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曰“东亚诗学与文化互读”,其理由在于,川本皓嗣博士对日本诗歌和文学理论的造诣和成果,影响了很多日本和日本以外研究日本文学的学者,同时他历来主张通过研读对方的文学经典以加深对各自文化的理解。近年来他多次强调认识自身和他者、认识传统和现代均是密不可分的。他是割裂传统的积极反对者,对本国文学遗产特别是俳谐有许多鞭辟入里的精辟论述,对于明治维新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排斥汉文学的日本文学史观,持清醒的批评态度。他提醒我们注意在世界诗学的舞台上亚洲各国的声音还非常微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奋力进取。“互读”不仅意味着对对方文学遗产的尊重,也意味着在相互对比中理解自身。东亚的文学遗产和现代文学,在历史上和今天对世界所做的巨大贡献,正需要得到重新确认和崭新的阐释。
本书所收论文,不仅来自不同国度,而且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几乎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和研究的体验,多篇论文还是用非本民族语言写成的。
序(王晓平)
日本诗歌中的传统与近代
关于文学“变异体”与发生学的思考
风雅无疆——民族诗歌的外来元素
《新撰万叶集》中的鹿鸣
“无名岂敢入山城”——试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女性的“闻达”
日本人何故欢迎高启的《寻胡隐君》
萩原朔太郎的官能诗和韩国——以《青猫》为中心
浪漫装置的诗歌——近代日本的接吻表象
诗心如水——东亚诗学经典的关键词
读《滹南渍老集》
本居宣长“物哀”论的确立
近代日本对古典作品的评价和文学史记载——围绕《新古今和歌集》
解译之熊——翻译的基准和策略
从点与圈出发的诗歌解读史——训读的精神遗产
鉴赏标准的多样化与诗歌翻译策略的选择
阿瑟·魏理的《袁枚》及其对袁枚诗的翻译
韩国近代诗的日译诗集——《朝鲜诗集》、《朝鲜诗选》和《雪白集》
性别与儿童文学——以翻译、改写为视点
互读寻道——他者观念的变迁与比较
东亚的欧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的比较
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13世纪“蒙古袭来”和“蒙古之碑”——关于日本生死观中的镇魂和怨亲平等
褐色的兔子与黄色的蝴蝶——澳大利亚的黄祸论
“先知先觉”的不同命运——读《美欧回览实记》和《郭嵩焘日记》的一则随感
日帝强占期知识分子的活动与荣辱——以六堂崔南善为中心
幽明同台——戏剧中的文化交融和冲撞
日本谣曲《皇帝》再考
能剧《当麻》:极乐的渊源与世阿弥的革新
道路的选择:追溯森本熏《女人的一生》的创作历程
文化往还——开启与俄罗斯文学对话的窗口
俄罗斯白银时代戏剧革新中的东方影响
在中国的俄罗斯人的文学——对马特维耶夫家族中三代诗人的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研究
形神之际——绘画与历史、文学的交界
中村不折的历史画——从欧洲到亚洲
论丰子恺《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与日译作品在接受西方思想时的媒介作用
金子光晴《忧郁之花》的所在——诗歌和绘画的彼岸
川端文学与宋元绘画
面交心传——对异国作家的交往与接受
内心的隔阂——丰子恺《华瞻的日记》与夏目漱石《柿子》
郁达夫与佐藤春夫——再论佐藤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越境之旅——他国都市的幻象和实相
东洋学言说、大陆探险记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空间表现——以安西冬卫诗作中的政治地理学
视线为中心
《蓟山纪程》所录朝鲜文人的中国文化之旅(1803-1804)
南方熊楠与夏目漱石——关于其伦敦体验
亲疏爱恨之间——日本文人夫妇金子光晴、森三千代的上海与巴黎
试论保田与重郎的朝鲜旅行记
改写旅行者——池泽夏树《安静的大地》和多和田叶子《球形时间》中伊莎贝拉·波德形象的分析
言文通变——叙事及文体的东方与西方
繁茂的叙事——中上健次文体和谷崎润一郎、紫式部、威廉·福克纳的文体比较研究
由隐喻产生的作品——老子的水哲学和漱石的写作行为
东亚叙事文学与传统的背离——近代意识的形成与日本小说
执笔者简介
后记
附录:川本皓嗣博士简历著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