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
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
2.“第二次结合”开篇的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和特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1949—1966)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际环境
1.两大阵营:从“冷战对抗”到“缓和对话”
2.社会主义阵营:从“结盟”到“分裂”
3.民族独立运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内条件
1.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
3.党和群众对领袖的信任和崇敬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2.列宁斯大林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直接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实践经验
1.解放区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经验
2.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3.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基本经验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和历史分期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1949—195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奠基
一、“第二次结合”提出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2.中苏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
3.中国共产党党内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不同意见
二、奠定“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基础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确立
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 1956—1966:“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试验
一、“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的提出
1.“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提出的背景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内涵
二、“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及特点
1.学术界的不同见解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
3.“实行第二次结合”的特点
三、“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1.从“赶超构想”到“总路线”:“实行第二次结合”行动纲领的形成
2.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现形式
3.从整风反右到“四清”运动:“实行第二次结合”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
4.读“三本书”、搞“调查年”和“七千人大会”:“实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总结经验
四、“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第二次结合”开篇阶段(1949—1966)的理论贡献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初步探索的新成果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认识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新贡献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视界
六、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
1.增强党的团结
2.执政党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