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良友(第1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良友》的书写来自亲历者和亲见亲闻者。它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幕容书的形态连续出版,提炼芸芸众生的生命过程,在人生的意外事件、特殊经历中展示历史的真实性。读这本书的人,口味要比“清高”多几分“挑剔”。

《良友》至今已出版发行10辑。本书为第11辑。这里重点推荐厉放女士的《一个永不消逝的精灵》一文。该文是写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的。

内容推荐

良友书坊,书写个人史。

真人真事,真情真心,真知真见,以求真的精神和勇气,重返真的散文美学,摒弃粉饰与虚假,扔掉骄躁与滥情,以民间视野串起自我或他者的经历,营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相的长卷……

目录

一个永不消逝的精灵·历放

从狂热走向沉思·丁东

我与书:记忆中的零零碎碎·吴彬

彭伯伯和彭妈妈·李南央

我所了解的冀贡泉·智效民

我青春的分水岭·谢湘南

狱中杂记·廖克

我的山村,我的1978·丁伯刚

《致右派儿子》中的“浑天一号”·周烽烽

—个新中国政法工作者的日记·1951·田杰

“建国十年大庆”个人回顾·1959·田杰

试读章节

据说我小时候非常“烦人”,只要逮到一个大人就要缠着人家给我“讲书”,而且要没完没了地反复讲。其实我记忆力不错,不管什么书,只要听一遍后,就可以几乎一字不错地复述内容。可不知是什么毛病,就是非要听别人“讲”不可。有了这个毛病,自然是唬得家里所有的大人见了我都望风而逃。自愿给我“讲书”的,只有我的外公。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把连环画放在膝盖上,用一只手吃力地翻开书页给我“讲”的样子。其实外公在我出生以前就已经中风偏瘫,丧失了说话的机能。看着嘴里发出“呜呜呀呀”声音的外公,虽然年纪很小,我却也懂得迎着他满脸的焦急连连点头,反正书里的故事早就滚瓜烂熟,就是喜欢有人在给我“讲”——真是怪毛病。

大概是因为家里识字的人都躲开了我,所以我早早地被逼上了“自己看”的“梁山”。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看了第一本真正的“书”,那是从家中书柜里偷出来的((西游记》,因为实在心痒痒地想知道,孙猴子对付众多妖怪,施展的都是些什么神通。书里不认识的字当然多得不得了,还有许多诗词歌赋等等“累赘”,好在把这些都闪过去,上窜下跳、隔三差五地看下来,倒也不耽误把师徒四众和妖精们的故事都看明白了。从此一发不可收,那个时候见得到的大大小小的书,从儿童读物到大部头的中国外国文学作品,只要弄得到手,都被我当成“枣儿”囫囵吞了。

那个年代也很奇特,现在做家长的,如果看到自家孩子读书,高兴都来不及。可在我少年时,家长除了课本以外并不赞赏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说是会使“思想复杂”。这在那个时代也是个吓死人的负面词,跟“思想肮脏”以至“思想反动”就算不是同义词,差别也也不过是几步之遥。我家父母也不例外,他们防我看书就跟防贼一样,不但书柜上锁,放书柜的房间也上锁。可书柜里那些总在我眼前晃的古里古怪的书名——什么《水浒传》、《红楼梦》、《阿里斯托芬戏剧集》、《华伦斯坦》、《普希金文集》、《威克菲牧师传》、《贵族之家》、《磨刀石农庄》、《日日夜夜》,更不用说还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一千零一夜》、《克雷洛夫寓言》、《安徒生童话》、《瘸腿魔鬼》……没法拿到手,实在急得人抓耳挠腮。

也是迫于无奈,为了取得这些让人眼馋的书,只好做涉险犯禁的勾当了。我想出的办法确实也是“做贼”的行径,接近现在说的“溜门撬锁”。当然撬锁的本领是绝对没有的,但那时没有现在这种三防、四防的门锁,锁门就是在一个带合叶的扣袢上加把锁。锁虽然打不开,但扣在扣袢上的合叶是可以动脑筋的。合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固定在门框上的部分,另一个是可以转动的部分,两部分的连接是靠中间穿着的一根“轴”,就是这根“轴”成全了我。我用·根小钉子对准“轴”,再用锤子砸几下,那活动的轴就脱落下去,两个部分就此分离,于是房门洞开,任我长驱直人——至于书柜的钥匙,不管我妈妈藏到哪里,绝对逃不过我的搜寻。

