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CHINA(长篇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CHINA(昌南?瓷器?中国?)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摄人心魄的“魏瀚”故事,倾倒众生、幽婉绝伦的东西方之恋,瑰丽天成、如梦似幻又晶莹玉润的昌南瓷艺。

本书讲述了一段事关神秘CHINA传奇与瓷泪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西方撞见东方绝恋的前世今缘……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将中国瓷器文化与东西方之恋巧妙结合的好书。书中讲述了乾隆时期一位西方矿物学者来华寻找制瓷重要工艺的“东方见闻录”。主人公魏瀚的一番旅程,曲离怪异的故事接踵而至:遭逢路匪刺客、巧遇江南歌女、卷入宫廷斗争、窥探瓷器工艺。他惊叹于东方玉瓷工艺的精湛高超,也深深领略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为营救深陷教案的马莲姑娘一家,也为了爱情,他挺身而出……  阅读这本小说,不仅可以发现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瓷工艺,也会跟随主人公的命运的起伏,一同领略马可·波罗式的东方风情,聆听一曲罗密欧遇见祝英台的爱情弦歌。小说文风通俗流畅,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故事叙述张弛有度。从历史的夹缝中,精巧生动地铺展开跨越东西的史诗叙述,时空跨度大,人物繁多。与常规作品不同,书信体、日记体、附文体三位一体有机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试读章节

德累斯顿,一七六三年,十一月八日

塔杭德(Tharandter wald)森林,早上七点,有雾,天色仍昏沉,第一道曙光才刚刚出现。

有人已量好距离,10米,我站在靠湖的这边,魏伯曼站在对面,旁边有一棵树,他们站好后,枪支就各自交到我们的手上。对方近视,有人事前特别告诉过我,那人说,别怕。

我并不怕,仿佛我已不是我,我只是来代替自己出席。

是我先开枪,我扣动扳机,第一颗子弹偏了,打到树干上,然后是对方开枪,“轰”,我应声而倒。我的意识很清楚,我知道我倒在树叶上,泥地很湿。

我中弹了,可能是大腿靠近鼠蹊处。我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别人踩着树叶跑过来,有人讲话,有人叫我的名字,我还在设法站起来,却逐渐昏迷过去。

德累斯顿,一七六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其实,我可以为她而死,在那天之前,我曾经这么认为。

如果这世界上有一见钟情这种事,那么我便是一见钟情了。命运由不得我思索便替我做了决定。去年的那一天,她缓缓地由一名女仆陪伴,走进客厅,风情万种,而我便是那名笨拙的来客。

德累斯顿来的矿物学家、艺术爱好者,我腼腆地介绍自己,声音略低。她微笑地再问一次我的名字,她念出名字,像念着密码,仿佛从此这个名字便有了意义。那一天,我受邀来鉴定她的珠宝。

“您无法想像我如何深感荣幸,对于您肯前来一访。”

“我会试着发挥我那鲁钝的想像力。”

她的笑容像没有预警的闪电,闪过我的心底。

她叫爱伦娜,是魏伯曼的新婚妻子。魏伯曼并不在家,她单独接见她邀访的客人,我一直认为,此事并不寻常,但有可能我多心了。

“我的丈夫打猎去了,您知道,他猎性成瘾,最近应该是猎野兔的好日子。”

为此,她致歉,并说,专程打扰,其实并不在乎宝石的价格,只是想知道该如何保管它们。我们坐了下来,我一一替她细看和说明,她随后请我喝茶并万分致谢。我起身离开时,她送客送到大门,当时,我刻意放慢脚步,她向我挥手告别,她那恍惚的神情使我情不自禁多看了两眼,然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立刻别过头去。

“但愿老天保佑您,也但愿我还有机会能请教阁下。”

“亲爱的夫人,您毋庸客气,只要您需要,我一定竭诚效劳。”

一个月后,她的女仆为她转交来一封信。她想请我再为她鉴定另一颗珠宝。我自认为义不容辞,立刻去了。我致上吻手礼时,她拿起我的右手置于她的胸前。一切如此自然,就像水往山谷流去,鸟在高空飞翔。我们在置放家具的储藏间激烈地做爱。

一直到她丈夫魏伯曼发现这件事为止。

德累斯顿,一七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有时清醒是一件痛苦的事。

逐渐清醒。

躺在家中的床上。

医生朋友赛德先生为我用镊子把子弹夹出,我已完全喝醉,但仍记得自己痛苦异常,不停地抽搐着。

埃布尔兹堡的冯希德芬男爵来访,我有点受宠若惊。

难道冯希德芬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好人?  我以前错估了这号大人物?

