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碰撞(一本有可能颠覆你的日本观的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有可能颠覆你的日本观的书!

作者以朴实而又生动的文笔,谱写了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的发展过程。小说全面、深入地讲述了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文化、国民性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这是一本文化底蕴深沉的书。

内容推荐

1978年末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外资是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1992年外资的百分之五十用于合资企业,1997年后形势逆转,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2001年合资企业占全部外资的比重下降为不足百分之三十。

历时二十年的“合资潮”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合资公司,带有政府色彩并背负着政治任务,“合资”企业为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急需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乃至冲突。

合资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外资企业纷纷独立?中方外方谁赢谁输?这些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地用YES或NO来作答。不管怎么说,二十年间,互有得失的中外双方,共同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仅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在“合资中国”之路上逝去的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值得纪念的。

目录

引子

1.铃木总经理启程来华赴任

2.缝纫机厂雄风不再,轻工局痛砸“三铁”

3.副厂长朱峰“找米下锅”,敲开“外向型”大门

4.中日合资企业成立,但部分老三厂职工被甩了

5.多数日本男人一生中会受到三个女人的影响

6.丽丽要去日本“洋插队”

7.铺着榻榻米的小屋咋这么小呢

8.第一次吃日本料理的小华被瓦萨比辣得够呛

9.穿着袖口上带标签的新西服,朱峰去机场迎接铃木

10.在“中国人社员评价表”上,铃木给于光复评了个B+

11.日本人是背着“密封舱”到国外去生活的

12.合资企业的干部会上,铃木要求换掉写着红字的标牌

13.菲律宾的“最后一个鬼子兵”,三个中国人与三个日本人

14.轻工局张局长设宴为铃木接风,朱峰把醉酒的铃木送回宾馆

15.“报告、联络、相谈”与菠菜

16.海关官员说,设备中夹带黄铜棒有偷逃税款之嫌

17.人家松木电器株式会社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三十六家合资企业

18.商检局的官员质问道:像这种旧台钻,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吗?

19.汪亦婷来工厂,是因为在美女如云的俱乐部里难有出头之日

20.迟迟不见日方订单,铃木要求改用日本进口原材料

21.铃木叫道:“小姐,睡觉,多少钱?”

22.海关监管的废铜屑被盗了

23.张局长要求朱峰维护好中方利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4.铃木呵斥刚到江津的常木道:“八嘎!你简直不是个日本人。”

25.或虐待,或受虐,惹不起你,我就服你

26.朱峰手下也管着个日本人了

27.自称是天神乱伦的后裔的民族

28.当初谈合资时仓促了些,留下不少后遗症

29.铃木从茉莉眼神的深处看到了风俗业的挑逗和淫荡

30.警察在抽屉里找到的十张伪造电话卡更加重了他们的罪状

31.“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日本人

32.张洪斌的父辈是日本政府输送到中国东北来的“开拓民”

33.朱峰看了《日本沉没》

34.供货商大会开得就像批判会、斗争会、追悼会

35.茉莉在江津开了一家夜店

36.董事会的准备工作非朱峰莫属

37.朱峰参加接待日本客人,初次来到日式夜店

38.日本人来江津前为什么要先去大连

39.董事会上,铃木借质量事故发难

40.没料到,日方竟要出让他们的股权!

41.日方提出要将AK41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42.朱峰宴请铃木,铃木却醉倒了

43.轻工局的招商引资协调会

44.朱峰赴浙江开拓国内市场,回家后却发现丢了乌纱帽

45.“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46.铃木知道信夫这小子祸惹大了

47.把AK41生产线搬过来,变电站非增容不可

48.从日本研修归来的于光复与朱峰推心置腹地交流

49.朱峰和于光复的转椅被互换了

50.新设备到厂,铃木却倒在了地上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好容易熬到初中毕业,为了给女儿找个出路,丽丽的老爸厚着脸皮去厂长家里苦苦哀求了好几趟,最后,据说是冲着老爸三届劳模的面子,厂长总算勉强帮丽丽进了局属纺织技校。

