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雨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画面】南京北极阁、计划书、全国范围内气象台分布图、开支清单

【解说】

上海徐家汇外国人气象台的电台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没有了声音,这场由竺可桢导演的捍卫气象主权的斗争以中方的胜利结束了。在短暂的快慰之后,竺可桢又把目光放在了全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上。在这本计划书中,他提出“如欲得气象上之精确调查统计,则全国至少须有气象台10所,头等测候所30所,二等测候所150所,雨量测候所1000处”。这个目标被当时的一批政客讥笑为痴梦。从1929年到1941年底,气象研究所克服了经费不足和人员有限的困难,共建成和接管各级测候所28个,包括在雪域拉萨首创的西藏测候所。至今,在南京的档案馆中还完好地保存着这份当年筹建西藏测候所的开支清单。

【画面】《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测候须知》、《测风气球观测须知》等书

【解说】

竺可桢还亲自制订出《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测候须知》、《测风气球观测须知》等实用的气象业务指导手册和工具用书,把全国的气象工作逐步纳入到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当中。

【画面】气家三班学员合影、陈学溶照片

【解说】

随着全国气象事业的全面展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个情况,从1929年起,竺可桢先后开办了四期气象练习班,毕业于第三期气象练习班的陈学溶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况。

【采访】陈学溶

一共考了四个内容,一个就是所谓国文,就是语文。语文出的题目好像是,一下子记不清了,也是同气象有关系的。考第二门就是英文,第三门就是数学,第四门是物理。上午考两门,下午考两门,一天考完。

【画面】各科书的照片、气象学讲义

【解说】

当时练习班的学习课程除了气象、物理、微积分等,还要学习英语、无线电,要求学员既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知识,也能成为业务技术的多面手。竺可桢还为第三期练习班亲自编写了讲义,并讲授了一个学期的气象学。

【采访】陈学溶

竺先生教的内容很丰富,当时他教的是自己写的讲义,用道林纸印的。当时讲的内容远远超过他的讲义,所以大家听得很有兴趣。但是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竺先生的口音,有时候不是那么听懂,他讲的是绍兴话。竺先生也知道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曾经请赵元任先生来教他,看怎么样学普通话。赵先生这个人据说是到了哪里就会讲哪里的话,能够把当地话的规律找到,于是就教竺先生。教了之后呢,赵先生也摇摇头,说实在没得办法了。

【画面】史镜清的照片、北极阁竺可桢雕像

【解说】

对于这些有志于中国气象事业的后辈,竺可桢始终抱着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对待他们。第二届气象练习班学员史镜清,在清华气象台施放高空气象风筝时触电殉职。竺可桢得知后,马上呈请中央研究院拨款成立了史镜清纪念基金委员会,以怀念我国气象学界殉职第一人。后来这四期气象练习班的学员被补充到各个气象部门,成为技术骨干,南京北极阁也遂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

【画面】国际会议照片、泰山日观峰气象台照片

【解说】  竺可桢对气象工作的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视。1931年,国际气象组织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竺可桢带领气象研究所应邀参加。除了在南京、北平增加高空观测的项目之外,还在峨眉山、泰山设立了两个高山测候所,获得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气象资料。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读到了来自中国的信息。

【画面】报纸摘要、远东气象会议代表合影

【解说】

1937年他到香港参加远东气象会议,期问港督和会长两次设宴,都把中国和当时被称作暹罗的泰国排到了末席。面对这种有损国格的歧视侮辱,竺可桢一改往日的谦和大度,与其他两人中途退出了会议以示抗议。中国科学家的举动,让与会各国代表大为惊叹。

【画面】南京珞珈路竺可桢故居空镜、诸篇论文特写

【解说】

竺可桢在担当科研领军人物的同时,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稍有空闲他就会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在北极阁任职期问,他公开发表的气象论著共约50多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他亲自主持编印的《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资料,是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的、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第六期《中国气象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论新月令》,是竺可桢积累了9年物候观测的成果所作的,是他第一篇物候学的著作,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物候学。

