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秦礼乐/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先秦时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殷人的“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强调要在现实中实现“人道”和“天道”的和谐,完成了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是在这种观念下诞生的,其核心内涵是在共同的政治背景下创造多元的文明。让我们随着本书一起走进“先秦礼乐”的世界吧。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目录

引言

 

一、森严与繁琐的礼

 礼之内涵及其演变

 邦国之礼

 祭祀之礼

 人伦之礼

 婚姻之礼

 丧葬之礼

 生活之礼

 先秦礼仪的审美特性

 

二、中和与繁缛的乐

 中和与繁缛之乐的历史缘由

 祭祀之乐

 征战之乐

 宴饮之乐

 讽喻之乐

 性灵之乐

 劳作之乐

 婚恋之乐

 

三、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西周前期,周王之所以拥有绝对权威,与他们直接掌握着军队不无关系。周武王克商之后,曾削减了不少武装力量。保留下来的军队,主要有驻守镐京的“宗周六师”(每师二千五百人)。武王死后不久,发生了武庚和东夷的叛乱,周人不得不进行了两次东征。为巩固政权,周王室重新部署了兵力,扩建了新军。其中主要有驻守殷商故地朝歌的“殷八师”,专用以镇压殷人的反叛和对付东夷的侵犯。还有驻守成周雒邑的“成周八师”,主要用以保卫成周、镇抚南土。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周王室直接控制的这二十二师主力部队,才确保了西周早期社会的统一与稳定。随着各诸侯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周王的权威便日渐削弱,“礼乐征伐白天子出”逐渐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犯上作乱”便屡有发生。最后演变成了诸侯的各自为政。

镇疆守土、出兵勤王是诸侯国义不容辞的责任。西周初年,当伯禽就位鲁国国君后不久,就有管、蔡等作乱,还有淮浦之夷与徐州之戎乘机造反,伯禽率军讨伐,初战未捷,反被夷人围困,最后在外来援军的帮助下,才击退了夷兵。在周穆王时,徐夷国君强大称王,联合九夷兵力伐周,深入到了西周王朝的腹地,周穆王也是借助楚国之军才战而胜之。秦国地处西土,原为一附庸小国,直到秦襄公时,因率兵救周,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平王赐给秦岐山以西的地方,并对秦襄公说:“如果秦能够攻逐戎人,就可以占据他们占有的地方。”授予了秦人征伐西方戎狄的全权。正是凭借这一特权,秦国的势力才得以不断扩张。各周边诸侯国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责任。

西周时期,若遇外敌入侵,或发生紧急军情,只要周天子发出号令或警报,各诸侯国都必须及时发兵救援,即出兵勤王。为了迅速传递军情,周人在边塞哨卡或军事要地,相隔一定距离修建一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由周王所居的王城向各地辐射。烽火台有士兵专门看守。台上堆积着柴草,遇有敌兵侵犯或紧急军情,白天便以柴草烧烟为信号,称之为“燧”;夜里则举火为信号,称之为“烽”。点燃烽燧,就意味着有紧急军情发生。诸侯望见烽烟,就要立即率领本部兵马开赴出事地点,以捍卫王室、保卫京城安全。本来,点燃烽燧,征召诸侯,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军国大事。然而,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竟将它当作儿戏,为博取宠妃一笑,导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招致国破身亡。据说,幽王宠爱的妃子褒姒不喜欢笑,幽王费尽心机想了各种办法欲博她一笑都未获得成功。后来,他竟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主意。一天,当他与褒姒在骊山的烽火台上饮酒作乐时,命人点燃了烽燧。霎时间烽烟滚滚,传遍四方。诸侯闻此警报,纷纷率领兵马前来勤王。各路人马熙熙攘攘,蚁聚于骊山脚下。褒姒见此情景,乐不可支,不由开怀大笑。周幽王自以为得计,十分高兴。诸侯见并无敌情,只是幽王为求一时之乐而劳师动众,自然心生不满。后来,幽王又几次燃点烽燧,诸侯渐渐都不来了。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对周幽王的胡作非为忍无可忍的申国国君,联合了缯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进攻西周京城。幽王慌了手脚,赶忙命人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军队前来救援。曾经上过幽王“烽火戏诸侯”大当的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开玩笑,来者寥寥。幽王势单力孤,京城被攻破,司徒郑桓公在京城内率领一小部分军队和戎人战斗,最后战死。幽王带着褒姒和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等人以及王室珍宝,向东逃窜,行至骊山脚下——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地方,被戎兵追及,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被掳掠而去。虽有秦襄公率兵救周,击败戎兵,但已无济于事,赫赫西周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它257年的统治。此后开始的东周王朝虽然名义上仍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已远无西周时的威势。

周天子将土地分封于诸侯,诸侯必须向周天子缴纳贡赋,以供王室之用。《尚书·洛诰》中有一段周公旦教导成王的话:“你得用心去考察众位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主要不在于财物的多少,而在于礼仪是否周全。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室,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贡赋包括赋税和特产。如不按时、如数纳贡,就要受到征讨。小国有时还要向大国缴纳贡赋。《左传·襄公四年》载:这年的冬天,鲁国国君到晋国去,向晋国国君请示贡赋的多少。晋悼公在设宴招待鲁襄公一行时,鲁国方面请求将鄫国划归鲁国统辖,作为鲁的附庸国。晋国方面起初没有答应。主持鲁国国政的孟献子说:“鄫对于晋并无赋税之贡,而鲁对晋则有很重的贡赋。为了不使对晋的贡赋有缺,所以请求将鄫作为附庸,以助鲁之贡赋。”晋悼公想了想,最后答应了鲁国的请求。

