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地理学的奠基者;是民国时期学者从政的标志性人物;他致力于推动战时经济建设,筹谋战后工业化方略,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理论家和推动者。
《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曾任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工矿调整处处长等职,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日记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会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是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极有价值的史料。
《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他的日记中,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见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即有蒋介石、孔祥熙、张群、戴笠等党政要员,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也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等等。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注意的,如1937年随孔祥熙赴欧时与德国的秘密外交情况,1942年赴新疆与盛世才交涉情况等等。该日记不论对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均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其整理出版将对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月十五日 星期日
周寄梅来谈工厂仲裁。李学清来谈地质旅行,答以须造成作地质图能力。
游玄武湖。
报载:日大使有田将返日任外相,重光将来华。
托梁其钰要德人调查口口煤田报告。
广西三自政策:一自卫,二自治,三自给。三寓政策:一寓兵于国,二寓将于学,三寓征于募。
三月十六日 星期一
孙章甫、袁心武、姚锡舟(又黄旭东同来)(又陈范石加入请宴)来访,请为中国水泥公司(代表姚锡舟)、启新洋灰公司(代表袁心武)、江南水泥公司(代表陈范石)之仲裁人(合作契约第八案:专行公断关于营业合作之纷纠事件,任何事件经仲裁人之公断即为最后之决定,应即遵守履行之)。晚间面送聘函及合作契约各一份,答以愿为勉任,但遇有困难事件,自身知识不足时拟先请他人(或双方举一人)研究商讨,然后再作最后决定。彼等皆同意。
偕张伯苓?参观行政效率委员会工作情形。
蒋条:(一)通令省市政府及各军,不得滥用已撤职之人;(二)审查各机关预算;(三)研究修订各部会办章程。
函文澜,拟于秋间为心源完婚。
三月十七日星期二
行政院第二五四次会议。(一)威海卫仍直隶中央,但由鲁省主席就近督导;(二)修正行政院组织法;(三)行政专员条例。
接见口口口(安徽第七区专员)。
中国银行晚餐,有有吉[田]大使等。
蒋拟于四月二十五日召集各省民教厅长及行政专员开会。
三月十八日 星期三
见隆图嘉措,为向邹玉琳代催发二万元,行政院发捐五千元。
电克兰:钨砂二百吨日内可发。电顾振等,中国所需军器(此电明日发)。
函复黄旭初。
接见王国桢、朱庆澜。
行政院通电各省市及各军:撤革依法不得任用之人员,不应再用;又通令购物不得冒滥。
三月十九日星期四
电克兰,问有否供给广州军械及制造毒气物品。电顾湛然,同上。函张纳川。
樊眷甫来谈中福善后事。
上津岭铁矿,徐克勤估计为二百二十万吨,田奇隽估计为三百八十九万吨,且有增加一倍之可能。
近日,有田大使与张部长长谈,四次发表公告。
三月二十日星期五
行政院派岑德彰、刘荫弗、顾毓瑔、任国明、张季熙调查长江工厂,面告应注意:(一)管理及人才,(二)设备尤注意如何利用旧物,(三)制造成本(工作数目——),(四)环境有无困难,政府如何奖助。
张群谈,与有田谈时,(一)首问满洲如归中国则合作不成问题。有田言,决不能取消满洲。(二)华北应完全统一于中央。有田言,华北不必独立,但应自成一政权,对日特口口。(三)对所谓三原则问题未提及已经承认,但仍继续口口中国。有田口口日俄如战时中国取何态度,是否中立。
冯玉祥来言,请明令褒恤滦州革命烈士,并提及北平立像及泰山立祠。
三月二十一日 星期六
蒋起身往奉化。
与柳翼口、黄秋岳、张晓峰口口饭店午餐,谈任公年谱事,免口口与他人来往手书。
三月二十二日 星期日
与凤书同游玄武湖、京芜路站、雨花台。
班禅送礼物(地毡、铜佛、藏香、藏獭),余商拟还送京缎二件。
三月二十三日 星期一
清泰公司(上海口口路江西路口口大厦)许梦琴(M.C.Hsuge)、北极公司(静安寺路九八九号)陈三才来谈故宫材料库人工空气设备事:甲法,设备费六万元,每月经常费一万元;乙法,三万元,每月经常费四千元,空间七十万立方尺。
孔庸之到院,言王克敏曾去北平政务会,有特别费可移交,但行政院中人但口不口。
函中国水泥公司姚锡舟、启新洋灰公司袁心武、江南水泥公司陈范有,请寄业务报告。
三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行政院二五五次会议,孔主席。(二)中苏商约原则;(三)威海卫专员徐东藩免职,孙口口继任;(四)修正《行政讲习所章程》。吴达诠向孔索地质所特别费。
接见夏恩临,此君口口作血书上蒋,论对日备战。
朱焕文电发吴平甫,交书账二包,已付邮。
一九三五年——一九三六年日本预算中军事(陆军)已占四万九十万银,而军事部现已要求增加二万三千五百银。
路透电载,蒋至开封,宋哲元、秦德纯亦往(实不确)。
与张翼后、谭仲逵至起士林小吃。
三月二十五日 星期三
接见西藏噶布丹巴阿旺等四人。
四时,文物整理委员会开会,内次陶履增主席,推举徐口、蔡永晖、李世军、口口衡等五人编新概算,不设款项保管委员会。款内财、铁二部口口。本会议决,迳交工程实施事务处。此处以北平市长为处长,工程局长为副处长,归本会直辖。
叶楚伧言,上海复旦大学学生与警察冲突,教育部派一人往。
陈布雷来谈徐道邻工作。热振代表捐款。
三月二十六日星期四
电熊天翼,请令萍乡县矿保护照料黄汲清、徐克勤。
外并未再送军火。顾振等亦来电,送孔庸之。
李世军来谈宋哲元请其在中央接洽事。
朱庭祜来谈,至半夜始去!