【画面】空镜一组、杨杏佛照片

【解说】

在气象研究所任职的8年当中,竺可桢主要潜心于科研事业,并不多过问政治。但是1933年,竺可桢多年的好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这个消息却令竺可桢在悲愤之余,开始对国民党有了新的认识。

【画面】历史影像资料、郭任远照片

【解说】

1936年春天,在竺可桢的事业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而事情的起因则是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中浙大学生驱逐校长郭任远的“驱郭”运动。

【画面】浙大求是书院、“一二·九”运动历史影像资料

【解说】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由清末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创办。后经几次易名,到1927年改建制为大学。1933年,原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郭任远出任浙大校长。此时国内正值国民党全力内战,并效法德、意推行法西斯制度。郭任远借助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力量,在校内任意处分学生、凌辱教员。1935年底,浙大学生为支持北平“一二·九”运动,与郭任远矛盾激化,遂发表“驱郭宣言”,不再承认他为校长,要求教育部另派人继任。

目录

前言

《竺可桢》上集

《竺可桢》中集

《竺可桢》下集

《涂长望》上集

《涂长望》下集

《李宪之》

《叶笃正》

《赵九章》上集

《赵九章》下集

《顾震潮》

《谢义炳》

《陶诗言》

《邹竞蒙》上集

《邹竞蒙》中集《邹竞蒙》下集

序言

科学是人类攀登高峰的见证,科学家则是在神秘莫测的科学王国中披荆斩棘的探险者。气象是一门自然科学,了解大气运动规律,预测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减轻各类气象灾害影响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气候风险,都有赖于科学技术进步。

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曾涌现出富有科学探险勇气、坚忍不拔毅力和勇于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中国的气象科技进步和业务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人格不仅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绽放光芒,而且也为我们朝着气象强国的目标奋进树立了典范。

时值金秋,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60华诞。此刻,让我们更加怀念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邹竞蒙等老一辈气象人,更怀念那些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他们的功绩永不磨灭,他们的精神永驻人心。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重大气象服务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看到了广大气象工作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看到了广大气象工作者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广大气象工作者发展创新、争创第一的时代风貌。”回副总理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当代气象人的精神,这是在中国特色气象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经过几代气象人艰辛努力培育而成的。由这种宝贵精神财富催生出的先进气象文化,正成为我们当代气象工作者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精神动力,成为我们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加快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我们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事业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坚持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道路,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

由中国气象局监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与中国气象学会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风雨人生》,以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邹竞蒙等老一辈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的人生轨迹为基本脉络,以他们的科学成就、贡献和重大社会活动为背景,运用大量弥足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及近百名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辅以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国当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大格局。《风雨人生》这部文献纪录片导向正确、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几十年来辉煌成就的生动表现,也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的深情写照,是一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力作。

《风雨人生》配画解说词一书,是由电视文献纪录片《风雨人生》衍生而出。它同样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它的出版不仅是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我们对先辈们敬仰、缅怀、思念情愫的一种表达。历史是过往的轨迹,是现实的老师,是未来的预言家。让我们细细品味《风雨人生》。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

2009年9月

内容推荐

《风雨人生》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是用视觉语言来解读中国当代气象历史的产物。它不仅具有生动、鲜活的属性,还较文字表现形式更加富有时代气息。《风雨人生》电视文献纪录片配画解说词一书,就是把视觉语言解读历史的再一次文字还原。他的可读性就在于保留了电视风格。《风雨人生》用真实的历史和朴实的故事,重温了曾经远离我们的历史。它以竺可桢、涂长望等新中国老一辈气象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以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主要活动和重大科学成就,运用大量弥足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及大量口述历史,借助电视表现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当代气象发展的历史大格局。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邹竞蒙等老一辈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的人生轨迹为基本脉络,以他们的科学成就、贡献和重大社会活动为背景,运用大量弥足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及近百名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辅以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国当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大格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雨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永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948412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