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典藏绘本官箴集要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今为官从政第一书!

为官之道,千古之言,读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清代汪天赐编著的《官箴集要》成书于明朝,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

黄正新编译的《典藏绘本官箴集要》则以简洁易懂的文字匹配新颖而富有想象的图画,结合古代官吏的从政事例,对《官箴集要》的主题——“为官从政的智慧”予以深入地阐释,以期望能够全面翔实并精彩地向读者呈现古代为官从政之道,让读者获得立身处世的智慧,以指导现今的人生。

内容推荐

清代汪天赐编著的《官箴集要》成书于明朝,是仁和教谕汪天赐奉侍御张维之命编辑而成,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参照。

从古至今,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传承,为政者要爱民如子,要实行仁政,《官箴集要》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具体而且实用,而这些规定是《官箴集要》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

黄正新编译的《典藏绘本官箴集要》则以现代人的立场和眼光,对《官箴集要》全书原文进行了解译,以简练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画阐明了《官箴集要》中蕴含的哲理,并结合丰富有趣的案例予以进一步的解读,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悟古代为官从政的智慧与道德。

《典藏绘本官箴集要》是为官之道典范读本!

目录

第一章 正心篇

 1.体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不欺:天高不可欺,君尊不可欺

 3.公正: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4.诚爱生智:爱因诚无不周,智因爱无不及

 5.戒忍刻: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从恶无喧

 6.克偏性:苟克其所短,则事无不集矣

 7.主敬:持己要敬,接人需谦

 8.清心:清心寡欲,自然宽平

 9.充德量: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

 10.察辱:审辱之所自来,勿相仇而相害

第二章 正己篇

 1.礼体:礼宜谨慎,体宜正大

 2.纪纲:确立纲纪,有始有终

 3.政体:坚守政体,立行随事

 4.定见:先立定见,始终不易

 5.立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6.远谗谄:远谗为戒,刚正不阿

 7.嫌疑:嫌疑之事,防于未然

 8.出入:不当游之地,慎出入

 9.慎言语:常默最妙,不贵多言

 10.观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1.临事:谨始虑终,一事不苟

 12.戒浅露:浅则易露,深则善藏

第三章 正内篇

 1.律己以廉:严以律己,以廉自警

 2.正身修己: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3.节俸禄:量入为出,撙节裁剪

 4.戒贪:戒除贪欲之心,守住廉洁之门

 5.正始:正身以始,持守礼法

 6.齐家 :齐家之道,严谨雍容

 7.禁家人:禁家人侵渔,恒守淡泊

 8.防出入:官府衙院,严防出入

 9.台宪:官以察名,所宜详审

 10.制理:职责分工,庶务各有其人

 11.治郡:大小事务,皆备于县

 12.正官:治官如治家,务果断高明

 13.佐贰:辅助治政,勤于职守

 14.幕官:喉襟幕官,干系其重

 15.瘴说:瘴之为害不特地也,仕亦有瘴

第四章 宣化篇

 1.明纲常:明纲常之道,知修齐之理厖

 2.正婚丧:婚丧嫁娶,遵循常理

 3.申旧制:不待他求,重申旧制

 4.先劳:身任其劳,百姓以安

 5.兴学校:兴办学校,风化之本

 6.劝农:劝民务农,勿夺其时

 7.守常:前政之善从之,不善更之

 8.善恶簿:设置善恶簿,善恶归类

 9.抑强:抑制豪强,扶持弱者

第五章 接人篇

 1.各守涯分: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2.事上:恭敬事上,以礼待人

 3.处同僚:律己当严,待人当恕

 4.择交:慎重交友,以诚相待

 5.以礼下人: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

 6.处患难:处患不忧,遇权不惧

 7.待小人:防小人要严,待小人要宽

 8.担责:是则归人,非则归己

 9.号令:慎发号令,善始善终

 10.威严:威严治吏,赏罚分明

 11.老人:询访正直之人,以备老人之选

第六章 临民篇

 1.先示教:教化民众,使民远罪

 2.询访:询访百姓,以通下情

 3.莅事以勤:勤于吏事,民之幸焉

 4.孤寡:抚恤孤寡,减免差役

 5.存恕:心存宽恕,同情囚犯

 6.刑罚:谨慎使用刑罚,一仗一钱皆要合义

第七章 听讼篇

 1 .戒先意:察其情之真苟,徐察详验以理

 2.弭讼:弭除诉讼,曲直分明

 3.别强弱:听讼之计,辨别强弱

 4.果决:处置事务,当果断判决

 5.嘱托:谢绝嘱托,不畏权势,不顾私情

第八章 赋役篇

 1.预备: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2.多方救赈:凡可以拯救生者,靡微不至

 3.赈济法:惟有节俭,则所及者广

 4.制变:事先准备,制变有方

 5.捕蝗:必先敢于负荷,而后可以有为

 6.户口:管理户口,从实体勘

 7.平赋役:民不患贫,而患不均

 8.定限征输:以一都为一簿,定限征收赋税

 9.科敛:关防奸吏科敛于民

 10.重叠催税:禁止重叠催税

 11.禁扰:禁止扰害乡民,痛行惩治奸吏

第九章 商贾篇

 1.治官如治家:盖一家之事,皆当所知

 2.邮铺馆驿:差委人员常加点视

 3.防虞:预备不虞,古之善政

 4.巡警:先其几为之,防患于未然

 5.保甲:一家被盗,九家并力救应

 6.服远:克刚莫若柔,治繁莫若简

 7.广商税:革除弊病,依例征税

 8.肃牙行:整肃牙行,革除宿弊

 9.市价:调节市价,物价两平

 10.钱法:依官定文数流通,治豪商任意增减

