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译事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近三十年来,作者在英国文学这片园地里,尽自己微力,进行过一番耕耘。具体来说,编了一本教材和一部工具书,译了五六种作品,并且围绕这些编写和翻译活动写了一批长长短短的文章。这些文章只是在不同情况下顺手写下的读书随笔或译事杂感,现在稍加排列分类,辑成这本小书,大致可以描画作者这三十年的工作历程。近年到各地开会访问,常会碰到喜爱英国文学的青年教师、同学的热情招呼和友好接待,谈起来,原来都是作者编的《英国文学简史》的使用者和作者译的英国散文的爱读者。这本小书是作者对过去三十年的一种回顾和小结!

内容推荐

一个知识分子的求学之路,实际上也就是他的人生道路。人的一生,不能不受着国家民族命运和时代环境的制约,也不能不受着个人思想、才能的局限。两个方面冲撞、扭结、化解,便形成他的人生坐标和发展轨迹,形诸文字便是他的成果。

目录

小引

我的第一本书——《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随笔简论——《英国散文选》译后记

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

维吉尼亚·吴尔夫的散文艺术

报刊散文家:阿狄生与斯梯尔

斯威夫特——英国的讽刺散文大师

浪漫派随笔作家:赫兹利特与利·亨特

乔治·吉辛与《四季随笔》

英国文学丛话(十一则)

英国散文与兰姆随笔翻译琐谈

关键在于文化修养和责任感——文学翻译漫笔

《译文》、《世界文学》和我自己——为《我看(世界文学>》征文而作

我译兰姆

兰姆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知音

谈谈文学翻译——1992年10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系的讲演

从翻译的角度看英国随笔——1992年10月2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讲演

生前的异端死后的圣者——谈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

才女的命运——艾米莉·勃朗特与萧红合论

《亨利五世》译本小引

《亨利八世》译本小引

永远做学生——我的求学之路(代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与随笔密切相关的还有两个问题,即文体与幽默。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既是要做,总要讲究使用语言的艺术,这就牵扯到了文体问题。英国散文自中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写法:一种是以来源于古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英语基本词汇和句式所写成的文章,特点是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另一种是受拉丁文影响并使用大量外来词汇所写出的文章,辞藻繁富、句式灵活而有时失之于芜杂。17世纪后期,英国文学受法国文学影响,重视文体之学,这对于提高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有很大好处。18世纪散文作家继承这种传统,写文章以准确、洗练、明晰、畅达为宗,像笛福、阿狄生、斯威夫特和哥尔斯密都是如此。他们的文章语言平易、纯净、生动、流畅,为广大读者爱看,在文体学上称为“朴素的文体”(the plain style)。但在古典主义崇尚拉丁文学的风气影响之下,也出现了另一种高华典雅的文体,讲究用词古奥华丽、声调铿锵、句型对仗,这在文体学上叫做“高雅的文体”(the elegant style)。这两种文体在历史上或平行、或交错地发展下来了,而且各有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英国随笔,由于它那信笔漫谈的根本特点所决定,自然是以朴素、平易、明晰、流畅的文体为主流。但朴素与高雅两种文体既然都流传下来,随笔作者兴趣爱好各异,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手段自然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兰姆固然爱用冷僻的古字,就是在提倡平易文体的赫兹利特的文章中华丽的字句也不少见。但是,无论如何,平易的文体在随笔作品中总是占着主流罢了。

随笔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每一位作家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这是作者的个性通过恰当的语言艺术而体现出来的结果。但这一问题比一般的文体问题更为复杂,国外学者对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正在进行专门研究,浅学如我为见闻所限,只好在此存而不论。

随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幽默。

幽默是一种性格特点和语言风趣,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简直是不可能的,但在读英国随笔的时候又时时感到它的存在。有一位作者这样写道:“心地善良的人们,在深知人性的真相之后,还能对它保持热爱,这才能领略幽默的意味。他们看清了人类的言行矛盾之处和种种弱点,但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同类,便把这些傻事化为欢笑的源泉,化为理解和同情的根由。”(H.S.Candy:Selections from R.L.Stevenson,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1)一位日本作家说,幽默是“寂寞的内心的安全瓣”,“多泪的内心的安全瓣”,“深味着人生的尊贵,不失却深的人类爱的心情,而笑着的,是幽默罢”。又说:“泪和笑只隔一张纸。恐怕只有尝过了泪的深味的人,这才懂得人生的笑的心情。”(鹤见韦占辅:《说幽默》——见鲁迅译《思想·山水·人物》)

我们所熟悉的几位著名幽默作家,例如兰姆、马克·吐温和契诃夫,都是深知生活中的悲苦而又让读者发笑的作者。

恩格斯也谈过幽默作家。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时,曾说他是“所有现代幽默作家中最有才能的一个,像所有的幽默作家一样,他有很敏锐的心灵,但没有一点精神力量”。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把幽默作家的长处和短处两个方面都谈到了。

