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淑女
内容
编辑推荐

新散文集蕴含作者灵魂的触摸,心灵的洗礼,激情的燃烧,思想和情感的容量较大。书中有作者甘苦备尝、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亲情和爱情的倾诉;有作者向风慕义、相互砥砺的友情表白;还有作者心系国运、情系民生的思考;这册文集还存有散文谐趣和情致的笔墨。淑心以知识女性的视角,平易清新、流畅委婉地叙事画人;新散文集还有纵论中外文艺名家成就和人格魅力诸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观念,列数名家的艺术成就或舞台生涯,近距离地观察名家的音容笑貌和灵魂样态。

总之,本集散文既可推动读者励志,又可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是一本催人思考、激人奋进的好书。

内容推荐

这部新散文集的文化含量可观,笔者想象是作者临江观水,梦想神思的飞来之笔,文采飞扬,思辨纵深。作者将其视为人生舞台的“谢幕”之作,可见分量不轻。换个角度看,似是作者心灵对“绅士和淑女”的眷恋,也是作者对人性善良美好的呼唤,更是作者对一代知识分子良知的坚守。作者身处与死神共舞的前沿,不忘文化人的社会担当,情于所当情,理于所当理,值得尊敬。

目录

序(方铭迪)

凝眸逝川(陈德璋)

情迷书海(陈德璋)

残堞之光(陈德璋)

忧郁的地平线(陈德璋)

风雪中的牧歌(杨淑心)

我在渔人之家(杨淑心)

南海帆影(杨淑心)

燕山北麓的“小广东”(杨淑心)

赶牲灵(杨淑心)

难忘那个夏天(杨淑心)

京华恋曲(陈德璋)

和平里夜话(杨淑心 陈德璋)

与死神共舞(陈德璋)

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人(杨淑心)

最后的淑女(陈德璋)

家有小友(陈德璋)

血色湄公河(陈德璋)

师恩永恒(陈德璋)

涛声梦萦(陈德璋)

异国情缘风雨人生(杨淑心 陈德璋)

一篇写了十多年的人物特写(杨淑心)

戴爱莲和她的女儿(杨淑心)

烟雨濛濛忆凤霞(杨淑心)

古道朔风骏马(陈德璋)

格利高里·派克在中国(杨淑心)

吉洪诺夫的微笑(杨淑心)

漫忆文艺名人谛听世纪回声(陈德璋 杨淑心)

百万里路云和月(陈德璋 杨淑心)

【跋】忘情的骊歌(陈德璋 杨淑心)

试读章节

然而,打黄柴却是这里最苦的差事。山高路远,天寒地冻,打柴人要离乡别井,在零下二三十度的荒原上窝下来,一干就是一两个月,吃不上热饭,住不上房子,活儿又累,那日子可不是好熬的。所以,每年冬天精干汉子们结队出发时,村里人都要为他们备足干粮、行装,郑重其事地到村口送行,颇有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的气象。

我那时年轻,好奇心、责任心、好胜心等稀里糊涂地搅和在一起,竞动了“也去干它几天”的念头。和领导上一说,开始时不同意,怕我吃不消。但经我一磨,还是松了口,说:“去去也好。第一批进山的老乡,还没听过搞社教运动的传达,你们先去给他们讲讲。不过千万要注意身体,不行就早点回来。”

我和另外两位工作队员进山时,已是隆冬时节。我上了老贫农杨生保老汉赶的马拉胶皮大车。他五十开外,矮墩墩的个子,面孔黧黑,眼睛不大,却挺有神,一看就是个厚道而又精明的庄稼汉。

驾车从驻地到打柴的荒滩,不能直接翻越张掖正北的龙首山脉,只能西行北折,从龙首山与西侧合黎山相接处的山口,迂回穿过弱水河封冻的河谷,才能到达山北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南端的那片荒滩。

我们的马车吱吱咀口丑地在弯弯的山道上穿行。进入山口以后,日色渐黯,只见两侧峻岩壁立,冰棱四挂,记起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顿觉此言不虚。

此时最主要的直觉还是冷,越来越冷。虽然我把在京置办的二十多斤行头都裹到身上,仍觉难御奇寒,手脚开始发麻发僵。我只好下车小跑,想暖暖身子。但两脚已经不听使唤;山道上砾石又多,崎岖不平;更可恶的是脚上那双并非原配的大头靴,越到困难时刻越闹别扭,弄得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趔趔趄趄,更觉人间行路难,只好又爬上马车。

