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式民工(1)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岩,曾子墨,江小鱼,于建嵘陪衬推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底层人民叙事,中国“打工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全景式展现2.5亿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

一百多家境内外媒体倾情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等新华社、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英国.《卫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华两都市报》、《福州日报》、《香港文汇报》、《凤凰周刊》、《农村日报》、《重庆商报》等及各地晚报人民网、新浪网、网易、腾讯网、搜狐网、凤凰网、中青网、四川蜀网等上百家网站。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农民工写自己农民工生活的小说,是2010年春最具震撼力的“打工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值得城市人思考的力作。

小说以小凡、小林和张志伟这三个农民工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为主线,反映了农民工艰辛的生存状态,以及农民工在城市里很难找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故事涉及黄牛党、黑中介、狠城管、卖淫小姐等众多社会角色,有工伤索赔之痛,有用生命相胁讨要工资的血泪故事。小说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原生态生活,以及在目前体制下,农民工们演绎出的一幕幕悲壮而艰辛的生存之路。

目录

一: 初次打工之旅

二: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艰辛的找工之路

四:溜冰场之斗

五:骗人的皮包公司

六:职业病之殇

七:离  别

八:第一封家书

九:多情的怀春少女

十:一 吻 定 情

十一:夜空下的柔情

十二:第一次练摊

十三:两女争锋

十四:思想的转变

十五:憧憬着未来

十六:工伤之痛

十七:恶狼般的城管

十八:戏剧性的变化

十九:民工的人生价值观

二十:城管的捉放曹

二十一:官逼民反

二十二:不安份的心

二十三:陪 酒

二十四:误 会

二十五: 天赐良机

二十六:得与失

二十七:繁荣娼盛

二十八:冰释前嫌

二十九:录像厅里的淫乱

三十:民工艰辛生存路之病不起

三十一:民工艰辛生存路之留守儿童

三十二:中国式抓赌

三十三:车祸

三十四:农村、城市的文化碰撞

三十五:民工眼中的命运

三十六:发廊女的辛酸

三十七:城市人,我在等你说谢谢

三十八:贫困的悲哀

三十九:野鸡仙人跳

四十:拔刀相助

四十一:开除

四十二:情义两难

四十三:勇斗小偷

四十四:双簧戏?投诉

四十五:如此执法

四十六:各有计划

四十七:无奈

四十八:大爱无言

四十九:初识传销

五十:传销的洗脑方式

五十一:激情演讲

五十二:高楼摔下

五十三:如此调解

五十四:恶斗

五十五:车票难买

五十六:黄牛票

五十七:情爱纠葛

五十八:以身奉献

五十九:试探

六十:醉翁之意不在酒

六十一:失身

六十二:聚散离合

六十三:杀人灭门

六十四:天理法理

六十五:山区真实的贫困

六十六:煤矿工人生活实录

六十七:贫困的命运

六十八:坠落狼窝

六十九:高级洗脑

七十:留守儿童的教育

七十一:勾引

七十二:爱如潮水

七十三:诡变

七十四:欺凌

七十五:复仇

七十六:混混的生活

七十七:比试

七十八:收保护费

七十九:摛贼摛王

八十:寻人

八十一:替人出头

八十二:除强扶弱

八十三:局

八十四:爱断情伤

八十五:办假证找工作

八十六:智取机会

八十七:孩子降临

八十八:业务改变命运

八十九:装修杀手

九十:被逼行动

九十一:以死相逼

九十二:悲剧收场

九十三:为爱坚守

九十四:一吻断情

九十五:爱相随

九十六:爱心回馈家乡

九十七:真相大白

九十八:民工诉求

九十九:大结局

试读章节

1994年12月24日下午。

山村田野,寒风呼啸。

天地阴冷,没有一丝阳光。

“小凡,妈妈想出去打工,你愿不愿意妈妈出去啊?”田间,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一边挥着锄头干活一边问,旁边是一个也在劳作的男孩,那是她的儿子小凡。

“妈妈,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啊?”小凡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望着妈妈。

“打工可以赚钱,你现在15岁了,再过几年,就要到谈婚论嫁的日子了,有了钱,就可以风风光光地把媳妇娶进门啊。”妈妈慈爱地看了儿子一眼。

“可是,我不想你出去,你走那么远,我会想你的。”小凡显然很是依恋母亲。

“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这段时间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妈妈用忧郁的眼神望着儿子,“孩子,我担心你们的安全,我想如果出去打工,就把你们也接到外面去一起生活。”

