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六十周年当中,中国都经历了哪些重大政治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史当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们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想要对中国60年政治大事件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那就赶快来阅读这本书吧。该书由该领域的研究学者编写而成,内容绝对权威可信。

内容推荐

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献礼,特约集一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有研究的学者,编写了这部五卷达200余万字的《六十年国事纪要》奉献给社会。本书为该套书的其中一册。该书从政治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共和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要事,对于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先进中国的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极为有益的。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一百多年的追求与梦想/1

 新政协的筹备与召开/5

 《共同纲领》的制定与通过/8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

 开国大典/12

第二章 百业待兴举大端/14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工业破产、农业凋敝/14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18

 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21

第三章 农民的翻身解放/23

 ——土地改革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23

 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25

 其他新的政策规定/27

 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28

第四章 打退“糖衣炮弹”的进攻/33

 ——“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缘起/33

 雷厉风行的“三反”运动/36

 “五反”运动/38

第五章 实现强国梦的起步/4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施

 十年建设的最初打算/42

 有计划建设面临的矛盾/44

 中共中央的新决策/4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路/48

 把思想统一到总路线上来/50

 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5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53

第六章 伸手必被捉/58

 ——高岗、饶漱石事件

 1951年高岗得了“两分”/58

 国家计委主席权力的膨胀/63

 毛泽东批评“右倾观点”/64

 高岗急于发难/65

 饶漱石紧密配合/66

 毛泽东笑谈历史掌故“秦灭楚”/68

 在杭州确定开会方针/69

 中共七届四中全会/70

 邓小平论“天津讲话”的是非/74

 党对高岗、饶漱石的结论/76

第七章 走向民主法制的开端/7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宪法

 选举各级人民代表/78

 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7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4

第八章 探索自己的路/90

 ——从《论十大关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苏共二十大与思想解放/90

 刘少奇找中央各部调查/92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94

 中共八大的贡献/97

 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99

 难以超越的局限/102

第九章 扩大民主的中断/105

 ——从中共整风到反右派扩大化

 中央的方针是“放”不是“收”/105

 扩大民主的尝试/110

 由整风到反右的转折/113

 严重扩大化的教训/123

第十章 共产主义狂想曲/122

 ——1958-1960年的“三面红旗”

 “大跃进”运动的酝酿和发动/122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126

 急于过渡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3l

 八个多月的初步纠“左”/134

 “大跃进”等错误的继续和终止/136

第十一章 庐山风云/140

 ——1959年庐山会议与彭德怀冤案

 “神仙会”/140

 风云突变/144

 共和国的大冤案/146

 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149

第十二章 走出困境/152

 ——从1960年紧急指示信到七千人大会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52

 “八字”方针的提出与执行/154

 调整的进一步深入/156

 全面调整/159

 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162

第十三章 风云骤变北戴河/165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四清”运动

 全会召开前的形势和北戴河会议/165

 重提阶级斗争/167

 城乡“社教”的试点/171

 “四清”运动的开展/172

第十四章 从天下大乱到全面夺权/178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178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81

 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184

第一张大字报出笼前后/185

 “炮打司令部”/186

 红卫兵运动/188

 毛泽东号召夺权/188

第十五章 折乾沉沙铁未销/190

 ——“九一三”事件

 “设国家主席”的风波/190

 “联合舰队”与《“571”工程纪要》/194

 1971年毛泽东南巡/197

 仓皇出逃,折戟沉沙/200

第十六章 交锋与较量/208

 ——邓小平领导整顿和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

 “打不倒的小个子”/208

 “四化”建设是大局/209

 捅“马蜂窝”/211

 全面整顿/213

 不可调和的矛盾/216

 人民的爱和恨/217

 人民的怒火爆发了/219

 悲壮的较量/223

第十七章 女皇梦/226

 ——江青集团的兴起与覆灭

 “四人帮”的形成及特点/226

 江青的“组阁”梦/229

 兴风作浪/232

 加快篡权步伐/234

 叶剑英运筹帷幄/236

 “四人帮”的覆灭/238

第十八章 冲破阴霾的霞光/243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的分歧/243

 一石激起千层浪/248

 空前范围的大讨论/250

第十九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25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

 历史转折的前奏曲/258

 中央工作会议/259

 邓小平的主题报告/262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263

 全面拨乱反正/266

 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270

第二十章 走自己的路/27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277

 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283

 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28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发展/295

第二十一章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300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300

 “发展才是硬道理”/303

 社会主义的本质/306

 春风吹来满神州/310

第二十二章 五星红旗在香港飘扬/313

 ——“一国两制”构想与香港回归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313

 “长期利用,充分打算”/315

 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318

 他们的交锋拉开了中英22轮谈判的序幕/320

 “一国两制”能不能成功,要体现在香港行政区基本法里面/32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325

