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献礼,特约集一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有研究的学者,编写了这部五卷达200余万字的《六十年国事纪要》奉献给社会。本书为该套书的其中一册。该书从外交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共和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要事,对于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先进中国的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极为有益的。

内容推荐

《六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是在1999年出版的《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这次增补再版,对原有书稿未作大的改动,删掉了原第十五章,增写了五章内容,叙述1992-2008年间中国外交新思维和重大外交事件。

本书虽为外交卷,但并不想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愿把它写成一本外交政策文献史,而是把那些对中国发展乃至国际政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以纪事本末体手法,详述其来龙去脉。尤其着眼于发掘一些重大的外交内幕,即它的历史背景、互动过程、决策考虑及其实践效果,以叙为主,略加点评。为此,作者广为搜集、发微钩沉,运用了迄今所能看到并可以使用的材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写作中,以我为主,同时也用较多笔墨分析了对方。本书力求文笔流畅、文气顺达,避免了大量引述,所叙各事,皆有所据,宁缺毋滥。至于历史本身的空白,只好把遗憾留给自己,把希望寄予将来,有待更多的历史档案的披露了。

本书选择的23件大事,不是任意而为。细心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每个问题虽独立成篇,却都围绕一条主线,即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对外战略来谋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东方之盟/1

 ——“一边倒”方针的缘起与中苏结盟

 抗战后期,毛泽东一度希望做美苏桥梁;抗战结束,斯大林劝说中共不要打内战/1

 内战爆发,斯大林对中共半信半疑;决战肇始,中国党明确对苏“一边倒”/4

 斯大林继续奉行弹性外交;刘少奇秘密访苏寻求支持/8

 毛泽东首次访苏遭冷遇;斯大林对签新约不热心/12

 周恩来奉命赴苏谈判签约;毛泽东如愿而归中苏缔N/16

第二章 “另起炉灶”/19

 ——中美围绕外交承认问题的早期接触与斗争

 中共决心“另起炉灶”;美国等待“尘埃落定”/19

 司徒寻找接触渠道;中美相互试探摸底/22

 美国不承认不撤离意在施压;中国清除西方特权不容交涉/26

 美英国际联合行动分歧迭见;中国坚持谈判建交主动在手/29

 中国主张同西方做生意;美国策划对中国搞禁运/32

第三章 心力的较量/35

 ——抗美援朝中的外交内幕

 美国入侵朝鲜,步步向北逼进;中国退避三舍,频频发出警告/35

 唇亡齿寒,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寻求支援,周恩来秘密赴苏谈判/39

 战场失利,美国谋求停火;选择时机,中国回应和谈/42

 谈谈打打,以两手对两手;灵活应变,顺势打破僵局/46

第四章 打破遏制/51

 ——从日内瓦到万隆

 毛泽东推动世界和平运动;周恩来踏上大国外交舞台/51

 周恩来首倡五项原则;中印缅共谋和平共处/56

 中国总理力促亚非团结;二十九国共创万隆精神/59

 积极推进睦邻友好;巧妙拆解战略包围/63

第五章 对抗与会谈/67

 ——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

 朝鲜战起,美国趁机侵占台湾;战略北移,中国被迫推迟攻台/67

 中国再次显示统一决心;美蒋加紧策划共同防御/70

 周恩来积极推动中美会谈;杜勒斯顽固坚持敌视中国/72

 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美蒋间矛盾骤然加剧/75

 联蒋抵美,挫败“一中一台”阴谋;以美制蒋,制止“反攻大陆”蠢动/80

第六章 “蜜月”中的裂痕/84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

 斯大林不乏友好愿望又总露大国心态;毛泽东重视中苏联盟却难拂抑郁心情/84

 赫鲁晓夫上台调整对华政策;毛泽东首次感受到平等气氛/86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骤起轩然大波;中国党介入东欧事件助苏渡过难关/89

