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是一部引导读者睿智思考人生价值,积极实践人生意义的哲理散文集。从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切入,认真观察历史,紧密联系现实,抓住人生中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篇章,以种种形象来感悟生命的真理,揭示事物的底蕴,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

该书的作者史世海,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把自己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所得到的感悟与启示沉淀下来。

内容推荐

本书由“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包容:营造人生的和谐氛围”、“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变”、“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10个章节组成,内有哲理散文92篇,总共28万余字。该书的著作者史世海,是江西省的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深感如何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自己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因此,史世海在创作该书时,通过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用充满哲理的论述和晓之以理的劝导,对人生作了一次辩证的思考,希望通过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探索,在回答种种人生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目录

第一章 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

 做人为先做事为要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尊崇高尚远离卑劣

 以义导利君子役物

 谦虚减损骄纵增祸

 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

 注重“所是”看轻“所有

 养生先养心大德必延寿

 多点谔谔少点诺诺

 外秀何如内慧

第二章 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

 志行合一方成大业

 知责履责多建树

 积极追求善于等待

 拓展生命的宽度 

 勤勉立业怠惰误身

 奋发何事不可做

 登峰不造极涉谷不探底

 讷于言而敏于行

 感谢对手笑迎挑战

 痕迹精彩方无憾

第三章 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

 胸怀豁达不忧不惧

 成败何足论英雄自有真

 刚毅有大为忍耐事乃济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智圆行方有容有度

 学会感恩乐于施惠

 勇于拿起懂得放下

 善处顺逆随缘自适

第四章 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

 淡泊明志纷华不染

 简单——生命的本质

 莫让拥有成负担

 求名当求万世名

 保持宁静排除纷扰

 弘“道心”抑“机心

 务处其实不居其华

 情趣求雅莫甘于俗

 持守淡定拭去浮躁

第五章 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

 从容感受生命的充实

 审时度势知进知退

 完美缺憾辩证看

 踏实走路适时观景

 讲求得宜避免失当

 理智选择果断放弃

 惜福避祸靠把握

 过程比结果的意义更大

 修身讲“求备”求知勿“易得”

第六章 包容:营造人生的和谐氛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有所铭记有所忘记

 既会用长又能容短

 接纳自己排斥杂念

 学会知人交好友

 包容促进和谐

 讲情谊更重情理

 淡化“求全” 重视“取偏”

 躬行礼让摒弃计较

 心中无我眼中有他

第七章 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

 有为才能有位

 惜时方可有成

 创新亮丽生活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敬业成事乐群贵和

 乐学勤思长真知

 心如止水学如流水

 善读医愚多问有进

第八章 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没有自信哪会快乐

 生死荣辱安时处顺

 开朗养愉悦忧郁生怨艾

 求之由之宜自然

 乐趣来自境界

 内心自在无烦恼

 处世坦然不茫然

 耐得困苦才有快乐

第九章 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变

 清醒糊涂因事制宜

 多易则多难多难则多易

 创造实绩杜绝虚功

 应变还须先知变

 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抱朴守拙不事取巧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做事识时务有为有不为

 智慧当为“大”聪明莫要“小”

 凡事成于惧而败于忽

第十章 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

 知晓“所惧”端正“所往”

 行己有耻过而能改

 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

 防欲不歇力力善不住脚

 人贵有誉而无毁

 重视“小节”修炼“大德”

 自尊有风骨自省助完善

 知足常乐知止自安

 成在节制败在放纵

试读章节

养生先养心 大德必延寿

春秋时期,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呢?还是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说:“人有三种死,不是他命中注定的,而是自己的行为自取的。不按时作息,无节制饮食,逸劳过度的,疾病就杀了他;而安分守己,不贪少欲,可免刑法;不犯众怒,避强少怒,可免争斗,这样才可长寿。因此,‘智士仁人,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高尚的性情,’才能够长寿。”孔子强调“不息则久,大德必寿”的养生思想,平时用“温、良、恭、俭、让”要求自己,力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恬淡地度过了73个春秋。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健康通过养生而获得,而养生又必须认真养心,通过涵养积极自然之心,让自己保持原有的质朴与纯真。人的心态能圆满不缺,身体也就会端正周全。“养生”与“养心”,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方法,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世上没有比健康更好的财富,没有比内心快乐更大的快乐。”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提出,人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外,思想道德方面也要健康,只有四个方面都健康的人,才能算是健康的。对于思想道德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的问题,中外先贤曾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养生的人,不只服药餐霞,它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力施各种善行。如果各种善行都做得周到完备,那么即使断绝了药物,也足以长寿;如果道德品行欠佳,纵然服食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

