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昌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本书中获得启迪,在漫步中体验,在沉思中升华,进入崇高的境界。

内容推荐

本书以散文化的笔调描绘了学校斑斓多姿的校园文化生活。文章一篇篇地看下去,校园的景象就在字里行间变得清晰、生动、丰满起来。另外,书中还记载了学校的风物生活。

目录

红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一 长天秋水,英雄豫章,赣鄱文化润昌大

 昌大成长的足迹

 杏岭弦歌的薪火传承

 青山湖晔阮往昔

 医学院的昨天和今天

 江西老俵的故土情怀

 桑梓故里的再度辉煌

 跃上“211工程”新台阶

 与企业臣擘握手

 孔子的朋友遍天下

二 文脉相传,薪火相继,名流人杰功千秋

 亘古的东方水杉

 —个系和一个人

 因为热爱,所以耕耘

 饮水思源忆方荫

 两代人在昌大

 霁月光风潜心治史

 改造和被改造

 “多发光少发热”的传奇

 极地的昌大身影

 做一个敢负责任的人

 爱给了我奋进的力量

三 朱丹广厦,楼台亭阁,风物万千话校园

 问学山水间

 幸福的老枫树

 智慧之眼

 厚重的知识阶梯

 海浪·雄鹰·鲸鱼

 天圆地方逸夫馆

 校园中的招贴画

 行走中的故事

四 前湖风韵,香樟花开,入文日新育英才

 可爱的中国

 昌海国防与爱国传统

 不褪色的青春

 赣文化的魅力

 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

 爱乐难舍前湖之韵

 奥运祥云来到昌大

 《选择》与《209的传说》

 向东向西

从正气广场走出去

附录

作者感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将南昌大学的历史再往前推,1940年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是南昌大学历史的源头之一。今天的南昌大学校本部坐落于南昌红谷滩新区前湖之滨,而当年国立中正大学初创时,最初校址的选定却是在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1934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与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游览庐山,看着眼前一片苍天寂地,蒋介石脱口而出:“此处最宜讲学,是办大学的好处所。”熊式辉当即建议,民国开创以来,江西虽地处文化发达之区,但一直没有一所本省办的大学,这所大学由江西来办,就定名为“中正大学”。熊式辉的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许。1936年,蒋介石拨款一百万元,作为中正大学创办基金。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建校计划被搁置。1939年后,日军大举南侵,东南数省及武汉、南昌、福州、广州等城市相继陷落,江西省政府迁往赣西南泰和县。敌军侵占长沙,四周重敌包围,万千关山阻隔,江西和邻近几省大批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青年学生从各沦陷区涌入赣西南。同时,在川、渝、滇的赣省名流强烈要求江西省尽快办起一所大学,以解莘莘学子求学之需。

国内抗战局势进入到相持阶段后,赣西南基本无战事,在江西创办大学的有利因素又活跃起来。熊式辉再提旧议,1939年8月底邀请邱椿、许德珩、罗隆基、王造时、雷洁琼等著名学者组成“正大”筹备委员会。后来蒋介石在重庆官邸接见熊式辉和程时煃听取办校意见,在座的还有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江西籍学界名流吴有训、程孝刚。对于熊式辉的办学提议,蒋介石表态道:“江西是我改革蔽制的试验基地,由经国在赣南试验。应当有一所大学,而且应当像当年黄埔军校那样的干部学校,要培养党国精英。”中正大学成立计划经蒋介石核准,“饬速成立”。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则认为,既然冠以“中正”之名——煌煌总裁之字,应由原计划中的省立改为国立,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再增拨一百万元作开办费,并按年供给行政经费。由此“国立中正大学”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综合性大学。

1940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江西省泰和县正式成立,择定泰和杏岭为校址,并由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推荐,国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骗为首任校长。1940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骗正式上任。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正式开学。

