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大会战战役全记录!
《二战巅峰战役——经典大会战》一书,从二战大会战中难以计数的大小战役中精选3个最经典的战役,分别为争锋阿拉曼、决战库尔斯克、攻克柏林。
在二战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决战中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驱走了黑暗。这些战役告诫后人,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图书 | 经典大会战/二战巅峰战役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二战经典大会战战役全记录! 《二战巅峰战役——经典大会战》一书,从二战大会战中难以计数的大小战役中精选3个最经典的战役,分别为争锋阿拉曼、决战库尔斯克、攻克柏林。 在二战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决战中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驱走了黑暗。这些战役告诫后人,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内容推荐 ★争锋阿拉曼 “狐”“鼠”间浩瀚大漠进行的一场生死决斗。隆美尔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敌英国的“超级机密”。二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到来了…… ★决战库尔斯克 1.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引发了二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会战。苏德间一场血肉与钢铁的大比拼,红场224门礼炮的鸣响宣告了红军的胜利。 ★攻克柏林 105个血雨腥风的日日夜夜,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百万苏军的围困密不透风,密集的炮火声敲响了纳粹德国覆灭的丧钟。 目录 PART.1 争锋阿拉曼 chapter 01 铁骑践踏下的北非大漠 NO.1 “新罗马帝国梦” NO.2 骁勇的不列颠骑士 NO.3 意军疾呼“非洲军团” chapter 02 茫茫沙海中的激烈战斗 NO.1 韦维尔泪别北非 NO.2 “十字军战士行动” NO.3 无奈的撤退 chapter 03 目标再次锁定托布鲁克 NO.1 来自元首的最大鼓励 NO.2 在加扎拉的殊死战斗 NO.3 “一切为了托布鲁克” chapter 04 誓死守卫阿拉曼防线 NO.1 梅沙马特鲁战役 NO.2 阿拉曼防线阻敌前进 chapter 05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 NO.1 非洲军团的喘息之机 NO.2 第8集团军的新指挥 chapter 06 第8集团军旗开得胜 NO.1 “沙漠之狐”的赌注 NO.2 阿兰哈尔法战役大捷 chapter 07 盟军取得压倒性优势 NO.1 不打无准备之仗 NO.2 蒙哥马利的月亮 chapter 08 决战阿拉曼 NO.1 “非洲军团”最后的疯狂 NO.2 英军采取“增压行动” NO.3 为了生存的撤退 chapter 09 “沙漠之狐”千里大溃逃 NO.1 “逐次抵抗大师” NO.2 告别的黎波里 NO.3 “非洲军团”退出历史舞台 PART 2 决战库尔斯克 chapter 01 山雨欲来 NO.1 德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NO.2 陨落的“星”行动 NO.3 “堡垒”计划出笼 chapter 02 针锋相对 NO.1 两种作战计划 NO.2 斯大林第95号命令 chapter 03 空中争夺 NO.1 希特勒不再听音乐了 NO.2 苏军的两次空中战役 NO.3 希特勒的回击 chapter 04 发动“堡垒”计划 NO.1 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 NO.2 先发制人" NO.3 北部钳形攻势 chapter 05 德军继续进攻 NO.1 初战告捷 NO.2 德军之“花” NO.3 铁流大撞击 chapter 06 从东线到西线 NO.1 继续进攻 NO.2 东线收缩 chapter 07 “库图佐夫”反攻行动 NO.1 苏军出击 NO.2 追击之前 NO.3 解放奥廖尔 chapter 08 “鲁缅采夫统帅”战役 NO.1 朱可夫的计划 NO.2 解放别尔哥罗德 NO.3 收复哈尔科夫 PART.3 攻克柏林 chapter 01 阿登战役结局预演 NO.1 孤注一掷的较量 NO.2 惨然无语的失败 chapter 02 泰山压顶东西夹击 NO.1 攻防转换的形势 NO.2 苏占柏林的确定 chapter 03 东线狂大飙高歌猛进 NO.1 苏德双方的准备 NO.2 万炮齐发的开始 NO.3 奥一尼防线的突破 chapter 04 西线空虚乘机进击 NO.1 莱茵河畔的强渡 NO.2 易北河畔的会师 chapter 05 兵临城下大厦将倾 NO.1 外围守敌的歼灭 NO.2 毫无希望的挣扎 chapter 06 瓮中捉鳖直捣老巢 NO.1 战火燃烧的城市 NO.2 国会大厦的攻克 chapter 07 四面楚歌元首自裁 NO.1 发动战争的狂人 NO.2 众叛亲离 NO.3 最后午餐的告别 chapter 08 帝国末日无奈投降 NO.1 克莱勃斯与崔可夫 NO.2 一片白色的柏林 NO.3 凯特尔签订投降书 chapter 0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NO.1 纽伦堡国际法庭 NO.2 几大纳粹巨头的下场 NO.3 维持正义的判决 试读章节 PART.1 争锋阿拉曼 chapter 01 铁骑践踏下的北非大漠 NO.1 “新罗马帝国梦” 在古老贫瘠的非洲大陆北端,有一片浩瀚无垠、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它西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东临欧洲通向中东和近东的必经之路一苏伊士运河,北濒有“欧洲腹部”之称的地中海,与欧洲大陆的三大半岛隔海相望。 在这块灼热的土地上,分布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这5个国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从古代的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直到近代的意大利人、英格兰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对它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快。