复旦大学张志让、余楠秋言,保安队开枪而学生未开枪,吴铁城则谓学生曾开枪,拟令解散救国会并限从速上课。
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五
路透电称:晋省洪洞、临汾已为共产军所占,商震(廿二军)、关麟征(廿五师)、吴杰(十师)遇害擒去,未知命运如何。
黄秋岳言,黄郛每月机密费八万元,从不报销。王克敏代理三月,省出二十万元有奇,则交付汪精卫,汪则交于张群。蒋及杨永泰皆知此事。孔虽知有余款而不知交谁(!)
三月二十八日 星期六
蒋返京,面言:德国防部长柏龙白来电,德国对广州并未继续供给军器。顾振等来电,德国政府已付中国各省所订军火抄示。此事因过机密,故少数人误会,仍应切实进行。蒋嘱电发柏龙白:欣慰,续洽。又电顾振等,分七项。
山东大学教授王恒守、周承佑、赵少侯来谈,言山东省政府极欲揽权,风潮即因此起,学校每月收入三万数千元,省款欲减小,权欲加大。
胡元炎子靖来谈明德中学事,对何键极不满。四川傅常来见。
吴口仲逵赠口,书中言矿产时,将冀、晋、陕、豫皆列入长江流域,其毫无常识可以想见。
绥新汽车公司经理朱经来谈,新疆欲停止肃州哈密间行驶(该公司每十日行车一次,十余辆,共有一百余辆)。
指定筹备行政会议人员。
三月二十九日 星期日
黄花岗烈士二十五年纪念日。
第十六军李韫珩代表王应菼来谈西康情形(第廿四军刘文辉不得民心)。吴维岳(崧高)来谈,湖南电厂停工已三月,因张慕先管理不善。
方竺邀午餐,遇王希隐君,谈及其父王口夫所著之外交史料。蒋廷黻邀午餐。
下午,偕朱仲翔、周柱臣至明孝陵,梅花盛开,阵亡将士墓及谭墓及灵谷寺。P27-31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我国近代著名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绅商之家,少年时考取过秀才,后留学欧洲,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回国之初,翁文灏致力于培养人才,开创中国地质科学事业,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主持创办清华大学地学系,并一度代理清华大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地质调查所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绩,蔡元培先生赞其为中国第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机构。他本人也以“燕山运动”理论等学术成就,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自然科学家。正因如此,翁文灏受到蒋介石的重视,1932年末应邀担任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秘书长,1935年末出任行政院秘书长,成为蒋的重要幕僚和“学者从政”的代表人物。自1938年起至抗战胜利,翁文灏一直担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抗战后期又出任战时生产局局长、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出任“行宪内阁”首任行政院院长,1949年初又一度担任总统府秘书长。新中国成立之初,翁文灏避居法国,1951年初回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及民革中央常委,被毛泽东称为“有爱国心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
现整理公布的《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此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兼任着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非常委员会主席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新经济》杂志主办人等科学文化界诸多重要职务,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
日记中,翁文灏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接见中外访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既有蒋介石、孔祥熙、张群、戴笠等党政要员,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也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黄汲清等等。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注意的,如1937年随孔祥熙赴欧时与德国的秘密外交情况、在苏联访问参观情形,1942年奉命赴新疆与盛世才交涉情况等等。该日记不论对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均是极有价值的史料。上述七年翁文灏日记,原件共八册,系由其在台湾的家属早年捐赠于台湾“国史馆”,作为重要文献,保存于该馆特藏室,现经家属授权,整理公布,以为历史研究者参考。
翁文灏有记日记的习惯,其所记日记当不止于上述七年,但目前所知1949年以前存世日记仅有这些,其余部分不知所终。尽管如此,像翁文灏这样一位民国史上重要人物的日记能够整理公布,实属珍贵。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对本日记整理公布工作作出贡献的人们:翁文灏先生的家属翁心鹤、翁心钧先生、翁婵娟、翁幼娟、翁维玲、翁维珑女士、杨永庆先生、张英先生等都热情支持,慨允公布,且不求任何报酬;日记收藏单位台湾“国史馆”不仅同意公布,且给本人在台北的查阅核校提供很多方便;中华书局惠允出版,责任编辑孙文颖认真负责付出大量心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也给予充分的支持。
整理工作原则上按原文照录,其中极少部分涉及家庭收支,应家属要求略有删减;对于原文中明显错漏、笔误之处稍有订正,其中文字不清者以口表示;误字拟改者,均标以[];脱字拟补者,标以【】;有疑问而未定者,标以(?)。
整理工作具体分工为:1936年翁心钧整理;1941年、1942年刘萍整理;李学通整理1937—1940年部分,并负责全文最后的校订。
由于日记部分原件曾遭水浸,钢笔字迹洇渍,漫漶不清,辨识困难,加之整理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李学通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