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佛琐记(增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吴咏慧,原名黄进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半世纪的奋斗》等。本书是作者对哈佛求学时代一些琐细的回忆。除最末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写往年岁末重返哈佛的经历之外,其余十四篇都是记载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之间的见闻。

内容推荐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社会学的贝尔、思想史的史华慈,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陨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诚如詹姆斯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萦,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土,追寻美丽的新世界。

目录

谢词

新版序

前言

爱憎交加

哲人之怒

哲学祭酒

但是先生

学舍讨论会

哈佛的一天—知识的拾穗

跛足的英雄

哈佛的两位莎士比亚

没有爱的“爱的故事”

资本主义训练营

遗憾三部曲

遗失的七个部落

“美丽踏实”

心灵的探索者

重返哈佛

后记

附录

 古典的回顾——韦伯的《中国之宗教》

 哈佛法学教育二三事(赖英照)

 这样的吴咏慧(翟志成)

 余英时高徒黄进兴——他醉心于后现代,还有孔庙(李怀宇)

试读章节

爱憎交加

索尔·贝洛(Saul Bellow)在他的一部思想性的文学名著《赫佐格》(Herzog)中,曾有一段如是的叙述:男主角赫佐格因受婚变的打击,迟迟无法在理智与感情上接受这个预想不到的事实,有一个大风雪天,他喝得烂醉倒在路上,幸亏有个报摊的老头救了他一命。赫佐格从宿醉中醒来,在床上茫然地望着这个老头,问为何要如此仁慈地对待他?这位老头答说:“先生,你平时到我的摊子买报纸,不像其他哈佛出身的人那么盛气凌人,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赫佐格》是部小说,贝洛却能很细腻地把美国人心目中的哈佛描写出来。一些发生在我周遭的事情又可和贝洛的叙述相互印证。

1978年的圣诞夜,一位朋友刚到美国,邀我去新泽西州他的亲戚家度假。从纽约搭上灰狗巴士,由于时辰已晚,外面黑天暗地,加上风雪交加,看都看不清楚,两人糊里糊涂就提前下了车;车外一片茫然,气温很低,冻得直发抖。想找个住家问路,但走了老远都看不到一栋房子,心里十分着急,心想两人沦落在异乡的荒郊野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好不容易看到公路的十字口,刚好闪着红灯,停着一辆车子,急忙赶上前搭个便车;没想到坐在驾驶座上的一个美国老太婆,在车内连连摇手,喊着:“No!No!”竟然不顾红灯,就将车子开过马路,其惶恐之状宛如见到“赤军连”或“华青帮”。不过心想在这么偏远的地方,突然跑出两个状甚狼狈的东方人,意图不明,自己也免不了七上八下。想到这儿,心里稍微宽解,不再做“人心不古”之叹。

虽然失望,还是得向前摸索。四周一片静寂,一层白纱似的薄雾罩住马路,偶尔还能听到远方的车声,但车子像是在迷宫里兜转,从未出现在我们眼前。走了好一阵子,眼睛酸痛得直掉眼泪,鼻水也不停地流下来,显然是受冻了,相看对方一副涕泗纵横的模样,仿佛饱受人间的委屈,至为心酸。

到底时值圣诞节,上帝仍然眷爱世人,好不容易看到雾中有一朦朦胧胧的房状影子,走近一看,果然是个社区。挨家挨户地敲,屋内的人从窗户看到两个陌生的东方人,都执意不肯开门,喊了几声亦充耳不闻,令人怀疑是否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一带居民把“保留给圣诞节的博爱精神”(Christmas spirit)也消耗殆尽了?灵机一动,厚着脸皮使出最后的法宝,找了一家灯火通明的屋子,敲了门,在屋主上了门链开个小缝时,就赶紧递上“哈佛学生证”。果然生效。屋主是位老太婆,很亲切地接待我们,问长问短:“受冻否?要否喝杯咖啡?”等等。然后还很具爱心地开车送我们到目的地,途中还告诉我们,三十年前她叔叔也是哈佛的学生,全家至今仍为他感到骄傲。

第一天到哈佛报到,一位香港来的梁姓侨生给我实施新生求生训练。他的告诫中,只有一项我比较不了解,就是晚上十点以后到“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游逛时,倘若碰到成群不良少年询问是否为哈佛学生时,就直接答:“不是!”否则免不了挨揍,因为这群孩子都是受不了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又一辈子进不了哈佛,于是以找哈佛学生的麻烦来泄愤。前些日有个电影,片名就叫《老天救救我们》(Heaven Help Us),也可反映这类青少年的心态。剧中主角之一,是位教会学校的高中生,为了方便来日进入哈佛,刻意求取优异的成绩,不惜抄袭作假,甚至委曲求全奉承蛮横的老师。故事的结尾是这位学生突受“启蒙”,不再迷恋哈佛,和其他学生一起挺身反抗暴君式的先生。在片中,哈佛成了象征虚荣、不成熟与邪恶的渊源——也就是无辜的代罪羔羊了。

某次,在美国中西部搭“中央航空公司”(Central Airline)的飞机,由于是螺旋桨的老飞机,离地面只有数百米,地上的麦田与农庄一览无遗,景色十分宜人。正在享受耳目之乐时,旁边添了个乘客,一看就知是个“庄稼汉”,他很礼貌地和我寒暄。当他知道我是哈佛的学生之后,我的耳朵就没有休息过:“台湾在哪里?产石油吗?”我答说:“没有。”“那你怎么可能去哈佛读书?”“不知道。”“你是贵族吗?”我只好用沉默来做无言的抗议。下了飞机,我还在自度自己是否长得有点像阿拉伯王子?

