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敖评传(上下)/人民日报名人传记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李敖在北京生活了11年,除了对太原的断片印象外,老北京承载了他从童年到少年所有的欢乐和梦幻。那玩耍时与邻居小伙伴一起模仿京戏中的场面舞刀弄枪的游戏,那过年时经小火微熏香甜可口的灶糖,那节日里沿街招揽生意的耍猴的、耍狗的、耍耗子的江湖艺人,那厂甸五花八门的地摊、神神怪怪的把式,那曾经吊死崇祯皇帝的景山老树,还有那后来写入《北京法源寺》的东岳庙,以及由128人抬棺的外祖母的丧礼,尤其是在北海公园溜冰的人群中,那个冰刀缠在“毛窝”上的70多岁的矍铄老人,据说是当年专门为西太后作冰上表演的,他那如鹞子一般飞翔的雄姿,成为李敖对老北京印象中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除了这些五颜六色的景致外,读书便成为李敖最大的喜好了。

6岁时,他已能背《三字经》。

10岁时,他已遍读《水浒传》等旧小说。

11岁时,他已看过《黑奴魂》(《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小说。

小学六年级时,他做了学校图书馆的学生馆长。

由于环境的优越,他从小就养成了重视课外书的习惯,也养成了买书藏书的癖好。以至他的国文成绩在班里总是数一数二,十分优秀。

李敖上三年级时,北京依然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学校开设有日文课(在台湾、东北皆从小学一年级时开起)。李敖仇恨日本人侵略中国,所以在学校反感学日语,成绩自然很差。成绩单拿回家里,父亲很不高兴。这位北大出身的家长循循善诱地说:“恨日本和学日文是两回事,学样东西,总要学好才对。”他给李敖讲了一个故事:大外交家顾维钧博士在美国学习国际政治时,学校排出课程表,有一门是矿物学,而且要必修。顾维钧跑去找教务长,问是不是排错了?教务长说没错,顾维钧说我们学矿物学多没用多枯燥?教务长说:“你面对一门又没用又枯燥的学科,去把它用耐心学会,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这个故事使李敖深深地受到了震动,他又开始发奋学习了。在第二次考试中,他的日文考了100分。

小学五年级时,李敖读的杂书越来越多,见识和才气已超过一般的小学生,学习成绩也脱颖而出。到六年级时,李敖当选为班上自治会主席,又是学校图书馆学生馆长,模范儿童,把那个五年级时“最优秀的小学生”詹永杰也比下去了。当时,他受顾均正《少年化学实验法》一书的启迪,建立了自己的理化实验室,并刻了一个木印——“李敖实验室”。在写作上,他已开始投稿《好国民》杂志,发表了《忘心》、《人类的冷藏》等文章。这该是他最早印成铅字的作品了。

在高小阶段,李敖最怀念的老师是级任老师王恒庆。这位女老师开朗乐观、口才极好、循循善诱,她除了生孩子时由哥哥代课外,一直跟李敖所在班到高小毕业。除正课外,她还教学生念《陋室铭》、《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秋声赋》、《卖柑者言》等古文。李敖说:“这些古文我至今能背,都得力于王恒庆老师的开导。”P27-29

后记

本书初稿完成于2003年。当时,在新华出版社贾允河博士促成下,以《李敖这个人》为书名问世,该书记录传主的时间止于2000年。

由于当时的诸多局限,李敖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活动资料十分有限,造成了《李敖这个人》一书在内容上的诸多遗憾。尤其是到2004年,李敖当选台湾“立法委员”之后,其政治、文化活动愈加频繁。他除了在台湾多家电视台进行思想传播活动,还多次在大陆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宣传其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并与凤凰卫视签约,主持了长达735集的“李敖有话说”节目。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他走访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为期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在大陆掀起一场“李敖旋风”。2000年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也有了很大进展,继《北京法源寺》之后,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上山·上山·爱》、《红色11》、《虚拟的十七岁》及纪实作品《李敖议坛哀思录》。这一系列活动和创作,如果不能体现在他的评传当中,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遗憾。

2009年暑期,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朋友陈志明来电表示希望能将《李敖这个人》再版,我提出还是进行修订和增补之后出版更好,他欣然同意,于是我对原书多处进行了删改和增补,充实了大量新的资料和论据,并续写了第14章到第19章约20多万字的篇幅,将传主的活动时间延续到了2009年8月。这也许是现今的“李敖传记”中涵盖历史最长的一部了吧。

