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谈人生(增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在这里,你的心灵将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内容推荐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

季羡林先生谈人生,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包括:善待人生、珍惜时间、慎守善德、读书有用、珍爱自然、家国和兴、颐养天年、长寿秘诀。

目录

前言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禅趣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之美

世态炎凉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成功

谈礼貌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论恐惧

坏人

论朋友

三思而行

傻瓜

毁誉

论压力

爱情

 —

 二

 二

谈孝

老年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老年四“得”

老年十忌

 一忌:说话太多

 二忌:倚老卖老

 三忌:思想僵化

试读章节

禅趣人生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杨女士给我来信,说要编辑一套“禅趣人生”丛书,“内容可包括佛禅与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希望通过当代学者对于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给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给被大众文化淹溺着的当今读书界、文化界留一小块净土,也为今天人文精神的重建尽一份努力。”无疑,这些都是极其美妙的想法,有意义,有价值,我毫无保留地赞成和拥护。

但是,我却没有立即回信。原因绝不是我倨傲不恭,妄自尊大,而是因为我感到这任务过分重大,我惶恐觳觫,不敢贸然应命。其中还掺杂着一点自知之明和偏见。我生无慧根,对于哲学和义理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特别是禅学,我更感到头痛。少一半是因为我看不懂。我总觉得这一套东西恍兮惚兮,杳冥无迹。禅学家常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来作比喻,比喻是生动恰当的。然而困难也即在其中。既然无迹可寻,我们还寻什么呢?庄子所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我在这里实在是不知道何所得,又何所忘,古今中外,关于禅学的论著可谓多矣。我也确实读了不少。但是,说一句老实话,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书、任何人能把“禅”说清楚的。

也许妙就妙在说不清楚。一说清楚,即落言筌。一落言筌,则情趣尽失。这种审美境界和思想境界,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对任何东西都要求分析、分析、再分析。而据我个人的看法,分析只是人的思维方式之一,此外还有综合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东方人所特有,至少:是所擅长的。我现在正在读苗东升和刘华杰的《混沌学纵横谈》。“混沌学”是一个新兴的但有无限前途的学科。我曾多次劝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注意“模糊学”和“混沌学”,现在有了这样一本书,我说话也有了根据,而且理直气壮了。我先从这本书里引一段话:“以精确的观察、实验和逻辑论证为基本方法的传统科学研究,在进人人的感觉远远无法达到的现象领域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在这些现象领域中,仅仅靠实验、抽象、逻辑推理来探索自然奥秘的做法行不通了,需要将理性与直觉结合起来。对于认识尺度过小或过大的对象,直觉的顿悟、整体的把握十分重要。”这些想法,我曾有过。我看了这一本书以后,实如空谷足音。对于中国的“禅”,是否也可以从这里“切入”(我也学着使用一个新名词),去理解,去掌握?目前我还说不清楚。

话扯得远了,我还是“书归正传”吧!我在上面基本上谈的是“自知之明”。现在再来谈一谈“偏见”。我的“偏见”主要是针对哲学的,针对“义理,’的。我上面已经说过,我对此不感兴趣。我的脑袋呆板,我喜欢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哲学这东西太玄乎,太圆融无碍,宛如天马行空。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这样说,有理;明天那样说,又有理。有的哲学家观察宇宙、人生和社会,时有非常深刻、机敏的意见,令我叹服。但是,据说真正的大哲学家必须自成体系。体系不成,必须追求。一旦体系形成,则既不圆融,也不无碍,而是捉襟见肘,削足适履。这一套东西我玩不了。因此,在旧时代三大学科体系:义理、辞章、考据中,我偏爱后二者,而不敢碰前者。这全是天分所限,并不是对义理有什么微词。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心理状态。

现在杨女士却对我垂青,要我作“哲学思考”,侈谈“禅趣”,我焉得不诚惶诚恐呢?这就是我把来信搁置不答的真正原因。我的如意算盘是,我稍搁置,杨女士担当编辑重任,时间一久,就会把此事忘掉,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了。

然而事实却大出我意料,她不但没有忘掉,而且打来长途电话,直捣黄龙,令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有点惭愧,又有点惶恐。但是,心里想的却是:按既定方针办。我连忙解释,说我写惯了考据文章。关于“禅”,我只写过一篇东西,而且是被赶上了架才写的,当然属于“野狐”一类。我对她说了许多话,实际上却是“居心不良”,想推掉了事,还我一个逍遥自在身。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正当我颇为得意的时候,杨女士的长途电话又来了,而且还是两次。昔者刘先主三顾茅庐,躬请卧龙先生出山,共图霸业。藐予小子,焉敢望卧龙先生项背!三请而仍拒,岂不是太不识相了吗?我痛自谴责,要下_决心认真对待此事了。我拟了一个初步选目。过后自己一看,觉得好笑,选的仍然多是考据的东西。我大概已经病人膏肓,脑袋瓜变成了花岗岩,已经快到不可救药的程度了。于是决心改弦更张,又得我多年的助手李铮先生之助,终于选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涉及禅趣,也不能说没有涉及人生。但是,把这些文章综合起来看,我自己的印象是一碗京海杂烩。可这种东西为什么竟然敢拿出来给人看呢?自己“藏拙”不是更好吗?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文章中讲的都是真话,我不讲半句谎话。而且我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一生并不是老走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我也走过不少。因此,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都尝了个够。发为文章,也许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不无帮助。这就是我斗胆拿出来的原因。倘若读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从我在长达八十多年对生活的感悟中学到一点有益的东西,那我就十分满意了。至于杨女士来信中提到的那一些想法或者要求,我能否满足或者满足到什么程度,那就只好请杨女士自己来下判断了。是为序。

