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色袈裟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说,《曼哈顿的中国村》和《男人的泪》是婴子用心体味五味杂陈的留学生生活,以生动的笔法精心刻画,反映上世纪90年代前后留学生们孤独、奋起的纪实性小说;而《无色袈裟》则一洗婴子先前创作的写实特点,在一派空灵渺远的时空抹出一笔幽蓝,超然脱俗。前后的作品,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从文思脉络均风格迥异。前两部,真实而丰富地展现了中国留学生漂洋过海“洋插队”的交响曲,在亲情与真情中打造出了人性。同时也不难看出作者“和为贵”的文化心理与哲学观念,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生活品质与人格魅力。转眼到《无色袈裟》,作品大气开篇,铿锵收场,抒写了一部略带凄婉又梵音环绕的古歌。故事不无悲怆,人物不无雄奇,传奇得令人迷醉,令人神往……

内容推荐

《无色袈裟》(作者婴子)恰如幅点缀着人的活动的水墨长卷,在淡彩的底色上,或以金戈铁马、高山峻岭出其雄奇,或以青山古刹、深谷绿云衬其空灵幽远……而《无色袈裟》中的人物,也多似素笔写生,寥寥数笔,人物轮廓勾显,再辅以必要情节的晕染,生色即出。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九龙剑出鞘

第二章 无情帝王家

第三章 青山树忠骨

第四章 西域公主泪

第五章 云天降龙马

第六章 飞刀动心弦

第七章 人世难太平

第八章 巧练童子功

第九章 域外无限美

第十章 绿云深处的家

第十一章 皇城无限远

第十二章 望断天梯

第十三章 情海无边

第十四章 无色袈裟

第十五章 婆罗花开时

跋 袈裟本无色反璞要归真——婴子《无色袈裟》随感/哈若蕙

附录《忘忧草》词谱

试读章节

师兄弟俩来到伙房,无界为大师兄端上饭菜:“饿坏了吧?快吃,大师兄!”

无胜坐在门旁,一边吃一边想那两幅画。

“大师兄?外面有动乱了吗?前两日上来了两拨人马呢!好像咱们藏了什么人似的,他们四处找寻。”

“哦?师父怎么样?”

“师父好像也怕招惹,主动开门让他们寻找,以免寺院不净。你在外面就没听到什么动静吗?”

无胜摇摇头,说:“除了切磋武艺,还有什么动静能入我耳?”

无界挠挠头,辩解到:“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嘛,这样脑子才灵渖阿!”

“不清净的猴!在寺院关着还关不静,要放你出去,还不去赶庙会了?”无胜又敲了一下他的头。

话音刚落,师父走来了。无胜连忙起身。无界忙拿过小板凳,给师父让座。

“都快坐下。一路上辛苦了,你吃!吃好。”师父招呼着无胜坐下。

“师父有事?”无胜问。

“不忙。”师父上下打量着无胜,看到他脚上的鞋破裂了,对无界说道:“一会儿到我那儿给大师兄拿双鞋来。”

无胜连忙说:“不用,师父。我还没顾上补,闲下就做。”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是常人的话,修行人也一样。”

无界欢喜地说道:“师父,我倒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会更好。就是师父不放心我出门嘛。”

师父笑了,说:“怎么不放心你?”

“怕我玩性大,跑丢了就不回来了呗。”

“才不怕呢!不出几日你就会流眼泪想家。”

“嘿嘿,家有师父嘛!”

师父看着身边的两个弟子,微笑着点点头。又说:“山里有本家,山外有人家。山外住着人,山内住着也不都是神,只有山外归来才见真人啊!”

无胜和无界都暗自体会师父的禅语。无胜先开了口:“师父,您早该放我出山云游了。”

师父似乎也认同,微微点头。但语气却深沉了:“是啊!还是舍不得吧!人世凶险,难觉察到。世人的荣华会让人生恋;世人的苦难又会让人生厌。你们避开了世俗才有了这份清净。何为真清净?那是强为不得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昧,做而不求。那是真清净,行吗?其实山中莫过寂寞之苦。要知山外之苦,处处有魔炼啊!”