 求同存异,中苏间外热内冷;维护大局,毛泽东二访苏联/94

 毛泽东怒拒“联合舰队”;赫鲁晓夫狐疑炮击金门/97

 赫鲁晓夫热衷美苏缓和;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100

第七章 “中间地带”/102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

 毛泽东郑重宣布承担义务;中国坚持以阿拉伯国家为友/102

 中缅边界条约率先示范;中国坚定推行睦邻友好/105

 印度错估形势,挑起边界冲突;中国反击有度,频发和解信号/108

 毛泽东确定反帝反修两条线战略;周恩来出访亚非13国广交穷朋友/111

 为亚非团结,周恩来颇费心血;虽环境严峻,却迎来建交高潮/115

第八章 “渐进积累”/119

 ——中日建交前23年漫漫路

 民间先行,打破不相往来僵局;以民促官,争取发展官方关系/119

 周恩来“等着喝香槟酒”;鸠山一郎不敢跨越雷池/122

 岸信介对华政策迅速右转;中国坚决反击反华逆流/125

 中日关系进入半官方时期;双方认同渐进积累方式/128

 佐藤上台,中日关系再度冷却;中美接近,日本惊呼越顶外交/131

第九章 从论战到对抗/136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两党争论逐步升级;两国关系走向恶化/136

 苏美签订核禁试条约企图约束中国;中国反对核控制加快研制核弹进程/139

 毛泽东“转入反攻”,中苏论战公开化;周恩来再度赴苏,寻求和解新途径/142

 苏联增兵边境加强军事威胁;两国关系恶化走向战争边缘/145

 机场会晤,两国总理谋求有限缓和;中苏对峙,九年边界谈判一筹莫展/148

第十章 解冻/152

 ——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

 僵硬背后,敌对气氛悄然降温;世界分化,中美和解出现契机/152

 中美间互传信号暖风频吹;毛泽东调动“小球”推动“大球”/156

 周恩来与基辛格秘密举行会谈;毛泽东同尼克松携手打破坚冰/160

 中国专注于抗苏,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美国热衷于缓和,正常化进程暂失势头/164

 卡特上台,决心实现关系正常化;邓小平访美,卷起一阵“邓旋风”/169

第十一章 等待太久的胜利/174

 ——中国重返联合国

 美国控制表决,一再阻挠讨论;中国宁愿等待,绝不落入圈套/174

 联合国内要求中国进入呼声日高;美国变换手法抛出“重要问题”案/177

 联合国通过决议驱蒋纳我;美日联合提案终遭失败/180

 毛泽东亲自点将,派代表团赴联合国;中国第一次亮相,与中小国家站在一起/183

第十二章 “第二世界”/188

 ——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

 中国想与西方建立和平统一战线;周恩来说改善关系将从英国开始/188

 战略共同点使中法靠拢;东西方两领袖心灵相通/191

 中美缓和障碍顿消;中西之间全面建交/195

 毛泽东支持西欧联合自强,共同反霸;西欧人总想“祸水东引”,偏安自保/198

第十三章 缔造友好/201

 ——中日建交与缔约

 中日复交遇到“天赐良机”;两国秘密交涉紧锣密鼓/201

 日本首相首次访华;中日建交一气呵成/206

 苏联人施压,阻挠中日缔约;日本人退缩,谈判一波三折/209

 反霸条款写进和平友好条约;中日两国谋求世代友好合作/213

第十四章 是处有友朋/218

 ——中国与第三世界

 “文革”乱及邦交,纠纷迭起;总理奋力纠“左”,修复关系/218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中国坚定支持第三世界斗争/221

 扩展空间,迎来新的建交高潮;消除误解,中国与东盟国家修好/224

 调整政策,放弃“以苏画线”或“以美画线”;加强合作,支持“南北

 对话”和“南南合作”/228

 中国领导人重访非洲,奠定合作新基础;邓小平提出新思路,消除周边诸争端/231

第十五章 回归之路/235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纪实

 长期打算,有心搁置香港问题;打破封锁,充分利用香港渠道/235

 租期临近,港英急切投石问路;高峰会谈,中国决意收回香港/238

 两阶段谈判艰难曲折:历史性协议终于达成/242

 英国过渡期出新招,意在保留影响;中国以斗争求合作,争取平稳过渡/246

第十六章 合作与折冲/251

 ——20世纪80年代的中美关系及中国对外战略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美国明批评暗支持;苏联侵入阿富汗,中美加强战略合作/251

