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嘉庚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南洋爱国华侨为启发民智、拯救国难出钱出力,一生都致力于民主爱国活动事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即由其倾资创办。

本书以南洋印刷社1946年印行之《南侨回忆录》为底本编辑而成,分南侨回忆录、战后补辑、个人企业追记三部分,其中附录未予收录。此次出版,更名为《陈嘉庚回忆录》。

内容推荐

陈嘉庚(1874—1961),爱国华侨。中国福建省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1890年,随父亲前往新加坡经商,经营橡胶园、米厂、罐头厂等。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热心教育事业,自1913年起,创办集美中学和小学;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救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创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自任主席,开展救国活动。1940年回国观光,目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赴延安访问,慰问抗日军民,拥护共产党的团结抗战政策。抗战胜利后,创办《南侨日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侨联主席等职。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本书以南洋印刷社1946年印行之《南侨回忆录》为底本编辑而成,分南侨回忆录、战后补辑、个人企业追记三部分,其中附录未予收录。此次出版,更名为《陈嘉庚回忆录》。

目录

弁言

第一篇 南侨回忆录

 一 印赠《验方新编》

 二 登报征求良方

 三 世界书局代印医书

 四 自印医书未遂

 五 与满清脱离

 六 闽省光复与南洋华侨

 七 创办集美小学校

 八 县立小学校之腐化

 九 闽垣师范学校

 一○ 填池为校址

 一一 筹赈天津水灾

 一二 创办集美师范及中学

 一三 师范生按县分配

 一四 集校第一次更动

 一五 集校第二次更动

 一六 师范中学师资之困难

 一七 集校第三次更动

 一八 集校安定

 一九 添办水产航海学校

 二○ 添办农林学校

 二一 添办女师范幼稚师范及商科

 二二 补助小学校

 二三 反对厦门开彩票

 二四 倡办厦门大学

 二五 演武场校址之经营

 二六 厦大假集美开幕

 二七 厦大校长更动

 二八 厦大第一次募捐无效

 二九 厦大第二次募捐无效

 三○ 厦大第三次募捐无效

 三一 募捐理想之失败

 三二 集美厦大之支持

 三三 厦大献与政府

 三四 参加捐办星洲大学

 三五 英政府自办星洲大学

 三六 南侨中学校之兴设

 三七 南洋各属之华侨教育

 三八 南洋教育之弊端

 三九 济案筹赈会

 四○ 胶款诉讼案

 四一 公时纪念像

 四二 鸦片与黑奴

 四三 马来亚稻田与华侨

 四四 伍朝枢遇刺

 四五 国旗之意义

 四六 决定拥护中央

 四七 新加坡华侨中学新校舍之建筑

 四八 许案与叶渊

 四九 许案之结局

 五○ 广西与华侨

 五一 改良华侨丧仪

 五二 “九·一八”与南洋之抵制日货

 五三 闽南水灾捐

 五四 闽省禁止师范学校

 五五 闽建设厅才难

 五六 汪精卫小孩弄火

 五七 对王正廷之劝告

 五八 满清衣冠之遗留

 五九 妇女服装应改善

 六○ 跳舞营业之毒害

 六一 南侨救乡运动第一次

 六二 救乡运动第二次

