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读孟子(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事,真是用尽心力了。河内发生,饥荒,就把部分百姓迁到河东,又把河东的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饥荒,也依类似方式来处理。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像我这么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国的百姓并未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就用战争来作比喻。战鼓咚咚响起,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嘲笑那些跑一百步的,说得过去吗?”

梁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指望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耕种及收获的季节,粮食自然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池捕捞,鱼鳖自然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木材自然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又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都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始啊。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桑养蚕,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狗与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他们耕作的时机,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办理学校教育,反复讲述孝亲敬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自的人就不会背着及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绵袄穿也有肉吃,一般百姓不挨饿也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从来不曾有过的。现在,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路旁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有人死了,就说:‘这不是我害的,是年成不好。’这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了。”

梁惠王虽然用心,但是并未想要与民同甘共苦。在孟子看来,如果不懂仁义之道而只在技术层面改革,结果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为人君自谦之词。

政治领袖“找借口”的毛病,不但很难根绝,并且少有自觉。

教育必自“孝悌”始,这是孟子的重要原则。

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日:“杀人以■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日:‘始作佃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棍打死人与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用刀杀人与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野兽互相残杀,人们尚且厌恶;身为百姓父母,推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么配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最初制作木偶人来陪葬的,该会断绝子孙吧!’这是因为木偶像人,却用来殉葬。那么,又怎么可以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率兽食人”一语,道尽乱世的荒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人,对此实难体悟。

“俑”是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古代曾用活人殉葬,后来才改为俑。即使是人俑,也因为像人而使孔子深觉不忍。儒家的人文主义显示深刻的人道情怀,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梁惠王日:“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亨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泰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故。’王请勿疑。”

梁惠王说:“晋国的强大,以前天下没有比得上的,这是老先生你所知道的。可是到了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被秦国打败,割让了七百里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占去了八个城池。我对此深感羞耻,想要为战死的人报仇雪恨,要怎么样才办得到呢?”

孟子回答说:“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地方也能够让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深耕细作,勤除杂草,安排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进而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长上,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国与楚国的军队了。秦国与楚国占夺了百姓耕种的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田除草,没有收获去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让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大王前往讨伐,还有谁能与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希望大王不要疑虑!”P8-12

目录

前言一 孟子其人其书

前言二 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梁惠王篇 上

梁惠王篇 下

公孙丑篇 上

公孙丑篇 下

滕文公篇 上

滕文公篇 下

离娄篇 上

离娄篇 下

万章篇 上

万章篇 下

告子篇 上

告子篇 下

尽心篇 上

尽心篇 下

序言

关于孟子的生平,我们所知道的不多,主要的资料来自〈孟子》一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孟子苟卿列传》时,所根据的大概也只是这本三万多字的书。

司马迁先“感叹”一番,然后写了一百多字的介绍。他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段文字介绍肯定了孟子是一位儒家学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因此孟子是儒家的第五代学人。孟子先是“道既通”,所通的自然是“唐、虞、三代之德”以及“仲尼之意”;接着,他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定自己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希望有机会“得君行道”。《孟子》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他的言论与事迹。从战国时代的大趋势看来,孟子的观点显然不切实际;从孟子的具体遭遇看来,连他自己也承认并未成功。但是他树立了一个典型,使后代读书人在敬佩与效法之余,不免心生感叹。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的感叹如下:“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他在本文所谓的“夫子”,是指孔子;如此一来,孟子确实秉承了孔子的原则,由于看清了利之为害,就大力宣扬仁义。如果读到梁惠王这一问就要“废书而叹”,那么司马迁他老人家大概很难读完《孟子》全书了。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上下,所以在编排序号上,就有十四个部分了。篇名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前六篇皆以人名为篇名,取自各篇开头的人物,只有《尽心篇》例外。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如果是孟子亲自执笔,那么他的学生,如公都子、屋庐子、乐正子、徐子,为什么会称“子”呢?“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于前辈、老师身上或客套之时,孟子没有理由对这些学生一再称“子”。其次,古代诸侯的谥号是死后才定的,那么,像梁襄王、齐宣王都是比孟子晚死的,孟子怎么可能知道他们的谥号呢?不过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就是:孟子完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他过世之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再加以修订出版,所以会有上述两种情况出现。

关于孟子的生平年代,至今仍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372至289年之间,亦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221年)的中期。当时存在的国家还有二十个左右,其中七国争雄,都想兼并天下。合纵连横的谋略大为盛行,而孟子依然以自信的口吻说:“仁者无敌。”由于没有一位国君可以做到仁者,所以孟子的理论也无法获得验证。但是,光是凭着他与梁惠王(亦即魏惠王)与齐宣王这两位大国君主的对话,能让他们时而惊喜、时而沮丧、时而愤怒、时而盼望,虽然最后没有产生重大成效,也足以流芳千古了。

活在乱世之中,孟子的一些小故事并无确切的证据。譬如,他小时候,母亲担心他受环境影响而“三迁”;他读书不用心,母亲就“断机杼”;以及,母亲不允许他为小事而休妻等。圣贤身边总是环绕着一些具有积极意味的故事,不过,对孟子来说,能够学习孔子之道,温故而知新,加以发扬及应用,进而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以实至名归的方式被尊奉为亚圣,或许这才是值得一争的千秋啊!

内容推荐

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

在解读时,作者刻意凸显孟子的人性论,因为这是他立论的基础。有此基础,则思想大厦可以安然建立,则儒家哲学可以形成圆满系统。孟子继承及发扬孔子的理想,可谓贡献至伟,值得我们感激与学习。

编辑推荐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为你引经据典,体味千古亚圣的辩才与思想!

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

本书解读了《孟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读孟子(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37789
开本 32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2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3
138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