 里根上台,台湾问题风波再起;中美交锋,最终签订《八一七公报》/256

 谋和平环境,中国实行战略调整;为结束争吵,两国高层频繁互访/260

 注重经贸合作,双边关系全面拓展;世界局势缓和,三角战略渐行瓦解/266

第十七章 扫除障碍/272

 ——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内幕

 面对挑战,勃列日涅夫发出和解信号;抓住时机,邓小平派专使赴苏传说帖/272

 苏联拒绝讨论“三大障碍”;中国频频发动“葬礼外交”/276

 邓小平放言,愿为中苏会晤破例出国;戈氏上台,对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279

 实现高级会谈,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确立睦邻友好,既不对抗也不结盟/284

第十八章 迎接挑战/288

 ——风云变幻中的中国外交

 风云突变,西方纷纷制裁中国;顶住压力,中国沉着应付变局/288

 既制裁又接触,白宫不愿滑向彻底破裂;不示弱不对抗,中国从容谋求恢复交往/291

 稳定周边,进一步加强睦邻友好;调整布局,积极开拓亚非拉外交/294

 面对现实,西方七国解除制裁;中美和缓,海湾危机提供机遇/297

 苏联解体,战后体制最终崩塌;韬光养晦,中国实施务实外交/302

 时势转换,各国纷说“新秩序”;有所作为,中国力倡和平共处/306

第十九章 从伙伴关系到和谐世界/309

 ——冷战后中国的对外政策

 推行伙伴关系外交/309

 融入经济全球化/312

 走和平发展道路/314

 倡导和谐世界/317

 拓展多边外交/318

第二十章 对手还是伙伴/323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

 “以柔克刚”应对“以压促变”/323、

 不确定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326

 从冲突边缘拉回正轨/328

 来自经贸领域的驱动力/332

 面向全球合作的新框架/334

第二十一章 战略协作 /337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从“建设性伙伴”到“战略协作伙伴”/337

 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340

 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342

 进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344

第二十二章 遥远的合作/347

 ——冷战后的中欧关系

 从“全面制裁”到全面对话/347

 走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349

 经贸合作:中欧关系重要基石/353

第二十三章 以邻为伴/356

 ——冷战后的周边外交

 中国周边关系的演变/356

 南亚格局:中国同印巴的关系/358

 从猜疑到合作:中国同东盟关系的发展/361

 结构性变迁中的中日关系/365

 中国同朝韩的关系与半岛局势/368

试读章节

1948年底1949年初,中国革命胜利基本上成为定局。蒋介石玩弄和平骗局,以取得喘息机会,加强江南防御力量。还在1948年秋,中共中央就收到苏方转来的一封信,其内容是告之国民党政府请求苏联居中调解国共之争,要求首先停止内战。苏方只是原信照转,未作任何说明。中共中央未予理睬。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向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签订停战协议的建议,并且要求美英法苏四国政府出面居中调停。1月9日,斯大林收到国民政府的照会,1月10日,斯大林就给毛泽东来电,就答复国民政府问题征询毛泽东的意见。从10日到14日,双方来往电文达6次之多。显然,在如何答复问题上,双方并不一致。从字面上看,斯大林主要考虑如何策略地拒绝国民政府的要求,又避免西方指责中共拒绝和谈。而毛泽东认为苏联政府应以“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为理由,直接拒绝调停。毛泽东说:“好像我们无需再次采取政治上的迂回策略”。最后,苏联政府于1月17日基本按照中共的口径拒绝了国民党的调停请求。从斯大林照转国民党信函,三番五次来电探询看,斯大林内心是希望作国共争端的调停者的,只是不便明说。而1949年春绝非1945年底,毛泽东拒绝一切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外交问题的指示稿中写道:“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等,应完全拒绝之。”

对于1949年春斯大林是否阻止过中共过江,目前,国内外都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不过,毛泽东、周恩来都谈到过这件事。1979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作者回忆,1957年4月11日亲自听到毛泽东说:“直到一九四九年,我们眼看就要过长江的时候,还有人阻止,据说千万不能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中国就可能出现南北朝。”据刘晓回忆,周恩来说过:“我们准备南下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苏联对此有看法,要求我们停止内战。”

斯大林是否明确表示阻止中共过江,还有待求证于档案。不过,此时,斯大林对美国军事干预的担心则是确切的。1948年底以后,国际局势的确十分紧张,尤其美苏争夺,在柏林问题上日趋尖锐,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迫使苏联取消对柏林的封锁,紧接着在1949年春美国与西欧各国成立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时,苏联感到力量不如美国,尤其美国是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据说,美国制定了一个代号为“扣球”的对苏联进行原子弹攻击的计划。按这个计划,在远东,美国打算利用国民党和其他反共政权的力量,并动用日本和中国内地以外的军事基地的空军和海军力量予以支援。在苏联看来,中共军队越接近渡江作战,美国和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干预的危险就越大。

据当时派驻中国的苏联专家科瓦廖夫回忆,1949年2月底3月初,上海地下党刘晓曾给他谈到过一个情报,即美国人制定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方案”的绝密计划。他从其他渠道也搞到类似的情报。他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汇报。斯大林回电指出“战争对帝国主义不利,他们的危机发生了,他们不准备打仗”,“但是历史上有不正常的人”,“我们准备反击”。

