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风食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乡风食俗》由王崇熹所著。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食既反映生活,食又调和生活,食更增益生活。食有味,食亦有情。获得温饱以后的饮食文化空前繁荣发展。食的情味就尤为浓烈。其实,一种普通的吃食,除了用来裹腹,还总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以乡风食俗为背景,因而又是那样地缠绵、淳朴和厚实。

内容推荐

这本《乡风食俗》由王崇熹所著,文章内容皆以“吃”为主。

《乡风食俗》中收入了《香甜的洋槐花》《绿莹莹的苜蓿》《关中的酿皮子》《钟爱于香椿》《房前屋后长苋菜》《古色古香的甑糕》《凤翔的豆花泡馍》等散文。

目录

食的随想(代序)

香甜的洋槐花

吆唱声声

故园三题

绿莹莹的苜蓿

关中的酿皮子

乡间杂记

钟爱于香椿

农家白菜

故乡地软包子

酸菜鱼鱼

房前屋后长苋菜

陕西的甜醪糟

酸酸的浆水莱

古色古香的甑糕

糁糁的情分

肥嫩的马齿苋

好吃不过饺子

锅盔馍香

商南的凉粉

商南品茶拾趣

喜食洋芋楂楂

鲜豆浆

凤翔的豆花泡馍

麦饭溢香

爱唱姜丝拌汤

好清香的豌豆糊糊

山野蕨莱

蔓菁情未了

在长武吃饴铬

家当饭食搅团

西安羊肉泡

腊八吃粥

秦人暗面

话说烤羊肉串

瓜饭好吃

想起了那年吃秃秃麻食

快餐肉夹馍

爷爷的炒黄豆

难忘的荠儿菜

忘不了抓饭

酸奶子

辣子是道菜

甜甜的柿饼汤

米脂黄米糕

故乡的酸菜鱼

过年花花馍

寺内拣核桃花

那沟畔的构絮儿

烹调技艺的情趣

上树折榆钱

好吃的新疆馕

鲜美莫如笋

绿绿的菠菜面

妻烙白面薄饼

方便面杂说

在榆林吃羊杂碎

稠酒的味儿

在汉中喝黑米粥

朋友爱吃葫芦头

五黄六月食青麦

打石子馍的喜悦

故乡的两种面食

红漾的菜市场

陕北的饮食与情歌

黄土高原杂粮香

小吃的情意

家常豆腐菜

浓浓多情玉米面

豌豆花儿开

感谢苞谷

父亲与苦茶

饺子漫议

说唱汤

小说馒头

好日子

食粥浅谈

企盼过年

元宵灯节吃元宵

我的故乡兰梅塬

清明寒食谁家哭

过日子

情满中秋

话说萝卜

古城新疆拉条子

牛奶飘香

母亲的韭菜地

与大山相联的童年

山葡萄熟了的时候

山的情思

子洲食俗一瞥

情满家乡饭

享受饮食文化

说不尽的面条

关于食道

领略食俗

安康茶趣

岚皋见闻

家乡的那株古槐

后记

试读章节

香甜的洋槐花

故乡的洋槐花开了,开得热烈,开得奔放,开得璀璨绚丽,开得光彩夺目。只见千树万树绿中泛自,满山遍坡六月落雪。远瞧,像一片一片浮动的白云;近看,似一抹一抹升腾的烟霭。

故乡的洋槐花开了,开得爽气,开得诱惑,开得令人心醉。那街巷里飘流着甜甜的味儿,那屋舍间灌满了香香的气息。人们驻足凝神眺望,把那香甜的味儿深深地吸进腹中。

洋槐花开了的日子,天气就格外的晴朗,空气也十分的清新,大地上所有的物事,都在暖暖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派沸沸扬扬的气氛。我们的心儿亦被这浓浓的花香所吸引。我们穿行在白雪纷扰的花丛之中,闻那鲜鲜香香的气儿,尝那嫩嫩甜甜的味儿,采那累累繁繁的花儿。

