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内容
编辑推荐

钱,是不是诚实,其实与一个社会的兴衰成败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正是人们寻找一种稳定的、诚实的货币的过程。由于人性的自私、贪婪和不自律,导致发行纸币者(一般是政府)始终面对着一种“天上掉馅饼”的诱惑。

文晞编著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从货币的演变过程入手,旁征博引,对目前高经济增长伴随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进行了有趣的分析,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越来越“穷”的现实。

内容推荐

“听说工资要涨了,能给孩子奖赏了,见到老婆敢嚷了,闲时能逛商场了,结果物价又涨了……”世界正在发生变革,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所感受到的只不过是皮毛之外的那一点点骚动——诸如食品价格上涨、房价飙升,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和“姜你军”……然而,这场变革绝非如此简单。

20年前,成为“万元户”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而如今,“万元户”连浮云都算不上了。我们在实体经济中辛勤工作,却无奈工资上涨的幅度与速度永远赶不上GDP和CPI。在各国央行“点纸成金”的魔法之下,人们对金钱财富的无限追求正异化着人们的生活一人类在玩命追求金钱财富的过程正中快速沉沦,从精神、思想、文化、情趣、学术到哲学、道德。

看看我们中国:君不见,动不动就有经济学家大谈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君不见,领导们天天嚷着GDP追上这个、超过那个;君不见,媒体整天讨论的都是股市行隋、基金期货、金融财经以及投资回报;君不见,每天的新闻都是房市暴富、股市暴富、外汇暴富之类的一夜暴富传奇;君不见,为了比别人多赚一点人民币,我们中国人不得不练就一副超强健的肠胃,从2007年的苏丹红鸡蛋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从2009年的硫黄木耳、避孕鳝到2010年的毒豇豆、地沟油。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讲述的是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财富被稀释、分配制度导致人们两极分化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作者文晞从货币的本质入手,用生动的小故事和鲜明的比喻,为读者分析了货币、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府、主权债务等关键词背后的联系,诠释了通货膨胀的前因后果,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穷”。

目录

引言 是的,我们变穷了 /1

第1章 钱这玩意儿 /7

纸和纸咋就那么不一样  /8

“坚不可摧”的信用 /11

什么是钱 /14

幸福的新时代 /17

你想不到的货币 /19

石头也雷人 /24

稳定压倒一切 /27

天上掉馅饼 /29

第2章 该死的通胀 /33

馒头与米饭的道理 /34

通胀他爹的故事 /36

CPI的那点事儿 /46

通胀不是CPI /49

病从何来 /54

通胀的规律 /58

总根子在哪里 /64

第3章 钞票的进化 /67

第五大发明 /68

中国古代的钞票 /72

五百年的轮回 /79

纸币与金本位 /82

金本位的变迁 /87

“一哥”的出身 /91

华丽转身 /96

世界从此不同 /100

第4章 天道酬奸的时代 /105

真实与虚拟 /106

泡泡怎么吹 /110

“花明天的钱”  /116

谁的2.35万亿美元 /120

如何理解现代银行体系 /123

钞票是怎么印出来的 /126

人民币与美元 /130

当代纸币体系的罪 /135

第5章 人民币的前世今生 /141

新纸币时代 /142

人民币的诞生与统一 /148

三十年河东 /153

屡屡“闯关”  /157

钞票魔杖 /161

外汇储备惹的祸 /165

物价到底涨多少 /168

第6章 GDP的传说 /173

超日赶美 /174

GDP与SNA /177

充满穷人的富裕 /181

与幸福无关 /187

有没有更好的 /192

GDP的阴谋论 /195

第7章 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199

“守财奴”  /200

蛋糕怎么切 /203

蛋糕怎么分 /207

从富士康和OEM说起 /213

金融让谁富有 /220

安居梦的破灭 /224

“夹心饼干”有几层 /229

第8章 贫富分化——究竟是谁惹的祸 /235

福布斯排行榜 /236

纸币的传导机制 /239

到底是谁在欺骗你 /242

未来会更美好吗 /245

后记 真正的财富 /251

试读章节

通货膨胀,吞噬掉的绝不是一两个人的财富,而是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财富!

