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厢记/大语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本书是中国文学史、美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巨著之一,是每一位有文化修养的读者的必读书。书中描绘的爱情故事已成为千古绝唱。

内容推荐

唐朝崔相国病逝,夫人携女儿莺莺、丫鬟红娘以及未成年的小儿欢郎一起扶柩回博陵安葬。然恰遇中唐藩镇割据的时世,处处都是兵荒马乱,只得暂时于普救寺停留,同时,修书一封与郑恒——老夫人的侄儿,也是相国亲许的莺莺的未婚夫——来相助。此时正好张生为进京应考,也在普救寺周围住下。崔张二人一见钟情,但苦于老夫人在中间的阻隔,一直饱受相思之苦。军阀孙飞虎的包围佛寺使情况一下子变得危急,最终老夫人许诺,谁若能退兵,便将莺莺许他。张生便写信给自己的拜把兄弟、而今为将军的杜确,请求他前来相助。危险解除,老夫人却又赖婚,使得二人重又陷入相思的煎熬中。幸亏红娘从中相助,玉成了这一段姻缘。事成之后,老夫人逼张生进京应考,以不辱没她家门。当张生博得功名、等待除授、尚未归家之际,郑恒出现了,耍了阴谋想要拆散崔张二人。正好张生及时归来,寺院长老法本也探听了虚实回来,兄弟杜确也到了普救寺,众目睽睽之下,郑恒阴谋败露,触树身亡。大家一起庆祝张生的高中、与莺莺的幸福婚姻,大结局喜庆团圆。

目录

导读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西厢记五剧第二本

西厢记五剧第三本

西厢记五剧第四本

西厢记五剧第五本

试读章节

评析

元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楔子,篇幅比折短小,只唱一两支曲子,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等进行简要介绍,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为的是剧情的过渡或联接,与过场戏相类。

这里,第一本的楔子亦是短小精悍,于经济的笔墨之中却传达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外扮老夫人上开”,崔母上场了。先看她的自报家门:“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要小觑了“郑”、“崔”姓氏的言说,这隐含了一个重要的背景:他们家是高门贵族。自汉末以来,强宗大族逐渐形成,有以武力逞强者,亦有以文化显赫者,后世沿袭下来,基本上也是这两种发展轨迹,而后者尤为显贵。自汉代经学兴盛,便出现了很多以文学、学术传家的清流贵胄。到了六朝时期,这种文化的优越感体现得尤为强烈,以武力强宗的“兵家子”受人鄙视,王、谢、颜等文化世族的社会影响力举足轻重。直到李唐王朝的皇帝以行政力量强制重修氏族谱,这一风气仍有强烈的流风余韵。唐代的高门大姓,最为人熟知的、也排在最前的就是:崔、卢、李、郑、王。因此,崔母姓郑,毋庸置疑,乃高门大姓之女,而崔姓本身也那么显赫,故而,老夫人这里不仅仅是简单地报一报姓氏,说到底,这是一种潜意识里自负的自我标榜,显示他们家族的高贵。

然而,莺莺的父亲却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只留下寡妻、一个女儿、一个未成年的儿子——欢郎,正所谓“子母孤孀途路穷”。一家之主不在了,家道肯定亦随之中落。

接下来,老夫人交代了她们的行踪,原来,她们是要把崔父的灵柩运回家乡博陵安葬,但路途有阻,遂暂时将灵柩寄在普救寺内,一家人也暂时在这里驻扎下来。缘何恰恰在普救寺驻足呢?从老夫人口里,我们知道,它是崔父所造,则天娘娘香火院,而法本长老,又是为崔父剃度的和尚。因此,这寺院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因了崔父才有的。长老接待他们,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然而,孤儿寡母,在中唐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世,扶枢回乡安葬,殊非易事。故而老夫人差人将书信送到京师郑恒处,指望着他能相助。这里,没有更具体地交代郑恒的身世,给人留下悬疑,也为后面莺莺婚姻大事上的起伏纠葛埋下了伏笔。

“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老夫人的独白部分以此句结束,而下面【仙吕】【赏花时】则以抒情的歌唱对独白部分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将老夫人的情绪非常精炼地概括了出来:纵使曾经是贵族之女,纵使也曾嫁与高门大姓,纵使也曾光鲜煊赫、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然而随着一家之主的亡故,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梦幻泡影。物质上,家道中落的衰败、没落感;精神上,优越感的丧失,无依无靠的孤独感——总之,不管是个人,还是家族,都从烈火油烹的巅峰跌到了穷途末路的低谷,因此,独白和唱词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失落感。

