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读点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论语》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如果大家每天读上一两句,会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内容推荐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1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

本书从《论语》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目录

处世的智慧

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

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

忍气、忍辱——小不忍则乱大谋/8

语言在精不在多——辞达而已矣/11

口才的力量——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14

说话的技巧——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8

不失人不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21

水至清无鱼——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25

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28

无可无不可——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31

别总争第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4

大智若愚——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见也/37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0

识人之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44

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8

制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1

交际的魅力

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6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9

以礼待人——不学礼,无以立/62

交友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6

益友和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69

友谊的距离——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72

我们是一家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76

救人要救急——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79

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82

四不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85

谈谈气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8

对自己狠一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91

不听谣言,不传谣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94

为人的准则

求人不如求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98

心灵的契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01

活在责任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05

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9

孝行天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12

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千利,117

浊富与清贫——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20

懂得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23

向善之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26

经常反思自己——吾日三省吾身/129

有了错误就改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32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5

气量放大一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138

留得生前身后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141

自重自敬,然后人敬——君子不重则不威/143

方中有圆,圆内容方——可与立,未可与权/146

做事的态度

快乐工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52

比别人勤奋一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155

尽力做好自己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58

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161

急功近利不可取——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65

学习生存的本领——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68

不单为薪水工作——敬其事而后其食/171

忠诚胜于能力——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73

成功的启示

你准备好了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78

要有恒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矣有恒/181

当机立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也。”/184

绝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187

成为一个通才——君子不器/190

再坚持一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192

坐而言不如立而行——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95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98

对自己充满信心——不忮不求,何用不臧/201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205

以人为本——厩焚。子还朝,曰:“伤人乎?”/208

打破思维定势——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10

心灵的超越

活的是心情——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214

快乐在心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17

寻求内心的恬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20

坦然面对生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24

跟随你的心——既来之,则安之/227

寄情于山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30

你在忧虑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33

不要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患失。既得之,患失之/236

打好手中的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239

音乐改变人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42

生命的真谛

人生六个阶段——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6

登上健康快车——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52

正视命运的乖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55

发挥生命的价值——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258

保护好你的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61

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65

活在当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68

甘于平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272

感谢磨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76

善待生死——未知生,焉知死/279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84

软化的人生观——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287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92

好学的含义——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295

你在为谁读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98

做官与做学问——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301

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305

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08

学以去六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11

孜孜不倦——困而不学,民斯为下/314

不懂就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17

环境影响学习——性相近,习相远/320

试读章节

【原文】

子日:“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扰乱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破坏大计划。”

【评注】

朱子日: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这其中就包含着孔子说的“忍”。心字头上一把“刀”,就是忍。

忍是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处世方式。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这是中国人整体社会人格成熟的体现。就个人来说,要成功须先过一道“忍”字关。忍什么?一是忍气,二是忍辱。气是气愤,辱是屈辱。气愤来源于生活中的不公,屈辱产生于尊严上的贬损。处世要习惯忍气吞声,做人应学会忍辱负重。有坚韧忍耐功夫的人,常被视为胜人一筹。

“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成了一句通行的俗语。它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不要为小事生气。就像人们常说的,忍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不为小事生气,说时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世上许多的无谓争端都源于芥末小事,一时不忍,生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在孔子眼里,忍耐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深谋远虑,忍小事成大谋。所以他又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第十二》)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在一时生气与愤怒的心情下所产生的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身所亲爱的人一切对象的怨恨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迷惑,这不就是辨别了迷惑吗?忿,表示生气、愤怒,是背离正常心态,是一种使宁静和谐的心灵所必须的心灵的统一被四分五裂的心态。

俗话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坏就坏在不能忍。《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闯了很多祸,主要是他性情暴躁,头脑简单,小事不能忍。他在浔阳江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的水,就因为他一味地使气逞凶。相反,大丈夫、大英雄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苏轼在《留侯论》里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留侯,即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封于留(今江苏徐州),称留侯。《留侯论》是苏东坡写的关于张良的一篇评论。苏东坡认为张良之所以能为刘邦出谋划策,成为其主要谋士,立下大功.就是因为他能“忍小忿就大谋”。

人应该为自己的快乐而活着,不应替别人的无礼而生气。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左右,而动辄生气发怒,恰恰是不自觉地受人左右,不仅左右面部表情,而且左右心理情绪,这样的人最易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

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对对方的蔑视和冷嘲。

唐代僧人寒山对拾得和尚说:“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这种大智大勇的处世艺术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所以,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而能不能忍受种种屈辱,大概就是伟人与凡夫之间的最大区别。

屈辱能令人发愤,催人奋进,人有这种难得的向上动力,真是一件幸事。正如汉代史家司马迁所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要说忍辱负重、发愤图业,古今第一人当推司马迁自己。司马迁身为“刑余之人”,辱诟之大,无所比数。像他这样才高识广、多情善感的人,仅以一句话猝然遭受宫刑这样屈辱而又沉重的打击,内心的巨大创伤使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位。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样的苦痛之下,司马迁之“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四十二岁开始《史记》写作,五年后不幸遭祸,故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最后又经过五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万古流传的伟大著作——《史记》。一个人有了这样忍辱负重的精神,才会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建树。

P8-10

序言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一部语录。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春秋末年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混乱的阶段。各诸侯国之间只想相互吞并统治者,百姓痛苦不堪。历史文化的破坏,政治道德的没落,则更加严重。春秋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统治者破坏完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混乱?孔子认为,根源在于文化思想的衰落。

孔子从济世救民的宗旨出发,提倡“仁”和“礼”,期望能有当权者采纳他的主张,实现他的理想。30岁时,孔子的学问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是当时他还不能超越贵族等级的限制而有所建树,便开辟了私人讲学的道路,把学术传授给弟子们。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在公元前517年离开鲁国,到了齐国,但齐景公并未用孔子。一年多后,孔子回到故乡。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定公和季桓子任命为中都宰。因政绩卓著,不久升为司空(主管建筑),再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此间,鲁国出现了新的气象。

孔子的能力很快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齐景公派人给鲁国送来80名美女组成的乐队,鲁定公和季桓子欣然接受,三日不理朝政,使孔子的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孔子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此期间,孔子到处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但终不见用。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14年的漂泊生涯,回到鲁国。他看清了“道不行”的现实,决心把精力完全放在文化教育上。

孔子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在他的晚年,他系统整理了文化典籍,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编次《尚书》以保存古代史料;定《士礼》十七篇以教育弟子;正《乐》以正《诗》。以上四种,是孔子手定的教本。此外,孔子读《周易》而传《彖》、《象》,根据鲁国的历史写成了《春秋》。这两项,是孔子赞修官书,以成就他们的千秋事业。孔子一生的理想和作为,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说明,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门人编纂了《论语》并传后世。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1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论语》这部书虽然用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孔子的名言,但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它自己的体系。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的为人处世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怨、孝、悌等诸多内容。

《论语》这部书的文学风格是言约义丰,言近旨远,舒缓含蓄,从容不迫。有的语言浅近、朴素中蕴含哲理,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欲速则不达”;有的形象鲜明,抒情意味浓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也有少量记事的成分,笔录者善于抓住人物神情语态的特征,稍加勾勒。就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如《先进》篇的“四子侍坐”章,仅用300字,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

本书从《论语》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如果大家每天读上一两句,会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论语》这本书所宜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

——李泽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

身为华人。一生之中仔细读一遍《论语》或听一遍《论语》。才不愧身为此-语文及此-文化的后裔。

——博佩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读点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凡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7165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