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红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漂泊,穷困,多病,而且早死。虽然,她的天才未及充分展现,但仅就留下来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字遗产来看,已足以奠定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编入萧红几种不同文体的作品:诗、小说、散文和书信。篇末加少许注释,包括对文本主题的阐释,创作背景,或艺术特点的揭示。

内容推荐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漂泊,穷困,多病,而且早死。虽然,她的天才未及充分展现,但仅就留下来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字遗产来看,已足以奠定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编入萧红几种不同文体的作品:诗、小说、散文和书信。篇末加少许注释,包括对文本主题的阐释,创作背景,或艺术特点的揭示。

目录

前言

诗歌

 偶然想起

 苦杯(十一首)

 异国

 沙粒(三十六首)

 拜墓诗

小说

 王阿嫂的死

 夜风

 生死场

 索菲亚的愁苦

 手

 马房之夜

 红的果园

 家族以外的人

 亚丽

 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

 后花园

 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节选)

第二章

第五章

散文

 祖父死了的时候

 饿

 小偷、车夫和老头

 女子装饰的心理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火线外(二章)

 无题

 回忆鲁迅先生

 骨架与灵魂

书简

 致萧军(四通)

 致华岗(两通)

 致白朗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九一八”致弟弟书

试读章节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黏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步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梁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从头顶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里是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机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闪耀的阳光,没有一块行云。一株柳条的短枝,小孩夹在腋下,走路的他两腿膝盖远远的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跛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

“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摆动?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脚。今天是他第一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记,只见跛脚跛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个坑去。

土房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出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着每个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继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时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土房的窗子,门,望去那和洞一样。麻面婆踏进门,她去找另一件要洗的衣服,可是在炕上,她抓到了日影,但是不能拿起,她知道她的眼睛是晕花了!好像在光明中忽然走进灭了灯的夜。她休息下来,感到非常凉爽。过一会在席子下面她抽出一条自己的裤子。她用裤子抹着头上的汗,一面走回树荫放着盆的地方,她把裤子也浸进泥浆去。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的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沾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浓烟遮住太阳,院一霎幽暗,在空中烟和云似的。

篱墙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着污浊的气。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二里半跛脚厉害的时候,都是把屁股向后面斜着,跛出一定的角度来。他去拍一拍山羊睡觉的草棚,可是羊在哪里?

“他妈的,谁偷了羊……混账种子!”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

“饭晚啦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是,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问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的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她也跟在后面。P42-45

序言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漂泊,穷困,多病,而且早死。虽然,她的天才未及充分展现,但仅就留下来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字遗产来看,已足以奠定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11年6月1日,端午节,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内的一个地主家庭。本名张遁莹,笔名悄吟、田娣、萧红等。

八岁时,萧红母亲去世,十岁入读小学,十六岁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初中毕业后,为反对封建婚姻,逃至北京,入读北京女师大附中。一年后,因家庭极力施压,经济不支,遂返回呼兰,遭到软禁。入冬逃出哈尔滨,流浪街头;及后,与未婚夫王恩甲同居于东兴顺旅馆,次年,王恩甲欠下旅馆六百余元债务遁逃,萧红遂成“人质”。危急中,她登报求助,结果在萧军、舒群等人帮助下脱离困境。是年秋,与萧军同居。“九一八”后,日军大举入侵东北,成立“满洲国”。1934年6月,与萧军一起流亡青岛,10月底同赴上海。在沪期间认识鲁迅,一生接受鲁迅的影响。因萧军关系,曾只身赴日本小住,1937年回到上海。其时,鲁迅已经逝世,积极参与编辑《鲁迅先生纪念集》。同年9月底,与萧军同赴武汉,参加编辑出版文艺月刊《七月》。1938年1月,与萧军等应邀北上,任教于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4月间,在西安与萧军分手,偕端木蕻良重返武汉,与之同居。1940年去香港,不久,因肺病入住玛丽医院。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香港。1942年1月13日,移至跑马地养和医院,手术切除喉管;18日再转玛丽医院,22日不幸辞世。