“咱家就是世世代代干纺织的命,有事还得靠组织,等技校毕了业,最好也能进纺织厂,有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将来嫁个好人家。”踏踏实实地当了一辈子自豪的工人阶级的老妈颇感欣慰地说。

“就像你一样?当挡车工?”望着正在揉搓因关节炎而疼痛的膝盖的老妈,丽丽心中鄙夷地想。

丽丽不像父母,她不想一辈子蚂蚁般委屈地在这个老掉牙的破烂工厂和所谓“三级跳坑”的小平房之间爬来爬去,过那种为三五块钱的奖金便可以兴奋好几天、白菜帮子多撒上些虾皮包包子就算改善生活的可怜日子。尤其是当她认识了江小华之后,江小华着实让她打开了眼界,让她知道了天外有天,让她知道了有权有势的人家与自家的差距。

怎么好爸爸、好妈妈都让人家给摊上了!丽丽恨恨地想。

当丽丽去过了小华的家,看到了小华给自己显摆的大手大脚的阔气后,丽丽便看到了自己的最佳选择,于是便下定决心非小华不嫁。她抛给小华的娇媚和温柔,也让小华对她如醉如痴、言听计从,很自然地,他们在小华那间十八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尝了禁果。

“我要你带我一起去日本。”丽丽把头枕在小华胸前,撒娇地说。

当时出国热才刚刚抬头,小华的妈妈在外贸公司当处长,自然是近水楼台,第一时间便萌发了送儿子出国深造的念头。她在和几家日本客户谈生意时,透露出请他们帮自己儿子去日本上学的意愿,终于有一家公司最先开窍,在一笔大生意签约之时,小华也得到了日本公司老板签发的招聘状(邀请函)、经济担保书等一应相关文书,开始筹备东渡留学之旅。

当小华提出要带丽丽一同去日本时,他家里立即炸开了锅。他的父母原本就将丽丽看做是拖自己儿子下水的坏女孩,自己儿子去日本,也正是摆脱坏孩子的途径之一,怎能又让她同行?无奈父母终究抵挡不住小华的苦苦央求,尤其是小华居然最后通牒般地宣称,不让丽丽同行,自己也拒绝前往日本之后,小华的妈妈也就只好发扬阿Q精神,自寻宽心地想:小华独身到了日本,远离家乡,又不可能带个保姆,孩子肯定吃苦受罪,有个女孩同去,照顾小华生活,或者未必不是好事。再说,丽丽再不顺眼,再不像过日子的女人,好歹总算是个家乡人,万一自己的孩子到了那花花世界胡乱搞,再带回个背后成天背着个包袱皮的东洋妞,岂不就更是难以接受!

于是乎小华的妈妈又去央求那日本人追加丽丽的赴日邀请书,对方虽然支支吾吾,磨磨唧唧,将日本式的暖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最终总算被善于攻关的小华妈以一个大订单顺利“拿下”,答应帮忙。因为已经有了办理小华出国手续的经验,所以小华的妈妈便轻车熟路地准备好了诸如丽丽的履历、学历,在中国时曾受过本国十二年教育以及考试成绩等真的、假的一应资料,顺利地得到了日本国的入境签证。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了小华妈里里外外一番运筹,丽丽终于和小华一道登上了北京——东京的飞机航班。

早春二月,丽丽和小华的脑袋挤在一起,贪婪地透过飞机舷窗,眼看着海洋上星星点点的岛屿转换成了成片陆地,这下子,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顶级好日子就要开始了!

