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花灵火
内容
编辑推荐

假如你要阅读心灵修行图书,就读这一本。汤姆·巴特勒-伯顿富有洞见和启发心灵的评论涉及到范围惊人之广的观念和著述,富有洞见的评论和传记信息帮助读者确立心灵修行的全景。该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

内容推荐

《灵花灵火》穿越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间隧道,介绍和评论了50部有关心灵觉醒的经典之作,从古老的《庄子》到现代卡巴拉智慧,从纪伯伦的《先知》到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从米恪尔·路易斯的《四个约定》到华理克奇迹般的《标竿人生》,无不捕捉到生命旅程和灵性经验的多样性,既有属灵传统,又有世俗信仰。

本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如克里希纳穆提、尤迦南达、邱阳·创巴利波切和铃木俊隆,也有像阿西西的圣方济各、黑塞和薇依这样的圣徒和神秘主义者。

《灵花灵火》跨越古今的视野把我们带入人类之普世的心灵经验,也必将激发世界各地的人们踏上心灵追求之旅。

目录

导言

1 穆罕默德·阿萨德《麦加之路》(1954)

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400)

3 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1970)

4 黑麋鹿《黑麋鹿如是说》(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识》(1901)

6 弗里乔夫·卡普拉《物理学之道》(1976)

7 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1972)

8 G.K.切斯特顿《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

9 佩玛·丘卓《恐惧之处》(2001)

10 庄周《庄子》(公元前4世纪)

11 拉姆·达斯《活在当下》(1971)

12 爱比克泰德《手册》(公元1世纪)

13 莫汗达斯·甘地《甘地自传》(1927)

14 安萨里《幸福的炼金术》(1097)

15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1923)

16 G.I.葛吉夫《与奇人相遇》(1960)

17 达各·哈马舍尔德《痕迹》(1963)

18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安息日》(1951)

19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1922)

20 阿道斯·赫胥黎《知觉之门》(1954)

21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

2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回忆,梦境,反思》(1955)

23 玛格丽·肯普《玛格丽之书》(1436)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

25 C.S.刘易斯《地狱来鸿》(1942)

26 马尔科姆·X《马尔科姆·X自传》(1965)

27 丹尼尔·C.迈特《卡巴拉基本》(1995)

28 威廉·萨莫塞特·毛姆《刀锋》(1944)

29 丹·米尔曼《和平战士成长记》(1980)

30 麦克尔·牛顿《灵魂之旅》(1994)

31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1975)

32 约翰·奥德农修《灵魂之友》(1997)

33 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1974)

34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利斯廷预言》(1993)

35 米格尔·路易斯《四个约定》(1997)

36 海伦·舒克曼和威廉·塞福特《奇迹教程》(1976)

37 伊德里斯·沙《苏菲之路》(1968)

38 斯达霍克《螺旋之舞》(1979)

39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1970)

40 伊曼纽尔·斯威登堡《天堂与地狱》(1758)

41 阿维拉的圣德兰《内心的城堡》(1577)

42 特蕾莎修女《简朴道路》(1994)

43 艾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1999)

44 邱阳·创巴利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

45 尼勒·多纳德·沃西《与上帝对话》(1995)

46 华理克《标竿人生》(2002)

47 西蒙·薇依《期待上帝》(1951)

48 肯恩·威尔伯《万法理论》(2000)

49 尤迦南达《一个瑜珈修行者的自传》(1946)

50 盖瑞·祖卡夫《灵魂所依》(1990)

灵性经典50种编年

另外50种灵性经典

试读章节

1952年穆罕默德·阿萨德作为巴基斯坦特使访问纽约,他已经有二十五年没有来过西方。他原名叫利奥波·德外斯,在二十六岁时,从一个欧洲犹太人转变为穆斯林信徒,从此叛离西方文明。

《麦加之路》这本书名气出奇地小,但它肯定将会成为20世纪灵性转变方面最杰出的著作之一。该书没有完整涵盖阿萨德的一生,只描述了他年轻时候在阿拉伯半岛的经历,特别是1932年夏天到麦加的二十三天旅途。阿萨德在书中叙述,他如何开始被伊斯兰教所吸引,一步步成为虔诚的信徒的历程,书中内涵远胜一般的游记或回忆录。每一位读者读完该书之后,都会改变对伊斯兰教的看法,而这正是阿萨德创作的初衷。

