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社研究
内容
目录

序 言

绪 论

第一章 时势与策划的产物

——太阳社的聚合与运作

 第一节 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一 上海租界与左翼文人的关系

二 1928—1929年华界相对宽松的军事政治环境

三 1930年前相对自由的文化出版制度 

 第二节 太阳社成员的聚集

 第三节 太阳社与中共中央的关系

 第四节 太阳社的文学策划

一 社团、刊物、书店、丛书的策划

二 对社团成员工作的策划

三 寻求中共中央领袖的支持

四 对社务会议的策划

五 采用广告策划等方式引导文学阅读

第二章 从“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

——太阳社的文学理论演变轨迹

 第一节 无产阶级倾向的革命文学

一 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倾向

二 作家的阶级化划分

三 追求读者群体的无产阶级倾向化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

一 从经验出发的理论

二 受到质疑的新写实主义

三 新写实主义简述及简评

 第三节 普罗文学的大众化

一 普罗文学大众化提出的背景

二 太阳社成员的“普罗文学大众化”理论

第三章 “太阳社式”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夹杂意气之争的理论之争

一 是“无产阶级作家”还是“小资产阶级作家”

二 革命文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学手法的学理之争

一 时代落伍者与“超时代”

二 “斗争”和“情绪”的意识形态差异

三 文学批评的环境

 第三节 从温和的创作理论探讨到严厉的立场批判

一 重视创作技巧的茅盾与技巧“幼稚”的革命文学家

二 多数人的“现实”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

 第四节 无声的批评

第四章 情绪化革命话语书写:蒋光慈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主导

一 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表现者

二 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话语的主导

三 被压抑的焦虑及其意义

 第二节 蒋光慈情绪化革命话语的特征

一 蒋光慈的人格:革命意志论者

二 革命意志论人格对社会现实的想象及其所影响的情绪化革命话语

三 革命意志论人格对英雄的想象及其所影响的情绪化革命话语

四 对蒋光慈情绪化革命话语的思考

 第三节 准英雄的转变

——蒋光慈革命话语叙事模式探析

一 艰难的转变

二 轻松的转变

三 简单化的转变

 第四节 孤独的文学探索之路

一 文学探索之路

二 孤独的文学之路

第五章 认识一实践文学书写规范的初步成型:钱杏邨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同一规范中的观点调整

一 文学的时代精神

二 文学的阶级意识

三 对创作艺术价值的推崇、压抑与欣赏

 第二节 钱杏邨的文学批评建设理论

一 有理论指导的批评

二 理智的批评

三 对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批评的区分

 第三节 钱杏邨文学批评思想影响来源初探

第六章 昭示革命精神的拓荒文学

 第一节 对峙中的反抗选择模式

——杨邮人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革命加恋爱”主题模式的拓荒

——孟超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从反思个性解放思想到宣传社会革命

——洪灵菲的文学创作

一 反思个性解放

二 内心的苦闷: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

三 由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而走向崇高的社会革命的模式

 第四节 旁观者形象模式的转向

——戴平万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 “双面人”形象模式

——楼适夷的文学创作

 第六节 借鉴异域文学开拓写作空间

一 太阳社的文学翻译及对写作空间的开拓

二 重估外国经典文学 提高创作艺术水准

结语:时间开始了

参考书目

附:“拉普”主要小说作家作品的汉译

后记

内容推荐

太阳社是提倡“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社团之一。本书把太阳社放置在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文化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特殊的军事政治出版文化环境来考察太阳社聚集在上海的原因,从太阳社的社团策划来考察太阳社在革命文学运动中成功运作的原因。从太阳社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两个方面的成就来梳理太阳社文学书写规范的理论形态,从蒋光慈、钱杏邨、杨邨人、孟超、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等人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翻译等方面的成就考察其文学实践。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试图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史料研究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既对太阳社进行整体研究,又对太阳社成员进行个案分析。这是本书的主要立足点。“回到历史现场”的“论从史出”与力避情绪化的学理分析是本书的学术追求。

编辑推荐

本书从发生学的角度切入对太阳社的研究,还原出一个真切的现场,保证了此项研究的历史性品格。将太阳社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当作有机的整体;不仅选择太阳社的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进行论述,也没有遗忘常被忽略的戴平万、楼适夷等人,这种有机性和整体观提高了结论的可信性。文本细读的功夫和较高的概括能力使研究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太阳社在理论、批评及创作上的独特个性,在此基础上的关联研究也更有说服力,如对“认识一实践书写规范”的概括以及这一规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的描述就相当有新意且真实可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社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新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90623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