小华小心地从提包里掏出一张照片:“丽丽,好好记住这个人的样子,”小华指着照片上正举起酒杯的戴眼镜的秃老头说,“坂田贸易株式会社社长坂田一明,妈妈说,他应该来接我们的。”

“哎呀,都看了一千遍啦!”丽丽故作嗔怒地说,“小心咱们的行李吧,那几匹瓷马可千万别砸啦……”  随着同机的乘客走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通过廊桥进入了大厅,他俩顿时感到一阵眩晕:超乎想象的巨大建筑,处处熠熠生辉,地面一尘不染,乃至令人脚踏上去都会有些怯场;放眼望去,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显示板,虽然磁石般地吸引着他俩贪婪的眼球,同时也因上面那些天书般的日文、英文而使二人感受到欺生的压力。丽丽突然感到自己在缩小、缩小,缩得很渺小,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跟奶奶去逛娘娘宫,迷路走失时的那种落人了人海漩涡中的异常无助的感觉。她下意识地紧紧拉住小华的手:“要是那位坂田没有来接咱们呢?你认得路吗?”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们全都在井井有条、胸有成竹地走着,就更让丽丽心中一阵发虚。

“先随着大家出机场吧。”小华擦擦头上沁出的冷汗,抑制住心中的空虚,回忆着出公差来过东京的妈妈的教诲,随人流来到了一排出口前。

“咱们俩各排一队,哪队快,咱走哪儿。”看到七八个出口都排着队,机灵的丽丽提议道。到人家外国了,还是别加塞儿的好。

其实,丽丽用眼扫了一下排队的人群,就看出左面的几队不但人少,而且比较快,她就排在了一位穿藏青西装的男子身后。眼看着队伍刷刷地前进,她不禁有些得意,便招手让小华加到了自己这队。

“需要护照和飞机上填写的入境条子吧?”丽丽探头看着前面那人把护照递给了柜台后面穿制服的男子,便对小华低声说道。

“镇静,镇静。”丽丽自己心里默念着,看着前面那人已经拿着自己的东西过了通道,便凑上一步,毕恭毕敬地将护照双手递给了柜台后面穿制服的官员。

那官员接过护照,瞥了一眼,便“啪!”的一声,把护照丢了出来,还哇哩哇啦地冲丽丽说了几句什么。不知所措的丽丽拿起护照,琢磨不透自己错在哪里,制服男子见丽丽没有反应,便露出一付鄙夷的表情,冷冷地冲丽丽挥挥手。接着,旁边一个警察模样的人凑过来,为丽丽指了指那几个排得很长的队列。

“对了,妈妈说过的,在机场的入境口,日本人和外国人分开走不同出口!”小华恍然大悟地说。

“你妈妈,又是你妈!去你妈的!你妈就没告诉你咱们是外国人?”丽丽恨恨地说着,涨红了面孔,在众目睽睽之下排到了最长的队尾。

“你看,前面写着呢,‘外国人登陆口’,”小华说,“别忘了,咱们现在是老外啦。”原来,总共六个出口中,只有右面的两个是留给“外宾”的。

“你俩头一次来日本吧?”排在前面的一位操着东北口音,打扮得很艳丽的高个儿姑娘扭过头来问道,得到丽丽肯定的答复,她接着说,“千万别搞错了,这儿可不像咱国内,在中国外宾是爹,在这儿,外国人是三孙子——除非你是美国人。”

看到丽丽如同迷途羔羊般的茫然表情,那姑娘大大咧咧地笑了:“不过也没啥,克服一阵子,就习惯了。尤其是像你那样俊的姑娘,保险路路通,日本男人啊,个个都是大色鬼。”她打量了一眼后面的小华,似乎在判断他俩的关系,“我说话粗些,您可别介意。”姑娘明显地朝小华抛了个媚眼,“我这人爱交朋友,等安排消停了,有时间来找我玩。”姑娘递给丽丽一张名片。

“有人接吗?”姑娘热心地继续问,得到丽丽的肯定答复,她也已经排到了柜台前,“那就萨尤纳拉啦!一定要来找我啊!”东北姑娘与他们道声再见,便把自己的护照递进了柜台。

虽磕磕绊绊,却也有惊无险,过五关斩六将,小华和丽丽终于真正进入了日本国。

P31-33

后记

学生时代,选修第二外语时,我选了日语。当时之所以选日语,却只是因为日语中有汉字,以为学起来会容易些。学了一阵子,才知道我错了,除去那几个日语汉字,学日语其实很难。