 11.盐户法:多募富商大贾,广开官铺发卖

第十章 公规篇

 1.公座:设公座簿,计秉公事

 2.守法:遵守法令,不可擅更

 3.禁约:发布禁约,务在必行

 4.防奸:查对原文,判押文书

 5.里长:里长承伏之初,先审是否正身

 6.滥设:不得滥设人数,裁剪冗余官吏

 7.讲读律令:知立法之意,遇事依法执行

 8.听察详审:疑似之间,当详审听察

 9.图地理:以县志为主,自近而远集成一总图

第十一章 处置事宜篇

 1.祭祀仪物:斟量物价,派定坊厢都分

 2.低价买物:物同价同,岂分公私

 3.置买饮良等物:饮食纸笔等物,着里长买办

第十二章 克终篇

 1.不可自鬻:君子为善,不求人知

 2.轻去就:有其任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

 3.不竞: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4.以义处命:君子以义处命,而不以命害义

 5.求进于己:求进于己者,道业学术之精是也

 6.风节:不易所守,保持名节

试读章节

体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天无心,以天子为心;天子无心,以百官为心;百官亦无心,以万民为心也。得民心者可名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

原文的意思是说:如果上天没有仁道心,就把天子作为仁道施行者加以拥戴;如果天子做不到,就把文武百官作为仁道施行者加以拥戴;如果百官也做不到,就以子民为仁道施行者。得民心者可以称为官,失民心的官员哪里值得一提呢?

民心历来为英明睿智的执政治国者所重视,从大处说,民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从为官者个人来说,民心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前途、事业和一个地区的发展。所以,一个政党或政府要想取得稳固的统治权,关键在于获得百姓的认同和拥护。而获得百姓的认同的关键是体恤民心,了解民意。

孟子在《离娄》篇里就曾表述过类似的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支持;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向往“仁”治的国家,因此统治者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必须施仁政。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听取民众的呼声,了解民间的疾苦。但是因为在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所以天下的百姓都以为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君主,对他存有畏惧之心,对此他颇感忧愁。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李世民在批阅一个请求处斩四百名死囚的奏折时,想到了一个能够改变他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办法。第二天,李世民不顾群臣的反对,准予四百名死囚用一个月的时间回家处理后事。一个月后,全部死囚都回来了。李世民因这小小的善举换来了全天下人的爱戴。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现代民主制度下的选举制度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平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在民主选举制度下,民心就是选民的意志和想法,候选人要赢得“民心”首先要了解民意,急百姓之急,忧百姓之忧,才能有机会赢得更多的支持和选票。所以说,民心所向在选举中仍然是成败的关键因素。

不欺

天高不可欺,君尊不可欺

高不可欺者天也,尊不可欺者父也,上不可欺者君也,下不可欺者民也。欺天、欺父、欺君、欺民,是名滥官污吏也。

原文的意思是:高高在上不能欺骗的是上天,受人尊敬不能欺骗的是父亲,对上不能欺骗的是国君,对下不能欺骗的是百姓。欺骗上天、父亲、国君、百姓的官员被称为贪官污吏。

好官一定是诚信不欺,对百姓和国家负责任的,不会因为自己的私利欺骗别人、蒙蔽百姓。如果为官者欺上瞒下,欺骗百姓和国君,信口雌黄、言而无信,那么这种失去诚信的官员就有可能在道德上越来越堕落,最后成为贪官污吏。

不欺是不欺骗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自欺,即不欺骗自己。内欺于己,外必欺人,而后欺地,欺天。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没有坚守住,自己欺骗自己,做了坏事还要躲躲藏藏,对着别人还要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会欺骗对方,因为他的内心是不真诚的。所以,做一个好官的前提是先要成为一个君子,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儒家所说的“君子须‘慎独’”,就是这个意思。  东汉名臣杨震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在做官之前,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邓骘听说后就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后来杨震屡次升迁,升到东莱太守。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王密准备了十斤金子,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深夜无人之机,将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认为王密并不了解他的为人。王密以为,深更半夜,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杨震严词拒绝,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羞愧地走了。

无论白天黑夜,有人无人,杨震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道德高尚的官员都一定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敬爱。