那么,要问:幽默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

答曰: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分别论之。一方面,在需要正正经经去办的事情上,幽默恐怕是用不上的。譬如说,社会问题不可能靠着一点儿幽默或一阵感伤来解决。幽默作家开不出治疗社会溃疡的药方。不能靠幽默作家来解决邦国大事。但是,具体到一个人的情绪或精神状态这种小事情,幽默倒是有用的。它好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滑润剂。滑润剂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譬如说,高车、大马都有了,道路、方向也确定了,车轮子也是结结实实的。那么,车子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就是。但是,走到中途,人需要休息一下,车子也需要停下来,在轮轴上抹一点儿油、润滑一下。固然,不润滑一下,车子仍然也能走下去;但是,只靠着干燥的轮子摩擦着向前走,时间久了,轮子也许会转动不灵的。这也就是在严肃、紧张以外,也还需要团结、活泼的道理。这也就是人在紧张工作之余,需要喝一杯茶、看一页“闲书”、稍事休息的道理。因此,对于学英文的人来说,在正襟危坐,攻读莎士比亚、弥尔顿之余,不妨费上半个钟头看一篇亲切有味的随笔小品,也许会感觉到学习英文的一种意外的乐趣。正如“皓首穷经”的学者,在苦读经史之余,未尝不可偶尔看一下《陶庵梦忆》之类的笔记小品。P23-26

序言

近三十年来,我在英国文学这片园地里,尽自己微力,进行过一番耕耘。具体来说,编了一本教材和一部工具书,译了五六种作品,并且围绕这些编写和翻译活动写了一批长长短短的文章。这些文章只是在不同情况下顺手写下的读书随笔或译事杂感,现在稍加排列分类,辑成这本小书,大致可以描画我这三十年的工作历程。近年到各地开会访问,常会碰到喜爱英国文学的青年教师、同学的热情招呼和友好接待,谈起来,原来都是我编的《英国文学简史》的使用者和我译的英国散文的爱读者。这自然使我感到高兴:多年的心血劳动总算没有白费,我的书本来都是为他们写的、译的。同时,这也激励我决心继续为我国的青年同学和读者写书、译书。这本小书是我对过去三十年的一种回顾和小结,也不妨当做自己在新世纪工作的一个起点吧!

刘炳善

2009年2月于开封

后记

永远做学生——我的求学之路

(代后记)

回顾平生,我最怀念的是上中学和大学的时代。那正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以流亡学生的身份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尽管是在战乱、流亡、饥饿、苦难的交织中生存,我却是以年轻人的朝气寻求着人生和学习的道路。支撑着我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许多好老师、好同学对我的无私关怀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来自我自己旺盛的求知欲和对于文学艺术的强烈爱好。当时生活中的唯一乐趣只有读书。我贪婪地阅读着一切能到手的好书,并且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在思想上则追求进步。这一段生活,物质上贫穷,精神上丰富,是我一生的“原始积累阶段”,此后就形成我一切活动的精神核心。几十年的求学和习作生涯,就围绕着这个内核、以此为基础发展下来。但在很长时间内,除了1952年一篇英文作文偶尔获得过一个国际奖,算是唯一的亮点,其他方面都成绩平平。而且从5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政治运动,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完全停止了。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积累才慢慢开花结果。30年中,我主要做了5件事:1.编写、出版并三次修改了英文教材《英国文学简史》;2.翻译了近百篇英国散文,出了《伊利亚随笔选》、《书和画像》和《伦敦的叫卖声》三本书;3.翻译、出版了两部莎剧《亨利五世》、《亨利八世》,一部萧剧《圣女贞德》;4.出了两本文集《中英文学漫笔》(评论)、《异时异地集》(创作);5.近二十年来,则在编纂、出版一部帮助我国学生攻读莎剧原文的工具书《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寥寥几本书,无法与许多著作等身的学人相比,但我总算尽了自己的微力。

一个知识分子的求学之路(或说“治学之路”),实际上也就是他的人生道路。人的一生,不能不受着国家民族命运和时代环境的制约,也不能不受着个人思想、才能的局限。两个方面冲撞、扭结、化解,便形成他的人生坐标和发展轨迹,形诸文字便是他的成果。

我的学生时代在我心中形成一种情结。我认为,一辈子做一个真正的学生,是一个有志于学的知识分子的最佳、最自然的选择。

学生以读书为乐——书,是什么时候都要读的。在战争年代,如饥似渴地读书。借到一本好书,看完了,还恋恋不舍,就动手抄下来。那时对书的爱是多么强烈、纯真!现在条件不同了,市面上出书良莠不齐,但稍加辨别,好书仍然不少,为什么不读呢?

学生要写作业——我的著译都是向祖国、人民递交的作业和答卷,敬请人民批改。

做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于知识有一种永不熄灭的兴趣,对于新事物有一种小孩子一般执著的求知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敢于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无知,一点一滴学习,才能稍知一二。这样,每读到一篇好文章,每读一本好书,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这是读书人的最大乐趣。

青年人都有一点锐气——这就是上进心。青年人也都有一点“痴”——爱什么就全神贯注地爱,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痴如醉(只要不疯疯癫癫,这其实是一种很可爱的脾气)。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岂不就是进取精神加上钻研精神吗?——这种精神对于求学和写作,是很宝贵的。

在英文当中,“scholar”这个单词很有意思:它既可以解为“学者”(1earned person),又可以解为“小学生”或“学生”(pupil)。这么说来,“学者”和“学生”原来是一回事啊!就我个人而论,我宁愿做学生,不愿做学者。因为做学生思想上没有负担,更自由。对于学生来说,无知并不是耻辱,而是求知的起点和动力,只是不要安于无知,就行了。

因此,我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learner,首先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一切像我一样渴望看懂莎剧原文的我国学生,编纂我这一本莎士比亚词典。我坦然面对莎士比亚,向他求教,他似乎并没有将我拒之门外。依靠着中外前辈学人的引导,依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我游泳在莎翁的语词海洋里,通过了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每当我毁掉一张又一张卡片,解决了一个难题,最后誊清为一张定稿卡片,我都如释重负、无比高兴。这个学习过程,到现在为止,给了我20年的愉快劳动。

(2009年2月于开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译事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炳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19432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46-53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1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