也据科瓦廖夫说,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前夕,斯大林给毛泽东发来一份长电,指出,英美军队在南下的解放军主力后方登陆的危险性增大了,建议中共军队不要着急向南进军,部署两个军团于港口地区,防备敌军行动。鉴于斯大林曾经干预过中共的经验,或许毛泽东由此认为,斯大林有意阻止解放军打过长江。4月底,发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前来干涉的英国“紫英石”舰交火并将后者重创的事件,英国下院保守党宣称要对红色中国宣战。苏联高度紧张,苏联驻扎在辽东半岛的军队以及在旅顺口和太平洋基地的海军,都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1949年春,苏联对国共双方的政策仍属暧昧。斯大林1月底派米高扬来西柏坡与毛泽东会谈。与此同时,苏联大使罗申却随国民党的孙科内阁南迁广州,在当时包括美英在内的各国的驻华大使中,苏联是独此一家遵从了国民政府的请求。对于苏联大使举迁广州的行动,各国出现了种种猜测。苏联外交官只引用“国际惯例”给以搪塞。2月1日,米高扬来西柏坡后,周恩来要求对此作出说明。米高扬解释说“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中国现在只有一个政府,我们派驻了大使”,大使随中国政府南迁是很自然的。这当然难以令人信服。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苏联仍然为“延长合办中苏航空公司(‘哈阿’线)协定”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罗申大使也继续留在广州不走,一直呆到5月。

斯大林力求避免同美国正面冲突,因而在对国共关系上保留弹性,不愿公开表露与中共的亲近关系。

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当然也考虑到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所不同的是,毛泽东认为,要制止美国的干涉,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勇猛进攻。毛泽东1949年1月8日起草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愈强大,愈坚决,美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愈减少,并且连同用财政及武器援助国民党这件事也就可能要减少。”毛泽东对美国人的脉搏似乎比斯大林摸得更准。此时美国虽然十分不情愿,也已无力回天,打算从中国“撤退”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胜利进军,加快了中苏结盟的步伐。此时,中共领导人虽然认为美国直接出兵干涉中国内战的可能性较小,但充分地估计到美国及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要打破封锁,必须寻求国际盟友,具体地说,就是加强中苏联盟。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后,建国问题迫在眉睫。中国不仅迫切需要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诸多方面都希望借鉴苏联的经验,得到苏联的建议。从种种迹象看,要打消斯大林的疑虑,取得他充分的信任,还需要做出努力,于是毛泽东作出了两项决定。

一是把“一边倒”方针昭告天下。4月3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表《反对北大西洋公约声明》,把苏联是中国的“盟友”的观点宣布于世。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一边倒”。毛泽东说:“‘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倒向苏联,联苏抗美。毛泽东主动地宣布在美苏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实行“一边倒”,对于打消美英等国分化中共的幻想、解除斯大林对中共的疑虑、统一国内人们的思想,都是十分苇要的。毛泽东说:这样是主动地倒,免得将来被动地倒。

……

P9-10

序言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过的一段话。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指导中国走向自由繁荣、文明富强的理论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富强的中国创造了前提。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基础上开始这个伟业,不是轻而易举的。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被迫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全面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个“四面八方”政策,迅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辉煌成就。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人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高涨,到1956年,在整个社会没有受到严重震荡的情况下,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5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进而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科学、教育和卫生事业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依靠自力更生,成功地制造出“两弹一星”;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国际上,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与遏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承认。毋庸讳言,在1950年代中后期,出现过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急于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甚至急于向共产主义奔跑的现象;幻想用群众运动的方法,在经济建设上创造“大跃进”的奇迹,以在超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还试图通过阶级斗争,限制“资产阶级权利”,来实现平等、公平的理想社会,结果导致了三年大饥荒;而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社会陷入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

历经30年的艰难曲折,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逐步找到了为实现自由繁荣、文明先进这个崇高目标的具体途径,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把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自由繁荣、文明先进的中国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了。实践表明,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自由繁荣、文明先进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依法治国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和文化水准也有了明显提高,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然,整体来说,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人民正在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的时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全方位回顾和总结共和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要事,对于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先进中国的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极为有益的。为此,我们约集了一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有研究的学者,编写了这部五卷本达200余万字的《六十年国事纪要》奉献给社会,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献礼。

林蕴晖

2009年5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冬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60254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4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9
17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