 六三 救乡运动第三次

 六四 救乡运动失败之原因

 六五 助款兴集校

 六六 回国就学须注意

 六七 反对西南异动

 六八 购机寿蒋会

 六九 “七·七”抗战侨民大会

 七○ 新加坡筹赈会成立

 七一 闽侨宜多捐

 七二 侨生与祖国

 七三 马来亚筹赈会议

 七四 虚荣终失败

 七五 劝募救国公债

 七六 闽代表来洋筹款

 七七 筹备南侨总会

 七八 南侨总会成立

 七九 冯君明见

 八○ 提案攻汪贼

 八一 日本抗议荷属义捐

 八二 南侨总会任务

 八三 闽省府来募公债

 八四 武汉合唱团南来募捐

 八五 华北汉奸来电

 八六 补助宣传抗敌之上海《神州日报》

 八七 救济罢工反日之铁矿工人

 八八 华侨大会堂与图书馆

 八九 新加坡继设水产航海学校

 九○ 维持中英感情与抗战

 九一 设立救济残废伤兵委员会

 九二 华侨司机回国

 九三 派员视察西南运输

 ……

 四九九 渝电保护领事回国不言侨领

 五○○ 新加坡将放弃

 五○一 离开新加坡

 五○二 将往巨港转爪哇

 五○三 荷军闻风逃

 五○四 避来爪哇

 五○五 芝朥汁登岸

 五○六 敌军入爪哇

 五○七 居停好意

 五○八 华侨被抢劫

 五○九 爪哇敌大捕华侨

 五一○ 移居梭罗埠

 五一一 复移住玛琅埠

 五一二 闻风屡迁移

 五一三 《回忆录》动笔

 五一四 再移荅株

 五一五 移居晦时园

 五一六 敌陆军与联军之比较

 五一七 联军海空可胜敌

 五一八 胜利可期(附《述志诗》)

第二篇 战后补辑

 一 敌寇投降之喜讯

 二 吧城欢送会附答词

 三 回新加坡

 四 日文书《华侨之研究》中一段

 五 南侨总会战后通告第一号

 六 电印尼主席促进中印民族友谊

 七 调查华侨损失

 八 五百社团欢迎会答词

 九 重庆庆祝大会来电

 一○ 出任调解劳资

 一一 组织回国卫生观察团

 一二 编辑《大战与南侨》

 一三 福建会馆振兴教育

 一四 我之华侨团结观

 一五 华侨损失调查之结果

 一六 筹赈会之结束

 一七 中国与安南

 一八 南侨总会否认割弃外蒙

 一九 住屋与卫生

第三篇 个人企业追记

 一 未成人经过

 二 母丧停柩

 三 回梓葬慈亲

 四 厦市大火灾

 五 四次南来景象大非

 六 祸真不单行

 七 气数或当然

 八 收束之结果

 九 初步好机会

 一○ 同业多庸常

 一一 福山黄梨园

 一二 创办冰糖厂

 一三 还欠志愿尚未遂

 一四 黄梨园种树胶

 一五 参加恒美米厂

 一六 顺安债还清

 一七 承购恒美米厂

 一八 遭遇两不幸

 一九 树胶园卖出

 二○ 七年总核算

 二一 在暹罗开黄梨厂

 二二 后来居上

 二三 第四次回梓

 二四 第五次南来

 二五 欧战发生

 二六 四年总核算

 二七 租轮船四艘

 二八 购置东丰船

 二九 复购谦泰船

 三○ 两轮船沉没

 三一 四年又总算

 三二 第五次回梓

 三三 三公司俱失

 三四 出入略相抵

 三五 第六次南来

 三六 四年再核算

 三七 宁人负我

 三八 扩充熟胶品制造厂

 三九 气数已造极

 四○ 三年总核算

 四一 工厂如师校

 四二 胶利已失望

 四三 抵制日货遭火灾

 四四 三年再总算

 四五 改作有限公司

 四六 不景气仍严重

 四七 胶厂概停作

 四八 好机会复失

 四九 本公司收盘

 五○ 牺牲非孟浪

试读章节

五 与满清脱离

余年三十七岁,即民国光复前一年春,剪去辫发,与满清脱离关系。是年新加坡道南学校举余任总理。其时校中理事三十馀人,后来改理事为校董,总理日董事长。向黄仲涵捐款一万馀元,购置校址。余乃提倡向闽侨募捐四万馀元,建筑新校舍。其时国内学制虽已改革十馀年,而南洋学校寥寥可数,新加坡只有广帮之养正学校,闽帮之道南学校,潮帮之端蒙学校,客帮之启发学校,琼帮之育英学校而已。女学校仅有广帮一校,馀均未有。时社会甚幼稚,侨民只迷信鬼神,爱国观念、公益观念均甚形薄弱。