萧红从小热爱诗歌,中学时阅读《屠场》等小说,并练习写作。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始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在哈尔滨,她积极参加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左翼青年的文艺活动:在青年朋友的资助下,与萧军出版第一个诗文合集《跋涉》,随即遭禁。成名作是《生死场》,大体完稿于青岛,在鲁迅的关怀下由地下出版社“奴隶社”出版。上海时期是萧红的思想和艺术趋于成熟、稳定的时期,这时出版的集子有:自传体散文《商市街》、短篇集《桥》、《牛车上》等,抗战期间,出版短篇集《旷野上的呼喊》、散文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还有两个写于重庆和香港的长篇:一是《呼兰河传》,一是《马伯乐》,其实这两个不同风格的小说都是未完成的史诗。

萧红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但是,一生中以分行形式书写的不多,生前自订诗稿一册,未出版。作品以小说为主,成就也最大,散文次之。但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都十分鲜明地打上萧红个人气质的印痕,刻下坎坷三十年人生的斑驳辙迹。

我们看到,萧红的大部分作品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像散文《商市街》自不必说,就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样具有宽广的社会性内容的作品同样如此。所谓自叙传,不只是记录个人经历,还应当包括那些忠实于个人的思想、信念、梦幻、内心真实的文字。萧红是大地的女儿。《呼兰河传》透过童年视角,展示呼兰河当地的风俗民情,哀悯小团媳妇、冯歪嘴子等小人物的卑贱的命运,流露出深厚的底层意识和土地情感。《生死场》在叙事上看起来是“无我之境”,纯然以电影式手法呈现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悲惨图景,其实作者并非生活的旁观者,她分明把自己烧在那里面。

萧红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敏感于身为女性,极力维护作为女性的尊严,唯其如此,对于广大妇女的精神困境的暴露,也就特别深刻而沉痛。她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一为女性,一为穷人,如此构成作家的富有于洞察力的复眼。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多为女性、穷人,还有老人和孩子,总之是弱势者,“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她以无限的深情,叫喊他们的痛苦、挣扎和不平,在现代作家中,形成特有的“弱势文学”。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左翼文学,它不是意识形态规训下的文学,而是爱的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别一种反抗文学。

萧红具备热爱自由的天性。自由,是她一生的憧憬和追求。表现在形式手法上,可以随处看到她的主观色彩,对外部世界的积极干预,或是无意识的介入。因此,她也就无法恪守传统的小说观念,不讲究严格的结构,紧凑的情节,什么悬念之类,而是写到哪里算哪里,充分的随意化,散文化。她的作品多是内倾的,但是又是热烈的、飞扬的、断裂的、细节的、碎片化的,像《手》那样整饬的写实作品并不多。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她并非有意追求现代主义,其实当时也没有什么现代派的经典可供借鉴,写作于她只是一场自由而大胆的试验,于此带上“先锋性”。

少时诗歌美学的培养,生为女性的柔弱和敏感,还有母性般的爱的博大,造就了萧红的诗性风格。从表现手段来说,她惯于运用象征,隐喻是一种象征,其实氛围的营造也不失为一种象征。在许多作品中,叙述断片的配置是任性的,夹杂的,倒错的,跳跃的,时时中断的,或有所省略的。深厚,质朴,然而细致,柔弱如水,而又富有火的热情和骨骼的硬度。由于她所叙写的生活本身的悲苦,以及身世的飘零、灵魂的孤寂、心灵的凄苦、哀戚和悲痛,从本质上说,萧红的诗性风格不能不是悲剧性的风格。

本书编入萧红几种不同文体的作品:诗、小说、散文和书信。篇末加少许注释,包括对文本主题的阐释,创作背景,或艺术特点的揭示。未必准确,仅供读者参考而已。

林贤治

2010年7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红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2643
开本 32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