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问题,梁曦东、姜齐荣、曾嵘等编著的这本《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提出了柔性紧凑型输电方式。研究中将柔性技术与紧凑型技术有机结合,利用柔性技术缩短线路电气距离,并抑制紧凑型技术带来的过电压及潜供电流问题;利用紧凑型技术提高线路自然功率,有效地规避了高串补度带来的次同步振荡风险,并可节省走廊;针对柔性紧凑型线路特有的线路参数特性,给出了可行的继电保护方案。
图书 | 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研究系列图书)(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解决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问题,梁曦东、姜齐荣、曾嵘等编著的这本《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提出了柔性紧凑型输电方式。研究中将柔性技术与紧凑型技术有机结合,利用柔性技术缩短线路电气距离,并抑制紧凑型技术带来的过电压及潜供电流问题;利用紧凑型技术提高线路自然功率,有效地规避了高串补度带来的次同步振荡风险,并可节省走廊;针对柔性紧凑型线路特有的线路参数特性,给出了可行的继电保护方案。 内容推荐 为解决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问题,梁曦东、姜齐荣、曾嵘等编著的这本《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提出了柔性紧凑型输电方式。研究中将柔性技术与紧凑型技术有机结合,利用柔性技术缩短线路电气距离,并抑制紧凑型技术带来的过电压及潜供电流问题;利用紧凑型技术提高线路自然功率,有效地规避了高串补度带来的次同步振荡风险,并可节省走廊;针对柔性紧凑型线路特有的线路参数特性,给出了可行的继电保护方案。通过上述关键问题的研究及各环节的全方面论证,给出了可直接应用的典型配置,使500~1000km线路的输送容量达到常规线路的1.5~1.8倍。 为提高短线路的输送能力,研制了可长期运行于150℃的高强度耐热铝合金导线,其综合指标高于国内研发的同型耐热导线;研制了国内第一条900mm2的大截面导线,且该导线作为国内主干线路第一次使用四层铝股绞制技术,减小了导线交直流电阻比。此外,对复合加强芯导线在国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经济与技术分析。 《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可供高等院校电力系统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紧凑型输电技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我国研究现状 1.1.3 紧凑型输电线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的优势与局限 1.2 串联电容补偿的柔性输电技术 1.2.1 串联电容补偿技术的发展 1.2.2 串联电容补偿提高线路输送能力的局限 1.3 柔性紧凑型输电技术 第2章 紧凑型输电线路建模参数特性研究 2.1 紧凑型输电线路电气参数的工频特性 2.2 紧凑型输电线路电气参数的频变特性 2.3 地线与接地方式对紧凑型电气参数的影响 2.4 大地电阻率对紧凑型输电线路电气参数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紧凑型输电线路自然功率特性研究 3.1 影响线路自然功率的主要因素 3.2 紧凑型输电线路相间距离的研究 3.2.1 操作过电压限制的最小相间距离分析 3.2.2 工频过电压限制的最小相间距离分析 3.2.3 导线不同步运动的最小相间距离 3.2.4 国内外架空线路设计规程中对相间距的要求 3.2.5 电磁环境指标对紧凑型线路相间距离的限制 3.2.6 V型绝缘子串对特高压紧凑型线路相间距的限制 3.2.7 紧凑型输电线路相间距离结论 3.3 远距离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相参数平衡问题 3.3.1 线路相参数平衡问题计算方法 3.3.2 线路相参数平衡问题计算结果 3.3.3 远距离紧凑型线路相参数平衡问题结论 第4章 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 4.1 电磁环境限值 4.1.1 工频电场 4.1.2 工频磁场 4.1.3 无线电干扰 4.1.4 叫听噪声 4.2 电磁环境计算方法与计算条件 4.2.1 无线电干扰 4.2.2 可听噪声 4.2.3 电晕损失 4.2.4 电磁环境计算条件 4.3 紧凑型输电线路参数对电磁环境的影响 4.3.1 分裂间距对紧凑型线路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影响 4.3.2 导线外径对紧凑型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 4.3.3 导线分裂数对紧凑型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 4.3.4 导线高度对紧凑型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 4.3.5 相序对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 4.4 紧凑型输电线路子导线排列的优化 