花丛深处,有养蜂人摆的一排排的蜂箱。那蜂儿“嗡嗡嗡”地飞进飞出,忙忙碌碌地采食花粉。养蜂人在蜂箱旁搭一个简陋的窝棚,一捆铺盖卷儿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喜喜地看着那一片盛开的洋槐花,喜喜地看着那一片黑压压的蜂群,他的眼里有着异样的光彩。哦,我明白了,他,养蜂人,已和这一片洋槐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任谁也不能把他和这雪白的花儿分开。他头上一顶早已变了颜色的草帽是他走南闯北的印记,那箱中甜甜的槐花蜜正是他沐风淋雨的辛勤的结晶,他是这片洋槐树林子里最早的伴花人。

不只是养蜂人钟情于洋槐花,乡间的农人对洋槐花也是一往情深呢!洋槐花是最好的食用花,花儿半开时又是最好的食用期。我们把那似开非开的花儿连同许多花蕾采回家去,拌上面粉蒸麦饭。在我的感觉里,用洋槐花蒸的麦饭是麦饭里的上品,那香甜筋爽的味儿非常好吃。村子里,若有谁家用洋槐花蒸了麦饭,整个儿一村子都能闻见香甜的味儿。在洋槐花开了的时候,人们三三两两地去那山坡沟畔采集洋槐花,一篮一篮雪白的花苞儿就提回了家。采集洋槐花时只要不过多地把幼枝折断,一般也不会遭到树主人的反对。在我们家乡,洋槐花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用它摊煎饼。将那白雪一样的花儿掺搅在面糊中,摊出的煎饼花面合一,吃起来清香甜嫩,别有一番滋味儿。

人们大量采食一种木本植物的花蕾、花瓣,在家乡,似乎只有洋槐树一种。其它的植物,人们有的食其叶,有的食其茎,有的食其根,有的食其果(种子),但少见有食其花的。惟有洋槐树,把它那密密实实、香香甜甜的花儿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人们食用,这是植物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也是农人们所感激不尽的。

现在故乡的洋槐树已被砍去了许多,那六月落雪的景.象也平淡了许多。养蜂人更不知去了何方?而我喜食洋槐花麦饭的欲望却并未改变。何时才能再见到那绚丽夺目的花景呢?P1-3

序言

食的随想(代序)

“民以食为天”,说明食事最大。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程度。解决以食饱腹问题和不断提高食的质量与水平,始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目的。

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食既反映生活,食又调和生活,食更增益生活。食有味,食亦有情。获得温饱以后的饮食文化空前繁荣发展。食的情味就尤为浓烈。其实,一种普通的吃食,除了用来裹腹,还总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以乡风食俗为背景,因而又是那样地缠绵、淳朴和厚实。以至于我们无论是在生活困顿时的饥不择食和生活好起来后的品味饮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都会融人一种情也绵绵、思也悠悠的心境之中。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的思想情感被食事所牵动。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我们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一切,甚至于英勇的前赴后继,悲壮的流血牺牲,它的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首先是为了吃饭,为了饱腹。一个食事牵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种食情也就融入了社会的角角落落。可以说,人世问的悲欢离合和温馨冷漠莫不在食事中反映。因而,食中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情,有趣。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盼占老的乡风食俗,多么像一位虔诚和忠实的伴侣,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它给你的无疑是一种启迪,一一种感悟,一种物质与精神的收获,一种生命的起始与归宿。

不是嘛?山问田畔的野菜,如蔓菁、马齿苋、荠儿菜、蕨菜、洋槐花、香椿等等,从来都是农人最亲密无间的朋友。它于饥馑年月,作为人们饱腹度日的食物,在获得了温饱以后,又成为人们饮食的调剂和营养保健的需要。一把区区野菜,蕴含了多少悲愁凄苦和爽心欢悦之情?再如普通的家常吃食,它普通得几乎被一些人遗忘。然而每一种家常吃食,都有着它不容易被人忘掉的生活印痕和文化底蕴。像搅团、瓜饭、饺子、面条、腊八粥、花花馍、黄米圪凸等等,无一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传说典故以及淳朴厚实的乡风民俗有关,无一不反映和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现状与思想情感。在偏僻的乡间,家常吃食给了人们以极大的思想愉悦和物质享受,或自得其乐,或苦中求乐,粗茶淡饭更显了真情实意。尽管这种吃食仍然靠手工制作,甚至于很原始,其作料贫乏,烹调简单,然而却丝毫不影响心底善良和以土地求生存的农人们对它的钟爱与嗜食,因为这种吃食有着一种质朴、自然的香与美!风靡城市街头的风味小吃,一片红红火火的壮观景象。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繁荣起来,它又给日益火红的市场增添了亮丽的风采。风味小吃既是人们饱腹的需要,又是人们休闲和品味的需要,同时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需要。

