十年,对英国的价值深深认同,甚至被封为“爵士”,可以说早就是英国作家了。但是他的作品主要刻画的是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以及非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并没有像亨利·詹姆斯和康拉德那样深入自如地描写英国习俗。将他的归属定为英联邦,他会感到心安吧。由这两位作家想到自19世纪以来英国在殖民地推行的英语教育。当年鲁滨逊在荒岛上教“星期五”说英语,称赞他是个好学生。现在学生的英文已经不逊于老师,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英语创作,这是“二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发展趋势之一。库切作出了与奈保尔非常不一样的选择。他从小喜爱英国,但是离开南非后,英国却不是他的首选之地。他处处得益于英国文学,然而又为这层关系不安。假如笛福代表英国的话,他和笛福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主人和奴隶?是兄弟,双胞胎兄弟?手挽手的同志?还是敌人、仇敌”?也许他们可以比为驶往相反方向的船,或者说是船上做苦力的水手:“他们的船交会时贴得很近,近得可以抓住对方。但大海颠簸起伏,狂风暴雨肆虐而至:风雨冲刷着双眼,两手被缆绳勒伤,他们擦肩而过,连挥一挥手的工夫都没有。”(文敏译文)

第四组文章与小说无关,对象较杂,如来自英国的凯恩斯、E.P.汤普森和雷蒙·威廉斯分别是经济学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但是他们思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专业。关于凯恩斯的文章是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一书的书评,作于2006年。我当时觉察到作者故意将凯恩斯“右”移,或者在将凯恩斯与哈耶克比较时对后者有所偏袒,于是行文时不敢苟同。金融危机爆发后,斯基德尔斯基小心调整了自己的立场,写了《别了,新古典主义革命》等文章与格林斯潘所象征的一切保持距离,并在2009年出版《凯恩斯:大师归来》一书,呼吁经济学界、金融界恢复凯恩斯式的伦理关怀。这些变化倒与我那篇书评的基本精神相近。这组文章后面两篇与美国学者相关。乔姆斯基是一位“越界者”,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可是他又全身心地投人到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中。就此而言,他还可以被称为亨廷顿的同行。文集里最后那篇文章是借亨廷顿的《变化中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讨论治理形式与治理程度孰轻孰重的问题。最近写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文章,希望它们是下一本集子的内容。

纳博科夫的这句话深得我心:“拥抱全部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如果这本书里留意到的细节体现了我的兴趣和心得,并由此产生一点微弱的感染力,那么我就非常高兴了。我的阅读,漫无章法,缺少理论的装备,恐怕行之不远。然而没有理论的读者,就像没有地图的旅人,也会有一些不期而至的收获。

书稿2009年初就交给三联书店了,中秋正值国庆长假,想提笔写这篇短序。一时难以落笔,抬头看到窗外大片絮状的白云浩荡而来,皓月在云间时隐时现,而云和月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宝蓝色夜空。天幕原来是如此优美的画布,优美得让人失语。也许自己在画布上的涂抹不如人意,总是难以面对,这篇序就拖过了春节。最后我得感谢编辑郑勇先生和卫纯先生。他们不仅就本书的分类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还宽厚地容忍了我的拖沓。

陆建德

2010年春

内容推荐

《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收入社科院文学所陆建德先生关于外国当代小说和西方理论家的导读文章,凡22篇,内分四辑:第一、二辑集中讨论“世界文学”和“英美文学”,在作者最擅长的研究领域中包含着东方视野。第三辑讨论的对象虽是英语写作,但如奈保尔和库切,都有原属殖民地、努力进入英国文学脉络的背景,对他们“处处得益于英国文学,然而又为这层关系不安”的状态,是作者敏感而又深入探求的。而该辑与前两辑形成强烈对比之余,更是带出了第四辑超越小说、逐步进入“思想”层面探讨的步履。全书不但通过文学看“世界”,更在外国文本的解读中,融入了大量对于中国问题的关切。《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作者这种文学化的语言、广博的兴趣和富有想象力的学术视野,都是值得注意的。

编辑推荐

《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收入社科院文学所陆建德先生关于外国当代小说和西方理论家的导读文章,不但通过文学看“世界”,更在外国文本的解读中,融入了大量对于中国问题的关切。没有理论的读者,就像没有地图的旅人,也会有一些不期而至的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学苑话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建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6650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4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