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本是冀中平原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这个创建于明初,因派靳姓七人守护朱元璋义父耿再辰陵墓而形成的村庄,虽然祖辈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却因奇特的历史因素和交通要道及庙会集贸环境成为民族民间文化和各种民俗事象的聚集沉淀地,以能讲善讲故事的民风闻名四方。
白庚胜,向云驹主编的这本《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阐述了耿村故事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人物、故事类型及特征、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教化功能等,反映了生存在耿村的人群的生产、生活概况和风俗习惯等。
图书 | 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耿村本是冀中平原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这个创建于明初,因派靳姓七人守护朱元璋义父耿再辰陵墓而形成的村庄,虽然祖辈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却因奇特的历史因素和交通要道及庙会集贸环境成为民族民间文化和各种民俗事象的聚集沉淀地,以能讲善讲故事的民风闻名四方。 白庚胜,向云驹主编的这本《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阐述了耿村故事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人物、故事类型及特征、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教化功能等,反映了生存在耿村的人群的生产、生活概况和风俗习惯等。 内容推荐 耿村坐落在河北省,被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这个故事村是1986年在全国开展民间文学大普查中发现的。经过对耿村进行多次的大型普查,发现能讲故事的人达230人之多,编辑出版故事书和相关理论书一千多万字。在世界学术研讨会上,被称为“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奇迹”、“罕见的居落文化典型”。 《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阐述了耿村故事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人物、故事类型及特征、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教化功能等,反映了生存在耿村的人群的生产、生活概况和风俗习惯等。 《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由白庚胜,向云驹担任主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耿村故事村的源起与发展史 第一节 耿村的由来 第二节 耿村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节 村民生活 第四节 耿村民俗文化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 耿村故事村的发现、挖掘及研究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与成果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抢救新发现 第三章 耿村故事家及代表人切 第一节 耿村故事家特征 第二节 故事家代表人物解析 第三节 耿村主要故事讲述家列述 第四章 耿村故事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 耿村故事的思想价值及其教化功能 第二节 耿村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耿村民间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节 耿村民间故事在少年儿童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第五章 耿村故事的现状及保护和发展规划 第一节 耿村故事的现状与危机 第二节 耿村故事保护和发展计划 第六章 中外专家学者论耿村故事 第一节 海内外学术会议中专家学者对耿村故事的评价 第二节 国外专家学者对耿村故事的评价 第三节 国内专家学者对耿村故事的评说 第七章 耿村故事代表作品选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荣国//毕波//杨清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70883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6.14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黑龙江 |
长 | 246 |
宽 | 18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