我们从未谋面,他本人亲自来访也未免过于突兀古怪了。为了探访我区区一介矿物学教授,男爵搭乘华丽的马车,带来德累斯顿节庆蛋糕(Stollen)和麦森瓷具。

男爵也带来一个天大的消息。

“何不做个远行?离开这里,对你只有好处。”

他在嘘寒问暖之后,小心试探,因首度相见,不但身段放低,语调也很柔和。我突然对这席话心生感动,一段时间以来凄凉的心情稍获缓解。

男爵又问起我的伤势,什么时候可以完全复原。他语调真切,体贴细心,仿佛是全世界与我最亲近的人。

“我们打算请您到远东做一趟旅行。”

“啊哈?!”

我被这个说法吓了一跳,等着男爵继续发挥,对方似乎已做过缜密的思索,好整以暇地说着:“埃布尔兹堡(Albrechtsburg)会资助旅费,到时事成回国也有奖赏。”

“如果您加入我们的阵容,我们势必紧紧站在一起,我会提供所有的援助,您知道,7年战争刚结束,窑厂百废待兴。”

“我万分荣幸,也确实无法拒绝您的好意,但我可以为麦森(Meissener Porzellan)做什么?”

“从现在开始,您便是麦森的一员,正式的职称可以再商量,麦森每年会支付您300泰勒(Thalers)的年金,还不包括您的旅费。”

自从决斗受伤后,我大感孤单无助,仿佛被人遗弃在世界的一个阴暗角落,而按照男爵的意思,如果愿意为麦森前往中国,不但埃布尔兹堡,或许连奥古斯都三世(August III)也会站在我这边。

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能安慰我的心情呢?

曾几何时,我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连莱比锡大学的教职也被迫取消,这是始料未及的事,而加入麦森便是加入一个团体,如果要改善势单力薄的人际关系,这一定是一条路,一条我从来没想过的路。

“中国?你是说那个发明瓷器的中国?”

“是的,那个瓷器中国。”

冯希德芬提起奥古斯都三世也对麦森瓷窑有重大期许,而他是由奥古斯都三世任命的麦森瓷厂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他发誓要再度使麦森成为全欧洲最专业和最杰出的瓷器制造厂。

“哪天我给您看一件瓷器,您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虽然这个信息突如其来,目前狭窄受伤的心尚不足容纳,但是,潜意识中的阴霾已远去,那双沉重和肿胀的腿也顿时轻快起来。

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快步走上几里路。

冯希德芬没说的是,奥古斯都三世并不像他父亲那么狂爱瓷器,并且战后他需要大笔资金,他如果期待麦森瓷艺能突飞猛进,无非只是希望瓷器能再像从前那样获利。

P2-6

后记

瓷泪

小说本来取了许多名字:瓷泪、萨克森血碗、德累斯顿来的男子、昌南。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直接叫CHINA。因为CHINA一词源于昌南,制瓷之地也,中国也。

最初构思故事时,想到的元素包括西方矿物学者、中国皇帝和玉石,那时还未想到瓷。

玉石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对我而言,最能具体而微地象征中国文化思想。我决定以玉为题,大约有一整年光景,我寻找与玉石相关的材料,越来越确定,中国人与玉的关系密不可分。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我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打算从这里出发。我是那个站在东西之间的人。我在东方,我也在西方。

想象一个西方遇见东方的故事,因为想说,毕竟西方无法体会东方,而东方一样也不能了解西方。英国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不都说过了?

整部东西文化交流史其实是一部误会史。

玉是玉皇大帝的玉。玉是贾宝玉的玉。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玉。

我发现,为了制造出玉的质感,中国人发明了瓷。

China,昌南。

瓷既说明了中国物质文明,也指出精神文明,是实用美学的极致。瓷器是中国人于三千多年前的发明,西方人则花了数世纪模仿,一直到1709年才破解了秘密。

解开秘密的人是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ettger)。他本来是位怀抱天大梦想的炼金师,被普鲁士皇帝监禁,逃到萨克森王国,奥古斯都强王仍然拘留他,希望他能炼出什么来赚取财富,贝特格决定放弃炼金梦想,先行炼瓷,因为瓷便是白金。他日以继夜地在埃布尔兹堡进行实验,以萨克森各地征收的土,以不同比例,呕心沥血,最后大功告成,不但做出了白瓷,也做出了宜兴茶壶。

容我假设,难道贝特格从未梦想过前往中国?景德镇?