六 闽省光复与南洋华侨

我国旧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即新历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民国光复。时闽省于近日间亦闻光复,其时中外消息尚乏灵敏,唯新加坡路透电有传报。住坡闽侨乃在天福宫福建会馆开会,组织保安会,举余为正会长,筹款救济闽省及维持治安。即发电福州问黄乃裳君:“闽省是否光复?都督何人?此间已成立保安会,筹款救济,覆。”越日黄君回电云:“全省光复,都督孙道仁,需款急,请速汇。”即汇去国币二万元,并电云:“厦泉漳素多匪,乞维持治安,款可续汇。”越日孙都督回电云:“款收,漳泉已派某大员负责安全,请再汇巨款以应急需,至感。”月馀之间,计汇去二十馀万元。盖光复初,库空如洗,民心动摇,二万元收后,立即宣传“南洋新加坡汇来二十万元。尚有百万元可接续汇到”云云。由是民气更形兴奋,各处地方安定如常。至全省光复,只福州小有纠纷,立即平息,死伤甚寡。时南洋华侨爱国风气未开,故他埠闽侨未有响应捐汇。孙中山先生自欧洲回国,途过新加坡将赴上海,曾言到国内时如私人需款可否帮助,余许筹五万元。其后来电告予,将赴南京需费,予即如数汇交。

七 创办集美小学校

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及经营海产罐头蠓厂。故就新加坡筹备全副机器,并向日本聘一海产技师。民国元年秋回梓经营罐头厂,数月无效(见附录)。集美社始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移来,已历二十馀世,男女二千馀人,无别姓杂居,分六七房,各房办一私塾,男生一二十人,女子不得入学。各房分为两派,二十年前屡次械斗,死伤数十人,意见甚深,兹欲创办小学校,必须阖乡一致合作,将各房私塾停罢。幸各房长听余劝告,于民国二年春所有子弟概人集美小学校,校舍暂假大祠堂及附近房祠堂开幕。学生一百五六十名,分五级,应聘校长教员七人,而同安全县师资连简易科毕业者仅有四人,一人改从商业,尚馀三人,乃聘来两人。查同安全县人口二十馀万人,只有县立小学一校,学生百馀名,私立四校,学生三百馀名,连集美共六校,学生不上七百名。师资既缺,学生亦少,成绩更不足言矣。

八 县立小学校之腐化

余此次出洋十馀年,对本省改革教育事,成绩如何多不知,及回梓办学,始悉教育不振之原因。如同安县立小学校,学生一百馀名,十馀年未有一班毕业生。其原因为权操县长,由彼委一绅士任校长,教员学生全由该绅招来。若更动新县长,则别委他派绅士为校长,全校更动,教员学生均散去。十年馀间县长更动许多次,而该校逐次随之改组,故未有一班毕业。学制改革初期,以县立小学为模范领导全县,乃自身如斯腐化,不但无毕业生可升师范中学,且影响全县小学校成绩,其贻误可胜言耶。

九 闽垣师范学校

同安师资缺乏,闻他县亦多如是。而全省师范学校只福州一校,办十馀年,在校学生三百馀名,经费充裕,闽南学生甚难参加。漳州虽有一校,甫办未久,经费困乏,学生仅百多人,成绩鲜闻。余乃往福州查问师校成绩,及闽南学生如何难人,乃知自来腐败,迄今仍旧。该校自学制改革时,设立已十二年,学生常三百馀名,学膳宿等费均免,奖励学生优厚,未毕业时声誉崇隆,似前清秀才风度,四年毕业后,约当举人资格。由是求学者争先恐后,每年招生二班八十名,多不公开招考,盖官僚教师及城内富人豪绅之子弟,早已登记占满,闽南人焉能参加。所收学生既无执教鞭之志愿,又非考选合格,程度难免参差,学业勤惰更所不计,只求毕业文凭到手,谁肯充任月薪二三十元之教师。故闽北虽有此校,而小学教师仍形缺乏。即使每年七八十人肯出任教师,亦是杯水车薪,况其中多属膏粱子弟,教职非其所愿。不知小学教师一职,唯有贫寒子弟考选后经过相当训练,方能收得效果。乃当局违背此旨,师资安得不缺乏。学制改革已十馀年,以前之旧学先生日减,乡村私塾大半停歇。新学师校则腐败如此,吾闽教育前程奚堪设想。余常到诸乡村,见十馀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弗能自己。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P3-5

