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三国人物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著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几百年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仍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三国演义》内容尽管为大家所熟悉,但作者对“三国”人物的评述却有全新的发掘,那就是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三国演义》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徐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大概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

内容推荐

《品三国人物》对三国时期26个典型人物进行了精妙的品评,评述结合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对当下人们的处世有一定的警醒作用。语言流畅易读、形式简洁明快,观点鲜明与时俱进。

《品三国人物》由徐树芝编著。

目录

怎样看待曹操

生活中的曹操

曹丕短暂的帝王生涯

曹叔:颠覆曹魏事业的始作俑者

袁绍其人其事

夜郎袁述

于禁前功尽弃的一生

宦海沉浮话孔融(上)

宦海沉浮话孔融(下)

足智多谋的贾诩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钟会

率直可亲的吕布

貂蝉一生为谁悲

一代名医华佗

刘备的取胜和治国之道

关羽走麦城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辉煌

张飞之死

说刘禅

谁把魏延引向了绝路

政治侏儒杨仪

生子莫学孙仲谋

张昭为什么傲不了宰相

咏周郎

干虑一失话鲁肃

吕蒙的人品和德政

陆逊的为人和处世

顾雍二三事

试读章节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画面护着刘先主;奸心操,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古人这一幅关于汉朝末年的风云图活脱脱勾勒出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这是一千多年来,从舞台到生活,从上流到民间给曹操的画像。姑且不论画像客观、真实与否,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建树,历史早已定评,他的高大形象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凡人,走进曹操的生活世界,发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关于曹操年轻时的评价,《曹瞒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佯装中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枉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曹操的机警和权数由此可见一斑。不难看出,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只是平常的人还没有认识他。只有汉朝太尉桥玄和南阳郡的何顾认为曹操是个旷代奇才,并大力向社会举荐。曹操20岁的时候,就担任了首都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洛阳一时大治。不久提拔为顿丘的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又担任了济南相,任相期间,“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的机警、权数和任侠放荡虽然成就了他政治上的果敢和锐烈,但也使他付出了信誉上的代价,以至后人微词多多。

曹操为人随和,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注重友情。作为魏国的最高统治者,工作之余,“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致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巾帻。”(《曹瞒传》)你看曹操是多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童真和乐趣,此时此刻,哪里有一点威重的影子。当官渡之战处于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故旧许攸乘夜前来投奔,曹操来不及更衣,赤脚相迎,抚掌大笑,体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情怀,足以让人感动不已。当政敌袁绍死亡后,曹操亲临袁绍陵墓祭祀,慰问其妻子,归还财物,赐给各种绸缎布匹,并由国家抚养他的后人。此举固然出于政治目的,又何尝不是曹操的人道和友情的自然流露。

正如绝大多数的“马上皇帝”躬行节俭一样,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创建者,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据《魏书》记载:曹“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贵为魏王,可谓俭朴。自己的女儿出嫁,不搞排场,赠品十分简单。不仅如此,为防止自己百年之后后人兴师动众,甚至连自己的送终衣服也制作好了,后事也作出了薄葬的安排,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种勤俭治国的精神即令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万分。

曹操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处于国家多事之秋的权力峰尖,他的生活本身也就成了政治,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政治烙印,“政治无隐私”这大概是政治家们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常规吧。P5-7

序言

在我高校工作的生涯中,曾有十几年的时光从事学报总编工作。记得那些日月,好像将自己置身于稿件的海洋之中,每日看稿、改稿,给稿件提出修改意见,没完没了。天长日久,也免不了有枯燥、乏味之感。但每当印刷厂送来新出版的学报时,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股冲动式的愉悦和快感,这种周期性的愉悦和快感,主要来自于那些观点新颖、文风活泼、文章个性鲜明的来稿,也正是在这种感觉中,我渐渐熟悉了一位叫徐树芝的作者。

当时徐树芝同志担任学校某个系的书记,是专职的政工干部,学报编辑部就时而收到树芝的关于评说《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文章。我初次阅读,觉得树芝的文章确实有些另类。首先,他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格式讲究规范,材料广征博引,文风板滞枯燥。读树芝的文章,确像从高楼林立的城市,一头扎进乡野,满眼是清新的山水村舍,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和花木散发的芬芳。树芝的文章,不拘论文的格式、套路,无论是谈观点,还是说证据,显得随意而自然,好像每篇文章都是信笔写来,宛如行云流水,令人亲切。

树芝在大学读的是政治专业,但是爱好却是广泛的。儿时,他就喜欢听故事,看小说,一本《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三国演义》中的几百个人物,几乎成为他的囊中之物,无论谈及哪个,均可娓娓道来。仔细审视树芝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评述,明显感觉到作者给这些古代的人物蒙上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色彩,或者说,作者是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立体地、全方位地评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树芝的文章,之所以能在大量刻板枯燥的学术论文中独领风骚,能给人们愉悦和兴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谈起《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是中国的读者还是外国的读者都十分熟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形式,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方法,将历史事件组织、编纂成完整的故事,同时又将作者的立场、审美意识渗透其中。这种文学形式,受到了素来重视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吸取民间传说的营养,从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个定量比例是否准确,历代的学者并没有去计较、评述,大家似乎都认可了章学诚对《三国演义》采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去创作历史演义小说的评价和观点。自此以后,中国的历史演义小说也大致根据章学诚提出的虚与实的标准,去要求历史演义小说的内容。中国汉代以后出现的三国纷争,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陈寿的《三国志》及其他一些史书,对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有记载。不管当时的历史记录者持怎样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但中国记史的传统是“实录”,因此,我们滤去当时的历史记录者的偏见,再充分运用当代科学的考据及分析,历史的原貌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三国演义》则完全不同于《三国志》,《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当然可以融进诸多虚构的成分,小说的内容又基本上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要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这样,既能反映历史事件,又能将创作者的美学理想、道德观念以及政治理想,甚至创作者的情趣爱好、思想倾向,融合在小说作品中。可以肯定地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即使是主要人物,也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不完全一样,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更准确地说,《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用艺术的形式对三国纷争这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全新诠释和评价。有必要重申的是,《三国演义》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再现。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开启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同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军事学、经济管理学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国外有的军事院校,将《三国演义》作为必读教材。日本经济的起飞,管理界发生的一次次改革和变化,均受到《三国演义》的启发。难怪,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将《三国演义》的研究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如同对《红楼梦》的研究提升到“红学”的地位一样。当今,研究、评介《三国演义》的文章、专著可以说数不胜数,甚至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以后,又有易中天这样的教授,重说《三国》,震动了华夏学术界,使曲高和寡的央视“百家论坛”,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这充分说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产生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还有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还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该书内容尽管为大家十分熟悉,但树芝对“三国”人物的评述,确有全新的开掘,那就是作者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以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的“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为此,我要说,谢谢作者树芝!

《三国演义》塑造了数百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我想,大概作者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我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在我国庞大的读者群中一定会出现“争相誊录,以便观览”的盛况,也一定会给读者更强烈的愉悦!

我们期待着!

是为序。

2010年6月

序言作者:陆万胜,教授,现为安徽大学新闻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书评(媒体评论)

《三国演义》著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几百年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仍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三国演义》内容尽管为大家所熟悉,但作者对“三国”人物的评述却有全新的发掘,那就是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三国演义》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大概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我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

——陆万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三国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树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54945
开本 16开
页数 1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3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