应该梦想过吧。

那些年,他终日酗酒,最后酒精中毒,过劳而死,死时才37岁。一个传奇人物,是他,带领我走进麦森(Meissen)的世界。是他使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瓷器成为奥古斯都二世炫耀国力的最佳武器,对照乾隆辉煌艺术盛世,也成为《CHINA))一书的主轴所在。

瓷器在麦森被称为萨克森血碗,可见瓷器不只是用火和土烧成的,更是血与泪。好瓷凝聚的可是情感。无有情感,无有瓷魂。

而瓷器与爱情是这世间最容易破碎的两样东西。我扣紧这两线主题,继续扩大时空与场景,注入文化情愫。副旋律节奏有快也有慢,副题也很多,诸如宗教自由、权力斗争、艺术的模仿或伪造,或者18世纪工艺史。

我刚开始写小说时,对“瓷泪”这个名字很着迷。所谓的瓷泪,是定瓷釉面下留的积釉产生像泪水般的痕迹,也是鉴定宋瓷的标准。

为了创作这个题材,我做足功课,写了笔记。首先,和很多人一样熟读殷弘绪从饶州寄出来的书简,在17或18世纪,多少欧洲制瓷秘密,这书简一直被人捧读再三,那些年,神父被中国瓷人接纳,一些瓷人也接受神父的教义,并说了制瓷秘密,那便是瓷器文化交流的肇端。

自从贝特格发明硬瓷后,整个欧洲都在暗中较劲,麦森的工匠成为各地争相延揽的专家,但他们全数被软禁般住在埃布尔兹堡,无法出走,出走的人皆翻过高墙,还有人因此摔死。没摔死的人去了他地,但大部分人也不知真正秘密:高岭土和瓷石的比例,以及窑烧温度。

温度,是的,或许也是灵魂的温度。

今天的商场上恐怕没有任何商业机密可以比拟。  我看埃布尔兹堡的偷盗历史,分明是一部惊悚的侦探小说。我开始走访欧洲各大窑厂和瓷器博物馆,于是故事有了蓝图,只不过,我把焦点移向中国。

我也曾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走动,徘徊,坐在图书馆里三个月之久,我在那里阅读有关瓷器的中西书籍,一册又一册地翻着清宫活计档。明白宫廷艺人如何为皇帝服务,我看到乾隆皇帝如何要求郎世宁更改瓷瓶式样和颜色,我看到他也赏赐颜料,我也知道皇帝曾经对花瓶瓶口过大表示意见。

乾隆皇帝主导着中国瓷器的发展,那是瓷艺的最高峰。正如彼时法兰西的庞巴度夫人,路易十五世的情妇,她对塞尔夫瓷厂也有重大影响,她鼓励法国工匠,不要再画那些中国花鸟,不要再画那些斜眼晴、戴斗笠的东方人了,扬弃那些所谓Chinoiserie的风格吧,要画就画出法兰西的皇家气派。

庞巴度夫人改造了法国瓷艺成就,所以就算当年塞尔夫不能造硬瓷,价格还是高过麦森。历史教训究竟是否改变德国工艺传统?麦森的风格不容怀疑,但是学院派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突破自己。麦森如何和塞尔夫匹敌竞争?

我的小说人物魏瀚如何走入中国?在景德镇或北京城里游走?

最初他的姓名和我的丈夫一样叫Michael Cornelius,后来我觉得有点可笑,将他改名叫:Wilhelm Buhl。

我自己是在麦森街道上遇见了这位18世纪的矿物学家,他从这里开始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

挑战是空前的,因为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而主人公是男子,不但是古人还是萨克森人。因为太不可能了,所以就完全有可能。我便是魏瀚,我真的是。

他曾走过易北河畔,去过桑伯歌剧院,在咖啡馆吃过Baumkuchen(年轮蛋糕)和Stollen(德国圣诞点心)。

我也是。

他曾爱上这里的女子,为其中一名女子决斗差点而死,一生注定要为爱情付出。

我也是?

他的爱非关感官,非关精神,他只是需要被唤醒,被激发,他可以爱上所有的无限。

他爱女人,女人的胴体正像瓷器或者玉,他陷入,沉溺,女人像瓷器般可以包容、盛载他的灵魂,他爱上诗歌,他读过Novalis。

他爱瓷器,他爱中国。

中国是那高高的城笃,中国是那匆匆一面的轿子,中国是那帘后的k-子身影……

中国是最大的可能性,中国也是无止无尽的折磨,自从他的灵魂和另一个灵魂接触过后……

你可曾抚摸过汝瓷?或者端砚?或纯然想象那触感?