八十年代,我开始近距离接触日本人。我本以为,唐朝时当过中国人徒弟的日本人与我们是如此相似,姑且将他们也当做中国人对待便是。然而,我又错了,日本人其实很老外。

八十年代末,我赴日探亲时,一家准备来中国发展的会社邀我“入社”。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召开了近十年,下海之风正盛,有此机会,我何不也下海扑腾一番?于是我抛掉了环保局这个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日本实习一段时间后,便回国筹划公司事宜,注册公司、买地、盖厂房、进口设备,建成了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而后又在这家外企工作了十多年。十几年来,亲眼目睹中、外企业众生相,亲身体验中日间文化、思想的碰撞与磨合,误读与解读,感触良多。

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外资企业,既不同于其海外母公司,也不同于国企,势必会产生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当时作为副总经理的我,夹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自认为对中、日两方的利、弊和优、缺点看得比较透彻,我便试图在公司建立“整合了中国和日本双方优点,优势互补的企业文化”,结果,我再一次碰了壁,我的努力非但未被日本人接受,反而认为我是节外生枝。其实,日本人并不需要整合什么“中国的优点”——廉价劳动力除外,余下的,只要原封不动照搬日本模式就行了。

日本人的“不要”为我敲响了警钟,历时十年,我竟也并未真正读懂日本人,当然就更不要说那些在日本大使馆外高喊“抵制日货”口号,砸日本品牌汽车的“愤青”了。民国时期,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说:“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无奈,他的这番话在今天依然适用。在愤青高喊“抵制日货”口号的同时,中、日贸易额却在连年攀升——我们不能不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在吸纳大笔外汇,引进大量技术、设备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也正在对我国发生影响,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我们的国民素质亟待相应提升,将外国先进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便是其捷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以及郁达夫、郭沫若等人,都曾在中日比较方面发表过重要见解。鲁迅在讲演中谈到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时说道,“日本人太认真,中国人太不认寡。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做戏似的……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起,倒霉是必然的”。李大钊认为,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明,善于调和东西文化,而中国民族由于固有文明深厚,导致新旧文明冲突激烈,形成不调和之生活、矛盾之国民性。胡适批评“中国全部弥漫着一股夸大狂的空气”,“不肯认错,便事事责人,而不肯责己”,“不肯学人家的好处”。精通西方语言文化的国学大师、号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认为,日本的成功“正是依托在东方文明优越之处的基础上”,而“中国之所以处于目前这样悲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将东方文明的精华部分抛却了的缘故”。他说,“日本人有许多东西值得中国人学习,例如,日本人讲究待人接物的礼貌,讲究上下级的忠诚,具有强烈的等级意识,注重团队合作,大公司的家庭化管理等等,这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体现。可惜的是,这些本该在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优势,都被中国人自己抛弃,现在不得不重新捡回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文化先驱们所列举出的这些劣根性,究竟改掉了多少呢?

当中、外思想文化遭遇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摩擦、磨合与融合,实事求是,正确地解读对方,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势互补。我希望凭借这部书,与读者一起精细深刻地解剖日本人——同时也解剖自己。

迟方

2010年1月1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朴实而又生动的文笔,谱写了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的发展过程。日本人怎么干?中国人怎么做?不同的民族性与思维方式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促进。为我们放眼世界打开一扇窗。这是一本文化底蕴深沉的书。

——著名作家周骥良

总算有这么一本书,它通过一个合资企业的有趣故事,全面、深入地讲述了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文化、国民性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日本与中国是近邻,不管欢喜与否,两国人民不可避免地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打交道,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本书肯定对你有益。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迟泽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碰撞(一本有可能颠覆你的日本观的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迟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1969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