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隋唐气象/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周隋所奠基的南北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文化走势,在唐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激发和见证了华夏民族卓越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从而在政治经济、思想丈化与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达到了世界文明的巅峰状态。隋唐文化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世界精神与宏大气魄,散发着永久的文化趣味和精神魅力。本书为“中华雅风美俗丛书”之一,向我们展现了隋唐的文化气象。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目录

引言

 

一、青春盛世

 士林俊才

 诗性世界

 自我之歌

 颠狂艺术

 

二、伦理复归

 社邑香火

 佛道慈悲

 化行民间

 情感发现

 豸角之任

 绍续道统

 杜诗韩文

 

三、俗人风情

 生不如死

 解脱之道

 半醉行歌

 传奇艳情

 雅兴俗趣

 夕阳余韵

 

四、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由追求个性自由的动机出发,隋唐士人进而发展为幻想按照先秦、秦汉之际纵横术士的行为方式规定自己的人生,编织出平交王侯、不治而议以及功成身退等种种梦想。初盛唐时期,纵横思想一度兴盛。蜀中术士赵征君蕤撰《长短经》10卷(《新唐书·艺文志》)。陈子昂《感遇诗》诗云: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乱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是个兼有纵横家和神仙家色彩的人物,因而得到陈子昂的特别崇敬。除纵横这条道路外,还有不少士人披上隐逸、道士、狂客等五彩羽衣,试着在入仕常途外另觅一条捷径。如吴筠,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学道,而“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在朝“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旧唐书·吴筠传》)。

又如陈子昂的密友卢藏用,亦因举进士不第,隐居终南山,征拜左拾遗,“往来于少室、终南二山。时人称为随驾隐士”(《旧唐书·卢藏用传》)。

自南朝孔稚圭作《北山移文》以来,人们一向鄙视这些由隐求仕之辈。然而,唐人对这种行为却并不过分苛责。许多士人选择“征君”、隐士的道路,固然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但其中也包含有一种抬高士人人格,与君主平起平坐的梦想。如卢鸿,隐于嵩山,玄宗“三诏乃至,及谒见,不拜,但罄折而已。问其故,鸿对曰:‘臣闻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鸿,敢不忠信奉见。,玄宗异之,诏入赐宴,拜谏议大夫,并辞不受”(《大唐新语》,卷十)。卢鸿虽未留朝,但还山后“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及卒,帝赐万钱”(《新唐书·卢鸿传》)。这并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影响海内的人物。

最认真地相信所有这些梦想、将它们发挥到极致的,自然是李白。李白更为自信地设计出韬晦遵养、风云际会、片言安邦、功成身退的人生道路,并认真付诸实践,居然等来天子征召,部分地实现了这一梦想。李白也更为鲜明而自觉地将先秦术士树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不但幻想像他们那样挥斥天下,意轻千金,而且要像他们那样“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戏万乘若僚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引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语)。他在诗中唱道: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赠韦秘书子春》)

一旦“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白更“脱屣轩冕,释羁缰锁”,高歌: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的这种不羁精神,最鲜明地反映出隋唐士人与汉魏晋南北朝之士的区别。他们感觉到在精神气质上与自己最为接近的,就是先秦和秦汉之际的士人。他们向往并努力恢复的,是那个时代士人的尊严和地位。那时士人正是从贵族阶级的最底层奋身而起,从固定的宗族依附关系中游离出来,而成为“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战国策·燕策》),乃至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战国策·齐策》)。隋唐士人的另一重要爱好——游侠,其实也源于战国时代的“游士”,源于士“无恒产”而游离乡土、宗族的特殊时代环境。游侠之风再起于隋末动乱之际,初盛唐许多士人仍向往这种行为,也与他们脱离乡土、“舟车半天下”的游历经历有关。

P27-29

序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美的追求,这便形成了时尚。在一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艺文制作、言谈行止中往往渗透着一种“风神气韵”,我们姑且称之为“雅风”;在一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也往往蕴涵着一种风气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美俗”。“雅风美俗”者,人们普遍之趋美避丑之心也。