“妈妈,我们有什么不安全的?”小凡睁大眼睛,诧异地望着妈妈。

“你知道,你爸和我都是老实人、本分人,可这村上王家、何家总是欺负咱们,眼见你爸做点小生意赚了点钱,他们就眼红,把我和你爸,还有二叔他们都打成那样,而且还被判刑一个,我担心他们会报复我们。”

“他们是罪有应得,把我们家里打伤这么多人,伤成那样才判一个坐牢,医药费还是我们自己付,应该报复的是我们,他们还想报复什么?”小凡瞪着一双大眼大声说。

“孩子,咱们无权无势,人家人高马壮,不要去惹是生非了,还是忍一忍就过去了,咱们打不过他们,就躲一躲吧。”妈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走远一些,就没什么事情发生了。”

小凡不服气地看了看妈妈那一脸的无奈,倔犟地说:“我们就是不应该怕,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保护你,让你不受任何人的欺负。”

他想到去年爸爸妈妈及二叔等被王家打成重伤躺在医院的样子,瞪着的眼珠似乎都要冒出火来,洁白的牙齿紧咬着,恨声说。

“小凡,你还小,咱们避一避就没事了。”妈妈满脸的忧郁,显得很担心,“我这几天老是心里发慌,总觉得会有什么事儿发生,该不会是你爸爸又和人家争吵了吧?”

“妈妈,没事的,爸爸对人那么好,哪会有什么事!天都这么暗了,我们回家吧。”

天色逐渐阴暗下来,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

“爸爸还在外面没回来,那好吧,咱们回家把饭做好等他回来吃饭。”妈妈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哈了一口热气,暖了暖发冷的手,向在田边上站着的儿子爱怜地说着,收起了锄头。

“嗯,那我去把那根木材捡回家烧火。”小凡乖巧地应着声,转身到地边捡起一根干树枝,与妈妈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一路上,母子俩交谈着,来到一条宽宽的河边。河上没有桥,用来过河的是一块块的石头。

小凡走到河中间一半,正巧迎面碰上了王家的一个儿媳妇何丽。因为过河的石头很小,小凡心下一慌,忙让那何丽先过去,可肩上扛着的树枝一晃,不小心触到了何丽的身上。

何丽回头就冲小凡破口大骂起来。小凡妈眼见这般情景,吓得面色大变,忙过来拉起小凡,对何丽说:“你一个大人与小孩计较什么呀?”

这何丽的老公本就因去年打伤了小凡父母及二叔一家人而被判刑三年,一年独守空房积累起来的怨气正无处发泄,今天小凡不小心让树枝触上了她,她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发泄一下。

她冲小凡妈大骂起来:“你管教的什么儿子,你们他妈的找死是不是?你等着,有你们好看的。”

这王家与何家是出名的村霸,何丽娘家兄弟众多,且一个个好勇斗狠,两家联姻,更是强强联手,在整个乡里横行无忌,惹是生非,众多乡邻都如敬鬼神般远远地躲着他们。

可怜小凡家无意惹上了这等恶霸,自然会噩运上门了。

小凡妈听何丽这样说,知道她不会善罢甘休,心知不妙,忙拉起小凡就往家跑去。

而何丽那边开始扯着嗓子大声叫了起来:“爸,大哥,二哥,三哥,你们快来啊,有人欺负我了!”

在这小小乡里,谁敢欺负这王、何两家顶级村霸?何丽这一声大叫,何家那几个如狼似虎的汉子立马就冲了出来。他们一个个手持木棒、菜刀向小凡家冲了过去,要为在监狱服刑的兄弟报仇。而另一边,王家的人也都冲了过来。

小凡爸这时也回来了,想上去与那先到的何家父子理论,但这些如狼似虎的霸王,哪会将“理”字放在眼中。多年来靠人强马壮,铁拳欺压乡邻的他们,一到小凡家那座小院,二话不说就开始打砸起来。

只听得"噼噼啪啪"的打砸声响彻整个小院。小凡哪曾见过这等阵势,此时的他与妈妈被爸爸劝到了屋里,而爸爸在外面想与他们理论,却被何家父子抓住暴打。只听小凡爸一边哀求着告饶一边惨叫着——这几个恶棍都是有备而来,又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自然要痛打他一顿。

小凡眼见爸爸在外面被人围着打,哪里能忍下这口气,从屋里抓起一根烧火的木棒就冲了出去,照着一个人的腿肚子就打。

那围着小凡爸打的人当然没料到黑暗中会有人冲过来,被小凡一棒就打趴下了。

但小凡年小力弱,另两人见小凡不过是个小孩,照着他当头就是一棒。

小凡虽说人小,但因去年他还在学校的时候,王家就将爸妈打伤过一次,从那以后他就发誓要保护父母,所以,他经常打沙袋绑腿,锻炼身体,因此身手很快捷。眼见那人举棒向自己当头击来,他心下大惊,头一偏,木棒一下就击在了他的肩上。

他是因救父心切才急匆匆地跑了出来,要论力气、身手,哪是这些恶棍的对手!