1995年8月15日于北大燕园

P7-9

序言

被誉为“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享年98岁,是一位高寿的学者,正所谓走过的桥比很多人走过的路还多,在中外学术界并不多见。他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之谈,授权我在6年前编辑了《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一时间洛阳纸贵,到合同终结之时,印刷达20多次,这在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出版.史上是不多见的。可见季老的人生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

季羡林先生谈人生,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包括:善待人生、珍惜时间、慎守善德、读书有用、珍爱自然、家国和兴、颐养天年、长寿秘诀。在本书中尽量反映这些思想。

季羡林自觉自己的性与人殊,越是年纪大,脑筋好像越好用,于是笔耕也就越勤。他喜欢引宋代大儒朱子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他认为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光阴。到晚年,季羡林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

他对老年,甚至对人生的态度是道家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自警诗,他很欣赏:“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须知年老忧家者,恐似二虫虚苦辛。”对待名利,季羡林也是采取道家的态度,是超脱的,他是陶渊明的信徒,陶渊明的四句诗: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成了他的座右铭,(《养生无术是有术》,《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名缰利锁,对他毫无诱惑力。而对待工作和事业,则采取儒家的态度,是进取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这也可以算是儒道互补吧!

季羡林深知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他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也有四处碰壁五内如焚之时。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一戴上“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奔来。有诗说“儒冠多误身”,一戴上儒冠就倒霉,“诗必穷而后工”,连作诗都必须先“穷”,“穷”主要是指倒霉,不是指没有钱。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但中国知识分子又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痛快淋漓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心声。然而知识分子的感情又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时自高自大,有时又自卑自弃。(《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收获》‘1995年第5期)总之知识分子的优点和弱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季羡林既然深知知识分子的弱点,就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他很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对个人来讲,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的修养到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终极关怀的一部分。小时候,季羡林上过“修身”课,现在没有这门课,他感到非常可惜。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搞了修身运动,季羡林非常高兴。为什么要修身呢?季羡林认为,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动物只_有本能,它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人是有理智的,比如吃东西,如果另外一个人比你更需要这份食物,那么在人性的支配下,人会把东西让给更需要的人吃。(《在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研讨会上的发言》,《人生絮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而人之理智也需要靠修身养性来加以培养。季羡林的忍让、宽厚是学术界熟知的,真正具有一种大家的风范。他的忍让和宽厚没有艰苦的修身养性是绝对做不到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生活中最大的情趣,一是看书,二是看书,三还是看书。季羡林坦诚地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他愿意加入这一行列。在他看来,书能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当然,书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远的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近的有“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在“文革”中季羡林以收藏封资修大洋古书籍的罪名挨过批斗,但他“死不改悔”,仍然藏书爱书如故,几间大房子都已填满了书。(《我和书》,《赋得永久的悔》第26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季羡林进入老年以后,常常怀念旧人,记忆的丝缕经常挂到一些已经逝世的师友身上,感触极多,由此经常想到《昭明文选》潘安仁《怀旧赋》中的文句:

霄辗转而不寐,骤长叹以达晨;

独郁结其谁语,聊缀思于斯文。

但怀旧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或感情、或心理状态呢?季羡林觉得还没有见过古今中外任何学人给它下的定义,他自己想,古往今来,天底下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和动植物,总在不断地变化着,总在前进着。而既然有变化发展,走在前边的或人生的一个阶段,就会变成旧的。怀念这样的人和物,或人生的一个阶段,就是怀旧。人往往有一个弱点,觉得过去的好,旧的好,古代好;觉得过去的时代天比现在要明朗,太阳比现在要光辉,花草树木比现在要翠绿,一切比现在都要好,于是就怀,就会“发思古之幽情”,这就是怀旧了。但并不是一切旧人、旧物都值得怀,有的旧人、旧事,就不值得怀,有的一想到还令人作呕,弃之尚且不暇,哪里还值得去怀呢?季羡林的怀旧情感是很浓烈的,他认为,怀旧就是一种有“人味”的表现,怀旧可以获得很高的报酬:净化人的灵魂。

