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家贝淡宁的新著《中国新儒家》探讨的话题就是儒家的复兴,该书观点新颖、一针见血,同时夹杂让人吃惊的个人生活的探讨。贝淡宁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受聘在北京著名的清华大学讲授人文科学的外国人,是这个国家的少数西方教授之一。他具有外人和自己人的独特视角。他的书把扎根于自我审视的儒家道德以及道德社会秩序的复兴和中国政治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起来。本书同时也描述了作者本人的自我发现历程,因为他热情拥抱儒家规范的核心内容,努力实现作为老师、父亲、丈夫、和长期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好生活”。
图书 | 中国新儒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政治哲学家贝淡宁的新著《中国新儒家》探讨的话题就是儒家的复兴,该书观点新颖、一针见血,同时夹杂让人吃惊的个人生活的探讨。贝淡宁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受聘在北京著名的清华大学讲授人文科学的外国人,是这个国家的少数西方教授之一。他具有外人和自己人的独特视角。他的书把扎根于自我审视的儒家道德以及道德社会秩序的复兴和中国政治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起来。本书同时也描述了作者本人的自我发现历程,因为他热情拥抱儒家规范的核心内容,努力实现作为老师、父亲、丈夫、和长期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好生活”。 内容推荐 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大陆的大学讲授政治哲学会是怎样的情景? 为什么中国的性工作者与顾客一起唱卡拉OK? 为什么某些关心照顾年老父母的共产党干部更容易获得提拔? 贝淡宁是在北京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的西方人,在这本有趣而又有启迪的书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摹出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画像。这幅画像有些出人意料,因为这个社会正经历着剧烈变迁,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堪称史无前例。他善于讲故事,注重细节,所观察的是当今中国日常生活的礼仪、做事程序和各种张力。 他的观点或许让人惊讶,比如,他认为儒家的社会等级制实际上有助中国的经济平等。在他论及2008北京奥运会时,会想到用儒家的礼仪来抑制中国过度的争竞。他还指出,儒家思想影响了他如何去做一个政治理论家,如何去做一个老师。 当中国让古代价值观适应当代社会之际,真可谓挑战多多,而贝淡宁对这种趋势的检讨,无疑会丰富有关中国未来前景的对话。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从共产主义到儒学:中国政治未来的文本变化 第二章 战争、和平与中国的软实力 第三章 平等社会中的等级礼仪 第二部分 社会 第四章 性、唱歌和礼貌:卡拉oK行业的利弊得失 第五章 雇主该如何对待保姆? 第六章 体育政治:从2006年世界杯到2008年奥运会 第三部分 教育 第七章 批评性思考的批评 第八章 在北京教政治理论 第九章 论作为儒家:为什么儒家一定老迈、严肃和保守呢? 附录一 《论语》的去政治化 附录二 蒋庆的“政治儒学”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新儒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拿大)贝淡宁 |
译者 | 吴万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336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