4.4.1 紧凑型线路子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均匀性分析 4.4.2 紧凑型线路子导线不均匀排列优化方法 4.4.3 紧凑型线路子导线的优化方案 4.5 海拔高度对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的试验研究 4.5.1 高海拔电晕效应试验 4.5.2 海拔高度对导线电晕可听噪声的影响 4.5.3 海拔高度对导线电晕无线电干扰的影响 4.5.4 海拔对电磁环境影响小结 4.6 本章小结(基于大输送容量目标和电磁环境限制的柔性紧凑型输电线路推荐导线方案) 第5章 串联电容补偿的输电线路次同步振荡{SSR)问题 5.1 概述 5.1.1 SSR问题的提出及我国的多模态SSR问题 5.1.2 SSR的形成机理 5.1.3 SSR的危害 5.2 SSR问题的研究方法 5.2.1 频域分析法 5.2.2 时域仿真法 5.2.3 多机多模态SSR特征值分析方法 5.3 抑制SSR问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5.3.1 SSR的典型抑制措施 5.3.2 附加励磁阻尼控制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5.3.3 静止无功补偿器抑制SSR的研究现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附加励磁阻尼控制抵制SSR的研究 6.1 基于遗传一模拟退火算法的SEDC优化设计 6.1.1 SEDC控制器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6.1.2 基于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思想的SEDC控制器结构设计 6.1.3 基于GASA的SEDC控制参数优化设计 6.1.4 SEDC控制参数优化设计的验证 6.2 SEDC与励磁系统的配合 6.2.1 SEDC控制信号对励磁系统的通过性要求 6.2.2 SEDC对励磁系统主要常规功能的影响 6.2.3 硬件测试试验 6.3 SEDC工业装置研制和现场试验分析 6.3.1 应用SEDC抑制上都电厂多模态SSR的工程应用情况 6.3.2 现场试验主要结果分析 6.3.3 现场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的对比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静止无功补偿器抑制SSR的研究 7.1 SVC抑制SSR的机理研究 7.1.1 SVC主电路 7.1.2 SVC滤波器设计 7.1.3 SVC容量设计 7.1.4 SVC抑制SSR机理研究 7.2 SVC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7.2.1 SVC SSDC总体设计 7.2.2 SVC SSDC的特点 7.2.3 SVC SSDC的设计目标 7.2.4 SVC SEDC的结构设计 7.2.5 SVC SEDC的参数设计 7.3 优化SVC SSDC效果验证 7.3.1 GASA优化SVC SSDC参数 7.3.2 优化后SVC SSDC效果验证 7.3.3 SVC控制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柔性紧凑型线路的工频电磁暂态特性 8.1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接地系数的特点及其对工频过电压的影响 8.1.1 接地系数对工频过电压特性的影响 8.1.2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接地系数特点 8.1.3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不对称接地电压升高的限制措施 8.2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并联电抗器及其中性点小电抗的选择 8.2.1 紧凑型线路高抗中性点小电抗选择的困难 8.2.2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对高抗及其中性点小电抗选择的考虑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柔性紧凑型线路的操作电磁暂态问题 9.1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的正常和故障操作过电压及防护方法研究 9.1.1 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特性的建模分析与仿真验证 9.1.2 单相重合闸过电压特性的建模分析与仿真验证 9.1.3 甩负荷操作过电压特性的建模分析与仿真验证 9.1.4 综合优化限制措施的研究 9.2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的故障清除过电压对带电作业的影响 9.2.1 紧凑型线路的带电作业问题 9.2.2 柔性紧凑型输电的故障清除过电压特性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的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 10.1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电气参数特点对潜供电弧特性的影响 10.1.1 输电线路的潜供电弧参数 10.1.2 