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子耶稣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子耶稣》是美国当代最具原创力及最有深度的思想家之一迪帕克·乔普拉的重要作品。本书对《新约》中没有提及的耶稣12岁至30岁之间的生活做了详细描述和还原。对耶稣从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成长为神圣的救世主和上帝之子的觉悟路线图、精神历程进行了勾勒。通过《人子耶稣》,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主题。一个有潜力成为救世主的年轻人,是如何发现自己的潜力并成功实现自己潜力的。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传教的书,而是智者如何战胜自己内在精神的悟道之旅。

内容推荐

这不是一本传教的书,而是一趟智者如何战胜自己内在精细的悟道之旅。书中的耶稣生活在东方的某个山区里,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心灵得到了升华。

《人子耶稣》讲述的不是《新约》中记载的耶稣,而是《新约》中未曾提到的耶稣。福音书作者对那段“失考的日子”缄口不言,而这段日子从耶稣的12岁一直延续到30岁。

《人子耶稣》作者迪帕克·乔普拉发现《圣经》中失去记载的不只是一个耶稣。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耶稣应该被复原。这个耶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耶稣与上帝合一,是一个精神历程。从佛陀和古代印度圣哲的角度来看,耶稣完成了觉悟。

一个有潜力成为救世主的年轻人,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学会了实现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本书的主题。

目录

作者序

上编 寻路

 一 雪地里的外乡人

 二 两个犹大

 三 屋顶上的上帝

 四 第一个奇迹

 五 神女

 六 荒野中的祈祷

中编 施行奇迹

 七 被俘与逃脱

 八 第四个人

 九 重生

 十 俘虏

 十一 第一个和量后一个

下编 弥赛亚

 十二 纯净的灵魂

 十三 旅人

 十四 赌注

 十五 世界之光

尾声

导读 耶稣和觉悟之路

试读章节

大多数人听到你叫他的名字都会应声,有些人甚至会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向你。外乡人动了动,开始动作很轻,只从结霜的头发上震落一些雪花。这不是解冻的问题。人和鲤鱼不一样。鲤鱼可以一个冬天冻在冰面里,春天湖面解冻时又会摇身复活。外乡人借助意念让自己人定,现在又借助意念出定。如果我让侍童看到这一幕,他一定会以为我在施邪术。

耶稣抬起头,目光茫然,他尚未完全苏醒。慢慢地,他看清了我。

“你是谁?”他问。

“这不重要。”我答。

我试图帮他站起来,耶稣推开我:“我来是为了见一个人。如果你不是那人,就别管我。”即便经过艰苦的跋涉,耶稣仍旧结实有力,他把我推得跪坐在地上。

耶稣没问他的马。他说一口生硬的希腊语,罗马帝国西部的市场上就说这种口音。他一定是旅行途中学来的。我懂一点希腊语,二十五岁左右,我像外乡人这么大时,从商人那里学来的。

“别固执了。”我说,“我来这里把你挖出来,你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雪墩——我还能是谁?”

耶稣仍不放心:“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你的问题不用回答,”我说,“你要找的人不用问也知道你的名字。”

这回耶稣笑了,我们合力拉直他冻僵的双腿。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马上又一头歪在我肩膀上。

“等一会儿。”他说。

这会儿我估量了一下他的身高。我比山里的村民高半头,耶稣比我高半头。他黑色的头发和胡须剪过,但并不齐整,旅人是没时间追求一丝不苟的。他脸色苍白,衬得褐色的眼睛颜色格外深。高山烈日,让人皮肤看起来像是酒囊的皮革,相形之下,耶稣的脸色堪称苍白。

耶稣让我用肩膀架着他上山,这说明他现在相信我了。他没再问我的名字。这很微妙,但我觉得这说明他早有所知。我对隐姓埋名这一点要求严格。若要离群索居,就不要把名字告诉别人,也别问别人的姓名。当地的村民即便和我来往多年也不知道我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我也是听过即忘,甚至侍童的名字也是如此。有时候我叫他“猫”,因为他的工作主要是逮住那些被香料和油引进神殿的田鼠。

走了半英里左右,耶稣直起身子,开始自己走。过了一会儿,他打破沉默:“我慕名而来。他们说你无所不知。”

“不对,他们说的是:我是一个腿脚不便的傻瓜,或者是一个敬拜魔鬼的人。实话实说吧——你是在幻象中见到我的。”

耶稣的表情很惊讶。

我说:“你知道的不必对我隐瞒。”我看了耶稣一眼,“什么也逃不过我的眼睛。只要你有眼睛,你就能看到。”

他点点头。我们完全信任了对方。

很快我们走到了我那狂风摇撼的茅屋。一进屋,我就从房梁上拿下一个裹着脏兮兮亚麻布的小包。

“茶叶,”我说,“真东西,不是这里人煮的大麦梗。”

我把一罐融雪放在火盆上煮,烟雾随着热量散发开来,因为我日常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烧火。茅屋的地板上也散落着混有稻草的同样的干粪。每年春天,女人们来到屋子里,卸下新一层干粪。