阿萨德年纪轻轻就在著名的《法兰克福报》当记者,才华洋溢,采访报道遍及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埃及、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他的传奇足以保汪该书的价值,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聚焦他皈依的理性思考和他的伊斯兰信仰。

初次接触

阿萨德生于1900年,家里三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父亲是律师,家庭生活优裕闲适。尽管父母不是严格的犹太人,但还是让他从小学习希伯来语和《圣经》,他早年就对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的观念产生疑问,因为那样的话就排斥了其他人。在维也纳大学,阿萨德学习艺术与哲学史,乐于与当地的知识精英打交道。当时流行精神分析学派,但他认为那是“精神虚无主义”,不过是欧洲灵魂空虚的表现。

1920年,阿萨德没有与父亲道别就匆匆来到柏林。开始阶段他像是身无分文的吉普赛人,到后来当上了记者。然而,记者工作不是很有趣,所以,当收到远在耶路撒冷的叔叔的邀请,他立刻赶到那里。阿萨德承认自己有过一般的“东方主义者”的模式化看法:对天方夜谭式的传奇冒险和伊斯兰文化的异域风情稍有所知;欧洲人的传统看法是,相比基督教和犹太教,伊斯兰教仅仅具有边缘性兴趣。

尽管阿萨德是犹太人,但他并不热衷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觉得欧洲犹太人蜂拥到一个两千年来都不属于他们的土地肯定会出问题。他注意到,欧洲人看阿拉伯人的眼光就像殖民者看非洲人一样,把他们当作没有希望的落后民族,为此他曾经和以色列的建国者之一查姆·魏兹曼争论过。犹太复国主义者无法理解这位犹太人对阿拉伯人的理解与好感。

皈依与沉思

从数周到数月,阿萨德渐渐地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洞察欧洲文化,尤其是情绪上的不安全感和道德上的含糊混乱。同时,他也注意到穆斯林的兄弟情谊与言行合一的品格。他发觉,欧洲也曾拥有这种精神的整体性、比如巴赫的音乐、伦勃朗的绘画和哥特式教堂所表现的,但这种精神整体性逐渐为物质主义所取代,整个欧洲大陆的集体心灵被瓦解成了碎片。“进步”的目的开始代表欧洲文化,但专注于物质进步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福祉。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成为纯粹的习俗而仅从表面上被遵守。在阿萨德看来,欧洲人不再相信宇宙是“一个计划心智的表现,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仰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和技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只相信现实中能证明的事物,知识体系中已经没有了上帝的位置。

阿萨德决心留在伊斯兰世界,恰好驻地记者的工作延期,他可以顺理成章地游历中东。接下来几年,他写了成百上千篇报道,分析各地民族风情。1926年他成为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之父”伊本·沙特的宫廷呆了六年。两人初次相遇时,阿萨德还处在妻子埃尔莎去世的悲痛之中,埃尔莎是在他们夫妇二人首次到麦加朝圣途中染上热带疾病去世的。一般来说,阿拉伯人对西方人抱有怀疑的眼光,但阿萨德对于伊斯兰教全身心的虔诚以及与伊本·沙特的特殊关系,使得他能够访问普通人不能进入的地方。比如很少有外国人能够进入沙特阿拉伯中部的纳吉地区,但阿萨德凭借伊本·沙特的邀请,花了两个月时间抵达那里。最终他完成了对穆斯林生活的默思,与一位生于麦地那的阿拉伯妇女结为夫妻,妻子为他生下一子。