“苦行当行,苦中消业,我吃得了这份苦。”无胜坚定地说。

师父叹了一口气,心事重重的样子,说:“转眼十几年了!”

“多亏师父苦栽培!”

师父看着他,若有所思,转头看着门外:“送你来是女人,让你走也是女人。”

无胜站起来身来,郑重说道:“师父放心!我绝不会再做复仇的事了。我心念早已出家,视生我者亦如众生。不会再有任何人阻扰我修行了。”

无胜有过一段痛苦的往事,他是因为复仇而入寺学武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出生在儒士家族,几代读书人家。他的家族原本该受世人推崇,无奈在改朝换代的大元,儒家学士已被社会定位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在这个朝代,儒生的地位连娼妓都不如。童年时的无胜三岁识字,五岁吟诗,天生聪慧深得父母珍爱,可一旦走出家门,只会低人三分。生在汉人家庭,几无出头之日。后来大蒙人夺走了他的家园,父亲被诬陷致死,母亲被蒙人抢去为妾。内心孤傲而刚毅的母亲,为了保住家族血脉,毅然带他出逃。在黑帮追杀中,母亲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将他藏进寺庙,告诉他不见母亲不离寺院。不幸的是,母亲在逃离追捕中落崖身亡。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再也没有离开寺院,在幼小的心中就这样埋藏了一颗复仇的种子。后来是慈悲的师父引导他忘掉仇恨,归入正法修行。身世已成往事,他几乎淡忘了,可今日师父突然提起“送他来的女人”,多少让他感到些不安。

无界知道大师兄的身世,机灵的他总能及时出来圆融:“对呀!对呀!生身母亲也是菩萨化身,送大师兄来,接大师兄走,都是有定数的。无论世间多凶险,修行人都有菩萨保佑。对不对,师父?”

师父偏爱身边的这两个徒弟,慈父之情溢满胸膛,仿佛终于决定了什么事隋,站起身来,唤道:“无胜!”

“是!师父。”无胜知道师父有要事吩咐,竖起耳朵听命。

“你们要马上出发! “

“是!”

师父又叫过来无界,抚着他的肩说:“这次你和大师兄一道去。”

“一道去?我和大师兄?”无界1京喜得眼睛放大了一圈。

师父平静地说:“去詹大人家。现在叛军泛滥,先王后代正在危难之中。你俩去协助詹大人保护王室后代。皇家护卫队三两天内就能赶来,等把他们安全交接后,就速速回山。”

“做护硼”无胜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

“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并非易事。事不宜迟。詹家的事无界已经知道,我就不再多言了。你们快决行动Ⅱ巴{”

“是!师父。”兄弟二人异口同声,迅速退下。

詹家,在四川、两广带名声远扬。詹家发家之地就在云贵高原东部的镇远,那里是通往西南大道的独木桥,被喻为黔东门户、湘黔咽喉,直通缅甸、印度、东南亚。詹家在镇远的势力是随着外来门户的敞开,东来回回的涌入而迅猛发达的。随着家族产业的膨胀,詹家主业已向江南拓展。而其中最老的一支留在巴蜀境内,就是当今的大户人家詹府。这块宝地从来没有受过战乱洗劫,几乎是世外桃源,人们在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中过着田园生活。詹老爷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修身养性。詹家一向乐善好施,常年不断为当地佛寺提供奉养,山里山外人人称颂。也许就是这份大善之举,使得詹家昌盛不衰。殊不知,詹家的势力崛起也是靠了元祖的大蒙铁蹄。

话说大蒙古帝国当年在伊儿汗国称雄,使大量东来回回涌入中国,詹家不失时机地接纳了善于经营的外族兄弟,并肩打开了西域商道。随着詹家与东来回回的联姻,势力猛增。黄金开路,詹家成为皇亲国戚。丝绸之路早先活跃在西域走廊,元朝后期,大型港口的出现,长江黄河渠道的开通,詹家便从西域走廊向东南迁徙,从此扩展了商业脉络。詹家用黄金款款滋养着皇族,奢侈无度的皇室也为这些财力丰厚的商家敞开了大门。如今西域回回已经成为当朝不可缺少的栋梁,大量回回人入朝当政,与蒙古人齐头并进成为了贵族阶层。