国立中正大学创办后,始设文法、工、农3个学院18个专业和1个研究部,吸收了大批东南地区的青年学生,还吸引了大批教授专家前来执教。学校创办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学回来的教授30人)、研究员18人、讲师22人、助教27人,职员136人,在校生有628人。

胡校长上任后,知人善用、广纳才贤,在“名人名校”的办学构想下,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桑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骗先生辞职离任之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名达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的环境从西南大后方前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也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赣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学校还聘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杨惟义、陈封怀、张肇骞、严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赵竹韵、伍律、杨新史、欧阳祖经、左景媛、马博庵等。马博庵教授任文学院院长,蔡方荫教授任工学院院长,周拾禄教授任农学院院长。这些著名教授,肩负民族责任,以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里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历史的笔端上留下了坚定的背影和坚实的足迹。  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地处山区的杏岭校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校本部和图书馆这两栋建筑算是相对“宏伟”,也仅两层高;其余的建筑,包括大礼堂、实验室皆是木屋青瓦。图书馆是绝大多数学人流连忘返的圣地,晚饭后图书馆就是一个超级自习室,大伙齐聚于此,吸取知识的营养,共享难得的宁静。

实验室附近的几幢教师住宅,经常被登门拜师、虚心学艺的学生们踏破门槛,每到晚上11点左右要熄灯时,杏岭校区沉浸在一片安谧之中,蔡方荫、左景媛等教授还是热情地接待来访的学生们,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艰苦的环境,并不影响学子们求学之余丰富自己的生活。那时候的中正大学,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报,虽然简单,但是发行量还不错。集邮社、诗歌朗诵社、读书社等社团在建校后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年的师生都还记得:“乘公共汽车来校,汽车终点站即在校大门一侧。所谓的大门无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点缀其间。由此,校内砂土公路绕校一周。”建校伊始,一切因陋就简,教学楼是木屋架、竹筋抹灰墙和灰土地面,学生上课用木板代替桌子。如今,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已经成为黑白照片里的记忆,透过简陋斑驳的校门,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的战火频仍和艰苦条件。胡先骗、俞调梅、蔡方荫等名师走进这个校门教授知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青年剧社在1943年春夏之交,在广东闹水灾、大批难民涌入江西之际,他们还在泰和县城内举行了赈灾义演,演出话剧《野玫瑰》。义演当晚,《民国日报》记者项某强拥女友无票入场,无理取闹,横行霸道,被驱逐出场。次日,《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就把义演说得一无是处,激起学生的愤怒,导致发生了“砸报馆事件”。这个事件间接使得胡先骗校长黯然辞职,以保护激愤的学生。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望城岗的山丘上,有国民党军政部建造的62栋部队营房。为满足办学所需,学校动用当时教育部拨的3亿元建筑费,以及由杏岭拆卸过来的旧材料,修建了大礼堂、图书馆、实习工厂和宿舍,在这里度过了5年时光。

也算是巧合吧,新中国成立后,望城岗上当年国立中正大学栖身的军营,后来改建为南昌陆军学院,学院如今已经是全国重要军校之一。“文革”时,邓小平就曾在这里的一座将军楼中居住了三年,每天沿一条田间小路到院外的新建县农机厂劳动。如今这条小路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小平小道”。进入2l世纪,南昌大学又在望城岗边前湖之畔建新校区。前湖校区和南昌陆军学院仅仅一条马路之隔。朗朗书卢,猎猎军号,隔路相闻。