小凡虽然左肩被对方一棒击中,但此时此刻,似乎没感到疼痛,他自幼好强,当下怒火更甚,操起手上木棒也向那人头上打去。

可对方是什么人?是能征善战的村霸!他一把就抓住木棒,另一只手像抓小鸡似的一闪身就抓住了小凡的衣服。小凡心知如果被他们抓住,必死无疑,于是双手一反,一下脱掉了外衣,从高高的院落跳到水沟边的公路上,一口气就跑出去躲了起来。

他长到15岁以来,哪里见过这般惨烈的情景!

远远的,他听到院子里面的哭喊声、惨叫声、打砸声此起彼伏,听到何家恶霸父子在院子里四处冲撞打砸,高呼一定要找到周家小孩杀之除根的嚣张喝斥声阵阵传来。他心里不禁又惊又惧,但此时,以他的能力,已断然不能上前再去为了尊严而战斗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天色完全黑了下来,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王何两家的人这才叫骂着中从周家小院撤走了。

小凡这时才敢走了出去,回到院子里。他见妈妈已倒在血泊之中,双眼紧闭,昏迷了过去,身边围着的是爸爸与各位叔婶。

而爸爸、二叔及堂兄脸上、身上都是伤痕,显然是因过来劝架被王何两家恶霸打伤的!小凡眼见这般惨景,问起原因,才知道妈妈是怕小凡被恶棍杀了,心下担心,从屋子里出来,被恶棍用一根巨大的木棒击中了脑袋!

这时,因两家恶霸都已撤走,这才有胆大的乡邻跑过来,眼见小凡妈妈受了重伤,于是叫了农用车,将一家人送到了镇上医院!

一个小时过去了。医生无奈地宣布,小凡妈妈因被木棒直接击中头部,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小凡听到医生的话,心一下就沉到了谷底!

自己最亲最爱的妈妈,两个小时前还在与自己说话,可一转眼,竟然阴阳两隔,永无再见之日!

小凡“扑通”一下跪在了妈妈还未冰冷的身子前,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一瞬间,他只觉得大脑轰的一声炸开了似的,气血翻涌,晕了过去……

序言

打工文学的崛起

席云舒

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前夕,同样是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同样是大包小包的行李……40年前,是两千万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开始陆续离开亲人去农村插队;40年后,是两亿多民工暂别他们洒满汗水和泪水的城市回家过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开始涌现包括芒克、北岛、舒婷等在内的一大批诗人,包括叶辛、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张抗抗等在内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虽然分别被人们贴过“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标签,但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知青文学”。从80年代初“知青文学”开始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末,“知青文学”仍然不时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新时期30年的文学版图上,“知青文学”是其中幅员最广、最为纵深的一个板块。

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数以亿计的内地富余劳动力纷纷前往沿海城市打工,这个群体的人数,超过了当年“知青”的十倍。在今天这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他们是一个知识相对贫乏的群体,他们靠出卖力气和汗水换取微薄的报酬,他们的打工生活写满了艰辛。前几年,我们文学界曾经呼吁过作家关注这样一个庞大的民工群体,也有一些传统作家写过相关题材的作品,但终因我们的传统作家缺乏打工生活的深切体验,而无法写出深刻的表现民工题材的作品。然而好在写作不是我们传统作家的专利,正如当年的“知青”群体造就了那么多名作家一样,这个数量庞大的打工族群体也正在催生真正能够为他们代言的他们自己的作家。

今天,当我们在阅读一篇篇被称为“打工文学”的由民工作家自己书写的反映民工生活的作品时,我们不禁会感叹这一幕幕与当年的“知青文学”竟是何其相似!一样的城乡差异与文化碰撞,一样的前程未卜的人物命运,一样的离别与伤痛……还有更多的相似,“知青文学”的早期作品,如北岛等人的诗歌、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等,最初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公开发表或出版,并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文学期刊都不惜版面来发表“知青文学”作品;而今天的“打工文学”,虽然不会再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但包括本书作者周述恒在内的很多打工作家,都选择了更加容易传播的互联网在线写作,这也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潜在写作”的方式。到了最近几年,“打工文学”终于形成了一股浪潮,很多文学期刊开始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大量“打工文学”作品,郑小琼、王十月、何真宗、罗德远、徐非等“打工作家”的名字也时常被挂在我们许多文学评论家的口中。