詹家虽与回回联姻,家族亦属汉室。英宗皇帝在位期间詹大人曾任职于朝廷,“南坡之变”后解甲归乡。元朝皇帝个个信奉喇嘛教,但大臣中不乏儒家文士,他们还是力争向王朝推荐儒家思想与汉地佛教文化,倾向于“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实践。可奸臣当道时,儒家文士备受排挤,詹老爷不得不急流勇退,一保性命安全,二保势力不损。他回归民间,广交良友,结识高人,各地寻师求法。表面一派清净真人,内心却致力于江山社稷。他蓄财力,集人才,时刻等待为国效忠。虽然詹老爷退居朝外,却依旧受宠于皇室,尤其是深得皇后娘娘信任。皇后娘娘虽然身居高位,但她身后却势单力薄。朝中的一些老臣也只能暗中相扶善良的皇后娘娘。娘娘心中明白,她巧妙地将皇家的一位公主安置于詹家接受儒家教育。表面上,皇后娘娘权衡了两派实力抗衡,内地里却暗藏了一支可靠势力。在乱世当中,皇后娘娘给詹家开设了一条通天大道。P8-11

序言

说起《无色袈裟》的创作,很有些机缘巧做。因为多年生活在海外,无形中也流于了一种文化真空,孤独地活着。有幸的是,在田园式的柴米油盐中,体味出了“烟消日出不见人,效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的生活意境,自然而然地也清修出了一种缘分,结识了不少清净中人,从那时起,我开始了阅读经书。从西方《圣经》的创世开篇,到东方盛世的梵典华章,让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清凉世界,如水晶般透彻,欣喜、惊叹、震撼,慕道者的心从此充葫了探寻与向往。因此,无论生活境遇如何,总能让内心保持一份宁静,去接受它、体验它,在柴米油盐中提炼着精华素。于是,一个本不爱学习的我竟在“书中乾坤大,雅室乐趣多”的小小世界里舞文弄墨起来,这于旁观者言着实令人不解,但对我而言叉怎能不说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呢?

与我早先的两部小说《曼哈顿的中国村》和《男人的泪》相比,这部《无色袈裟》截然不同。前两部作品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是从生舌中提炼出的。而《无色袈裟》反映的则是修行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很有一些朋友问起我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我只能说是机缘所成。虽然我不是什么教徒,没有过拜佛烧香、顶礼膜拜,有形的虔诚对我都是空白,但内心却梵蔫了敬畏。亦如我站在庄严的教堂里,仰望着圣母,仰望着基督,那种感动总会不由自主油然而生,怎么说都是一种缘分和福分。于是在生活中就有机缘和人相知相识了,耐地去听他们的故事,静心地感刮也们的人生。相识的人中不乏有资深的牧师,得道的居士,更有西方的教士,东方的修行者……在这期间,学识匮乏的我也因此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翻阅古书,阅读经典,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化通史,文集琳琅满目,字字行行馨香。我惊喜地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竟是修道者。心灵的天窗打开了,令我遐想,令我深思!感叹中发现,典籍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乃至东方文明史,都能清晰地辨析出神传文化的因子,中国文化竟与“儒、道、佛”精神一脉相承!《无色袈裟》就在这样的文化蕴藉中诞生了。

袈裟本无色,修者本无息那是一种境界。当我翻阅着古今修行人的文史,一览行者的足迹,在那片币尔作“神州”的地方,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皆因修行而为普世称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篇篇页页浸润着神韵的光环。我不禁感慨古人的德行,多少对现代人的浮躁有些倦意。于是,行云于笔端,灵感油然而生:修行者的艰险,伴随一个美丽的回族公主悄然展开了……亦真亦假,亦虚亦实,传奇小说就这样出炉了。