拿走书时当然也要在书柜里做做手脚,有包封的,书拿走,封套原样立在书柜里,没包封的,把书放松动些,看不出少了一本就行。出房后,把合叶上的轴再用锤子敲回去,原封不动、不留痕迹不说,还可以反复作案,不愁被发现。自那以后,整个柜子里的书,凡是中国文字的全被我读遍了。奇怪的是,以我小学生的文化程度,居然没有感觉到读竖排繁体字的障碍,甚至也根本不知道还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分一不都一样看嘛!现在想想,那时认识的简体字本也有限,繁体字顶多也就是同样不认识,但靠了书本里故事情节的牵引连接,我居然闪展腾挪地暗度陈仓,不知不觉通过了这道关口。

可是最后母亲还是发觉我动了她的书,她拿着一本《红楼梦》审问我,是不是拿去看了,我当然矢口否认,妈妈一声不响地翻开一页用手一指,我顿时目瞪口呆——无法抵赖了,那页书上有几个清楚的脏手印……

我虽然堪称酷爱读书,但称不上爱惜书,被我看过的书经常是破破烂烂的。一是因为喜欢三遍五遍以至十遍八遍地看,书本耗损严重;二是吃饭看书,书上菜汤油渍不免;三是睡觉时看书,又要避人耳目,书经常被压在枕下、塞在被中,以至破坏了品相;至于刚在院子里、胡同里与同学伙伴们疯跑后回来,趁父母没下班,抓起书就看,更是家常便饭,满手的灰土自是要留在书里。凭这个证据破案,一抓一个准。

母亲为了确保我品行“端正”,思想“单纯”——这是那个时代优秀儿童的必备条件,认为在寒暑假期间,应尽量不让我单独在家,所以上班时把我带到她的单位亲自管理,监督我完成我最厌烦、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的假期作业和她规定的其他功课,比如写日记、写大楷小楷等等。正在百般无奈、无计可施之际,不想天无绝人之路,又一处新大陆竟被我发现了。母亲以为机关的资料室里都是业务资料,没有我会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放心地把我放在那里做作业,哪知我在书架间乱窜了一阵后,看到一大架子《文史资料》。开初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翻了几本,越看越有趣,于是随妈妈上班的日子也不枯燥难熬了。

那个暑假,从这些东一本西一本的“资料”里,我知道了藏传佛教的好多故事,知道了班禅、达赖的传承规则,知道了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是怎么实施的,知道了几代达赖为什么没有活到成年;也知道了极斯菲尔路76号里的阴森可怖,有个叫吴四宝的家伙在那里任意杀人;知道了李士群是吃一盘肉丸子里的青菜被毒死的,至于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被毒死,却是没有搞得清楚;还知道了有一位关在集中营里叫张露萍的女子被特务杀害了,她是被骗说要释放,在路上中弹的,当时她身穿自己刚领回的薄呢咖啡色连衣裙,戴着红宝石戒指,死后的表情是“满脸怒气”,这个形象留在我脑子里好多年挥之不去。

只要有心,找书看的机缘还是随处都有的。当年我家住在北京内城边上,背靠城墙,前临护城河,一个三合院里住着四家人。三家都是“干部”,只有一家是工人,这家的主人是个扳道工,据说在这个院子分配给各家以前,他就跳墙进来,自行做主打开了一间耳房,自己搬进来后又从农村接来母亲和妻子儿女。可能是有关管理部门要让他们搬出占用的房间,我记得他家的老奶奶曾站在院子中的大槐树下拄着拐杖声明,谁让他们搬出去就死给谁看——那老奶奶是裹过脚的,一双小脚肯定小于三寸。他们最终没有搬出去,他家的女儿后来也成了我的同学。这位敢做敢为的大叔有把小提琴,有时会听到他拉当时的流行歌曲,他还经常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借书,书上都盖有公章。我以与同学做作业、温习功课为名,躲在他家的小板凳上看他借来的那些书,《高尔基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若干长篇小说如《黑凤》、《晋阳秋》、《枫橡树》、《前驱》等等都是这么看的。

P36-3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良友(第1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桂国强//蔡晓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8986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