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人先有肉体存在而后方有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之后,人们便已明了,人的肉体借助无意识的中介而左右人的精神。个体生命是如此,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亦复如此。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行起坐卧、相互交往、典章制度、生活方式都必然将自己的影响施之于这个社会的普遍精神。这中间同样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作为中介,那便是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一个时期里,人们都关心些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式样的衣服?建造怎样格局的住宅?欣赏什么样的仪表、风度?爱说什么谚语、俏皮话、歌谣?这些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雅风美俗”便是社会心理在美的趣味方面的表现。

“雅风美俗”不是二三理论家提出来的美学观念,她是笼罩在特定时代人们心理之上的评品美丑的标准,是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持有的一种审美倾向。她从不抽象地存在着,而是融汇在人们的行旅宴游、清谈品茗、诗文酬唱、日常生活中。我们正是要通过对可见的行为方式、诗文书画、服饰器物的描述阐释,将那不可见的“雅风美俗”拈将出来,从一个方面窥破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中华民族在美的文化方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文化璀璨多姿,研究继承先人文化遗产是我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构想这套丛书,目的正是要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以为,研究历代“雅风美俗”对于整个古代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是浩瀚无涯的文化海洋中蒸腾的云气霞光,是给默然耸立的古代生活之峰以灵气的烟岚,透过她我们可以重新听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之旅中留下的足音。

这套丛书在内容上以“雅风美俗”为核心,在具体描述阐释上将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民风民俗。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服饰装潢、生活习惯中蕴涵着一个时代最普遍的心理,处处显露着对美的向往,对丑的弃掷。例如,唐五代时何以兴起女子缠足之风?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趣味?

第二,文人习气。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审美倾向以更明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文人的行为方式、时代风尚、生活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趋美避丑之风。例如,魏晋士大夫何以喜着宽袍大袖,甚至带兵的儒将也“羽扇纶巾”?不少名士敷粉施朱,效女子之态,这究竞代表了一种什么审美趣味?

第三,典章制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外在形式构成一系列典章制度、仪礼规范,它们对时代的“雅风美俗”有极大影响。例如,“汉官威仪”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造成怎样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时代的审美精神有何作用?九品中正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风气?都大有可言说者。

第四,艺文之作。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器物、书法、戏剧、诗文都是时代审美趣味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它们既是一定“雅风美俗”的升华,又反过来巩固、强化着一种美的文化和风俗。例如,元明戏曲对百姓的审美倾向就有极大影响,明清小说亦复如此。

第五,经子之学。历代均有阐发玄理、探求奥义之人,都有追问世界本原、人生真谛之人,诸如儒道之说,佛释之学,或论非常之道,或析人伦义理,诸子百家,各显其时,它们都对一个时代的雅风美俗同样有很大影响。例如,儒家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是怎样变为美丑标准的?道家思想与寄情山水、饮酒狎妓的文人习气有何关联?这均为本丛书所要阐发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是丛书可能涉及的大致范围。但因每本书所反映的时代有远近之别,材料有多寡之分,它们必然依据各自的情形而有所侧重,能恪守“雅风美俗”之主旨即可,并不强求一律。

丛书编委会

后记

记得17年前,我的老朋友、历史学家赵世瑜教授建议我组织编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审美风尚方面的书,他负责和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于是我就邀请郭英德、谢思炜、张海鸥、李珺平等中青年才俊加盟,并请珺平参加组织工作,于是就有了这套八卷本的“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当时的设想,是要用通俗的言说方式,把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比较全面、系统并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对古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对今日之生活有所裨益。应该说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由于时间久了,对这套书我和各位作者都渐渐忘却了。去年下半年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饶涛博士突然找到我,说根据他的了解,这套丛书社会反响很好,有许多人曾和他谈及,因此很有修订再版的必要。我和各位作者当年在这套书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知道它的价值,时隔多年,现在有机会使之重新面世,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作者已非当年可比,带学生、做课题、行政事务,可谓诸事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整理旧作。不得已只好请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帮忙了——重新设计、安排插图、增加说明文字、反复校对,他们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这套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们是:蒙丽静、高宏洲、孙小韵、康怡、赵红、唐卫萍、石朝辉、赵新、郭敏(特别是赵新同学,在整个修订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组织、协调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丛书作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为丛书的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饶涛编辑以及出版社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李春青

2009年5月13日于京师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隋唐气象/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思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2020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1.0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