我要说一个故事,我想让读者知道:最奇特的世界也许就在你自己心中,你自己便是那奇特。你不一定要到国外,才会感觉到无家与孤独,你很可能活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活得像异乡人。

我要说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内容真真假假,全难以辨识。

从前有一个萨克森强王叫奥古斯都二世,那时他的邦国疆域扩及波兰,他爱财富和女人,他也爱瓷器,曾经以一整批军队去和普鲁士国王交换明代瓷器。

从前也有一位西方的矿物学家,他原来只知悉物质上的数据和科学,后来他才知道玉石之美不仅只是物质而已,更是精神之美。他爱上抽象,他爱上留白。

从前有一位女子,她拥有一个别人不知的秘密。她聪明,坚贞,有才华,她贮存所有的能量,拯救了自己的梦想。她相信神,能预知未来,她预知了自己的所爱。

那时有一种不为人知的状态叫:政治。那时人们唯唯诺诺,不敢大声交谈,他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事物的核心在哪里。他们只看到表面而忽略进一步的细节。

彼时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什么。

彼时他们也忘了歌唱。

我想说一个故事,有关伪造和仿制。生活上的,或态度上的,比起艺术都更无伤大雅?

而艺术呢?为什么古老的永远胜于新颖?是内容还是形式更重要?或是,时间的累积便是价值所在?

我曾在观赏古玉和汝瓷时流泪,我的心受到美的撞击,只能哭。既然没有什么更完美的了,那么与死亡何异?

那些日子,我走在紫禁城,通过皇城的边问,我走进那些秘密花园,常年的孤寂,像哭墙的颜色,留在历史长巷尽头。

京城不再那么容易失火了,木造的屋舍和庙宇不再。

北京城已有现代化的消防车。北京城已是国际都会。

只是那蓝,那蓝,不管是回青,苏麻离青,佛头青或者Indigo,早都是我心灵的颜色。蓝色情调一直是我人生的基调。

矿物学家骑马离开京城时,暮色西下,他连手也没挥一下——只带走那时代一个重要信息。

我要说的是The Truth of Love,我要说的也是The Love of Truth。

雨滴滴在水池里时,青蛙在想什么?

我想说说中国,如繁花般的往昔,后来吸食鸦片,任凭花朵凋谢腐败。

现今的中国如何?

而我心中理想的情人又应何如?无限的宽容与承受?一起下地狱?无论是剁千刀或者下油锅?或者他是阳光,而我情愿他是莲花池上的月光?因为我是莲花池?

有时,爱情必须轻放和保存,正如瓷器,有时,中国离我太远,只是我儿时的憧憬……儿时的我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热爱中国。我热爱的中国是18世纪之前的中国。

还要再谈一次性别吗?我是女性?男性?中性?或无性?又或者都是?

我只有在离别后才像个女人。

请你原谅我的心猿意马,我如果难以抉择,那是因为命运开我们的玩笑,它在暗巷中伪装成另一种面貌。

我的人生因此在彼时有了另一种风景。

所有要说的都说了,

事关China……

事关瓷与爱。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典雅而温润的书,其质地正如书中所描绘的瓷器。通过文字之美展示出瓷器之美,并将这种美定义为文化与爱情,由此可见作者的野心和才华。

——莫言

在历史的夹缝中,衍生开纵贯中西的艺术交流史诗,读完《CHINA》,你无法不拍案叫绝,无法不为玉慧的想象力所折服!

——苏童

这本书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一个古老而妖魅的世界,你爱过的,未曾爱过的一切都会展现在面前。作者驾驭故事的气势与才华,不管你看多少遍,都不会使你失望。

——虹影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玉慧的《CHINA》亦有大美。千百年来,瓷器成为中国古文化的象征,而玉慧的《CHINA》,故事曲折离奇,纵横捭阖,高低起伏,回旋律动,正如中国古代“千峰翠色”的瓷,蜿蜒至今。玉慧的《CHINA》将会创造华文写作的奇迹!

——徐小斌

将历史写得如小说般耐读,惟《史记》之司马迁,而将小说写得如历史般逼真,《CHINA》当之无愧!

——王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CHINA(长篇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玉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57716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