亲故老友逝去了,或者离开自己远了。但是,他们身上那一些优良的品质,离开自己越远,时间越久,越能闪出异样的光芒。它仿佛成为一面镜子,在照亮着自己,在砥砺着自己。怀这样的旧人,在惆怅中感到幸福,在苦涩中感到甜美。这不是很高的报酬吗?对逝去者的怀念,更能激发我们“后死者”的责任感。先死者固然能让我们哀伤,后死者更值得同情,他们身上的心灵上的担子更沉重。死者已矣,他们不知不觉了。后死者却还活着,他们能知能觉。先死者的遗志要我们去实现,他们没有完成的工作要我们去做。即使有时候难免有点想懈怠一下,休息一下,但一想到先人的声音笑貌,立即会振奋起来。这样的怀旧,报酬难道还不够吗?(《怀旧集·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在季羡林看来,怀旧比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悲剧更能净化人的灵魂,它比悲剧的净化形式,更为深刻,更为深入灵魂。因此,他对亲人,对朋友,怀有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却非常不寻常。既然是个人,就应当有“人味”。但他生平遇到一些人,对人毫无感情,没有“人味”,积几十余年之经验,深知一个人有“人味”也并不容易。因此,季羡林庆幸自己能怀旧,庆幸“人味”支持自己怀旧。 (《怀旧集·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E)正是将记忆的丝缕挂到师友和旧物身上,他从中获得了力量,净化了灵魂,产生了巨大的鞭策自己的力量,成为他“老骥伏枥”的动力之一。

手头虽然有钱,但季羡林在生活上却向来没有太高的追求。对吃,一如既往,从来没有什么过高要求,早晨仍然是烤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他从来不让家人或保姆陪他凌晨四点起床,为他做早饭,所以早餐是几十年的“一贯制”,从来不变化。午晚两餐,素菜为多,很少吃肉。饮食如此简单,他全家的伙食费不过五百元多一点。至于穿,季羡林简直是个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过十年八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有一件风衣,是他在1946年从德国回到上海时买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他穿着这件风衣,有一位专家说:你的这件风衣,款式真时髦!他听后大惑不解。专家一解释,他才知道.:原来几十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在不知经过多少变化之后,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指导下,现在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款式。他听后,大为兴奋。没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终于守到了。他也没有想到,人类在衣着方面的一点小聪明,原来竞如此脆弱!

他的老主意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想,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穿上十分豪华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宝气,天天照镜子自我欣赏,那他(她)不是疯子,便是傻子。穿衣服给别人看,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千差’万别,那么你满足了这帮人,必然开罪于另一帮人,反正不能让人人都高兴,皆大欢喜是不可能的。所以,季羡林的穿衣哲学是我行我素,我就是这一身打扮,你爱看不看,反正我不能让你指挥我。在穿衣方面,他是个完全自由自主的人。有了这样一种穿衣哲学,我们也就看到他的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他决不丢弃,敝帚自珍是他的用物哲学。我们看到他用的一只手提包,是一种最简单的敞口式的,十几年一点变化没有。而他的穿戴和用品,也真因为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不同,有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评论:赶潮流者说他是老古董、老保守、老顽固,而学者层却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儒者。儒雅的风度,从其学识和人品中来,而不是从其衣着中来。

季羡林消费哲学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他觉得无聊,“斯下矣”。他的潜意识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

季羡林绝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费哲学指导下,素衣淡食,生活简单,却把大把大把的钱送给身边急需的人,或者捐给家乡的学校。现在工资高了,捐赠也多了。这样的消费哲学,但愿能有更多的人会理解。绫罗绸缎、皮尔·卡丹,自会有人穿;燕窝鱼翅、生猛海鲜,自会有人吃。他们不必一箪食一瓢饮。但他们如果能在食前方丈、一掷千金时,想想季老先生,也为别人多想一想,也为教育想一想。那’么,教育的现状绝对不会如此,教育经费绝对不会如此紧张,希望小学、希望中学就会多起来,教育就有希望了。

生活有规律是季羡林先生长寿的奥秘,季老平时的生活也极有规律。每日三四点钟即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或写作,几千字的文章可以一挥而就。7点多钟早饭结束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午饭后,他都要在书房的旧藤椅上小憩片刻。而这时,老人钟爱的小猫咪便会跳上他的膝盖,这老“小”同眠的情景,颇为老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童趣。工作累了的时候,季老会提起水壶为窗台上的花草浇浇水、松松土,在满目青翠之中寻觅一份心灵的宁静和一种生命的活力。这短暂的活动与休息,对季老无疑是颇有裨益的。晚饭之后的时光,老人则要看看电视.新闻、报刊和刚收到的新书与邮件,以了解新的信息和收获新的知识.。晚上10点钟准时就寝。除极特殊的情况外,这样的作息规律是从不改变的。这位从不刻意追求养生之术的老者,却在数十年繁忙劳碌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很有个人特点的养生之法。斯人已去,然而这套以季老朴素的人格特征和一切为了工作的人生追求为基点的养生之法,对于我们而言却有着很多的启迪。愿季老在天堂里安宁幸福!

编者

2010年9月15日

后记

6年前,季老授权让我编辑《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现在原书的出版合同已经终结,但是长春出版社觉得该书还有出版的价值,还有很多读者需要,因此愿意出版该书。但是原书的内容和篇幅都不是很全面,这次出版增加了一些新的文章,纠正了一些印刷上的错误。长春出版社的张中良先生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在此表示感谢。

蔡德贵

2010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谈人生(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14347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52
18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