序言

富人捐资办学常有,然有明确宗旨之办学不常有。

陈嘉庚者,中国近世富豪中“倾资办学第一人”也。历时六十九年,倡办或资助学校一百十八所。为华侨史上首个发财之后“而肯全拿出来”办学之楷模。其基本理念就是,“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取钱于社会。亦当用于社会”。

陈嘉庚者,非仅中国近世富豪中“倾资办学第一人”也,窃以为更为有明确宗旨之办学第一人也。

此明确之宗旨就是:传承中华文脉,恢复本国尊严。

在《谈闽省教育》中,陈氏呼吁:“吾国国运危如累卵,存亡未可预卜。然吾民族赖以维系不堕者,统一之文化耳。”(新加坡《南洋商报》1933年8月14日)

在《在福建会馆改组四周年纪念会上之演词》中,陈氏呼吁:“祖国当局,无论走哪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此乃“救国保种之道”。(同上,1933年3月17日)

海外办学,陈氏有此明确之宗旨。在新加坡,眼见华侨社会中受英文教育之富豪子弟,以“大英国臣民”自傲,不认同中国,对祖国感情淡薄,陈氏痛感南洋侨生之缺乏教育,“数典忘祖,辗转而沦为土人,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陈嘉庚先生纪念册》页117,北京: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961年)

他认定:“侨生接受祖国文化,比较国内尤为关要:在国内之国民,虽终生不学,到老还是中国人,若侨生失学,则难免外化。”(《陈嘉庚言论集》页53,新加坡: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中国厦门集美陈嘉庚研究会联会出版,2004年)

1940年10月20日又回忆说:“而华侨教育,关系国家兴亡,前途至属重要,侨民因缺乏祖国文化之熏陶,数十年后同化于外人,不但影响后代侨胞前途,当时华侨资财,亦恐将成为外邦国富。”《集美校友》,1995年第4期)

于是极力推动“华文教育”,强调:“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此理甚明也。”(《陈嘉庚言论集》页64)

国内办学。陈氏同样有此明确之宗旨。

当日林文庆博士出任厦门大学校长,问陈氏办学宗旨:“究竟注重国学,抑或专重西文?”

陈氏答曰:“两者不可偏废,而尤以整顿国学为最重要。”(沈芦《爱国主义是陈嘉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页54)

要西学,然目的在国学;要西学,然归结在国学。办学而“数典忘祖”,虽多奚益?

“中华文脉”者何?“天下为公”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中华文脉”者何?勤劳节俭也,礼义廉耻也,天地一体也,可久可大也。

陈氏之办学,旨在传承此等“中华文脉”;陈氏心中之人才,乃“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者”。(《陈嘉庚教育文集》页1195,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他以为南洋数百万华侨中,有此等知识结构之人才,首推林文庆博士,故延其为厦门大学之校长。

西人办学,固以恢复本国尊严为宗旨,然决不会传承“中华文脉”。

能传承“中华文脉”者何人?当然只赖“中国人”。

陈嘉庚者,即此等“中国人”之杰出代表。

今之办学者,有私人,有政府。私人之办学,办成企业,“中华文脉”与“本国尊严”,与它无干,唯一之评判标准,就是“就业率”。

政府之办学,办成“慈善机关”,“中华文脉”与“本国尊严”,基本不讨论,唯一之评判标准,就是“人学率”。

陈嘉庚者,不惟为企业家,不惟为慈善家,更乃教育家与教育学家。此等教育家与教育学家,正中国当下学界最稀缺者。

吾人纪念陈嘉庚,当着眼于此。

“盖国可灭,中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南洋商报》1936年第1期)

此为陈氏当日“倾资办学”之根本追求,不亦正为吾人今日办学之根本追求吗?

张耀南

西元2010年10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1919年陈嘉庚倡办厦门大学时的演讲

不牺牲财产,无教育可言。民既无教育,安能立国?

——陈嘉庚致叶渊

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挽陈嘉庚

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君之散财,非为名高,非为情感,盖卓然有主旨如此。

——黄炎培评陈嘉庚

陈先生的一生就是: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

——邵力子评陈嘉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嘉庚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嘉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9956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8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