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格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老书,初版于1871年,算来已有将近140年的历史了,但是依然熠熠闪光,在世界各地仍然有各种译本不断问世,为人们所爱读。

斯迈尔斯的《品格论》主要不是对自己人生经验本身的开掘,而是在对西方历史中杰出人物事迹的描述中,阐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具有生动的说服力。

内容推荐

《品格论》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代表作之一,自1871年问世以来,在全球畅销100多年,是一部对人类的影响仅次于《圣经》的书。在当代社会,《品格论》依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本书译者选取了当代读者感兴趣的章节,以极富现代性的语言风格,还原作者朴实、简洁、明快、幽默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从热忱地生活、充满使命感、出色地完成工作、提升眼界和鉴赏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享受人生等方面,以大量的实例来展现乐观、责任、诚信、自我控制、榜样、勇气、风度等品格的巨大精神力量。

目录

第一章 更加充满热忱地生活吧,道路就在眼前

第二章 内心充满使命感

第三章 出色地完成工作

第四章 提升自己的眼界和鉴赏力

第五章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 人生中做一个胜者,充分享受人生

试读章节

1 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

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是看其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呢?这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比如说,在工作中出了差错的时候,有人会勇敢地正确面对,表示“以后再也不会重蹈覆辙”。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她)必定有一天会感谢这一次的失败。另一方面,也有人会觉得这次失败仿佛就如同人生的末日一般,脑海中想到的完全是眼前的损失,那么这样的人就无法得到有益的教训。由于想法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即便同一件事也会引发如此不同的反应。倘若是这样的话,选择更加明智的“人生方式”,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人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改变它的形态

避免偏激狭隘的认识,而听从一种明智的想法。因选择的不同,即便固执甚至心灵扭曲的人,也可以走向另一个方向。

在这世界上,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改变其精神状态。真的想要掌握这个世界的人,其性格必定是活泼开朗的。因为他们能够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并且享受这样的快乐。

另一方面,那些终日为焦躁不安所苦并且不知满足的人,很容易陷入各种烦恼和痛苦,往往无法获得幸福和内心的安宁。精神上的焦虑不安,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周围的人,这样周边的人就不愿意与你亲近。在一个孤独的世界中,愉悦也会变成苦恼,人生就会变成“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赤足行走的旅程”。“有时候一场小小的灾难,就会像一只飞入眼睑内的虫子一般让人痛苦不已,细小的一根头发也会造成一台巨大机器的戛然停止。获得幸福感的秘诀是,不要为细微的苦恼而郁郁寡欢,并要主动去寻找那些细小的喜悦的萌芽。很遗憾,因为获得大的喜悦需要花费颇长的时间。”这是理查德·夏普所说的话。

随意地预测一场灾难,并且真的惹出灾祸来的话,是无法战胜它的。心灵上老是背负着灾难的话,总有一天会被这样的重负压垮。一旦灾难降临,就应该不放弃希望,并勇敢地去面对和处理。对于那些将细微琐碎的无聊小事老是记挂在心头的人们,佩尔特斯曾经这样告诫说:“不要失去向前行进的希望和信心。这是一个尝尽了人生的重负和痛楚的老人所发出的忠告。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要注视着前方挺身行进。为此,我们必须抱着积极的信念度过多姿多彩的一生。这很重要。倘若不是这样,我们连生活下去的活力也必定会消失殆尽。”

要获得人生的成功,“才能”是不可或缺的,但“性情”也是具有同等意义的重要因素。人生的幸福,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保持平静的性格、忍耐力和宽容心以及对于周边人们的善意和同情心的左右。“祈愿他人的幸福,就是寻求自己的幸福。”柏拉图的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谓一语中的。

将人生的重负减半的人

在这个世上,有一类人非常乐观,看什么东西都只看到好的一面。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不存在会使人受到重大挫折的严重灾难。即使有的话,也可以将此作为契机而转变为幸福。不管天空有多黑,总是可以在云隙间看到透射出来的阳光。即便看不见太阳的形象,但他们相信:“太阳只是因为某个良好的目的而戴起了面纱而已。接着肯定会闪耀出灿烂的光辉。”他们依然是乐天而满足的。

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是任何人都会羡慕的幸福者。他的双目,因喜悦、快活、宗教狂喜和对知识的探究而闪烁着熠熠光辉。他的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颜色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而显得绚丽多彩,连不堪忍受的重负也能快活地背负在肩上。他清楚地明白,任何抱怨牢骚、郁郁寡欢、烦恼痛苦统统都无济于事,所以他既不悲伤,也不叹息。他会在路边摘下一朵可爱的小花,然后继续沿着战斗的道路向前行进。

他们并不是不考虑后果的轻率鲁莽的人。有宽大包容心的优秀人物几乎都是性格豪迈开朗的人,洋溢着希望和爱心,是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善于从当前的苦难中看到未来的希望,感觉到了痛楚就会为恢复健康而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将考验看作人生的修行,不断找出自己应该纠正的缺点;他们遭遇到了悲伤和灾难就奋力跃起,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知识和人生智慧,勇往直前。有的人看得见“阳光照耀的大道”,有的人却看不见