人的“养生”与“养心”,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养生”侧重人的生理健康,“养心”则是通过道德修养,培育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养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宋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有四句偈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他看来,人的本心原来是没有善恶的,做出善恶的事情不过是意念之动,懂得善恶是一种良知良能,为善去恶则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人生历程,由生至老,从病到死,唯有修身养性,培育美好的心灵,才能安度日月,康健长寿。唐代《孙真人卫生歌》也曾咏叹:“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德为福寿之本,大凡品行端正,心境淡泊的人,往往都是身心健康的长寿者。

唐代诗人白居易,虽然一生坎坷,但他豁达开朗,心情闲适,“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当“宿鸟动前林”时,就起床静坐,然后进行保健活动。他在74年的生涯中,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诗歌。白居易曾用“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咏叹“养生”与“养心”的关系。

医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使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人的健康与长寿。古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养心”与健康的重要关系。人有一个端正的心态,万事万物就有了标准尺度,就能使身心不过于劳累,心境不轻易动发。而不去“养心”,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胡作非为而导致精神紧张、恐惧、沮丧等不良心态,最终引发各种疾病。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瑞,年纪轻轻而品行不端,“见凤姐起淫心”,结果在“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惊辱而病,“心内发膨胀,口中无滋味,黑夜作烧,白昼常倦”,惶惶不可终日,一年来“无药不吃”,结果还是丢了轻浮的性命。

人立足于世间,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刺激与磨难,过于频繁的刺激与磨难,往往会影响心态平衡,危及健康。“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叶,不如培根本。”这个时候,人特别需要学会生活,懂得通过“养心”来进行自我调节,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谦退保身,安详处世,涵容待人。“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善于“养心”,不仅有助于“养生”,有益于人的健康与长寿,有的时候还关系到自己的成败得失。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曹操和吴国的周瑜都堪称英豪。可是,两人却因胸怀的不同而命运迥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袁绍手下时,曾写过轰动一时的讨曹檄文,把曹操和他的祖宗骂得狗血淋头。后来袁绍败亡,陈琳被擒,曹操爱慕陈琳的才干,不但没有记恨前仇,反而委以重任。结果,陈琳为曹操的“三国归一统”大业立下了功劳。吴国的周瑜少年英俊,20多岁就当上了三军主帅,可惜他胸怀狭窄,对才能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屡出阴招但总是弄巧成拙,终于在多次气愤之后,致使流矢所击的伤口进裂,含恨而逝。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产生需求,并由此形成各种情绪。因此,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减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消散为五难。”人无泰然之习惯,必无健康之身体。而涵养“平易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地位,可以使自己经常处于知足常乐的幸福状态之中,从而没有或少有因欲望而产生的心理包袱,收到“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的效果。

其实,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正如法国作家蒙田说的:“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健康本身就是一个人快乐与满足的源泉。在“养心”中培育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精神,还能让人在伸出援手时,获得友谊的快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必期待每一程都辉煌炫目,只希望在每一天的“养心”中和快乐相伴,一个人如果有了道德、快乐与健康,还缺少什么呢?

P24-26

序言

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人生价值。实践人生意义,是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永恒课题。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大都对自己的人生作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能及时总结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因此,认真观察历史,汲取先贤的人生智慧,积极看待人生,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我们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

左观历史,右看人生,我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感动与启示: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首先要立志,让自己有一个永远心驰神往的境界。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把汗水洒满行程,自强不息地去创新追求呢?……”

“在生命的旅途中,拼搏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奋斗下去,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宝贵而又不会贬值的,是一个人的学识。学识,将伴随人的一生,如同光芒四射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引导我们用智慧开启未来的大门,用双手创造生命的瑰丽……”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关怀是尊重,最美的情致是理解。我们应学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用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促进社会的和谐……”

“伟大的人生,尽管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是,它将永远是展示人类力量的历史舞台。让我们以清静心看社会。用欢喜心过生活,挺起脊梁,迈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远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见景色跟开始之时不同,当我们走近些,它又有变化,这就是人生的实况。”可以把世界上的各种经验看做是一本教科书,反思与分析构成了对该书的讨论。

我在创作本书的时候,精选了不少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逸闻,用充满哲理的论述和晓之以理的劝导,对人生作了一次辩证的思考。我希望通过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探索,在回答种种人生问题的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多舛的命运,用生活的艺术陶冶自己的情操,登高望远,慎思明辨,从生活的实践中增长人生的智慧,志其所行,行其所志,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史世海

2010年元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世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22673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7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