食既淳朴无华,食又厚道无私。食的这种品质常常令我感动不已。当我提笔写一篇篇关于食的文章的时候,就不由得回想起了食所给予我的一切:生活的勇气,前进的力量,生命的乐趣,人生的哲理等等。我要从内心深处向养活了我的家乡饭食道一声:谢谢!

作者

1998年5月1日

后记

当一篇篇以吃为内容的文稿在案头逐渐地堆集起来时,我不由得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写饮食题材的文章?既不是从事烹饪的专业人员,又不是饮食文化的研究人员,更非美食家,却被家乡饮食这一平凡的题材所吸引,所诱惑,并以很大的心力投入其中且长达两年之久。

其实说来,原因也很简单。一是缘于两次投稿。1996年,我给《乌鲁木齐晚报》寄了一组《食的传说》系列稿。1997年,我又为《西安晚报》的“三秦饮食文化征文”写了多篇《家常吃食》类稿件,刊后反响较好。我得到了庞进、刘小荣等编辑的鼓励,特别是《乌鲁木齐晚报》副刊部编辑李冰蓉来信说,新疆地区的陕西籍人很多,大家思乡情切,很希望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特别是带有浓厚乡风食俗色彩的大众吃食。她要我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多写一些有关的文章,我即从命。谁知这一写,就不能止住。许多关于食的激动人心的往事一齐涌上了脑际,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家乡风情食俗的旧事、小事、凡事中畅游起来。可以说,这是促使我动笔的直接原因;二是人所皆知的“民以食为天”的命题所驱动。“食色性也,其莫大焉”,“衣食足则知荣辱”,食与人的情感世界和物质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既给了人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使人得到了丰富的文化与精神享受。使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显现出生命的顽强不屈与多姿多彩。倘若没有了食的滋养(不论它是多么的粗俗),便无法奏响生命之曲,生活也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因此,使我对食特别是对给予了我生命之躯和生活之力的家乡饭食,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三是缘于一种农民情结。我不能够忘记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尽管我离开了深沟高塬和整日面对着大山的家乡,走进了西部疆域的军营,之后又转业来到了大城市,我的走山的葛条草鞋换上了乌黑发亮的皮鞋,然而我的根仍在农村,我依旧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故乡黄土高坡贫瘠的生活,早就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给了我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使我从那俭朴和淳厚的农家吃食中,既领略和享受了无尽的亲情与欢悦,又在这种苦涩的以食裹腹的漫长岁月里,懂得了食与人生、食与社会的许多道理。在我离开故乡的日子,家乡饭食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知道,它其实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是故乡灵魂的一部分,是故乡农人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品质的反映,我又如何能忘得了家乡饭食,忘得了故乡呢?

因而,一种恋乡情感的驱使,一种责任与良心的鞭策,一种心灵深处的农民情结,就促使我拿起笔来,将对食的所见所闻与亲身感受记述下来,也记下了自己思想的轨迹和心灵的震颤。

虽然意境不够深邃,文笔尚欠丰采,篇章的许多方面还显稚嫩,然而,它毕竟是我用心血和情感孕育了两年多的结晶。它使我在看到不足的同时,又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这本小书的出版,毫无疑问,会使我增加对家乡饭食的感情,增强我对生养故土的挚爱。那一股浓浓的乡情,将永远不会从我心头抹去。

在该书付梓之际,忽然想到能否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书名,因我对刘先生的隶书艺术心仪已久。电话辗转打到刘先生寓所,先生听后,欣然应允,即挥笔提签并很快寄往西安,使我感激不尽,特向先生致谢!

真诚地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

作者 1998年10月1日于西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风食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崇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975752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1998-12-01
首版时间 1998-12-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6
出版地 陕西
202
13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