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村庄来研究中国乡土文学的嬗变。村庄作为农业中国的基层单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人的审美对象,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农民的生存场,具有不言自明的研究意义。文学里的村庄,是作家的审美创造,作家的情感、思考,甚至他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他的村庄叙事中得以发现。研究作家笔下的村庄,就是在发现一个人,发现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甚至历史。
图书 | 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博达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着眼于村庄来研究中国乡土文学的嬗变。村庄作为农业中国的基层单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人的审美对象,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农民的生存场,具有不言自明的研究意义。文学里的村庄,是作家的审美创造,作家的情感、思考,甚至他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他的村庄叙事中得以发现。研究作家笔下的村庄,就是在发现一个人,发现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甚至历史。 目录 导论/001 上编:通往村庄之路 第一章 文学的他乡与故乡/013 第一节 村庄人群与村庄叙事/016 第二节 村庄事物与村庄叙事/020 第三节 村庄文化与村庄叙事/026 第二章 文学的村庄是个魔方/037 第一节 叙事立场与村庄隐喻/039 第二节 叙事视角与叙事模式/056 第三节 嬗变中的叙事话语/071 附录 有一种生命逆向生长:读高晖的《康家村纪事》/080 下编:村庄的内部风景 第三章 村庄的时间与空间/089 第一节 田园诗叙事中的有机 时间与毗邻关系/091 第二节 空间叙事的缤纷意味/102 第四章 村庄的人与物/112 第一节 鲜活在文字里的村庄人物/113 一、村庄历史文化的凝结物:老人/114 二、村庄隐秘的生机:浪子与浪女/121 三、村庄永在的慈悲:地母女性/129 四、村庄之旗:政治经济权威与知识文化权威/134 五、村庄楔入者:知识青年与流浪人员/140 第二节 审美观照下的物态村庄/151 一、自然物象/152 二、房屋建筑/155 三、生产生活器物/161 四、家禽牲畜/166 第五章 村庄文化/171 第一节 村庄文化中的民俗礼仪/173 一、节日礼俗/177 二、生死嫁娶礼俗/185 三、娱乐礼俗/194 第二节 村庄文化中的民间信仰/197 第三节 村庄文化中的家庭伦理/207 附录一 在街与道之间徘徊 ——解析孙惠芬乡土小说的文化生态/220 附录二 在轻与重之间飞翔 ——读铁凝长篇小说《笨花》/233 结语/244 参考文献/248 后记/25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博达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春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967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5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