在本书的资料搜集与撰写过程中。有许多学术前辈和朋友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恩师曾祥芹教授赴香港讲学期间亦不忘为我购买资料,山东记者刘铁飞在潍坊发现《李氏族谱》之后,特邀我到潍坊一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考察,并将他收集到的李敖资料赠送于我,其情殷殷难以忘怀。我的学生侯军义在深圳电视台“直播港澳台”栏目做记者,为我提供了大量有关李敖的信息和书刊。另一位学生葛瑞华在北京师大工作,亦将《李敖大全集》(大陆版)删略部分复印寄来。还有在杭州读书的香港学子许骥,他不仅多次来信与我探讨李敖的思想,还从香港购买了李敖最新著作赠我。如此帮助,甚是感念。许多学生和朋友,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毫无保留地为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见过面和没见过面的朋友们的帮助,许多第一手资料都很’难得到,这也是我永远不会忘却的人间深情厚谊。

2009年10月,李文博士热情地审阅了本书书稿,并向她的父亲“汇报”了本书的情况。素有“资料大王”之称的李敖先生立即说:“我知道这本书(按:指初版《李敖这个人》一书),作者的写作态度还算严肃。”于是,李文博士欣然命笔,为本书作序。过去只知李文以打官司闻名,没想到她的文笔也出手不凡。读着那疏朗隽永遒劲有力的文字,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染尘之感,“乃父之风”,于斯见矣。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她对本书作者表达了充分的尊重,“怎么写是他的事,我不能参与意见左右他的写作”。(李文与本书责编的谈话)这种大度和包容、信任和期勉,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自从1995年我发表第一篇研究李敖的文章至今,已有15个春秋。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李敖现象的研究上,在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的同时,出版专著两部,编辑内部教材一部,完成厅级和校级课题三项,并坚持不辍地在供职高校开设了“李敖研究”、“李敖与台湾文化思想”等专题课,进行过多次关于李敖研究的学术报告,将李敖思想引入大学讲堂,在学生中产生一定影响。本书的完成就是笔者长期积累的一个成果。但尽管如此,仍然会有许多第一手资料未能得到,加上本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之处自当不少。还望读者同仁及大方之家不吝赐教为盼。

是为记。

陈才生

2010年3月6日于殷都

目录

上册

 李文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童年,少年

一 “流民”后裔

二 他向往“伟大惊人”

三 顾维钧的故事

四 行为“古典”

 第二章 迷乱中的憧憬

一 困学中的成绩

二 神交梁启超

三 拜访钱穆

四 结识严侨

五 走近胡适

六 暗恋罗君若

 第三章 台大:沉沦与嬗变

一 丧礼改革:“平生最得意的一次经验”

二 失恋:“性的信仰的转变”

三 自省,痛苦中的嬗变

四 姚本师,“不拒曲木”

五 殷海光,“他没有多少好吸收的”

六 胡适:“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第四章 军队:“生命里掺进了新的酵素”

一 “想过一段新生活”

二 “看到你,什么痛苦都飞了”

三 “偏要惊人过一生”

四 “人间总被思量误”

五 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

 第五章 惊鸿一笔震江湖

一 从“四席小屋”到新店山居

二 严侨没有死

三 兼职“开国文献会”

四 情系花莲

五 入主《文星》

 第六章 文星风云(一)

一 谁是文化的播种者

二 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

三 从“全盘西化”到“充分世界化”

四 炮轰高等教育

五 为文学开窗

 第七章 文星风云(二)

一 论战胡秋原

二 《胡适文选》案

三 状告徐复观

四 要人约见

五 拉孙陵“下水”

六 《文星》被封

 第八章 星沉海底

一 退出《文星》,朝野双杀

二 商海谋生,义助殷海光

三 主办《文风》,涉足演艺圈

四 “大力水手”事件,义助柏杨

五 情场多变幻,纸上罗曼斯

六 跟监十四月,与警总斗智

 第九章 漫漫长夜

一 从保安处到仁爱庄

二 匪谍·偷·流氓

三 难友情深

四 智者的微笑

五 给女儿的信

下册

 第十章 复出

一 就职“国关中心”

二 幽居金兰

三 复出文坛

四 李、胡婚变

五 “财产侵权案”

六 禁止李敖出境

 第十一章 报刊时代

一 “二进宫”与“忧患之书”

二 他坐的是政治牢

三 “天下没有白坐的黑牢!”

