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论文中敏锐地提出,“民族”和“民主”是百年中国语文变革的双重引擎。一百多年的语文变革与民族国家意识演变相呼应,语言文字变革伴随语文家的“中国”想象。与此相关,“民主”的诉求也与语文革命相始终。因此现代民族和民主意识成为语文革命的内在动力和潜在主题。他以大量篇幅来梳理百年来语言文字革命的思潮,用意在于把历史人物的主观意愿调查清楚。他建构了三个层次的观察点,从文字变革层面、语言运动层面和语言文学实践层面来对语言本身的物质性变化进行描述,来讨论百年中语文学家诸多理性设想的意义与成效。
图书 | 汉字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在论文中敏锐地提出,“民族”和“民主”是百年中国语文变革的双重引擎。一百多年的语文变革与民族国家意识演变相呼应,语言文字变革伴随语文家的“中国”想象。与此相关,“民主”的诉求也与语文革命相始终。因此现代民族和民主意识成为语文革命的内在动力和潜在主题。他以大量篇幅来梳理百年来语言文字革命的思潮,用意在于把历史人物的主观意愿调查清楚。他建构了三个层次的观察点,从文字变革层面、语言运动层面和语言文学实践层面来对语言本身的物质性变化进行描述,来讨论百年中语文学家诸多理性设想的意义与成效。 内容推荐 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场域中,“汉字革命”是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通过对清末民初、五四前后以及1930-40年代三个横截面的历时考察,论著展示了近代中国语文变革之“超越”与“否定”的激进特征及成因。持续百年的“汉字革命”是在“民族”与“民主”两大推力之下完成的,始终存在着欧化与中国化、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基本矛盾,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发展的基本张力。“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化/文学互借资源,互为动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特殊景观。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清末文改运动的世俗化趋向与古代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突破汉字神圣光环,确认汉字世俗价值 二、以“器用”眼光重新审视汉字本质特征以及功能 三、文字变革与民族文化现代转型 第二节 清末语言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一) 一、“语言文字亡则种性失” 二、明“古韵”、去“夷音”、扬“夏声” 三、“万殊”与“齐一” 第三节 语文变革的文化道路(之二) 一、“万国新语”,“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 二、“非科学时代之文字”与“科学世界之思想与事物” 三、“以进化淘汰之例,惟良者存,故支那文字应革命” 第四节 多元冲击与文言文的危机 一、白话报:“使我们看出了古文之无聊” 二、新文体:“距完全用白话也只一步之差” 三、通俗小说与“新式国语化”白话 四、晚清翻译文与桐城“义法”的崩坏 第二章 五四前后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汉字革命”理论及其激进主义文化策略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二、“要想立国于二十世纪,还是少保存些国魂国粹的好” 三、“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激进文化策略 第二节 工具革命:“活”与“死”的实用辩证法 一、“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 二、“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 三、“居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歌谣方言研究与“文学国语”的民族性诉求 一、“在这些歌谣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 二、“他能暗中摸索,去寻求中国语言的‘心”’ 三、方言文学:“最便宜的工具毕竟是‘母舌’” 第四节 “实验的精神”与“文学的国语”建设 一、“若是大家都肯‘尝试’,那么必定‘成功’” 二、“要国语革命,惟有努力从事于新文学的创作” 三、“要作先锋去打这座未投降的堡垒:就要用全力去试做白话诗” 四、“提倡国语的文学,把白话作为求高等文化、高等知识的媒介” 五、“文学是用国语写的,国语是写文学的语言” 第三章 30年代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为汉字而牺牲我们呢,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 一、“大众语的建立,如果不和拉丁化问题联系着提出,是永远得不到结果的” 二、“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三、“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四、拉丁化的传入与在国内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大众语”:五四白话文精英色彩的祛除 一、对五四白话文精英色彩的反思 二、大众语被赋予的草根属性 三、“不能不批判地接受白话中那接近大众语的一切” 四、“把土语方言演成文字,就可以成为大众语文了吗?” 第三节 “我们是谁” 一、“‘第三等人’反封建虎头蛇尾,大众语建设还能依靠这个阶级吗?” 二、“文化革命的任务,只有劳苦大众自己才能完成” 三、“大众其实有‘理想大众’和‘现实大众’的区别” 第四节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 一、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批判 二、“文腔革命” 三、欧化问题 第四章 40年代的语文变革运动 第一节 “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的试炼 第二节 民间语言、人民本位与知识分子的接受焦虑 一、“民间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真正的中心源泉” 二、“亭子式语言”与“大众口头语” 三、“旧瓶”与“新酒”;“新形式”与“旧形式” 四、“欧化”与“民族化” 第三节 五四传统、主观精神与语言现实主义 一、“语言”与“现实主义” 二、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 三、语言与民族形式:能否反映“活的民族现实” 四、民间形式(语言):“封建意识体化在生活样相里面” 第四节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文学迁移 第五章 “汉字革命”的外部动力与内在张力 第一节 “汉字革命”与“中国”想象 一、晚清到五四:语文运动与多样的“中国” 二、20世纪20年代:语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三、30__40年代:语文运动与民族解放 第二节 “汉字革命”与“德莫克拉西” 一、清末民初:汉字改革与大众启蒙 二、五四时期:汉字改革与“平民主义” 三、30年代:拉丁化与普罗运动 四、40年代:新文字运动与“人民”的崛起 第三节 现代民族共同语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关系变奏 一、清末到五四:“方言”的发现与“国语”的构建 二、30年代:“方音”与“普通话”的紧张与对话 三、抗战到建国:方言文艺及其“全国性”转化 四、新中国成立:普通话的推广 第四节 欧化·现代化·民族化 一、清末民初:“欧、和”语言与中国语文的“化合” 二、五四时期:“欧化”就是“世界化”、“现代化” 三、30年代:欧化的资产阶级化与无产阶级化之争 四、40年代:“民族形式”与“欧化”的紧张 结语:“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学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字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黎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902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8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