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小百科(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风俗、意识形态、文化创作、艺术创作等迅速交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佟洵编著的这本《佛教小百科·文化》从文化角度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了全新解读,内容全部由佛教专业研究人员撰写,将深奥的佛理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文字来表现,既富有专业性,又具有普及性。从释迦佛祖到菩萨罗汉,从至宝舍利到名家书画,从佛教典籍到佛教节日,从习俗礼规到政治作用,内容多而不乱,思路清晰、以点带面地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佛教小百科·文化》从文化角度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了全新解读,内容全部由佛教专业研究人员撰写,将深奥的佛理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文字来表现,既富有专业性,又具有普及性。从释迦佛祖到菩萨罗汉,从至宝舍利到名家书画,从佛教典籍到佛教节日,从习俗礼规到政治作用,内容多而不乱,思路清晰、以点带面地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娓娓道来。

为了照顾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佟洵编著的这本《佛教小百科·文化》还插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结合,带领读者走进深远静美的佛教世界,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受到佛教精神的洗礼,达到知识之增长和精神之净化。

目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如何?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称呼有哪些?

佛教的四大菩萨是哪四位?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分别是谁?

十八罗汉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

观音信仰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云居寺佛舍利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灵光寺佛牙舍利有什么来历?

为什么说法门寺佛指舍利是佛之重宝?

六祖真身像为何有“南华寺镇寺之宝”之称?

早期佛教绘画代表作有哪些?

贯休的罗汉画在绘画史上评价如何?

李公麟的佛教绘画有何艺术成就?

梁楷在佛教绘画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大理国梵像卷》是何人所绘?有哪些艺术成就?

丁云鹏的佛教绘画取得了哪些成就?

八大山人是谁?有哪些艺术成就?

如何看待画僧石涛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僧人弘仁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髡残在佛教绘画创作上有哪些成就?有什么代表作?

法海寺壁画为何被称为“明代壁画之最”?

《胜果妙因图》为何被称作“指画之冠”?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怀素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于什么地位?有哪些代表作?

佛教碑刻书法有哪些优秀作品?

何谓梵呗?梵呗的代表作有哪些?

五台山佛教音乐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

智化寺“京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地位如何?

佛教舞蹈有何作用?中国的佛教舞蹈有哪些?

傣族佛教舞蹈——孔雀舞具有什么特色?

佛教大藏经是怎样形成的?

汉文大藏经的发展情况如何?

南传大藏经包括哪些内容?

房山石经是一部怎样的刻经作品?

《契丹藏》是一部什么样的大藏经?

《永乐南藏》与《永乐北藏》这两部大藏经关系如何?

《龙藏》是怎样的一部大藏经?

中国佛学院的发展历程如何?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普陀山佛学院的发展历程如何?

上海佛学院的发展历程如何?

佛诞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盂兰盆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腊八节与释迦牟尼成道有什么关系?

南传佛教的历史发展如何?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隋文帝推崇佛教与他出生于尼姑庵有关吗?

金瓶掣签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雍和宫大佛有何珍贵之处?

佛珠的缘起如何?

佛珠有多少种类?

佛珠有哪些持用方法?

僧侣的袈裟经历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说海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服?

佛教僧尼的鞋和袜有什么讲究?

藏传佛教僧侣的僧服有什么特点?

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习惯与汉地有何区别?

藏传佛教的唐卡有何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由何而来?

蒙元帝国与佛教的关系如何?

明朝帝王与佛教的关系如何?

清朝帝王与佛教的关系如何?

近代兴起的人间佛教理论有哪些特色?

佛教课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丛林制度缘起何时?建制怎样?

僧人为何剃度?怎样剃度?

历代度牒制度有何不同?

试读章节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他部族的族名,“牟尼”意为贤者、圣人的意思,合起来意为“释迦部族的圣人”。佛弟子常常称其为释迦牟尼佛,也常简称为“释尊”或“佛陀”。佛教就是佛陀所说的道理和教义。在梵文中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即觉者、智者、知者、先觉者的意思,佛教也因佛陀而得名。

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历史由于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佐证,一直成为世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记载极多,相传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565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这是一个小国,即今尼泊尔南部和印度边境接近罗泊提河东北部的提罗拉科特城。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出生七天后即丧母,所以释迦牟尼是由姨母摩诃婆阉波提抚养长大的。根据当时的习俗,释迦牟尼佛在十六岁时就和觉善国的公主耶舍陀罗结了婚。在二十九岁时他们的独生子罗喉罗出世。释迦牟尼佛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王宫,舍弃了舒适安逸的奢侈生活而正式出家修行,遂创建了佛教。

释迦牟尼佛和中国思想家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依南齐译本《善见毗婆娑律》的说法,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485年(春秋时,周敬王三十五年)逝世,享年八十岁,比孔子早死6年。释迦牟尼佛从降生一直到涅槃的一生事迹称为佛传。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正处于列国纷战的战国时代,由于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造成社会的不幸,促使释迦牟尼佛离宫出家,去探求解脱之路。也有的学者认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的原因是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悲惨景象,深感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虚幻,遂发心出家,而寻求永恒。在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家的问题上白化文先生在《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一书中所述的看法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主观上定有我们现在很难揣测的复杂原因。但他肯于舍弃荣华富贵,冲破传统的旧婆罗门教的藩篱去探求真理的行为,值得肯定”。

有学者说,释迦牟尼出家悟道的经历是艰苦而漫长的,透过佛教徒干百年来散布在佛陀头上的祥云瑞雾,便可以看到一位人间智者艰苦创教的足迹。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对当时古印度各种有神教的一种冲击,他反对佛教信徒把他当作神来看。释迦牟尼生前曾多次告诫弟子“依法不依他处”,即相信他的理论,不要崇拜他的偶像。释迦牟尼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释迦牟尼佛常教导、鼓励、规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他认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他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

释迦牟尼佛初传法轮后,住世说法四十五年,晚年安居于王舍卫城附近,八十岁时逝于拘尸那罗(在今乌塔十拉达希邦内),从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佛出生地)、印度的佛陀迦耶(佛成道地),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地)和拘尸那罗城(佛涅粲地)称为佛教的四大圣地。目前,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数已超过五亿,这个数字说明佛教对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P6-8

序言

佛教最初在古代印度产生并发展,自孔雀王朝阿育王崇佛以来,佛教流传四方。许多世纪以来,佛教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地区弘传。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既是外来的,也是自身的,佛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译经造像,演化大法,菩提妙境,泽被生灵。佛教迅速地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王公贵族所接受,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崇佛热潮。佛教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风俗、意识形态、文化创作、艺术创作等迅速交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从文化角度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了全新解读,内容全部由佛教专业研究人员撰写,将深奥的佛理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文字来表现,既富有专业性,又具有普及性。从释迦佛祖到菩萨罗汉,从至宝舍利到名家书画,从佛教典籍到佛教节日,从习俗礼规到政治作用,内容多而不乱,思路清晰、以点带面地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娓娓道来。

为了照顾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书中还插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结合,带领读者走进深远静美的佛教世界,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受到佛教精神的洗礼,达到知识之增长和精神之净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小百科(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佟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747167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6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6
17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