有一次,朋友开的啤酒屋,伙计突然出了车祸,他们夫妇赶着去善后。我正好路过洛杉矶,只好见义勇为,粉墨登场。那段期间电视频频报导移民局扫荡非法劳工,到处风声鹤唳。唯恐遭受无妄之灾,有顾客上门,我总是老实自白纯属救人之急,并解释一下自己的身分。那一天,我和另一位小伙计不停从冷冻库搬啤酒出来,还要应付那些“每事问”的顾客,他们似乎以为哈佛的学生上自天文、下至地理都要知道一半方才够格。

美国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个人的隐私不但受到尊重,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是也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人似乎都有“心事谁人知”的苦闷。因此报摊、杂货店、酒吧就变成他们闲聊、吐苦水的集体心理治疗场所。我听了他们的牢骚,总是安慰他们: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要对个人的不幸与挫折负绝大的责任。从前课堂上听来玄之又玄的“目标迷失”(goal disorientation)、“文化失序”(cultural dislocation)等等概念,这时正可派上用场。听了我很具学术味道的解释,人人皆大欢喜,个个称赞是不同凡响的高见。言下之意,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些朴质的顾客,聊完天,大惑顿解,心里畅快。个个扛着一箱箱冰冻的啤酒,准备同去酩酊大醉,以便庆祝生命的重生。

午夜十二点,一结算业绩,竟然打破这家店开业三年以来最高营业额。为了怕被抢劫,还请了当地警长前来关门(这家小店曾被抢过)。这件事可以说是我留学生涯最成功的“企业经验”。

一本颇受美国女性欢迎的时髦杂志—《今日妇女》(Today’s Women),前些年有篇文章综述美国女人对美国男人的观察,其中一项是:“如果一个美国男人是哈佛毕业的,在五分钟之内,他会有意或无意地告诉你他出身哈佛。”不久之前,我偶遇一位中国长者,彬彬君子,状似谦和,递给我一张片子,赫然印着“哈佛毕业”。可见《今日妇女》的观察虽不中亦不远,所不同的是在东方世界“一分钟即要决胜负”,哪待得上五分钟呢?

P3-8

序言

在旅途中,读到《纽约时报》(2008年8月5日)报导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辞世的消息,心中甚觉怅然。当年他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振聋发聩、大气磅礴的讲演,至今记忆犹为深刻。

苏联解体,此公返归祖国,但所持文化保守的论调,与时局格格不入,遂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记者尚言到,新时代的年轻人甚至只知其名,而未知其人,遑论拜读他的大作。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John Rawls)、心理学的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社会学的贝尔(Daniel Bell)、思想史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殒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曰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抚今追昔,感激万千。

《哈佛琐记》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委实出入意表。究其实,拙作不过是个人留学期间琐细的回忆,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哈佛何其有幸。倘谓其为“心灵”的故乡,似不为过。然而,诚如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挂,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士,追寻美丽的新世界。年事既长,犹以此自勉,但愿不致贻笑大方。

又,好友翟志成兄撰有《这样的吴咏慧》一文,刊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生花妙笔,趣味盎然;得其允诺,增录于后。之前,赖英照学长亦曾撰文,补充拙作之不足。借此“新版”之际,得以向两位再表谢意。他们的鸿文增辉拙作许多。

吴咏慧于南港

2008年8月20日

后记

《哈佛琐记》是我个人对哈佛求学时代的一些琐细的回忆。除最未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写去年岁末重返哈佛的经历之外,其余十四篇都是记载1977年至1983年之间的见闻。

不可否认,这些回忆都十分主观,因此不免是片面的。读者不难在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对哈佛的偏爱,这个偏爱实源于六年哈佛生活所产生的深挚情感,而不是可以用理性来推证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一个奥秘的精神泉源,不断地支持他在现实世界里过活,尤其在俗事纷扰之际,还能回到自己心灵的世界滋养休息,以便重新出发。

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在哈佛,每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知识的传统,使置身其地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说:

我相信,就培植自主与孤独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之中寻得快乐。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

我毫无异议地赞成詹姆斯的想法。

的确,世界上还有不少大学的历史比哈佛更悠久,还有不少大学的校园比哈佛更美丽,还有不少大学的精神比哈佛更贵族;但对我而言,只有哈佛才是心灵的故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佛琐记(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咏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9266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