诸侯国除了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外,有时还要承担一些别的义务,比如修筑王城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是年八月,已无力号令诸侯的周敬王,派了使臣富辛和石张到晋国去,请求晋国出面组织诸侯国帮助维修成周城。此时的周王室已没有多少权威可言,自身的安危全仰仗于有权势的诸侯。周王的使臣低三下四地陈述了一通理由之后,晋国权臣魏献子说:“好,既然天子有命,我们怎么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这年十一月,晋、齐、宋、卫、郑,以及曾、莒、薛、杞、邾等国,派了各自的大夫前往成周主持筑城事宜,大小诸侯没有一个亲躬其事的。这件事表明,此时的周天子的地位已微不足道,而且诸侯的大权也落入了大夫手中,邦国之礼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诸侯的某些义务仍没有完全被废止。

P41-44

序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美的追求,这便形成了时尚。在一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艺文制作、言谈行止中往往渗透着一种“风神气韵”,我们姑且称之为“雅风”;在一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也往往蕴涵着一种风气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美俗”。“雅风美俗”者,人们普遍之趋美避丑之心也。

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人先有肉体存在而后方有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之后,人们便已明了,人的肉体借助无意识的中介而左右人的精神。个体生命是如此,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亦复如此。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行起坐卧、相互交往、典章制度、生活方式都必然将自己的影响施之于这个社会的普遍精神。这中间同样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作为中介,那便是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一个时期里,人们都关心些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式样的衣服?建造怎样格局的住宅?欣赏什么样的仪表、风度?爱说什么谚语、俏皮话、歌谣?这些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雅风美俗”便是社会心理在美的趣味方面的表现。

“雅风美俗”不是二三理论家提出来的美学观念,她是笼罩在特定时代人们心理之上的评品美丑的标准,是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持有的一种审美倾向。她从不抽象地存在着,而是融汇在人们的行旅宴游、清谈品茗、诗文酬唱、日常生活中。我们正是要通过对可见的行为方式、诗文书画、服饰器物的描述阐释,将那不可见的“雅风美俗”拈将出来,从一个方面窥破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中华民族在美的文化方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文化璀璨多姿,研究继承先人文化遗产是我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构想这套丛书,目的正是要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以为,研究历代“雅风美俗”对于整个古代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是浩瀚无涯的文化海洋中蒸腾的云气霞光,是给默然耸立的古代生活之峰以灵气的烟岚,透过她我们可以重新听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之旅中留下的足音。

这套丛书在内容上以“雅风美俗”为核心,在具体描述阐释上将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民风民俗。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服饰装潢、生活习惯中蕴涵着一个时代最普遍的心理,处处显露着对美的向往,对丑的弃掷。例如,唐五代时何以兴起女子缠足之风?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趣味?

第二,文人习气。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审美倾向以更明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文人的行为方式、时代风尚、生活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趋美避丑之风。例如,魏晋士大夫何以喜着宽袍大袖,甚至带兵的儒将也“羽扇纶巾”?不少名士敷粉施朱,效女子之态,这究竞代表了一种什么审美趣味?

第三,典章制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外在形式构成一系列典章制度、仪礼规范,它们对时代的“雅风美俗”有极大影响。例如,“汉官威仪”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造成怎样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时代的审美精神有何作用?九品中正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风气?都大有可言说者。

第四,艺文之作。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器物、书法、戏剧、诗文都是时代审美趣味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它们既是一定“雅风美俗”的升华,又反过来巩固、强化着一种美的文化和风俗。例如,元明戏曲对百姓的审美倾向就有极大影响,明清小说亦复如此。

第五,经子之学。历代均有阐发玄理、探求奥义之人,都有追问世界本原、人生真谛之人,诸如儒道之说,佛释之学,或论非常之道,或析人伦义理,诸子百家,各显其时,它们都对一个时代的雅风美俗同样有很大影响。例如,儒家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是怎样变为美丑标准的?道家思想与寄情山水、饮酒狎妓的文人习气有何关联?这均为本丛书所要阐发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是丛书可能涉及的大致范围。但因每本书所反映的时代有远近之别,材料有多寡之分,它们必然依据各自的情形而有所侧重,能恪守“雅风美俗”之主旨即可,并不强求一律。

丛书编委会

后记

记得17年前,我的老朋友、历史学家赵世瑜教授建议我组织编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审美风尚方面的书,他负责和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于是我就邀请郭英德、谢思炜、张海鸥、李珺平等中青年才俊加盟,并请珺平参加组织工作,于是就有了这套八卷本的“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当时的设想,是要用通俗的言说方式,把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比较全面、系统并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对古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对今日之生活有所裨益。应该说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由于时间久了,对这套书我和各位作者都渐渐忘却了。去年下半年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饶涛博士突然找到我,说根据他的了解,这套丛书社会反响很好,有许多人曾和他谈及,因此很有修订再版的必要。我和各位作者当年在这套书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知道它的价值,时隔多年,现在有机会使之重新面世,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作者已非当年可比,带学生、做课题、行政事务,可谓诸事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整理旧作。不得已只好请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帮忙了——重新设计、安排插图、增加说明文字、反复校对,他们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这套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们是:蒙丽静、高宏洲、孙小韵、康怡、赵红、唐卫萍、石朝辉、赵新、郭敏(特别是赵新同学,在整个修订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组织、协调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丛书作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为丛书的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饶涛编辑以及出版社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李春青

2009年5月13日于京师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秦礼乐/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清河//李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2051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