紧凑型线路参数特性对潜供电弧参数的影响 10.1.3 串联补偿装置对潜供电弧参数的影响 10.2 线路长度增加对串补输电系统潜供电弧参数的改变 10.2.1 远距离长线路输电的仿真试验 10.2.2 仿真结果的电路参数解析分析 10.3 设置开关站的远距离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潜供电弧参数特性 10.3.1 设置开关站的远距离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仿真试验 10.3.2 仿真结果的电路参数解析分析 10.4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参数优化探讨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11.1 柔性紧凑型线路模型分析 11.1.1 基于分布参数线路和集中补偿元件的两端口网络 11.1.2 线路参数及典型仿真系统 11.2 传统继电保护应用于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11.2.1 分相差动保护 11.2.2 距离保护 11.2.3 方向保护 11.2.4 相差高频保护 11.2.5 故障测距 11.3 行波故障检测在柔性紧凑型线路中的应用 11.3.1 基于波阻抗继电器的行波方向保护 11.3.2 基于初始行波的故障识别与选相 11.4 本章小结 第12章 柔性紧凑型输电的关键参数选取及典型配置 12.1 各种措施对提高暂态稳定条件下极限输送能力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12.1.1 各电压等级常规及紧凑型线路输电能力计算曲线 12.1.2 增加输电线路回数对长距离传输线传输极限提高的作用 12.1.3 减少故障切除时间对传输极限提高的作用 12.1.4 减少切除线路长度对传输极限提高的作用 12.1.5 固定串联补偿(FSC)与晶闸管控制的串联电容补偿(TCSC)对传输极限的作用 12.1.6 SVC与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对传输极限影响的分析 12.2 柔性紧凑型输电技术提高远距离输送能力的效果及论证分析 12.2.1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静态稳定条件下输送能力分析与比较 12.2.2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面对的综合性技术问题 12.3 柔性紧凑型输电系统暂稳条件下的仿真和参数选取 12.3.1 EPRI(China)-7节点系统送、受端系统背景下的仿真 12.3.2 鲤鱼江水电厂2015年送出工程背景仿真 12.3.3 暂态稳定条件下的仿真结论 12.4 远距离大容量的柔性紧凑型输电线路典型配置 第13章 大截面导线研究 13.1 圆线同心绞大截面导线研究 13.1.1 国内大截面导线开发历史 13.1.2 圆线同心绞大截面导线的结构及设计思路 13.1.3 大截面导线生产工艺研究 13.1.4 圆线同心绞大截面导线截面等级研究 13.2 新型型线同心绞架空导线研究 13.2.1 新型型线同心绞大截面导线特点研究 13.2.2 型线同心绞架空导线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13.2.3 型线同心绞导线国内外发展现状 13.3 大截面导线试制 13.4 本章小结 第14章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研究 14.1 耐热铝合金的耐热机理研究 14.1.1 耐热铝合金长期运行温度研究 14.1.2 导电率60%IACS耐热铝合金技术改进研究 14.2 高强度耐热铝合金研究开发 14.2.1 高强度耐热铝合金的生产工艺研究 14.2.2 高强度耐热铝合金试制 14.2.3 耐热铝合金导线截面等级研究 14.3 本章小结 第15章 碳纤维复合加强芯材料及导线研究 15.1 碳纤维复合加强芯导线特性及国内外应用情况 15.1.1 碳纤维复合加强芯导线特性 15.1.2 国内外使用情况 15.2 碳纤维复合芯铝导线试验研究 15.2.1 导线常规试验 15.2.2 导线型式试验 15.2.3 工程应用性研究试验 15.3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经济比较分析 15.3.1 工程概况 15.3.2 导线选型比较方案 15.3.3 经济比较分析 1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提高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1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研究系列图书)(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曦东//姜齐荣//曾嵘//董新洲//毛庆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2405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41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M72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7 |
宽 | 19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