四 讨伐国民党

五 情人与助手

 第十二章 舌耕布道

一 “刁民”闹衙

二 白眼看“台独”

三 执教东吴

四 走上银屏

五 义助慰安妇

 第十三章 参与竞选

一 新党浮出水面

二 征召李敖

三 “台独”只能带来灾难

四 “一国两制”有什么不好

五 选后余绪

 第十四章 向大陆发声

一 文驰中原十八年

二 首次亮相大陆银屏

三 央视中的“台湾人说”

四 与大陆观众的第一次对话

五 做客《新闻会客厅》

 第十五章 神州文化之旅

一 凤凰情缘

二 故宫·故园·恩师

三 “怒目金刚”与“前世和尚”

四 “菩萨低眉”与洋和尚翻身

五 “尼姑思凡”与黄浦噩梦

六 “文化孙悟空”与猫

 第十六章 “议坛”惊雷(一)

一 参加这种议会就是要搞垮它!

二 状告224名“立委”

三 质询“军购”

四 大学校长“水肥事件”

 第十七章 “议坛”惊雷(二)

一 催泪瓦斯阻军购

二 丢鞋战

三 竞选台北市长

四 创建“中国智慧党”

五 “离狗屎太近了!”

 第十八章 思想小说

一 《北京法源寺》:一部男人的书

二 《上山·上山·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三 《红色11》:革命者的颂歌

四 《虚拟的十七岁》:一个难以释怀之梦

五 结语

 第十九章 上帝管两头,我管中间

附录

 李敖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爱因斯坦赞美圣雄甘地说:“后代的子孙,很难想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走过这么一位血肉之躯。”本书的写作目的,旨在告诉读者诸君,在当代的中国,在中国的台湾岛上,的的确确堂堂正正地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他像一道闪电、一声霹雳、一阵飓风,撕裂了天穹、照亮了天幕、撼动了天庭。他那风卷残云般的气势,“说大人以藐之”的气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节,舌战群“小”的气度,都一一为历史留下了雄证。

他是午夜长考的思想者,是为文不检束的“狂叛品”,是铁面无情的“介错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圆一个伟大而遥远的梦——一个文人学者的思想家之梦。

李敖,在走上文坛之初,毁誉就与之形影相伴。或言他狂妄、媚俗、贪财、好色,或言他崇高、正直、侠义、温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应了当年的一句老话——“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这也许要归咎于他那毫不掩饰的玩童个性——张扬、率真且暴露,愤世、玩世且骂世。他毫无忌讳地把自己的日记、情书、家史、私人信件以及与世人的恩怨情仇都一一发表,使自己成为一尾玻璃缸里的金鱼,让心理幽暗者在满足了窥视欲的同时,也得到了揪长揭短的“证据”。他“以直报怨”、快意恩仇的性格,老虎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诘,又让许多人如鲠在喉、无可奈何。于是,有些人,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对其性格上的狂野刁蛮和多变情事铺张演绎,在扭曲变形的夸张渲染下,李敖成了一个文痞、猎色者、混世魔王。

真有如瞎子摸象,许多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条粗腿、一个长鼻、一根短尾,甚至只是一个假象,便各执一端、众说纷纭,以致摸错了象,其实与大象一点也不像。

作为一名白色恐怖下的幸存者,李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与他同代的文人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饱受政治迫害,依然不屈不挠、屡挫屡战,办杂志、办报纸、人政界、上媒体,通过种种方式向邪恶的黑暗势力斗争;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在杂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政论等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绩和突破,在台湾乃至在大陆文坛都产生较大的影响;更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既是作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又是报人、出版人、演讲人、维权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且参与了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2007年的台北市长竞选。在2004年被选为“立法委员”;当然也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敢于在“台独”势力的高压下力排众议、公开宣扬“一国两制”、大谈祖国统一大业,畅言民主自由与国家的富强……这种才华、这股胆气、这番卓识、这等境界、这场拍案惊奇、这段赤子心路,正是他的可贵与伟大之处。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流变中,李敖现象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和历史的偶然,而是中西文化交汇、古今思想碰撞在一个特殊时代、一个智慧大脑中奇特反刍的结晶。沿波讨源,在李敖思想的来路,依稀可辨一行行、一列列古圣先贤的身影:老子、孔子、墨子、司马迁、阮籍、嵇康、陶潜、王安石、苏轼、李贽、顾炎武、王阳明、吕坤、李顒、曾国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黄侃、王闿运、汪中、胡适、陈独秀、鲁迅、孙中山、毛泽东……苏格拉底、伏尔泰、贞德、富兰克林、左拉、王尔德、萧伯纳、海明威、罗素、易卜生、海耶克、杜威、甘地、丘吉尔、杰佛逊、林肯、戴高乐、巴顿……那里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光华,有西方自由志士的民主精髓,有政治家的抱负,有思想家的智慧,有文学家的浪漫情怀,有历史家的铁面无情,人类精神的光芒通过他的大脑折射。散放出一道道耀眼的光晕,色彩斑斓,异象纷呈,使人在惊心动魄之中,在醍醐灌顶之下,在茅塞顿开之后,感受到一位智者独迈千古的魅力。