第二十三章 党要始终体现先进性/33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教育活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初步提出/33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阐释/3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334

 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336

 领导干部出了问题一定要果断严

第二十四章 肃处理/339

 ——从胡长清案到郑筱萸案

 不杀胡长清不足以正国法/339

 成克杰罪有应得/342

 王怀忠罪当其刑/344

 郑筱萸依法当诛/346

第二十五章 挑战与机遇并存/349

 ——两岸关系的风风雨雨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349

 遏制“台独”成为紧迫任务/351

 重要而关键的一年/354

 在曲折中前进/357

 迈向和平发展期/360

第二十六章 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6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孕育/362

 科学发展观的完善/364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述/367

 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369

第二十七章 富民之路/372

 ——六十年的曲折历程

 耕者有其田是农民致富的前提/372

 19世纪50年代对农民致富道路的抉择/373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最初效应/375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受严重挫折/376

 联产承包农民致富开辟新路/378

 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381

试读章节

一百多年的追求与梦想

伴随着1840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炮声,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开始了苦难、屈辱的历程。中国在外国的侵略下,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像两座大山,阻挡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爱国志士们挺身而出,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他们以自己的鲜血来抗争,希冀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平等的中国。然而,多少个追求和梦想一次次破灭。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扼杀;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难道中国真的就没救了吗?人们在思索,在呼唤新的救国方案。

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一个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这表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长时期的艰苦探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年7月,在上海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把中国革命科学地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进行民主革命,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将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人民经过80余年艰苦探索之后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着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英勇奋斗。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展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的的国民革命运动。这个革命运动给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以沉重的打击。然而,正在革命胜利前进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途夭折,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倒在血泊之中。

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带领中国人民,拿起枪,重新投入战斗。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一个尝试。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招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此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推动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抗战的局面。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它不是发动全民族进行全面抗战,而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因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一再失利,大片国土很快落入敌手。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中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由于中日战争转入长期化,日军调整了侵华战略和策略,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集团公开投降,蒋介石转而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他们除了在军事上制造反共摩擦外,还在舆论上加紧反共宣传。国民党御用文人连篇累牍发表文章,高唱“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企图取消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反共声浪甚嚣尘上,中国将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日夜思考着。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从他脑海里流过,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经验教训在他脑海里盘旋。终于,在毛泽东的脑海里,一幅未来中国的美好蓝图逐渐清晰。他坐下来,奋笔疾书,一篇令人民欢欣鼓舞、反动派胆战心惊的文章——《新民主主义论》产生了。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毛泽东在文中还具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他指出,这三者的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是中国共产党要造就的新中国。这个共和国既区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它是以中国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情为基本前提,以解放劳苦大众、推动社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

毛泽东在文章的最后号召: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新民主主义论》为党和人民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和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1945年春,经过近八年的抗战,中国即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推行独裁、反共、内战政策,准备抢占抗战胜利果实,把中国引向黑暗的前途。

为了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还指出,为了建立新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国民党则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面临着成为一个新中国还是一个旧中国的两种前途和命运。

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经过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谈判取得相当大的成果。

然而,《双十协定》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了进犯解放区的密令。解放区军民给来犯的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全国人民也强烈反对国民党的内战行径。这使蒋介石不得不按照《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P1-3

序言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过的一段话。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指导中国走向自由繁荣、文明富强的理论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富强的中国创造了前提。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基础上开始这个伟业,不是轻而易举的。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被迫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全面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个“四面八方”政策,迅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辉煌成就。由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人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高涨,到1956年,在整个社会没有受到严重震荡的情况下,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5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进而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科学、教育和卫生事业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依靠自力更生,成功地制造出“两弹一星”;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国际上,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与遏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承认。毋庸讳言,在1950年代中后期,出现过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急于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甚至急于向共产主义奔跑的现象;幻想用群众运动的方法,在经济建设上创造“大跃进”的奇迹,以在超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还试图通过阶级斗争,限制“资产阶级权利”,来实现平等、公平的理想社会,结果导致了三年大饥荒;而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社会陷入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

历经30年的艰难曲折,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逐步找到了为实现自由繁荣、文明先进这个崇高目标的具体途径,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把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自由繁荣、文明先进的中国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了。实践表明,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自由繁荣、文明先进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依法治国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和文化水准也有了明显提高,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然,整体来说,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人民正在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的时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全方位回顾和总结共和国所经历的一些大事要事,对于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建设自由繁荣、文明先进中国的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极为有益的。为此,我们约集了一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有研究的学者,编写了这部五卷本达200余万字的《六十年国事纪要》奉献给社会,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献礼。

林蕴晖

2009年5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永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60292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3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