好在过了合黎山口以后,我们于下半夜二时左右,来到穿山而过的弱水河的河滩上,那里有一个专供过往人畜歇息的骡马店。停车卸辕后,杨老汉让我进客栈休息。我掀开又厚又脏的门帘进去一看,昏暗的煤油灯下,屋里两大排土炕上已横七竖八的躺着十几条汉子,一概不脱老羊皮袄和鞋袜。粗重的鼾声、咳嗽声、梦呓声,混和着令人窒息的烟尘味、汗酸味和老羊皮等发出的膻臭味,一齐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令我马上下意识地缩了回来。杨老汉摸不着头脑,问:“咋的啦?陈同志,挤一挤,还有位子。”我只好硬着头皮钻了进去,挤上土炕,凑合着挨了半夜。

第二天晌午,我们才到达打柴地点。下车四顾,茫茫旷野,除了一些在朔风中瑟索的芨芨草等小灌木外,余无长物。我问杨老汉:“我们住哪?”他呶呶嘴:“那头。跟我来。”

我实在佩服这些在戈壁滩上摸爬滚打数十载的老乡,他们在几乎没有任何地标(哪怕半间土屋或一棵枯树)的百里荒原上,都能准确无误地摸到自己的“家”——一种地表上几乎看不到的地堰子。那年头,别说盖一两间临时栖身的土坯房子,就连搭个遮风挡雪的窝棚也没条件。老乡们只好刨开冻土,掘地三尺,挖个不到两米深的土坑,然后在上面架上杂木柴草,糊上泥巴,并在朝南处留个供人爬进爬出的口子,依此栖身。如今,这也成了我落脚的“家”。人类有时与草原上挖洞穴居的鼹鼠几乎无异,只是比那些小精灵多了一种功能:既能四肢爬行,又能双脚站立。

入夜了。老乡们在地堰子边生起一堆篝火,取暖、烧水、烤干粮。我学着他们的做法,掏出两个随身带来的“刀把子”(即馒头,不知当地为何给这种食物起了如此古怪的名字),塞进柴火堆里烤烤,然后掏出来拍去灰烬,张嘴就啃。饥不择食。虽然带着草木灰和烟熏味,吃起来还挺香。P20-21

序言

老朋友的新散文集向读者招手了。书名唤作《最后的淑女》,个中情怀与人生感悟,耐人寻味。

作者陈德璋先生和杨淑心女士与笔者有多层缘分,曾是多年同事兼邻居。德璋与我原任职中联部,后来分别转入中国文联和国家科委,皆从事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德璋偕夫人返回故园广州,我们一南…北,都在宣传岗位上为国效力;晚年先后退休于广东电视台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作者夫妇系涉外工作者兼作家,笔者也可称为老新闻工作者和退休外交官。老友新作问世,诚邀笔者作序,难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毕竟是挚友托契,虽然力不从心,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古人曰:“序者,述集所由”,“序论作者之意”。本书“所由”、“之意”,作者已在《跋》中明说,笔者无意重复,就以出自肺腑的读后感言,滥竽充数吧。

这部新散文集的文化含量可观,笔者想象是作者临江观水,梦想神思的飞来之笔,文采飞扬,思辨纵深。作者将其视为人生舞台的“谢幕”之作,可见分量不轻。换个角度看,似是作者心灵对“绅士和淑女”的眷恋,也是作者对人性善良美好的呼唤,更是作者对一代知识分子良知的坚守。作者身处与死神共舞的前沿,不忘文化人的社会担当,情于所当情,理于所当理,值得尊敬。

读罢新散文集,作者一生的心路历程历历在目。原来以为相识近半个世纪的朋友,应是相知甚深了,现在才体会到,相识相知也需要与时俱进。原来面临生命挑战,可以“凛然不屈”,为了追求梦想,文人的风骨精神能转化为“铿然有声”的力作。笔者为之感动、震撼和沉思。

新散文集展示了作者几十年人生荆途的踪迹。似水流年,“生”与“活”的具体过程,可谓人生五味均有写照。读者从中可窥见作者对生活的真挚隋义,对人生的不断感悟。《凝眸逝川》、《残堞之光》等篇,字里行间流淌着从历史场景、阅历故事里挖掘的厚重话题,折射出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智慧,写来洋洋洒洒,气势恢宏,历史感和沧桑感跃然纸上。“观乎水”引发的情思和彻悟,更为出彩,令人启迪入脑。

新散文集蕴含作者灵魂的触摸,心灵的洗礼,激情的燃烧,思想和情感的容量较大。书中有作者甘苦备尝、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亲情和爱情的倾诉;有作者向风慕义、相互砥砺的友情表白;还有作者心系国运、情系民生的思考。作者将散文视作生命漫步,述人、谈己、阅世、读书都含有对生活和生命的哲思。特别是书中驱遣历史文献、指点文化菁英、雄视古今的气度,令人折服。《情迷书海》、《京华恋曲》等篇,反映作者博览群书、勤于思辨的读书之路和对自身文化之旅的解读,对于年轻读者的读书观不无引导作用。《涛声梦萦》、《古道朔风骏马》、《漫忆文艺名人谛听历史回声》等篇独具大文化散文的元素,颇有“审智”散文的风格。《与死神共舞》、《最后的淑女》等篇,则见证了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切身、表达自我,语言生有奇力,读后令人为之动容。