征讨误解

阿萨德注意到,西方人无法真正理解他皈依伊斯兰教。此乃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穆斯林文化比西方文明低等。对欧洲人或美国人来说,所谓历史,就是对欧美文明兴起的描述,非西方文化也仅仅当它们影响到欧洲和美国崛起为世界领袖之际才被提及。他评论说,这种扭曲的看法起源于希腊罗马时代,希腊人和罗马人自称“文明人”,把其他地方的人称为“野蛮人”。西方心智可以带着兴趣和自如去默想印度教或者佛教,因为这两种宗教太陌生了,但他们把伊斯兰教视为竞争者,因为伊斯兰教和犹太一基督教的神学享有共同的传统根源。这种敌对情绪表现在十字军东征,对“基督教世界”来说,这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而使得欧洲团结在一起。根据阿萨德的说法,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心智在对抗穆斯林世界的过程中受到危害的开始,这种对抗往往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和理想的错误表达来进行。

阿萨德撰写自传的目的,并非是要记录他在风情别致的东方的冒险历程给西方人看,而是为了消除一些谬见。他发现自己是少数可以通晓两大文化的人:“我是穆斯林,但我也是西方人,因而我可以运用伊斯兰和西方两种学术语言。”他审慎地提到,不是穆斯林人民促使他转向伊斯兰教,而是他自身对伊斯兰教的热爱促使他留在穆斯林国家。

伊斯兰的应许

阿萨德推崇伊斯兰教对绝对意志和对简约而优美的《可兰经》之有节制的热爱,就其智慧而言,《可兰经》并不要求树立官方的诠释者。他发现,与西方信仰似乎易于激发的个人主义相反,伊斯兰教给予信徒共同体感。伊斯兰教没有“原罪”的概念,每个人最初都被假定为天主之子,比如穆斯林庄重而恭敬的问候语强调“您”,而不是“你”。书中花了许多篇幅用于传达阿萨德对阿拉伯和伊斯兰的感情。下面这段引文的末尾来自《可兰经》,说的是穆斯林对真主的亲密之感:

“天地之间寂静而孤独,人们出生了;尽管他们生活在艰苦无尽的地方。真主给予万物绝对的正义与仁慈,纯洁与智慧,人们因此无法克制对真主的爱。真主居于无形,散于无形——但由于你在他的造化之内,真主和你的距离比领子和脖子的距离还要贴近……”

先知穆罕默德原本发现,很难让他的绝对真神的观点在阿拉伯部落社会中得到接受,因为那里的人们总是试图保持个人信仰与世俗规则、个人习性的分别,而阿萨德认为,只有当伊斯兰(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顺服真主”)允许被用来塑造制度与习惯之际,真主给予阿拉伯世界的应许才会实现。

信仰的衰退

作为穆斯林历史与文化学者,阿萨德指出,伊斯兰学问在穆罕默德死后的几个世纪一直在世界上领先,原因很简单:这个新兴宗教是很有理性的宗教,它促使信徒赞叹和知晓真主的创造,与某些“憎恨世界”的基督教派别的神学大不一样。先知曾说过:“求知是每一个穆斯林男女的神圣职责。”知识和信仰之间由此建立起自然的关联,科学也伴随这个启示而得到发展。

不过阿萨德并没有忘记在许多穆斯林社会,在知识和物质方面都出现衰退,并已经导致穆斯林在科学和经济方面停滞不前。在他看来,一旦对先知教义的信仰和遵守减弱,则造就了伊斯兰文明之伟大的创造力冲动和灵心巧手也会跟着减弱。他全然否定来自西方的一种观点,即认为伊斯兰教对其自身衰退负有责任。他指出:“不是穆斯林成就伊斯兰教的伟大,而是伊斯兰教成就了穆斯林的伟大。”

最后点评  《麦加之路》轻松位列世界最佳旅行和探险类读物,给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沙漠夜景,喧闹的集市,麦加和麦地那,放纵的国王的癖好以及贝都因人的风俗习惯。本书对沙特王宫的历史,殖民主义的政治和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决,提供了眼光独到的洞察,这确实是值得期待的,因为阿萨德毕竟是个新闻记者。但该书成为了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描述了一个人如何慢慢发现自己的心归属于一个他并非生长其中的宗教。如果你还没有真正搞懂伊斯兰教和它的教义,那么这本书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

