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育主体论/德育哲学研究丛书
内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本质澄清:德育主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 德育主体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德育概念的界定

 (二)主体概念的辨析

 (三)德育客体概念的解析

 (四)主体性概念的释义

 (五)主体性德育概念的厘定

 二 德育主体的内涵

 (一)关于单一主体论

 (二)关于双主体论

 (三)关于三主体论

 (四)当代德育主体内涵的应然期待

 三 德育主体的形态

 (一)“人的依赖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

 (二)“物的依赖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

 (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阶段的德育主体的形态

 四 德育主体的特征

 (一)德育主体的自主性特征

 (二)德育主体的能动性特征

 (三)德育主体的创造性特征

 (四)德育主体的交往性特征

 (五)德育主体的对话性特征

 (六)德育主体的反思性特征

 (七)德育主体的生成性特征

第二章 历史纵览:德育主体思想的历史追溯

 一 中国古代德育主体思想的肇始

 (一)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孔子“如父子”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孟子“反求诸己”的德育主体思想

 (四)荀子“贵师重傅”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 中国近代德育主体思想的方兴未艾

 (一)梁启超“自治、自尊、新民”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蔡元培“尊个性,尚自然”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 西方古代德育主体思想的传统

 (一)苏格拉底“对话式”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柏拉图“理想主义”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德育主体思想 

 四 西方近代德育主体思想的兴起

 (一)卢梭“自然适应性”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赫尔巴特“唯教师为权威”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杜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主体思想 

 (四)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德育主体思想

 五 西方现代德育主体思想的蓬勃发展

 (一)雅斯贝尔斯“对话与交流”的德育主体思想

 (二)巴格莱“民主训练”的德育主体思想 

 (三)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德育主体思想

第三章 当代审视: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之前提性反思

 一 传统德育主体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

 (一)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 

 (二)使人工具化而形成“单向度的人”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规范约束而忽视自由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

 (四)崇尚科学世界观轻视生活世界观使德育偏离人文价值

 二 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人本化”诉求

 (二)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民主化”追求

 (三)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生活化”需求

 (四)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发展的“交往化”渴求

 三 传统德育主体论的现代超越之路径探析

 (一)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缺陷和不足

 (二)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之“形而上学”超越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辩证超越路径

第四章 时代回应: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之实践阐释

 一 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提出

 二 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理论基础

 三 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基本内涵

 (一)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感性的、现实的人

 (二)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

 (三)德育交往实践主体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人

 四 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本质特征

 (一)多极主体性特征

 (二)平等性特征

 (三)中介性特征

 (四)约束性特征

 五 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基本范式

 (一)“生活世界”——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存在之基

 (二)“我一你”关系——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本质规定

 (三)“对话”——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存在形式

 (四)“理解”——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现实建构: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之现实维度

 一 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原则

 (一)主体间性原则

 (二)交往实践原则

 (三)全面发展原则

 (四)生命性原则

 (五)自律性原则

 (六)对话性原则

 二 新时期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内容

 (一)德育主体的意识构建

 (二)德育主体的人格构建

 (三)德育主体的生活世界构建

 三 新时期德育主体论建构的途径

 (一)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

 (二)明确合理的德育目标

 (三)设置完善的德育课程

 (四)创新科学的德育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德育主体论》(作者于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思想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对德育主体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德育主体论》以对德育主体论中相关概念的厘定为研究的起点,通过对国内外德育主体思想的演化和变迁的历史追溯,审视和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德育主体论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德育主体论构建的形态——德育交往实践主体论,最后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德育主体论构建的现实维度,从而使德育主体论的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编辑推荐

《德育主体论》(作者于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思想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对德育主体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书中包括了德育主体相关概念的解读、德育主体的内涵、德育主体的形态、西方近代德育主体思想的兴起等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育主体论/德育哲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93327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10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