在大陆人的思维中,由李敖的斗争精神,难免会联想到几十年前的鲁迅。虽然李敖对鲁迅颇有微词,但不同的个性里却有着某种相似的品质——即斗士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鲁迅像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横眉冷对、爱憎分明,即使孤军奋战,也大义凛然、在所不辞,给人一种悲剧感。李敖也是一名战士,但更像是一位“斗战胜佛”,他在愤世嫉俗批判黑暗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挑逗、戏谑和嘲弄,使对方不仅受伤,而且受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战斗,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喜剧色彩。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的文化发展史上,鲁迅的“庄”与李敖的“谐”,为这一段历史做了最漂亮的开场和收场。

就笔者所知,中国大陆已有十余部李敖的传记和评传问世,表明了社会对李敖现象的关注。著名编审王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对一位在时代风云里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传记和评传是可以出版不止一种的,后来者只要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就是值得出版的,也会为学术界所欢迎”。笔者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从事李敖传记的写作的。如何才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笔者在书中作了若干努力。

一、李敖是继胡适、殷海光之后自由主义文人的一个典型,他的成长离不开风雨如晦的苦难时代。也离不开中西文化相激相荡中的挣扎与革新,更离不开现代知识分子为反抗封建主义追求民主自由而进行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描绘李敖的人生,也是在描绘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一个西风东渐、时潮叠出、云龙契合、觅新求变的时代,地点场景或有不同,但其典型意义不言自明,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李敖自少年时代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濡染,一路走来,终生不悔,本书在结构上亦以其思想的成长与情感变化为经,以其创作实践和社会活动为纬,勾画出其七十多年的人生画面。鉴于传主的人生多变、思想庞杂、社交光怪陆离,笔者在叙述他的成长历程时,兼顾对其思想情感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到本书后半部分,由于他的生活渐趋稳定,故其社会活动和创作的介绍分析便占了相当篇幅。总之,在传与评的结合上以叙为主、以评为辅,叙以画龙、评以点睛,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

三、由于时空流转,任何自传和回忆都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失真,《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等自传作品也不例外。因此,为李敖作传,决不能仅限于一部《李敖大全集》,否则就有可能“李敖步亦步、李敖趋亦趋”,被某些“表象”所迷惑,流于被动和浮躁。笔者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阅了李敖已出版的全部日记、书信等原版作品,而且访问了国内数所大学的港台资料室、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遍寻旁证材料,如梁启超、胡适、张竞生、殷海光、王尔德、罗素、易卜生、萧伯纳、海耶克等人的著作,胡因梦的回忆录、林毓生的书信集,王尚勤、李文、李珣、肖孟能、王晓波等亲友故旧的回忆文章,以及钱穆、胡秋原、徐复观、侯立朝、柏杨等与传主相关人物的著作和研究资料,对许多材料进行了严格考证,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物思想历史的客观和真实。2007年,笔者还专程前往山东潍坊,围绕“李氏族谱”的发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对李敖家族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本书传的部分,既非李敖自传的改写或缩写,又非凭空虚构和想像,而有笔者对传主历史的整体认识,全书要呈现出的是一个思想家的李敖、文学家的李敖、历史家的李敖,这才是李敖的真价值。所有材料的取舍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在选材上只取与主线关系较大者,包括个人情感生活人事纠纷亦复如此。以此追求人物思想脉络的清晰可辨和人物形象的真实典型。