这本书写于半个世纪前,不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误解越来越大,因此,此书的视界愈发显出其价值。阿萨德是一位灵性上的纯洁主义者,他对人们没有活出伊斯兰的崇高理想而深感遗憾,但他的批评同样适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书的后半部分,阿萨德给读者介绍了一个伊斯兰教的神话人物达加勒,他一只眼睛瞎了,但拥有可以洞穿大地遥远地方的听觉和视觉。阿萨德说这个人物代表想要通过科技统治世界的人性力量,而半瞎则象征着在心智上对真主关起门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对物质进步崇拜的弱点,但这并不能填满那保留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与神性相联系的地方。

P15-20

序言

《灵花灵火》的撰写乃基于这样的设定,即,单单对物质保障的追求并不能最终使人满足,甚至情感保障或更多的知识也不足以让我们存活——我们生来就是要追求大问题的。个人发展的悖论在于,如果将它推向合乎逻辑的极致,就要把我们带到超越自我的境地,要在我们卑琐的关怀视野之外去寻找意义。

“灵性的”(spiritual)一词来自拉丁词“呼吸”,这是每个人最普通也最自然的功能。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本书旨在去除这样一种观念,即,灵性经验乃稀奇古怪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才是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缺失神圣经验或奥迹,这里提供的某种观念也许给予了你一把钥匙,帮助你通向你所渴求的更为丰盛的生活。如果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功,但又发现这种成功无法真正满足你,那么,本书也许能让你开始思考,你是否还有更深远的目标有待实现。

《灵花灵火》与其说是关于宗教或神学,还不如说是关乎个人的灵性醒悟和意识扩展。因此,本书把焦点放在许多著名属灵伟人的人生故事上,包括戏剧性的转变,或者是信仰的加添,但也会涉及涵括一生的目标的慢慢发现——通过发现改变这些人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开始理解我们自身的灵性潜力。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伟大作者及其著作有权进人灵性经典的名单。但是,这样一份名单并不意味着对世界诸般宗教的调查,而只是就横跨时空的极为多样的灵性观点,给出一种观念。有些读者会对本书将陈I白的或古代的著作与现代的畅销书并列感到惊讶,但是,本书较少关注某本书何时写下,而是更多关注其观念的力量。过去二十年,人们已经看见通俗灵性读物的复兴,而我们的选择旨在提供著名作品中的某种观念,即使对著作本身是否将成为恒久的经典,或者它们是否是“好的”读物,还没有最终的一致意见。

在每篇评论开始之处,我会提到有相同性质或相关主题的其他图书(在“异曲同工”标题下)。灵性文献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宝库,至少不亚于科学、哲学、诗歌或小说的伟大文库。这里的评论仅仅是对伟大遗产的一瞥,但我希望将提高你对其广度和深度的了解。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一些主题,也许可以作为你即将阅读的经典著作的导读指南。接下来会对这些经典所能唤起的主要的灵性认识,作出扼要的说明。

伟大的属灵人生

穆罕默德·阿萨德  《麦加之路》(1954)

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400)

G.K.切斯特顿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

拉姆·达斯  《活在当下》(1971)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1922)

玛格丽·肯普  《玛格丽之书》(1436)

马尔科姆·X  《马尔科姆·x自传》(1965)

威廉·萨莫塞特·毛姆  《刀锋》(1944)

如果不是改变我们的生活,灵修的目的还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思考下面的例子:

马尔科姆·X曾是个心胸狭窄的罪犯,但宗教皈依使他成为黑人赋权运动的代言人。

穆军默德·阿萨德小时候是维也纳的犹太人,但离开欧洲后,他成为伊斯兰的捍卫者。

圣奥古斯丁曾为了廉价的快乐和性满足而活,但在经历了伟大的灵魂追求之后,他成为大公教教父。

理查德·阿尔伯特是一个心理学教授,他放弃了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成为一名“拉姆·达斯”,即大师级默想者。