创立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曾经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是的,我们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真实财富并不是孙悟空的化身,一个“变”字就会凭空消失了的,所以大家最想问的是:这些财富究竟转移到哪儿去了?

用这位朋友自己的话来说:“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实际上我却是越来越穷了。”

是的,我们变穷了!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做“帕累托改进”的说法,其学术术语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政策出来的时候,至少有某一个人生活变好了(当然,变好的人越多越好),同时其他所有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差,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想境界,“至少有一个人福利增加,同时其他所有人的福利没有损失”,如此美好的改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就像我们现在这些年,似乎大家的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或者哪个团体,其工资或者收入是逐渐降低的,就连在广东、福建那些最初级的血汗工厂打工的农民工,其月工资水平也从20多年前的30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600~800元左右。

就拿开头提到的那个幽默段子来说,你工资涨了,同时别人工资却没有降,你能给孩子奖赏,敢尝海鲜鹅掌,这都是属于“帕累托改进”的内容。

如此看来,“帕累托改进”这种经济学中最理想的境界,居然在中国得以实现!

“想吃油条吃油条,想喝豆浆喝豆浆”的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也很快就要实现了?

好像不大对劲儿吧?

这个幽默段子还有最后一句,“结果物价又涨了”,而且,这个物价上涨的幅度可能远远大于你工资增长的幅度——就像我这位朋友买房子的经历一样。

只要我们的收入水平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我们事实上就必然变得越来越穷。

当然,就物价上涨这件事儿来说,世界各国政府也都声称自己早就为人民群众考虑到了。他们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用来衡量物价的上涨幅度——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说法,CPI就能代表我们手中货币“变毛”的程度。

问题在于,政府公布出来的“CPI”似乎与我们老百姓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呢!

比方说,2009年年底的时候,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说了一句“11月CPI由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这句话立刻在网上引起了悍然大波,遭到众多网友激烈的言辞攻击。

2010年春节刚过,国家统计局再度火上浇油——公布了他们统计的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情况,公布的数据是房子价格上涨了1.5%。

一下子,全国人民哗然。

可不嘛,在2009年一年间,在城市生活的中国人都知道,石油涨价、煤气涨价、水涨价、电涨价、食用油涨价、粮食涨价、饮料涨价,幅度都在lO%以上,而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都暴涨了50%,甚至100%以上,统计局发言人却突然公开声称CPI只不过“由负转正”,所以“不存在通胀”,房屋价格全年也不过上涨了1.5%……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正如亨利·黑兹利特在其1946年出版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一书的开篇所说:“尽管有些公共政策从长远来看对各群体都有利,但也有相当多的政策只对某些群体有利,甚至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能够从那些政策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主张积极实施相关政策。他们会雇来一流的人才,要这些人专心致志,力陈利益集团自身的见解。最后,他们要么是让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要么就干脆把水搅浑,让人无法认清其中的真相。”

单单从工资或者收入数据上的不断增加,就认定我们正在经历美妙无比的“帕累托改进”,恐怕不太说得过去。时不时再冒出来一些貌似权威的经济学家的解释。水,就这样被搅得越来越浑。

这正如天寒地冻的时候,房间里很冷,你不去想办法引进暖气或者搬来火炉,反而却直接去把房间里的电子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数字给调高,然后就告诉大家房间里暖和了,因为温度计显示温度已经大大升高了。

变得越来越美的是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变得越来越差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早在我们都还是“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会儿,关心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人们一直都教育我们说,罪恶的资产阶级经常用通货膨胀来剥削人民。

德国在1922~1923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有个德国人到中国来,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从前他们去市场上,用口袋装钱去,用篮子装东西回来,现在正好相反,用篮子装钱去,用口袋装东西回来。中国记者大笑之余连连夸奖,说你们德国人真有幽默感。这个德国人挺纳闷:“真那么好笑吗?”回到德国去之后,在一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他就把这个当笑话讲了出来,没想到的是,在场的德国人全哭了,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那位大笑的中国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5年之后(1948~1949年),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上街买东西的话,带钱用的不是口袋,也不是篮子,而是大麻袋!