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在欧洲率先起兵,在兵不血刃地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又奇迹般地闪击了波兰,而后又挥师西征,直扑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近而威逼英伦三岛。 希特勒席卷欧洲的巨大成功,强烈地刺激着他那位同样野心勃勃的意大利盟友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是一个天性为虎作伥的家伙,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早已令他垂涎欲滴。 1940年6月10日,即法国沦陷前不到两周,这个蓄谋已久的意大利独裁者终于把意大利也拖入了战争,开始正式向英法宣战,北非随即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战场。墨索里尼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向英法宣战,基于他自以为是的两大便利条件:第一,德国的凌厉攻势已使英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虽然英国控制埃及由来已久,先是作为保护国的身份,随后又根据条约向埃及派驻了军队,但英军此时更为现实的想法应该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大本营。由于两线作战,英军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均已大量消耗,作为次要战场的中东地区,英军不可能再有足够的战争力量用以投入。第二,埃及西临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又与东非的英属殖民地相毗邻,而这两片小小的国土早已成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如果英军不自量力奋起抗争,意大利军队完全可以展开大量兵力,向埃及实施两面夹击。 据此,墨索里尼制定出了自己的进攻战略:以东非的军队进攻英属索马里,控制红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军队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战备目的一旦达成,地中海即可成为“新罗马帝国的内海”。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6月下旬,墨索里尼的军队便侵入了肯尼亚、苏丹和英属索马里。意大利人以10个师的庞大兵力一路高歌挺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很快向南渗透到肯尼亚,占领了索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苏丹和埃及的道路。意军像一把巨型钳子从南部和西部向埃及步步逼近,这把钳子很快将摧毁驻埃及的英军,那时,意大利就会成为赤道以北的头号势力,墨索里尼对此深信不疑。 1940年6月28日,墨索里尼命令他的意大利军队全面入侵埃及,去努力实现意大利人期待已久的光荣与梦想。8月份,当墨索里尼听说德国即将入侵英国时,他迫不及待地向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兼总司令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下达了第三道进攻命令。 9月上旬,意大利驻利比亚军队终于开始了他们拖延已久的行动,纠集6个师的意大利兵力对埃及发起大规模的进攻。9月13日,一支先遣队越过了边境进入到埃及西部的沙漠,紧接着8万大军在200辆坦克的掩护下,以游行队伍的方式从边境以西3公里处的一个叫卡普佐的村庄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随着一阵嘹亮的军号声的吹响,一支穿着黑色衬衫、装备着短刀和手榴弹的法西斯突击部队趾高气扬地走在队伍的前面。后面,缓缓开动的是装运着大理石里程碑的卡车。这些大理石里程碑是意大利军队用来标示胜利进程的,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对于一支攻不能克、守不能固的队伍来讲,这样的东西显然准备得有些过多了。 意大利的先头突击部队穿过利比亚高原边缘的陡坡,沿着狭窄的海岸平原一路悠闲自得地向前推进,就好像在进行着一次并不正规的长途拉练,用了整整4天的时间,才推进了不足97公里的距离,来到了西迪巴拉尼小镇。格拉齐亚尼元帅一纸命令,部队全部停歇下来,一边安营扎寨、加修工事,一边乞求着元首增派更多的人员和供给品。 意大利人浮夸、散漫的天性在这一时刻暴露无遗。他们的军队不仅不擅长作战,就连建起防御工事来都拖拖拉拉、不紧不慢。 格拉齐亚尼元帅命令意军修建的是一个由7大据点组成的呈半圆形的防御要塞,这道要塞从海岸边距离西迪巴拉尼以东24公里的马克提拉村开始,向内陆蜿蜒伸进80余公里。令意大利军官们甚为满意的绝不仅仅是这些要塞军营所具有的防御功能,他们更看重的是那些“军官俱乐部”之类的生活便利设施。有了这些设施,高级军官们就可以在战斗间隙听上一曲美妙的音乐,跳上一支华丽的舞蹈,再品尝一下用高级玻璃器皿盛装的冰镇弗拉斯卡蒂白葡萄酒。如果有可能,意大利人甚至想在沙漠上踢上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因为只有那个才是他们真正能引以为豪壮的游戏项目。 希特勒对意大利军队这种坐观静待的战术行为深感忧虑,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所遭受的巨大损耗与重创,无法让希特勒镇定自若地看着他的同盟在北非战场上无所作为。他担心英军迟早有一天会从设在埃及的基地向意大利军队实施猛烈轰炸,这样一来,轴心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必将受到严重损害,更可怕的是,这有可能影响到德军即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0月4日,希特勒在与墨索里尼的一次会晤上,主动提出了愿意提供装甲部队和飞机大炮帮助格拉齐亚尼元帅早日行动起来,但他的这番好意却遭到了他那位傲慢自大的法西斯盟友的冷漠拒绝。 10月28日,意大利军队突然入侵希腊,希特勒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为了教训一下狂妄的墨索里尼,他决定暂缓给意大利军队的任何援助。 P6-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经典大会战/二战巅峰战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伊凡·马卡洛夫斯基 |
译者 | 马永良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475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19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84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