阿西西的方济各是富商的儿子,但为了恢复被破坏的教会和与自然的契合,他放弃了巨额遗产。

玛格丽·肯普曾是骄傲的老妇人,但她见到有关耶稣的异象,最终使她成为上帝的好女儿。

在毛姆根据事实创作的小说中,拉里·达雷尔从物质享受中转身,开始了毕生的灵性追求之旅。

尽管大多数人满足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展开他们物质上的自我改善计划,但是,上述这些人全都无法安于起初的生活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每个人都抵达这样的认识:为了从心理的碎片状态转向灵性的整全,不经历身份认同的完全改变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的故事极富启发性,因为他们证明了人的品格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尽管怀疑论者把皈依经验视为他们“曾经所认识的人被带走了”,但对皈依者来说,恰恰是出现了反面——现在是为了某种更高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身——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潜力最终实现了。

……

灵性道路上的里程碑

未见秩序的知晓

“假如人们用尽可能广泛和普遍性的语言来概括宗教生活,他们也许会说,宗教生活包括了这样一种信念,即,有一种不可见的秩序,而最高的善就在于使我们与此种秩序相和谐。”

——威廉·詹姆士

我们总是倾向于从确立和实现目标,以及按照我们的目的和欲望改造世界这些方面来考量人所获得的成就。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我们一般总能获得我们所想要的,此乃常识。然而,如果我们足够长寿,我们必然能认识到旧约中的真理:“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箴言》19章21节)

不是每个人都是某一特定上帝的信仰者,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确实会认识到存在某种智能力量在推动着宇宙;因此,灵性道路上的第一步,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知晓:当我们的存在符合这“不可见的秩序”时,生活就会更好,也更有意义。在尤迦南达著名的《一个瑜珈修行者的自传》中,他记住了他的一位老师拿希里·玛哈赛的话语:

“神性秩序比任何保险公司更有智慧来安排我们的未来……世界上充满了对外在保障忧心忡忡的信徒。他们苦涩的想法就像他们额头上的疤痕。打我们第一次呼吸起就赐予我们空气和乳汁的太一,知道如何为他的热心信奉者供应每日所需。”

在道教中,这种不可见的秩序或者力被称作“道”。一个与道相协的人洞察事物的真正本质,但要达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变得谦卑,承认他们只是某种比自身大得多的东西的一个因素或表现。

生活目的的神性化

有关人格发展的现代观念通常意味着改善自身,以便在职业上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但是,真正的转变极有可能是通过强烈的灵性信仰。经历皈依或开悟的人更能成就开始转变的极端个性,但要点在于,他们的灵性觉醒以某种方式把他们的能量重新导向,从而造就更高的特征,过上更有目的的生活。

荣格认为,当一个人进入世界,他代表了一个疑问,而他一生都必须为之提供解答。许多人从来不会这么看待人生,但灵性的经验带来了这样的认识,即,因为我们是被造的存在者,我们被造必定有个理由。在《标竿人生》中,华理克将生命比作一个发明,只有当我们接触到发明者,我们才能发现人生的目的。达到这一认识之前,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我们也可以试图实现那些基于我们的抱负的目标,但是,当我们为存在发现一个神性赐予的理由,我们的生存就转到了另一个层次。

根据犹太人的卡巴拉智慧(参见《卡巴拉基本》),神性领域需要人的行动参与,以便让世界实现其潜力。反过来,思索上帝的意志和创造的奥秘,也就成为我们的事情了。这就要求我们不再专注于自己,而是去思考上帝之爱的长阔高深,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可能成为神性表现的器皿。大多数人相信,成为一个“器皿”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但是,所有神秘主义者所印证的观点恰恰是,事实上,这会焕发出我们所有沉睡的潜力。自我认识乃是发现上帝要我们成为的样子,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在真实世界的行动中表达出这种观念或者应许,则要看我们自己的了。

小我的丧失

12世纪时,伊斯兰神学家安萨里注意到,人类对于他们所被赐予的官能是欢喜接受的,比如,怒气欣然于报仇雪恨之际,眼目欣喜于看见美,耳朵在听到音乐时欢欣。因此,假如人类的最高官能是真理的处所,那么,我们最大的快乐必定在于找到真理。

我们可能认为,借着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就得到了生活的最大喜悦,但是,我们无法知道,一旦这些属世欲求开始退落,还会拥有何等的更高快乐。世界的快乐是好的,但认识上帝所带来的喜悦则难以言表。那是常规的自我感的丧失,却又给人最大的满足。