耶稣像农民一样蹲在地板上看。我要真是无所不知,我就会知道耶稣是在家乡还是在漫长的旅途中学会了这样的蹲法。从外面清爽的空气中走进来,我的客人被屋里的烟熏得眼睛湿润了。我拉开挡窗户的一块干兽皮,放进点新鲜空气。

“慢慢就习惯了。”我说。

我无意记下这次拜访,虽然在二十年中这样的拜访屈指可数。看着耶稣,他的身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知的人有种迷信:肩负特别使命的人要么是巨人,要么是怪物。现实并非如此。耶稣的眼睛像海洋一样深邃,像死亡一样黑暗吗?不。初次见到他的人会觉得,他的眼神中有种言语无法形容的东西。不过,一贫如洗的村姑满怀爱意地初次注视她新生的婴儿,那种眼神同样无法言喻。人同此心,只不过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

同理,一切言说都是上帝的言说,人们对此也不愿承认。耶稣说话和其他人一样,但其他人说话并不都像耶稣那样,这是一个谜。

第一个钟头,我们喝红茶。茶煮得刚刚好。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茶叶放了很多,不像我平常喝的茶那样清淡。我存的这些茶叶得喝一个冬天。

“我想我了解你的问题。”我说。

“你是说我来找你的原因?”

“这是一回事,不是吗?你找到了上帝,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最大的饥饿是永远也吃不饱。”

耶稣看起来并不吃惊。他要找的人就应该说这样的话,而不是先问一些问题。至于我,我见过一些通过幻象来山里找我的狂热青年,他们热情燃尽,很快就离开了,幻象成灰,随身带走。

“找到上帝是一回事,”我说,“成为上帝是另一回事。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

耶稣现出惊骇的表情。和其他狂热的青年不同,他找到我不是听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的牵引,就像一个孩子被牵着手领到我面前。

“我可不会这样讲。”他冷静地说。

“为什么不呢?不必担心亵渎神明,在这一点上不必。”我短促地轻笑一声,“‘亵渎神明’这个字眼用在你身上已经不下一百次了。别担心。没有人在看你。我关上门,本地神也不得进入。”

“我的神除外。”

交谈过后,我们不再说话,只是默不作声地坐着,茶壶在火盆上嘶嘶作响。沉默不是空白,它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沉默是我热衷探讨的秘密。沉默和光明。因此我毫不费力地认出耶稣身上的光明。

不仅如此。这个人还未出生时,路就为他铺好了。他还年轻,对他的路只略知一二,但只要再多了解一点,他就会看清整个道路。这就是引导耶稣穿越风暴、将我们的幻象交织在一起的原因。

他太累了,坐在那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开口向我讲述他的故事。言语汩汩而出,茅屋冰冷阴暗,使得故事听起来不像是真的。但这正和预料的一致。很久以来耶稣就怀疑,他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

我听了他的故事。但通过我的心灵,我看到了更多。听听他的故事,你自己来判断吧。P13-17

序言

本书讲述的不是《新约》中记载的耶稣,而是《新约》中未曾提到的耶稣。《福音书》作者对那段“失考的日子”缄口不言,而这段日子从耶稣的十二岁一直延续到三十岁。实际上,此前耶稣就消失了:耶稣诞生后唯一有记载的事件是他十二岁那年(仅见于((路加福音》)。逾越节期间,十二岁的耶稣在耶路撒冷和父母分开了,约瑟和马利亚觉察时,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焦急万分,回去找他,发现儿子Yeshua(耶稣的希伯来名字)正在神殿里和祭司探讨问题。除了这一处不同寻常的记载,耶稣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几乎一片空白。

然而((新约》记载以外,还有另一个耶稣——觉悟的耶稣。这个耶稣的缺失,我认为,使得基督教信仰大打折扣;因为耶稣虽然独特,但把耶稣说成唯一的救世主和上帝的独子,会让他之外的芸芸众生被排除在外,深陷困境。耶稣的神圣和凡人的普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数百万基督徒接受了这条鸿沟,其实本不必如此。耶稣会不会想让追随者——还有我们——能像他一样达到与上帝的合二为一?

我认为耶稣的确是这样想的,这是我所讲故事的前提。我追踪那位拿撒勒年轻人从寻路到成为基督所走过的道路,我勾画了一幅觉悟的路线图。没必要凭空发明这幅图,觉悟在他的每个年龄段都存在,从痛苦和疏离到极乐并与上帝合一,这幅图清晰可见。我把耶稣放在这幅路线图上,因为我相信他就是这样走过的。当然,固守成见的基督徒会反对,甚至会激烈反对。他们希望耶稣一直是独一无二的,是唯一一个集人神于一体的人。但如果耶稣属于这个世界——我相信这一点——那他的故事就不能把其他所有了知神意的人排除在外。在这部小说中,耶稣仍是救世主,但不是唯一的那个。

