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冲突,着眼于“尽物之性”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着眼于“尽人之性”的文化艺术伦理价值之评判,开篇立论,剖析入微,着重从20世纪人类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互动的层面回顾了一个世纪的文化进程,围绕20世纪有别于其他世纪的四大特征展开。
图书 | 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着眼于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冲突,着眼于“尽物之性”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着眼于“尽人之性”的文化艺术伦理价值之评判,开篇立论,剖析入微,着重从20世纪人类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互动的层面回顾了一个世纪的文化进程,围绕20世纪有别于其他世纪的四大特征展开。 目录 序 中华文明与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代新版序) 绪论 一、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向 二、“文化”之谜 三、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 四、本书的“文化”观念 五、本书的逻辑结构 六、百年巡礼 七、我与读者共同思考的一些问题 八、新世纪人类的抉择 第一章 站在世纪门槛上的思想家 第一节 倡导“革命”的马克思 第二节 主张“虚无”的尼采_ 第三节 剖析“人性”的弗洛伊德 第四节 世纪初文化的主调 第二章 工业化与人类的甘苦 第一节 工业化社会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社会病理学家的敏锐洞察力 第三节 社会大变迁与经济、文化的裂解 第三章 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 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消失 第二节 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 第三节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世界 第四章 世纪的呐喊——战争、革命与消灭法西斯主义 第一节 20世纪战争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革命与文化的裂变 第三节 扭曲的观念与文化暴力 第五章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冲击 第一节 科技革命的成就与“工具理性”的缺失 第二节 外在的征服与内在的空虚 第三节 科学能拯救人类的精神吗? 第六章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第一节 世界格局嬗变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困惑 第三节 碰撞与融合之后的“世界秩序”基本轮廓 第七章 社会流动、妇女解放思潮和全球化浪潮 第一节 传统社区的解体与移民的文化互动 第二节 妇女解放思潮 第三节 全球化浪潮的文化意涵 第八章 “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与社会的裂变 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20世纪的文学. 第三节 20世纪的绘画与雕塑 第四节 20世纪的音乐与建筑 第五节 20世纪的电影与电视 第九章 数字化时代的先声 第一节 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 第二节 虚拟现实的意境 第三节 网络和电脑统治下的新一代 第十章 今日的余晖和明日的朝霞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文化 第二节 “生态文明系统”的建立 第三节 21世纪文化的先声 第十一章 新世纪来临之际的预言式思考 第一节 “全球化”之下的国际战略运势 第二节 伊拉克战争的几点启示及战后对台湾海峡局势的影响 第三节 尘封的真相——解释国际冲突的弱势话语 附录:《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辛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4291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2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1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9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