有一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说,最极端的时候,下午发的钱还可以买一碗面条,隔夜就只能买一根面条。

有一个笑话说,有人在窗口问卖肉的师傅,肉多少钱一斤,回答是5万块,那人一摸口袋,还可以买半斤,就排队,等排到窗口,钱递进去了,卖肉的师傅只跟他握了一下手,问师傅要肉时,师傅说刚才握手时他揩的油和粘的肉沫已经物超所值了。

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就曾经亲历过这一幕。

季羡林当学生的时候,一个月七块大洋就足够他交学费、吃饭了,甚至有时出去还可以坐坐黄包车,等到他当了教授,月收入提高到了一两百块钱,然而,此时正值20世纪40年代通货膨胀时期,季老在领到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跑步去买米,跑慢了与跑快了米价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问过费孝通老先生,说您写的那本《乡土中国》怎么那么短?他说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因为你必须写完就发表,发表就领稿费,领了稿费就跑去买米,这个流程不能打乱,所以如果写一部大著作,等写出来早就不值钱了。

这些都是大师们的亲身经历,而不仅仅是个笑话了。

最终,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通货膨胀,让蒋家王朝把自己的政权都给弄丢了!

本书正是为了和大家讨论讨论,为什么在数字显示上我们收入增加了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却都感到越来越穷?

归根结底,我们变穷的原因是什么?

P3-6

序言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书名中的“穷”字,何以带着引号?这就要从人们对“穷”的第一感觉说起了。

有人认为穷就是落后、贫困,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最便宜的饭菜,几乎家徒四壁,人们把这叫做“穷得叮当响”。

有人认为穷是不如别人有钱,别人开大奔,你坐“2路公交”;别人住海景别墅,你蜗居在城乡结合部;为了养家糊口,你不得不见钱眼开,卑躬屈膝,人们说这样的人是“人穷志短”。

还有人认为前面的说法太庸俗,他们认为穷是精神上的,钱财乃身外之物,富甲天下却为富不仁的人,纵有万贯家财,也换不来知识、文化、亲情、爱情,人们把这些人形容为“穷得只剩下钱了”。

虽然这三种解释对于本书的“穷”字来说都不够精确,但是它们都是本书力图分析的现象。

40多年前,美国开启了世界货币发展的新纪元,或者说,美国摧毁了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货币体系。从此以后,货币的本质彻底变成了中央银行和各国政府的信用。当权贵可以凭空印刷钞票来换取我们的真实商品和劳动之时,通货膨胀已成为必然,我们手中的钱无法摆脱越来越“毛”的命运。回头看看这些年的现实,无不验证着这种变化。为了追上无限上涨的物价,我们不得不拼命去赚更多的钱,但无奈这种差距越拉越大。收入赶不上消费水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穷”的意义之一。

30多年前,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生产力得到解放,国民经济像坐了火箭一样蒸蒸日上。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开始显现。马太效应导致先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富,而没有富起来的人却越来越穷。资源、资本、权力不断向少数人集中,这种优势往往不是通过智慧、创意、知识等推动社会进步的元素导致的,而是通过垄断、勾结、侵占等阻碍社会发展的手段实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穷“的意义之二。

本书讲述了从古至今,天下老百姓为什么越来越“穷”的故事。其实,老百姓越来越“穷”的影响远比经济本身来得猛烈。正如作者所说,人们对金钱财富的无限追求正异化着人们的生活——整个人类正在玩命追求金钱财富的过程中正快速沉沦,从精神、思想、文化、情趣、学术到哲学、道德……我们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没有人幸福的路。不过,我坚信,在诚实、公平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应保留自己追逐的信念——我们可以不为钱而活着。