国立中正大学办学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她已发展成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5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国民政府时期国内19所国立大学之一,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1949年5月22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仅三年后,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拆分,分三批调出学生1300余人,教师159人,其中正教授65人,副教授46人。工学院采冶工程系和专科并入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机械工程系和专科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农业工程科并入华中农学院;水利专修科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体育专科移交国家体委,于同年10月成立中南体育学院;政法学院文史系、俄文系和专科,理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教育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生物系并入中山大学;化工系和专科并入华南工学院;师范部之俄文部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留在江西的只有少部分院系,农学院迁往莲塘,与江西兽医专科学校和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江西农学院;师范部之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七科,组建江西师范学院。  自此以后,江西高等教育实力衰微,没有一所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学。几十年来,从国立中正大学到国立南昌大学,以致后来从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医学院到南昌大学,江西人民始终希望这片红土地上有一所能够为桑梓创造福祉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1958年江西省创建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培养江西急需的人才。1962年江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整体并入江西大学。20世纪50年代江西大学成立后,曾经担任过高教部综合司司长的李云扬从吉林大学来到江西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和副校长,他对如何把江西大学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有过宏大的抱负,例如和省内其他院校合并,办成一所大型大学,把东院和北院连接起来,把青山湖变成江大的内湖,用汽艇连通东西岸交通,等等,这些都得到了当时省里领导的支持,也令江大师生一时振奋不已。可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值得幸庆的是,199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将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这两所省属重点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并很快进入国家“211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半个世纪之后,老前辈们想办一所环山抱水的综合性高校的愿望也终于在前湖校区的兴建中得以实现。

P11-16

序言

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程,其发展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但始终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一批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为新中国建立、发展奉献智慧乃至生命的先驱,一位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代代中华英才从大学校园中走出;领袖风采,大师风范,精英魅力,铸就了大学校园无数不朽的篇章。

历史使校园的人文积淀日益深厚,也使校园更加色彩斑斓。代代学人治学问、求真理,大师学者辛勤耕耘、传道授业解惑,使莘莘学子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洗礼,成为思想健康、行为积极、不畏挑战,勇担国家建设发展重任的人,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栋梁。

中国的高等学校虽风格各异,但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高等学校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着。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

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漫游中国大学》中获得启迪,在漫步中体验,在沉思中升华,进入崇高的境界。

后记

驻笔凝思,夜风如冰,思绪仍如春天的柳絮般四处飞扬。心底深处,却泛起了阵阵喜悦的涟漪。我们终于“漫游”了一遍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坐落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享有“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古代书院的薪火传承孕育了南昌大学的广博与深沉。其发展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也正是这种岁月的风霜才使得校园更加色彩斑斓。

漫步于美丽的南昌大学,犹如置身于梦幻之境,放眼望去既能看到绿水青山、花红柳绿的自然之美;又能看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错落有致的风物景观;也能感受到赣鄱文化积淀、延续的厚重和现代人文气息的芬芳。正是这种淡泊、深邃的胸襟,才能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调以平实,给粗犷以明细。

徜徉于宽阔的南昌大学,犹如翻开了厚厚的历史卷册。从中正大学到现在的南昌大学,几经改制、分离聚合,在风雨兼程中向前发展。最不可磨灭的当属于历代学者、大师们辛勤的耕耘与智慧的奉献。期间有无数学者志士用自己的学识和行动使得莘莘学子能在浓郁的氛围中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滋润。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大学文化则充当引领社会文化的使命。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南昌大学“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大学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为南昌大学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完全是参加编写的老师和同学以参编这套丛书为契机,按照丛书风格的要求,重新策划、撰写创作而成的,这些老师和同学在完成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为本书创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彭文龙、范若云、甘雨、龙文武、叶庆华、徐永建、王亮、王华峰、黄晓、胡玉萍、吴鹏、吴莉莉、敖涛、董光耀、王朦朦、邵琰、姜传珍、冷宇、黄笑莉、汤蕾、闫斯扬、王晓晖、王莹莹、鹿珍珍、苏海菊、康广隶、刘畅、单盼峰、周星宜、李静文、吴肇杰等为本书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王德保、胡平、徐戎、蒋琳、毛东生、袁戈清、饶泽荣等学者专家对书稿进行了评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丛书执行主编张鹰三次来校,与核心创作团队一起谋篇布局、精雕细琢。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书终于完稿付梓,与广大读者见面。重庆大学出版社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各位读者给予指正。

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

2009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昌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教育报刊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52317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5.61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5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