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的轨迹(探索德鲁克的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管理生活化的经典之作!他为何能誉为“大师中的大事”?

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20世纪管理的演进史!

成长的背景,生命的淬炼,思想的孕育,治学的历程,智慧的展现,教学的热情,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旁人提到他的名字时不需要特别介绍的人,因为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知名人物。本书要呈现出彼得·德鲁克的真正面貌。

内容推荐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旁人提到他的名字时不需要特别介绍的人,因为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知名人物。当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召集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the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的重要干部前来听他演讲时,尼克松只须说:“彼得·德鲁克说,现代政府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带动工资飞涨,一是引发通货膨胀。而我们行政部门的目标,就是要证明他是错的。”如果三十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已经认为大家都知道德鲁克了,现在不是更没有必要特别介绍他了吗?德鲁克的知名度是全球性的。最近有一本介绍许多管理大师的著作,将德鲁克描述为“少数几位在任何领域都称得上是思想家的人。以过去的成就来说,他绝对够资格宣称他已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他是民营企业形态的发明者,新知识工作阶级的倡导者,将管理界定为严谨学科的提倡者。”德鲁克曾被冠上各式各样的头衔,从“管理之父”、“改变美国企业面貌的人”,到“自有管理理论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等,不一而足。这些头衔与赞美词句显然与事实不符。本书要呈现出彼得·德鲁克的真正面貌。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致谢

前言

第1章 与众不同的教育背景

第2章 我靠写作维生

第3章 追求新社会

第4章 深入通用汽车公司

第5章 20世纪的动乱根源

第6章 发明管理的人

第7章 不连续的年代

第8章 携带自己的开山刀

第9章 上帝不需要管理顾问

试读章节

工人是资源而非成本

德鲁克以其滔滔雄辩勾勒出的那幅美丽愿景,可能已让通用公司的高层主管沉醉其中。然而,当德鲁克呼吁该公司带领美国创造一个全新的工业化社会时,他们却嗤之以鼻。不过,由于先前已有西屋电气公司给德鲁克吃闭门羹的例子,通用汽车公司的高层主管把他视为维也纳的激进分子,也算情有可原。

德鲁克呼吁那个时代的产业界应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具体言之,产业界应视工人为资源,而非成本。产业界应创造出“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让工人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战后首要的经济政策,就是设法让“私人企业部门”达成充分就业的目标。最后,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点是,像通用汽车之类的企业,应该让资历较老的工人领取“保障工资”(为平常工资的一部分,由劳资双方共同决定其百分比)。如此一来,当这些工人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被公司裁退时,他们的家人至少还能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准。此一工业公民权(industrial citizenship)的要求,与它所师法的“讲求权利与责任并重的政治模式”的要求相同。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证明企业界确实视工人为一项资源。德鲁克更从总体经济的角度,为保障工资做了进一步的辩护:在经济不景气期间,如果被解雇的工人继续领取不算太低的工资,这些未中断的购买力将有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而当时担任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主席的沃尔特·鲁瑟,竟然也持大致相同的论调,这对德鲁克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德鲁克在很早以前,就视利润为建立工业社会无可取代的先决条件。此外,在经济不景气阶段,各行各业都在勒紧裤带时,他建议政府应给予企业税赋方面的优惠,以鼓励企业主继续投资。这一保守的做法,目的是要保护自由企业。德鲁克指出,每经历一次经济萧条期,政府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就会相对增加一些。这一趋势发展到最后,将形成“国家资本主义”。他更进一步呼吁企业界采用较客观的标准(比如利润、生产力、通货膨胀等)来决定工资调整的幅度,从而逐渐消弭存在于劳资双方之间的深仇大恨。198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马丁L.韦茨曼(Martin L.Weitzman),出版了一本名为《共有经济体系》(The Share Economy)的学术著作。当时,《纽约时报》的社论即指出,该书所揭示的观点,是“自凯恩斯以来最杰出的经济思想”,而其中所宣扬的“根据客观标准确定工资涨幅的做法”,更是此一思想的精髓。尽管不少人认定,韦茨曼的见解的确有高度的原创性,但他对工业社会的创见,可以清楚看得到《企业的概念》的脉络。