为官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从修身做起,以自我修养为根本。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才能整顿有序,国家才会安定繁荣,天下才能平定。

公正

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至公至正,虽有邪私,亦不为媚惑矣。

原文意思是说:身居官位,履行职责,应该把公正放在第一位,当官的能够做到公平,就不会被私利所诱惑,做到正直就不会被奸邪所迷惑。凡是做事涉嫌奸邪谋私的都是由于不公正的缘故。如果能做到极其公正,即使有奸邪私利出现,也不会被迷惑了。

公正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为官最紧要的就是要做到自身公正,为百姓办实事、谋利益。所谓“公正”,顾名思义,一曰公,二曰正。“公”,就是公道,为官者要去除心底的私欲杂念,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为官的本质就在于“正”,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公正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应该是做官第一位的原则。做人正是做官正的基础,做官正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做人正只是对自己负责,做官正则是要对民众负责。

为官之人如果能够一身正气、坦坦荡荡,其为官就会以民为本,视民心为根,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侄子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百姓把状纸投到了包拯手里,包拯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包勉提到自己的母亲,是因为包拯是由大嫂一手带大的。包勉以为一提母亲,包拯就会心软,但是包拯并没有因此动摇,因为嫂子一贯教导他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做好事。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开导嫂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在包拯的劝说下,嫂子想通了,决定让包拯依法处置包勉。于是,包拯根据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后来包拯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自身公正,坦坦荡荡,不徇私情,不畏权贵,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因此流传后世,“公正”也成了包拯的代名词。为官者自己的内心有了坚守的德行,以后的作为才有价值,而为官者最高的德行就是公正。P22-26

序言

在我国古代的官场中,有所谓“官箴”。最初的“官箴”是指百官对帝王的劝诫之言。秦汉以后,“官箴”专指对官员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的规戒。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官箴”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明清时期的“官箴”除了对居官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外,又广泛增添了各种政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规则。

《官箴集要》成书于明朝,是汪天赐奉侍御张维之命编辑而成,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参照。书中蕴含的深刻政治哲理和政治理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譬如,“正心篇”、“持廉篇”中对于为官从政者的道德要求,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制约官员腐败的良方;“听讼篇”中的许多思路和方法,今日的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仍然可以借鉴。

《官箴集要》讲述的是为官之道,但是为官之道首先是做人之道,如“清、慎、勤”三字,乃千古之言,不仅是“当官之法”,而且对于一切人立身处世都具有重要意义。清廉才能保持内心安宁,谨言慎行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勤勉是万事成功的保障。在古代社会,对官员的道德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为官从政者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关系到百姓的福祉与国家的前途。因此,官员勤政清廉,被称为不辱“官箴”;反之,官员渎职贪婪,则被称为有玷“官箴”。

我国古代选拔官员注重“德”,重视官员的“君子人格”,官员要“先人后己、近义远利、守廉知耻、自尊自爱、难进易退、心胸开阔”,然而单单强调“官德”而忽视法律与制度,莫如是对现实隐讳的批评,因为要求官员单靠自身的道德来抵御诱惑,是不切实际的。古代吏治败坏时期,官员普遍出现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这也是本书一直提到的问题。鉴于此,与其寄望于官员的“君子人格”,不如从制度着手,使官员不论道德高尚与否,在制度的要求下,不得不约束自己,表现出好的一面。强调法律与制度约束,并非否认道德的重要性,而是在保护道德,保护人心不受权力的侵蚀和诱惑。厘清权力的来源,才能使官员爱民恤民;切实有效地监督制衡权力,才能遏制权力的胡作非为。这也是《官箴集要》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辩证地看问题,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单向的思维方式。

《官箴集要》内容涉及政治原则、政治道德、政治关系和具体政策,是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因而,仔细阅读思考,通过具体的个案以及背景,分析在实际政治中,官箴和法律制约官员行为的真实情况,定能知微见著,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即在某个历史时段的吏治状况以及历史悄然演进的轨迹。真相在被掩埋遮蔽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仍是可以被揭示、发掘的,因为人性并没有改变,所以历史并不是沉默的。揭示历史,才能更好地指导现今的人生。

从古至今,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传承,为政者要爱民如子,要实行仁政,《官箴集要》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具体而且实用,而这些正是《官箴集要》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

古代圣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而《官箴集要》总结了大量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众多治国安民的原则与良策,为当今的为政者提供了立身处世的他山之石,来攻当今从政为民、治国兴邦之玉。

本书在《官箴集要》原书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为正心、正己、正内、宣化、接人、临民、听讼、赋役、商贾、公规、处置事宜及克终等十二个章节,结合古代官吏的从政事例,详细解析古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以期望能够全面详实并精彩地向读者呈现古代为官从政之道。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通俗易懂、精练的语言匹配生动的图画,让读者在领悟为官从政的智慧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风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典藏绘本官箴集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汪天赐
译者 黄正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6768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