完成书稿后,我回国探亲,陪伴年迈的二老双亲。家有老,是个宝。正因为家中有二老,才凝聚了许多亲情,也为海外的我增添了更多的牵念。记得在《无色袈裟》创作期间,写到第四章“西域公主泪”,那天恰逢母亲节。想到老妈,心里潮润起来,凝望天边,诗句飘然而出。落在书稿上的是图图公主手捧萱草含泪吟诵:“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言朝孟郊《游子诗》)而落在心头的则是一串浸润着爱与思恋的音符。默默地走到钢琴边,心曲悠悠:“淡淡一枝忘忧草/送给妈妈可好厂屋里屋外相隔/天涯外更遥遥/送一枝忘忧草/问一声妈妈好/我的白发也多了/飞到妈妈的身边了”(《忘忧草)词曲:婴子,参见本书第179页附录)。

亲情,友情,故乡情,就这样总在不经意问触及心灵,让人回味。返程前,停留北京,友人特别邀我到“露雨轩茶院”品茶,我欣然接受。一进茶院,我即被周围环境震撼住了,这是何方;争土?茶院内,佛家经典陈设琳琅满目,神像慈悲庄严,神坛洁亮无尘。我们坐进小小的隔间,在特制的榻榻米上盘膝而坐,上方神像低眉顺眼,左右古灯柔和笼照。女子端上茶点,举止典雅,言语温和,念珠款款垂挂于胸前,一眼便知为佛家弟子,让人无法不起敬。友人告诉我,她所有的生意合同都是在这里签约的!我难以想象,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城市,竟有这样一处静谧的场所,让商机都变得如此绰约动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畅谈中,我感受着她的内心,也感受着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归向,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至高崇敬的。而冥冥之中,一抹祥瑞正一如既往地牵引着有缘人,巧度着众生。梵音萦绕中,谈起这部《无色袈裟》的创作,虽然未到彻晤人生的境地,但确有追寻生命本源的向往。跻身于尘世间,也望心不染吧!

婴子

二零一零年七月三十一日

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后记

连续出版了留学生文学《曼哈顿的中国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首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再版)和《男人的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再版)的美籍华人女作家婴子,忽然写出了传奇小说《无色袈裟》且印行在即,这着实让人有些诧异。

如果说,《曼哈顿的中国村》和《男人的泪》是婴子用心体味五味杂陈的留学生生活,以生动的笔法精心刻画、反映20世纪90年代前后留学生们孤独、奋起的纪实性小说;而《无色袈裟》则一洗婴子先前创作的写实特点,在一派空灵渺远的时空抹出一笔幽蓝,超然脱俗。前后的作品,无论时代背景,还是文思脉络均风格迥异。前两部,真实而丰富地展现了中国留学生漂洋过海“洋插队”的交响曲.在亲情与真情中打造出了人性。同时也不难看出作者“和为贵”的文化心理与哲学观念,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生活品质与人格魅力。转眼到《无色袈裟》,作品大气开篇,铿锵收场,抒写了一部略带凄婉又梵音环绕的古歌。故事不无悲怆,人物不无雄奇,传奇得令人迷醉。令人神往……

时光追溯到元朝末年,元顺年间(约1351—1367年),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昏庸无为。至正四年,黄河泛滥,国库空虚,天灾人祸连连,元朝大地饥荒遍野,饿殍千里,民不聊生。此时,官府又征发15万劳工修治黄河,横征暴敛,终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叉。改朝换代呼声直起,朝廷外社会动荡,朝廷内派系激战,王位之争更是张弓溅血、如火如茶,大元王朝岌岌可危。这时,贤德律己的皇后娘娘,在儒家大臣的策谋下,暗中将皇室血脉藏于民间,以便在国家危急之时为大元王朝再定乾坤。故事自此展开。战乱之中,皇后娘娘密派皇室卫队前往巴蜀,到前任老臣詹府接应图图公主和皇孙穆萨。早先曾与先王结缘的行云法师,在关键时刻也派出手下二弟子无胜、无界,带着先王所赐的九龙宝剑前往救驾。血性刚勇的皇室卫队与沉稳冷峻、机智活泼的两位佛家弟子,一路护持着皇室贵人,在战乱中艰难行进。遇山穿行,逢水跋涉,颠沛中自有一番肝胆情怀。于是也就有了图图公主与无胜师兄的脉脉情愫,也就有了佛家弟子在红尘中磨炼、在情海中挣扎的修行之险。