体制庞大推不动

德鲁克站在事业经营角度提出的这份立意明确的建议案,并未在通用汽车公司受到重视。当时任雪佛兰部门负责人的马文·科伊尔(Marvin Coyle),即公开指责这本书为“左派人士以本公司为对象,所发动的一次最有敌意的攻击”。斯隆本人则视这本书“从来未存在过”。在德鲁克研究期间请病假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威尔逊(Charles Wilson),曾提到他准备把《公司的概念》这本书送给朋友当做圣诞节礼物,却遭到斯隆的警告:“是我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做。你的朋友会以为你支持德鲁克的论调。”多年后,斯隆向德鲁克坦陈:“我有好几次都想要提笔写回忆录,但总觉得这样做会太以自我为中心而放弃了这个念头。不过你的那本书强迫我完成了这个心愿。我从你那里得到的启示是,我有责任把过去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无论如何,当时若有任何通用汽车的主管被人发现在阅读《公司的概念》,都会被上级长官私下训诫道:“你最好改去投效福特先生的公司。”

为了证明《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所称的“主管人员的想象力如何受限于褊狭的地域主义观念”,德鲁克在这本书的手稿外又加上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非常担心雪佛兰公司的科伊尔。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建议:为了避免战后的劳资关系重回战前那种互不信任的状况,通用汽车应考虑设立一家独立于雪佛兰之外的公司。不过,这一建议是否能被接受,德鲁克一点把握也没有。其他被视为更具挑衅意味的建议,尚包括通用汽车应考虑改变与员工及顾客关系的各项政策。“我仅仅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任何政策经过了20年漫长时间,本来就应该做必要的调整,让处于和平时期的公司能够适应社会对它的全新要求……通用汽车公司获得了绝佳的机会,促使管理当局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去思考公司的处境。”可惜管理当局并未从这个观点去思考。一位主管就当面告诉德鲁克道:“我们已花了20年时间在思考……这些政策……我们‘知道’它们是正确的。你要求我们改变这些政策,还不如要求我们去改变地心引力定律。”德鲁克淡淡地说道,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简直是神学理论中的一个派别。

处在当时的困境之下,通用汽车公司当然要极力撇清与《公司的概念》的关联。具体言之,当时该公司正面临由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所发起、前后长达113天的大罢工,每天损失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且社会舆论很可能倒向工会那边。德鲁克提出的其他建议也极为惹人厌烦。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当局指出,德鲁克坚持企业界所做的决策应“考虑到公共利益”,并且应负起“社会责任”,但企业界无法忍受这个建议。毕竟,直到对日战争胜利为止,为了应付战争需要转而生产各种军需品,通用汽车公司已损失了20亿美元,偏偏鲁瑟领导的工会罢工,主要诉求居然是调高30%的工资,来展现通用汽车公司关心“公共利益”(创造低价格、低通货膨胀率及“不”涨价的生活环境)的诚意。鲁瑟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把账簿摊在阳光下”,以证明该公司的确有能力维持稳定的价格。鲁瑟的目的是要工会站在消费者这一边,利用罢工手段塑造出强调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了解通用汽车公司当时处境的人知道,该公司是绝不可能随《公司的概念》的观点起舞的,以免德鲁克所鼓吹的“社会主义”思想发酵。P63-35

序言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旁人提到他的名字时不需要特别介绍的人,因为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知名人物。当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召集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the 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and Welfare)的重要干部前来听他演讲时,尼克松只须说:“彼得·德鲁克说,现代政府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带动工资飞涨,一是引发通货膨胀。而我们行政部门的目标,就是要证明他是错的。”如果三十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已经认为大家都知道德鲁克了,现在不是更没有必要特别介绍他了吗?德鲁克的知名度是全球性的。最近有一本介绍许多管理大师的著作,将德鲁克描述为“少数几位在任何领域都称得上是思想家的人。以过去的成就来说,他绝对够资格宣称他已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他是民营企业形态的发明者,新知识工作阶级的倡导者,将管理界定为严谨学科的提倡者。”德鲁克曾被冠上各式各样的头衔,从“管理之父”、“改变美国企业面貌的人”,到“自有管理理论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等,不一而足。这些头衔与赞美词句显然与事实不符。本书要呈现出彼得·德鲁克的真正面貌。

书评(媒体评论)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目标管理的创建者,他在市场、创新、变革、战略、知识管理、21世纪管理者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不但影响着美国企业和美国的管理者,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和管理者。

——吴瑜章

通家之道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沃尔沃前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的轨迹(探索德鲁克的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克·贝蒂
译者 李田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80767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5-4380
版权提供者 Jack Beatt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