这册文集还存有散文谐趣和情致的笔墨。淑心以知识女性的视角,平易清新、流畅委婉地叙事画人。《风雪中的牧歌》再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姿;《我在渔人之家》、《南海帆影》重现了深入海岛生活的见闻;《燕山北麓的“小广东”》却有当年大学毕业生的青春印记;《和平里夜话》则是特殊年代“五七”干校家属、邻里关系的掠影……风趣十足,亲切感人。

新散文集还有纵论中外文艺名家成就和人格魅力诸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观念,列数名家的艺术成就或舞台生涯,近距离地观察名家的音容笑貌和灵魂样态。这些篇章见证了作者为对外文化交流付出的心血,反映了作者作为文化使者的功力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和观察。这也许有助于读者跨越中外文化交流的盲点,提高鉴赏中外文化的认知水平。

总之,本集散文既可推动读者励志,又可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是一本催人思考、激人奋进的好书。

2009年8月于北京

(注:本序作者方铭迪先生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科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曾任《科技日报》国际部主任、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参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巡视员、正局级新闻参赞等职。)

后记

忘情的骊歌

◇陈德璋 杨淑心

前些年,我们先后合作出版了《风雨秋思》和《五洲梦寻》这两本散文集子,前者抒写我们与茅盾、冰心等16位文化名人亲身接触的印象和感悟,后者介绍我们踏足五洲的见闻与思絮。两书发行后,得到一些读者及亲友的关注与鼓励(参见本书《漫忆文艺名人谛听世纪回声》及《百万里路云和月》二文),谨此再致谢忱。

一些朋友读后建言,希望我们除了写写别人和别国外,也写写自己与脚下这片生身的土地,写写我们走过的路。因为我们这些“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知识分子,既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卷进历次政治运动,饱经多种历练,遍尝人生五味;既受过正规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的濡染,又接触过西方文化和新的思潮,是这个社会转型期中承先启后、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甚至可戏称为当今人生舞台上“最后的绅士与淑女”,值得在此“谢幕”之际,给自己、给后人、也给历史留下一些影像,以鉴今昔。

缘于上述原因,我们又提起秃笔,写出本集诸篇。

然而,我们并非建树卓然的名家,也不是名噪一时的明星,写的自然多是凡人小事。故本书并非什么自传或回忆录,只是我们几十年来在荆途上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屐痕,也是似水流年与人世云烟投射在我们心头的斑驳光影和我们心路历程的实录。但愿能引起一些心弦频率相同者的共鸣,“过去未来共斟酌”。

这本集子权以书中《最后的淑女》一文之题为书名,诚非作者愿以“最后的淑女”自命,而是意在为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命运相似的女性群体吐诉一点心声,吟唱一曲告别人生舞台的骊歌。在这里,她们虽被尊称为“淑女”,但“最后的”这个限定词,却饱含着人生的酸苦与命运的无奈,实非什么炫人眼目的桂冠。料广大读者能予亮察?

由于本书仍是我们二人的合著,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前此合作出版的《风雨秋思》、《五洲梦寻》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故有的朋友认为,这三部著作实际上已成一个系列,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们几十年来的人生旅程和文学成果,也是我们二人心血的结晶,可串在一起,统称。r伉俪三部曲”。惟从作品主要内容述及的时间而言,最好将顺序略作调整,以本书为首卷,《风雨秋思》居中,《五洲梦寻》在后。

为了让读者能较真切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旅程与生命感悟,我们采纳了上述建议,权将三书串在一起,并将本书列为首卷,僭称“伉俪三部曲”之一。后来居上,未必妥当。好在“三部曲”之称,也只是一个非正式的Logo而已,如蒙读者认同,我们至为感激。

本书的出版,同样得到许多师友的热忱鼓励与支持。如:我们母校的恩师金钦俊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仍费神披阅了全书文稿,作了认真的修葺,并对本书的立意、构架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正局级新闻参赞、资深新闻工作者和外交官方铭迪君亲自为本书作序,对此书的出版给予衷诚的鼓励和精当的评价;广东著名书画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刘胄人君慨然担任本书美术顾问,并亲自题写书名;青年好友吴新华君则利用业余时间,承担了全书文字打印及图片处理工作,不惮辛劳。上述各位的关心、鼓励和鼎力相助,我们将永铭心问。

本书的出版,也得到花城出版社有关领导、编辑和其他朋友们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衷表谢意。

2009年7月于羊城丽景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淑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德璋//杨淑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8286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5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