然而,故事随后的情节,并未发展出如世俗意义上的情爱归宿。而是笔峰逆转,在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瘟疫中,作者将悲悯众生、无上高贵和圣洁纯情赐予美丽善良的图图公主。这位来自西域、成长于汉儒之家的回回女,秉持着崇高的信仰,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与西域回商商队一道,倾尽全力救助百姓,身体力行地配制草药.研制避瘟香……公主的美善、德仪如天边绚丽的彩霞笼罩了山问,这种美,亦如甘露点点滴滴浸润人心。最终,染上重疾的公主在无胜师兄的怀中香消玉殒。公主之死的悲剧美,无疑是小说中一抹动人的亮色。

公主之死因此也改变了无胜的修行之路,他被迫留在军中。十年的驰骋马背、南北征战,无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一名大将军。他依旧孑然一身,驻守于皇城脚下,公主阁旁,为真情、誓约守戒。孰不知,红尘中的无胜情缘难断,情债难还。青河姑娘的出现.似一道山间的清流腾然波起。为着当年的一个誓约,青河姑娘跨越千山万水,为无胜送来了“天马”。而一件无色袈裟,又如一个巨大的神谕飘然而至,带来了青云山的召唤……终于,无胜带着青河姑娘“回家”了。然而,“千古兴衰多少事,茫茫天数有神知。”人间万事为《无色袈裟》创作的十多幅插图,俏丽炫彩,华丽而富有动感,也为《无色袈裟》一书增添了一份时尚而别致的解读。

好了,天马行空的联想暂且打住,将思绪收拢。《无色袈裟》的创作,距离婴子的处女作《曼哈顿的中国村》14年,距离她的《男人的泪》9年,距离她出国18年。18年侨居时光,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视野、心境。而今的婴子,已是一位颇有收获的母亲,一双优秀的儿女左右身旁,让她津津乐道。她也早已走出了当年的局促不安,更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在简简单单的家居生活中相夫教子,虽然“无形中也流于了一种文化真空”,孤独、寂寞地活着。“有幸的是,在田园式的柴米油盐中,体味出了‘烟消日出不见人,数乃一声山水绿’的生活意境,自然而然地也清修出了一种缘分。”对中西文化,尤其是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大量扩展阅读,打开了她的眼界,提升了她的境界,带她“走进了一个别样的清凉世界”。伴随她日益内省的思悟,她的文笔开始跳出琐碎繁华,沉潜出的是真正东方式的、闪烁着“儒释道”精髓的智慧篇章。从《无色袈裟》的时代设置和人物定位,不难看出作者的心迹。而那个带有回回血脉的图图公主和皇孙穆萨,则无疑是作家婴子对于故乡宁夏和个体回族身份的一份自我认同。或许这正是真情流露与文学并进吧。

婴子说,《无色袈裟》的创作,是“机缘巧做”,她“虽然未到彻悟人生的境地,但确有追寻生命本源的向往,跻身于尘世间,也望心不染!”而我也愿意相信,小说中那透着大地的色彩,饱经风雨,沧桑无惧的“无色袈裟”,正是“九九归真”的召唤。“无色袈裟”,本来就是一个巧妙的隐喻,它告诫人们,在今日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高洁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底色,正是摈弃一切诱惑的“无色袈裟”,拥有它,意味着这个世界将变得清静、和谐。真实地拥有它,我们将会闻到婆罗花沁人的馨香……

2010年8月1日

于宁夏银川唐徕小区沁心苑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中那透着大地的色彩,饱经风雨,沧桑无惧的“无色袈裟”,正是“九九归真召唤。

“无色袈裟”,本来就是一个巧妙的隐喻,它告诫人们,在今日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高洁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底色,正是摈弃一切诱惑的“无色袈裟”,拥有它,意味着这个世界将变得清静、和谐。真实地拥有它,我们将会闻到婆罗花沁人的馨香……

——特邀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色袈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婴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164359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8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