后记

真正的财富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财富”二字。我们不妨先从“财富”这两个汉字上来分析财富到底是什么。

“财”是“贝+才”,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是把贝壳当钱使用的,至于“才”,不说你也知道是表示才能、才华的意思,或者说是某一类能够活化和运用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只有钱与人的才能相加才叫“财”。“财”这个字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拥有值钱的东西,也要拥有值钱的才能,否则就不叫“有财”,而只是暴发户了。

至于“富”字,更是直接,是由“宝盖头”加上“吾”组成,“宝盖头”表示洞穴、房屋、宫室,至于“吾”字嘛,是“腹”的最初写法,你看这个字的整体模样像不像一个肚子吃得滚圆的人?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能把肚子吃得滚圆,能住在房子里的人就叫做“富”!

吃饱穿暖有房子住,这就是“富”的层次,而如果同时你还有点零花钱、有点知识的话,那就可以称之为“财富”了。

就笔者来看,世界上真正的财富只有一种,那就是——时间。

有人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我同意,其实,健康是时间的一种而已,我们之所以要健康,是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持续地活着,为什么会生病,这是我们的生命体在告诉我们生病会导致时间的终止(对你个人来说)——死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二世临死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愿意用整个帝国换取一刻的生命。”

有人说,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吃饱穿暖的基础上,除了爱,其余的都毫无意义——我也完全同意。不过,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限的长,无论情爱、父爱、母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可能都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就以“三角恋”为例来说吧,a爱b,b爱c,问题不大,反正生命无限长,给别人一些爱有什么呢?b完全可以先和a爱那么一把,等互相看着都不顺眼了,再爱一把c,c当然也会是这种想法——因为生命是无限长的,爱谁不爱谁自然是无所谓的事情。显然,爱只不过是一个人牺牲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某个人,而且为这种牺牲放弃了其他的选择机会,生命无限长的时候,时间和精力都已经不是问题,这些东西自然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马克思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很深刻,想必我们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就记下过他说的这么一句话:“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说,人类真实的财富来源于人类的劳动时间。

笔者在这里不妨交给你另外一种计算自己财富的方法,那就是——你把你自己的财富,按照维持你目前生活或者理想生活的时间长度进行计算。比方说,你现在有1万元,目前每天花费100元,那你的财富就是100天,如果你认为理想的生活是每天花1000元,那你的财富就是10天!

根据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让自己账户上的那个阿拉伯数字增加,让更多的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吃更昂贵的食物,开更豪华的汽车,去更高档的消费场所,甚至,占有更多的美女或帅哥,这就是财富,这就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目标。

可以确定的是,哪怕再富的人,他一天也吃不了10顿大餐,不能同时开两辆豪华轿车,也睡不了10张大床,占有更多的美女或帅哥也只会让人感觉更加寂寞和空虚。

从人类群居性的特点上来看,财富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央行们滥发钞票所制造出来的通货膨胀,改变了财富正常的分配比例,在让世界上极少数人变得无比富有的同时,使其他更多的人坠入“穷”的境地,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更是刺激了所有人潜在的欲望,大家都梦想着一夜暴富、纸醉金迷、肆意挥霍,并以此来嘲笑那些依然身处贫困的人……

看到当今时代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对自己账户上阿拉伯数字增加的迷恋,我总是想到本书第一章里提到的雅普岛上的居民,仅仅因为石头上划了一个“十”字,他们都惶惶不可终日,以为自己的财富被别人占有了,所以心甘情愿地变成了德国人的义务修路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银行控制了人们的银行账户,所以人们都心甘情愿地变成了中央银行的奴隶,央行们“点纸成金”,世人便你争我抢。

那个充满温情和理想的世界,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文晞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408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