与当年的“知青”相比,今天的打工族在文学创作方面似乎处于天然的弱势,因为“知青”都是知识青年,听上去就会觉得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今天的打工族整体文化水平似乎就显得相对比较低,因此,文学评论界在谈论今天的“打工文学”的时候,对它们的评价远没有当年对“知青文学”的评价来得高,批评家们常常以“底层叙事”来描述“打工文学”,常常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看待“打工文学”。我以为这是对“打工文学”的一种偏见,包括“打工文学”这个命名,似乎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俯视的意味。如果我们客观一点来看,当年的“老三届”也好,“新三届”也罢,都不过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况且,在那个以知识为耻的年代,很多“老三届”的文化水平恐怕还赶不上今天的初中生,但是,在今天的打工族中,他们基本上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既然当年的“知青”中能出现那么多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为什么我们今天却以完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打工文学”呢?  也许是今天的“打工文学”还没有诞生像“知青文学”中叶辛的《蹉跎岁月》、梁晓声的《雪城》那样经典化的作品,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今天的“打工文学”都是值得与当年的“知青文学”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来对待的。至少在整个70年代,“知青文学”都处于陈思和先生所说的“潜在写作”状态中,《蹉跎岁月》和《雪城》这样的作品都是80年代以后才出版的,与1968年底的“上山下乡”运动至少相隔了十几年;而90年代中期开始的“民工潮”至今也不过才十几年,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打工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将其与80年代初大量的“知青文学”放到一起来看,我们会发现两者在文学性上的差距并不太大,但它们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却一样重要。

如果说此前的“打工文学”没有受到评论界与当年的“知青文学”同等的重视,是因为“打工文学”还没有出现什么大作品的话,那么,周述恒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国式民工》则很可能会成为当代“打工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尽管它也许不一定能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像本书一样全景式地深入描绘打工者生存的艰辛和他们内心的伤痛,还没有一部“打工文学”如此深刻地揭露社会对底层打工族的歧视与不公,虽然周述恒的文笔有时还显得有些生涩,但他对周小凡、周小林、张志伟、英子、方敏等几个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对小说情节的驾驭也是十分自然流畅的,尽管小说中没有运用什么叙事技巧和情节虚构,但小说留给我们的震撼却令我们久久无法释怀,因为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打工生活,而现实有时比虚构更加令人目瞪口呆,小说所展现的他们的艰辛与苦难,他们的爱与恨、伤与痛、血与泪,比很多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故事更加残酷,足以令一切叙事技巧黯然失色。

民工的伤痛与“知青”的伤痛是不一样的。除了当时所谓的“黑五类分子”外,插队的“知青”很少会在农村受到歧视,与农民相比,他们没有太大的生活水平上的落差,“知青”的落差是他们自己由城市到农村的落差,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很快就能够融入到农民兄弟当中去。“知青”的伤痛是当时的国家政策造成的,而不是他们自身生活状态的窘迫造成的。但民工恰恰相反,他们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到城市去打工,他们不是不愿意融入城市,而是很难融入城市,城乡之间经济与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的打工生活饱受歧视,他们建造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自己却没有立锥之地,他们在工厂里生产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自己却无力购买那些商品,他们流尽了汗水和泪水却还要为讨薪四处奔走,他们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常常不够医治自己打工时落下的职业病……“知青”是被时代和命运捉弄了的一代人,但与周述恒笔下的民工相比,也许“知青”还算是十分幸运的。

我希望我们的批评界能够像当年对待“知青文学”一样来对待今天的“打工文学”,希望我们的文学史能够像对待“知青作家”一样来对待“打工作家”;我也希望我们的“打工文学”能够早日出现划时代的经典性作品,如果说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已经竖起了“打工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工文学”也会出现叶辛、梁晓声、韩少功这样有分量的作家;我希望30年后我们再来回顾“打工文学”的历程时,能够像从前谈论“知青文学”一样津津乐道;我也希望周述恒今后能够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如果有一天,人们在讨论“打工文学”时,会觉得无法绕开周述恒的这部《中国式民工》,那将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最后,我由衷地希望中国两亿多民工的生活能够早日脱离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种悲惨境地!