不过,老夫人纵使悲哀,她还是理智的,看着这暮春天气,想起让红娘陪小姐出去散散心,毕竟,不能让哀伤的氛围持续地笼罩在每个人的身上,不能让日子就在大家的愁眉苦脸中度过。因此,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老夫人对莺莺的疼爱与关心。可“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这个细节又显示出老夫人对莺莺刻板地严加管教。

接下来就是莺莺的唱词:“【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可谓触景生情。在丧亲的悲哀中,看着这暮春时节的景致,落花流水,一片衰颓。万物皆着悲情,而悲情又因景致而加重。在情与景的交互渲染之中,扑面而来更是一个闺中少女的孤独寂寞之情,这为下文的邂逅张生、一见钟情以及后来的曲折故事隐隐交待了原因。

家道中落的失落感,使得老夫人必定要从日后女儿的婚姻寻求家族中兴的人,而莺莺的孤单落寞也为她感情、婚姻的进展提供了契机。因此,这么短短的一个楔子,既为我们提供了简单明了的剧情所由之始,又借助唱词抒情地把人物的情绪表达了出来,同时,为后面剧情的发展故意放置了一些悬疑,做了铺垫,吸引读者和观众迫不及待地继续欣赏、咀嚼这琼英玉石般的精神食粮。P5-7

序言

“大语文丛书”总序

白烨

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离不开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这套“大语文丛书”,便是配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专门编选和出版的大型课外阅读作品的系列读本。

“语文”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另有“语言和文章”的解说。从人们的实际运用来看,把“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的看法更为普遍,因为早期的“文学”与“文章”的界限模糊,“语言与文章”的说法也完全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它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是它的初期阶段;它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必要工具,又是人类记录和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但“语文”的渊源与历史却可追溯到人类产生口头语言和出现文字表达之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语文”——“语言与文学(文章)”,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辉煌的文明传承。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名家名作。它们在精到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时代情绪与审美精神,并作为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传统,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而成为宝贵文化财富的语文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教育部在2001年与2003年,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新课标”)。这一“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要求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切实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无疑是及时的和重要的。

关于阅读书籍对于人们的成长与成才是如何的重要,许多先贤大德都有精深透辟和精警启人的论说。如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与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国的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指出:“爱读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读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累进,单纯的范文借鉴,更不是一种实用性的消闲与娱乐,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心智的徜徉、心性的滋养。经常性地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积累文学知识,增进艺术感觉,丰富文化素养,掌握语言规律,进而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当然也包括欣赏作品和写好作文的实际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我们这套“大语文丛书”,既注意了所选作品在体裁、样式上的多样性,如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精品、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中外名作;还注意在各类体裁作品的遴选中,选收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使“大语文丛书”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切合其需要和适合其阅读的作品,从而做到丰富多样,各取所需。特别要指出的是,丛书的选与编,充分考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能力、应对语文考试等实际性的需要。可以说,整体上的丰富性与具体上的实用性的较好结合,是我们这套丛书有别于同类丛书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使这套丛书在配合语文学习和应对语文考试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本套丛书根据不同的类别,在提供原作原貌的基础之上,分别增加了以下一些内容:

1.导读:包括作品写作背景、内容提要、思想内涵、阅读要点等;

2.知识链接:包括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与成就、作品的地位与影响等;

3.译文: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

4.注释:将原著或古文的正文中出现的疑难词句、问题等,予以解释性说明,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

5.名师点评:由知名语文教师总结每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并作简要评论;

6.经典记忆:以节选的方式推荐优美的语言、警句;

7.阅读延伸:就作者的历史资料、奇闻轶事及相关人物、事件等,作提示性的介绍;

8.问题与思考:对文章中的精彩观点与描写等内容,或提出鉴赏性的意见,或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深地领会文章,并把握其精髓。

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与编选努力,能使这套“大语文丛书”给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供既丰富又实用的精神食粮,陪伴中小学生们有益而快乐的阅读,为推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促进中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略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是为总序。

2009年7月26日于北京朝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厢记/大语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实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08265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7.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8
15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