《奇迹教程》有言:“你的使命是很简单的。你被要求活出的样式将表明,你不是一个小我。”要成为一个不是渺小欲望的狂欢作乐的人,乃是可能的。18世纪哈西德教团创办者多夫·波尔说过:“如果你自视太高,上帝就不可能披戴在你身上,因为上帝是无限的。”悖论的是,正是通过丧失小我,最大的人格力量才得以获得。

活在当下

贪婪者为某种虚幻的未来而活;灵性的成功者则明白当下的财富。在《正念的奇迹》中,一行禅师讲了一个国王的故事。这位国王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为三个问题广泛寻找答案:“何时是做每件事的最佳时刻?谁是与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任何时候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他有了答案,尽管它们并非他所期待的:最重要的时刻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则是使你身旁的人幸福。在《痕迹》一书中哈马舍尔德提到,委身于伟大的事业,比起实际改变某一个人,要容易得多。《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拒绝做王,因为他更乐于种菜。这种选择——即放弃宏大计划,转而集中于当下时刻——也许会被视为迂阔,但包括艾克哈特·托利和铃木俊隆在内的许多灵性作家却都指出,那才是真实成效的开端。

全然活在当下还有一个好处:返回生活之单纯的喜乐,因为哀伤和忧虑必定来自于对过去和将来的思虑。在《和平战士成长记》中,丹·米尔曼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根本没有平庸的时刻!”

超越二元性的感知

每位灵性的旅行者最终都会有一种“非二元性”经验,或者说,他们会欣赏宇宙之根本的一元性,这是一个超越了诸如善/恶、奖/惩、幸福/悲伤之类属世对立的世界。我们无休止地在作出区分,为的是维持这样一种感知:世界是离散的客体和观念的集合。然而,在所有这一切背后,我们能够察觉到不变的统一性。我们认识到,如果有一个创造了宇宙的上帝,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上帝包容万有——甚至包容那些看起来与上帝作对的事物。

我们错误地相信,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走人生旅程,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神话和宗教都是把灵魂单单视为从更大的心(Mind)碎裂开来的意识之碎片。我们可能力求维持孤零零的幻象,但由此引起的痛苦和分裂,恰恰会最终驱使我们以更为整体的方式看待宇宙。  对一元性的更大欣赏会有两个明显的成果。首先,我们会对一切活着的生命更具有同情心,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都只是同一个生命力量的体现:你对另一个人所做的,在另一个层次上也是你对自己所做的。第二个成果就是变得平和。我们常规的困境就是摇摆于快乐与痛苦、得与失之间,但是,只要我们还处在这种摇摆状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安。平和就是这样的心态:不会马上把每个事情分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单单看到事物“存在”。这是与绝大多数人的活法相对立的。对一元性的这些认识通常只是短暂的;不过,对非二元性的这种瞥见,一旦变得更常见和长久,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这样一句波斯箴言:“寻求真理,务必在默想中,而不是在发霉的故纸堆中。寻找月亮,就须仰望天空,而不是在池塘中。”余下的评论更像是观望池塘,而不是对月亮的直接经验,但我希望,这些评论可以为你瞥见永恒真际提供一些激励。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灵花灵火》是何等的振奋之旅!假如你要阅读心灵修行图书,就读这一本。汤姆·巴特勒-伯顿富有洞见和启发心灵的评论涉及到范围惊人之广的观念和著述。我预测,《灵花灵火》本身将成为一部经典。

——苏珊·杰弗斯博士,《战胜恐惧》、《拥抱不确定性》的作者

《灵花灵火》是灵感的万花筒,让读者沉入诸多伟大心灵思想家的观念中。本书富有洞见的评论和传记信息帮助读者确立心灵修行的全景。

——《沃特金斯评论》

巴特勒-伯顿早就确立了“个人发展文献”上的声名,写出了畅销书《自助经典50种》、《成功经典50种》、《心理学经典50种》,而本书则涵盖1500年以来的哲学。思想之广度实属罕见,而且很有启发性。

——《星期日邮报》(澳大利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花灵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汤姆·巴特勒-伯顿
译者 徐志跃//朱连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1930
开本 32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