开朗豪爽虽然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但与其他的习惯一样,也可以经过训练而养成。是度过充实的一生,还是历尽困厄痛苦的人生之路?是从人生中提炼出欢乐,还是生发出痛苦呢?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是选择光明的一面,还是选择阴暗的一面?是获得幸福还是甘于不幸?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养成哪一种习惯。试图看到事物的光明一面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养成的。我们要睁开双眼,在低垂的灰色云团的背面不要忽视还有太阳的金色光辉。

这样的人的炯炯发光的双瞳,将人生中所有场景都美丽地、令人欣喜地照耀出来了:温暖着冷漠的心灵,抚慰着陷于痛苦的人;给无知的人送来了正确的知识,给悲伤的人带来了勇气;使知性闪耀出它的光芒,使美好的事物愈加增色。

P2-5

序言

这是一部老书,初版于1871年,算来已有将近140年的历史了,但是依然熠熠闪光,在世界各地仍然有各种译本不断问世,为人们所爱读。

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1812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哈丁顿,青年时代到邻近的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经过苦读钻研,获得了开业医师的资格,回到故乡执业行医,在当地声誉卓著。但他生平又喜好写作,1857年为蒸汽机车的发明家斯蒂芬森所撰写的传记(The Life ofGeorge.Stephenson,London,1857)博得了广泛的好评,于是潜心书案,佳作频出,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推《自助论》(Self-Help, London,1859)和这本《品格论》(Character,London,1871)了。以今日的尺度而言,也许都要归在“励志”类的书籍中。

所谓“励志”,传统上应该属于品格修养一类。其实是教导人们应该如何生活,也就是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如何在顺境中警醒自己,在逆境中鞭策自己,如何与周边的社会和环境(其实是和周边的人)协调相处,从而使自己有限的人生体现出最大的价值。说来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了,其实不然。

我个人是将这类注重品格修养的“励志”书看做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资源。在东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思想资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智慧就不说了,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的《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大概是留存至今的早期比较纯粹的“励志”类书籍。事实上它们一直是我床边书,近年来尤其是《论老年》,对于渐入老境的我来说,时常可以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光辉,如穿透云层的霞光,绚烂而隽永,“一个人在经历了情欲、野心、竞争、仇恨以及一切激情的折腾之后,沉人筹思,享受超然的生活,这是何等的幸福啊!实际上,如果有一些研究能力或哲学功底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闲逸的老年更快乐的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页)。人生“只要有终结,那就算不得长久,因为大限一过,过去的一切都将消逝——唯有一样东西可以存留,那就是你用美德和正义的行为所应得的声誉”(同上,第33—34页)。最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奥勒留的《沉思录》,由于温家宝总理的推荐,一时在坊间广为传诵,这同样是一本令人自省深思的著作。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培根和蒙田的随笔,卢梭的《忏悔录》和《遐思录》,都是这一类励志著作中的佼佼者。相对而言,斯迈尔斯的《品格论》主要不是对自己人生经验本身的开掘,而是在对西方历史中杰出人物事迹的描述中,阐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同样具有生动的说服力。

当然,励志类的思想资源,并不是西方所仅有。在中国的文明史中,这一类的思想智慧可谓源远流长,俯拾皆是。比西塞罗作品更早的《论语》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此处的“得”当作“去”解——引者)之,不去也。”书中这样的警言,至今仍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座右铭。《老子》中更是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然,《论语》和《老子》基本上是语录体,虽然精辟入理,言简意赅,有时却难以充分展开,而尔后的《孟子》、《庄子》、《国语》和《战国策》乃至《韩非子》、《荀子》等,善于将人生的哲理透过一个个故事寓言阐发出来,显得更加灵动生活,更易于为一般民众所理解。不过上述著作虽然已成了不朽的经典,其本身却并非纯粹的励志书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儒家的价值体系,历来倡导男子当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前提是“修身齐家”。因此个人的道德修行是人生的第一课。这一类的书籍也可谓汗牛充栋。《颜氏家训》是其代表之一,不过训诫的色彩太浓;倒是曾国藩的家书,虽然也不乏训诫的语句,但家书本不以公开刊行为目的,因此显得亲切自然,语意恳切。而曾国藩本身,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代楷模,他的人格魅力,倾倒了很多人,他的家书,也就有了格外的感染力。明代的《菜根谭》,主要是一本讲处世的书,也许还算不上励志,但总体而言,格调并不低下,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融为一体,警句格言迭出,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可供人细细体味之处确实不少。

从这一角度而言,《品格论》这本书也依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令人掩卷之后,低回沉思不已,反躬自省之后,又促人奋力向上。可见经历了时光的大浪淘沙,它的价值依然没有销蚀。该书的作者于1904年去世,活了92岁,在那个时代可谓相当的长寿。我想,这与作者的人生态度不无关联。将此书翻译出来,至少可以使读者在各色的励志书籍中多一项选择。前人的嘉言懿行,确实可以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面镜子;所谓见贤思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奉行的人生态度。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将此书奉献给诸位读者,并与诸位共勉。

最后,对中译本的编译情况作一简单的交代,由于原书的部分内容因时代久远,已与现代生活有些脱节,因此节译了当代读者感兴趣的章节,并对目录和各节标题作了改写。具体章节的选取内容如下:中文版第1章译自英文版第8章,第2章译自第1和第7章,第3章译自第4和第6章,第4章译自第10章,第5章译自第3和第9章,第6章译自第5和第12章。译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徐静波

2010年1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格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译者 徐静波//朱莉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77025
开本 32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8
12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