四、由于体裁所限,本书把重点放在传的部分,力求内容详实,对李敖的行为及思想变化的心理原因,进行重点分析,而对其作品的评价则力求简明。李敖作品卷帙浩繁,已出版近两千万言,几乎涉及到各类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政论、书信、日记、随笔、札记、序、跋、语录等等,极具研究价值。笔者拟另书讨论,本书只是对其中重要部分作简要的评述。

五、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使读者既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撰写本书时的“别有用心”所在。能否如愿以偿,还有待读者诸君的检验。

李敖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且是史传写作的大家,他的《胡适评传》、《蒋介石评传》等等,都堪称传记创作中的典范。他责己严、责人亦严,想像着在他眼中,本书离真正意义上的“传”,一定还相差遥远。据李文博士讲,李敖在谈到笔者旧作时,将其划人“严肃”一类,可算是一位史学大师对后进的一种殷切期望和莫大的勉励。

是为序。

陈才生

2010年3月30日

内容推荐

就笔者陈才生所知,中国大陆已有十余部李敖的传记和评传问世,表明了社会对李敖现象的关注。著名编审王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对一位在时代风云里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传记和评传是可以出版不止一种的,后来者只要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就是值得出版的,也会为学术界所欢迎”。笔者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从事李敖传记的写作的。如何才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增添,有所开拓”?笔者在《李敖评传(上下)》中作了若干努力。

一、李敖是继胡适、殷海光之后自由主义文人的一个典型,从某种程度上讲,描绘李敖的人生,也是在描绘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一个西风东渐、时潮叠出、云龙契合、觅新求变的时代,地点场景或有不同,但其典型意义不言自明,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李敖自少年时代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濡染,一路走来,终生不悔,本书在结构上亦以其思想的成长与情感变化为经,以其创作实践和社会活动为纬,勾画出其七十多年的人生画面。鉴于传主的人生多变、思想庞杂、社交光怪陆离,笔者在叙述他的成长历程时,兼顾对其思想情感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到本书后半部分,由于他的生活渐趋稳定,故其社会活动和创作的介绍分析便占了相当篇幅。总之,在传与评的结合上以叙为主、以评为辅,叙以画龙、评以点睛,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

三、笔者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阅了李敖已出版的全部日记、书信等原版作品,而且访问了国内数所大学的港台资料室、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遍寻旁证材料,如梁启超、胡适、张竞生、殷海光、王尔德、罗素、易卜生、萧伯纳、海耶克等人的著作,胡因梦的回忆录、林毓生的书信集,王尚勤、李文、李珣、肖孟能、王晓波等亲友故旧的回忆文章,以及钱穆、胡秋原、徐复观、侯立朝、柏杨等与传主相关人物的著作和研究资料,对许多材料进行了严格考证,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物思想历史的客观和真实。2007年,笔者还专程前往山东潍坊,围绕“李氏族谱”的发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对李敖家族的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本书传的部分,既非李敖自传的改写或缩写,又非凭空虚构和想像,而有笔者对传主历史的整体认识,全书要呈现出的是一个思想家的李敖、文学家的李敖、历史家的李敖,这才是李敖的真价值。所有材料的取舍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在选材上只取与主线关系较大者,包括个人情感生活人事纠纷亦复如此。以此追求人物思想脉络的清晰可辨和人物形象的真实典型。

四、由于体裁所限,《李敖评传(上下)》把重点放在传的部分,力求内容详实,对李敖的行为及思想变化的心理原因,进行重点分析,而对其作品的评价则力求简明。李敖作品卷帙浩繁,已出版近两千万言,几乎涉及到各类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政论、书信、日记、随笔、札记、序、跋、语录等等,极具研究价值。笔者拟另书讨论,本书只是对其中重要部分作简要的评述。

五、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使读者既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赞美圣雄甘地说:“后代的子孙,很难想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走过这么一位血肉之躯。”陈才生编著这本《李敖评传(上下)》的目的,旨在告诉读者诸君,在当代的中国,在中国的台湾岛上,的的确确堂堂正正地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李敖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且是史传写作的大家,他的《胡适评传》、《蒋介石评传》等等,都堪称传记创作中的典范。他责己严、责人亦严,想像着在他眼中,本书离真正意义上的“传”,一定还相差遥远。据李文博士讲,李敖在谈到笔者旧作时,将其划人“严肃”一类,可算是一位史学大师对后进的一种殷切期望和莫大的勉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敖评传(上下)/人民日报名人传记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才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2780
开本 16开
页数 7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4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