是为序。

2010.1.12于北京

后记

在家乡,在故园,在那样一个纤尘不染,山清水秀的地方。民风虽不近纯朴,但如果没什么大事发生,那个小村落,却是让人感到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淡泊、那样的让人感到心灵的踏实。

记得《陋室铭》里写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西蜀子云亭般的山乡田园,炊烟袅袅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天真如一的我们,无功利之名、无物质之意。渐渐的长大了,改革的春风似乎在一夜之间吹皱了全国的大地。于是,求学、外出,见到了外面的大世界。

大世界里充满了无数的诱惑:个性的张扬、物质的诱惑、人心的浮燥、满是铜臭的人们,充斥着各行各业。于是,无一心灵之静土,无一淡泊之乐园。而打工潮的涌现,让几亿民工都从那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里走了进来,为了改变自己的家,自己的困境,自己命运,开始了他们艰苦卓绝,血泪难书的奋斗之旅!

当初,在下决心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在想:为什么天下打工的人这么多,他们每个人都会在这种现行的还不是很完善的体制下,在打工的生活中,都会遇上非常多的歧视,非常多的困难。心中,也有非常多的不平,但他们却没有象城市人一样,可以有一个媒体去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

我在想,是不是我可以来写一个内容覆盖面广一些的民工生活实录的纪实小说,来纪录他们所处的艰辛的生活环境,艰辛的工作,以及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是怎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财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他们与城市人不同的是:他们得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前期绝大部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引导,自己就凭着一股想改变自己贫穷命运的闯劲,到了沿海,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开始的吃穿住行,又是怎么样来解决的?

而国家,虽提供了一个农民打工的场所,却没有很规范的制定与打工相关的制度。以致本书中提到的黄牛党,黑中介,职业病,工伤,讨工资,做小姐,,留守儿童,小混混,等一系列故事应运而出。

千百种人就有千百种的命,但打工的人,百分九十五以上的农民工,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国情,特殊的体制下,他们的最终归宿,就是在为中国的城市化贡献出自己几十年的青春或是心血后,仍旧死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的薄地里。

再则:我希望这本书是每一位以后来打工的人的指路之灯,因为,本书的故事情节百分九十以上为真实故事结构,如果耐心看完这本书,将有利于初出异乡的朋友们去少走很多的不必要去走的弯路,更有利于朋友们怎么去走一条怎么样才适合自己性格,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最后,我要感谢为本书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各位生活里及网络中帮助我完本结稿的朋友们。

首先,特别要感谢我一个网络朋友小西门,她是东北牡丹江人,叫王芳,是她热心,执着为我修改了本书中一大批干枯的文字与晦涩的语言。才使文章变得生动与丰富,也使读者们的眼球不再受到伤害,心灵不再受到折磨与摧残!

其次,感谢我的老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一直陪伴和支持我,在我写这本书期间,我们刚生了宝宝,经济就显得非常紧张,很多家庭的杂务我又都帮不上忙,感谢她给予我的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浙江衢州的郑姐、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张正蓉等等很多很多的人,还有为我这本书出版联系出版社的焦健兄弟,为我这本书写序的席云舒老师,江小鱼导演、海岩老师、于建嵘教授、崔永元老师、曾子墨小姐与世界知识出版社,以及支持我、关注我的所有媒体。怀有这份感恩之心,我才会感到心灵的踏实与平和。

由于我的思想、见识、文笔有一定局限,在书中的很多描绘和看法,肯定会有不妥和偏颇等诸多问题,所以,请各位老师与读者朋友指点更正,述恒将不胜感激!

2010年3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应当感谢这部关于民工生活的小说。数以千万计寄居于城市的民工无疑是我们社会中既主流又边缘、既壮大又弱势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几乎得到过整个时代的同情与唏嘘。他们未来的愿景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命运与共,他们对城市有巨大的热情和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对他却甚少了解,甚少关注,甚少感激。他们渺小,迷茫,多极分化……《中国式民工》既是这个群体的客观写照,又是他们自身的集体记忆。或许,也能成为一部当代社会生态——城市与乡村、原住民与外来者既排斥又互慰的生动史料。

——海岩(著名作家)

以前我们的节目现场谈笑风生,每次大家都特别高兴,但是周述恒这期节目是比较严肃的,但是我觉得农民工的问题值得严肃地说清楚,今天的严肃,能换来以后世世代代的谈笑风生。

——崔永元(著名主持人)

本书是以周述恒13年的打工经历为原型结合身边工友们的故事,记录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里打拼的种种际遇,悲欢离合。这种原生态的白描手法让人感动,而书中揭示出来的社会伤痕也发人深省。

——曾子墨(著名主持人)

这是一本用生命体验写成的书。它对农民工喜怒哀乐的真切感受,必将让这个巨大而漂移群体的生存状况再一次进入公共视野。

——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式民工(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述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0358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