一开始,我处理耶稣那些缺失的日子并不得心应手。重新写一本《圣经》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如果决定用世俗的基调呈现耶稣,就要冒否定耶稣神性的危险,而耶稣的神性绝对是真实的。我希望能带给基督教信徒和所有寻路人更多启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耶稣带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他忧心暴力和骚乱,他怀疑上帝是否在倾听,他深深陷入这个问题:“我是谁?”我的本意绝不是要质疑《圣经》中耶稣的教导,而是想象出他是如何得出这些教导的。

那么,耶稣作为一名年轻、困惑的寻路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在几种可能之间纠结。我可以假装这是一本传记佚本,但传记得建立在事实之上,而此处我们掌握的事实少之又少,除了耶稣家人的名字几乎一无所知。耶稣是否识字?他受过多少《托拉》的教育?他的生活和罗马文化毫无相干,还是与罗马帝国殖民者及士兵交织在一起?没人能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

最近学界甚至怀疑耶稣是否是木匠,一些权威学者认为他父亲约瑟更有可能是个石匠或一般的“散工”,什么活儿都干的手工业者。况且,《新约》也并非传记。耶稣周游各地,天赋异禀,但为何偏偏他才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新约》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是以偏概全的。何况,《新约》写于动荡年代,当时其他弥赛亚的人选也极有竞争力。  另一个选择是把这本书写成心灵历险记,任想象力自由驰骋。心灵历险记不受限制,可以不受事实检验。我们可以想象耶稣在希腊古城以弗所的某个魔法师学校上学,或者拜访过帕台农神庙,坐在柏拉图弟子的脚下。但这样做似乎过于牵强。

最后一个选择,我可以接受《福音书》中人们熟悉和热爱的耶稣,并向前追溯。这条路最稳妥,写一本《夺宝奇兵前传》之类的书,吊起我们的胃口——我们熟悉的英雄就要来了。如果《福音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善心和智慧的人,此人必然早慧,孩提时代就充满爱心、同情心、善心和智慧。随着年岁增长,这些品质开花结果,终于在三十岁那年,基督横空出世,让表兄约翰在约旦河里为他洗礼。

但反复掂量这些选择之后,我发现《圣经》中失于记载的不只是一个耶稣。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耶稣渴望我们的了解,应该让他复原。对我来说,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耶稣与上帝合一,也是一个精神历程。从佛陀和古代印度圣哲的角度来看,耶稣完成了觉悟。这才是我真正的主题。~个有潜力成为救世主的年轻人,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学会了实现自己的潜力。

我希望我能满足读者最大的好奇心。与上帝合一是什么感觉?耶稣走过的道路是否也能成为我们要走的路?我相信是的。耶稣教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光鲜的榜样。他告诉使徒,他能做的一切,他们也可以做,甚至做得更多。他把他们叫做“世界之光”,一如他这样称呼自己。他指出,天国是永久沐浴神恩的状态,而不是远在云端背后。

简要而言,《新约》中失于记载的耶稣,在这本书中最后成了在很多方面对现代人最为重要的耶稣。他寻求救赎的热望在每一颗心灵中激荡。若非如此,这个充满争议、广受轻贱、游离在公元一世纪犹太社会边缘的拉比…的短暂一生就无甚重要可言。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拉比已经永远地嵌入神话和符号之中。我不想让本书中的耶稣成为崇拜的对象,更不愿意让他成为不容更改的既定形象。故事中的事件都纯属虚构,但在更深的层次,耶稣对我来说面目如生,因为我得以一窥他的心灵。灵光一闪胜过祈祷终日。我希望读者亦能如是思维。

迪帕克·乔普拉

2008年5月

后记

你知道,当地的村民对我抱有一种迷信态度。他们认为我会邪术,我认为他们很麻烦,所以我们彼此敬而远之。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大多想不起我来了。我像一棵弯弯曲曲的树,在长风浩荡的山顶存活下来。就像山顶那棵松树,长满节瘤的松树,傲然屹立。

所以,我失踪时侍童吃了一惊。现在,他已长大,差不多可以接祭司的班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侍童抱着一堆木柴吃力地来到我的小屋,却发现大门敞开。门肯定已开了一段时间,因为风把我微薄的家当吹得满地都是,椅子也吹翻了。

从此再没人见过我。

山脚下山民从不涉足。冬季的风暴过去了,车队越来越多。我下得山去,在路边找一个地方,注视来往车队。一天,一辆马车停下来,下来一个人。他走了几步,跪在地上,双手握着一个小小的木头十字架。

我等了几分钟,然后说:“我认识他。”

那人回过头来:“怎么可能?我是第一个走这条路的使徒。”

我耸耸肩:“那我也认识他。”

我招手让他过来,火盆上正煮着一壶粗茶。那人接受了,不仅仅出于礼貌。他开始讲话。他从一开始就追随耶稣。他口若悬河,饱含热情,谈到弥赛亚,谈到人们奇迹般纷纷归信,像野火蔓延。他说,很多人见到耶稣复活。他叫多马,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感染了,激动得忘记喝茶。

我提醒他喝茶,他微微一笑:“人不单靠茶活着。”

我问起犹大。

多马吃了一惊,我这个干瘪得像只猴子的老头居然知道犹大。他摇摇头。

“叛徒,魔鬼。活该他吊死。”

犹大是自杀。他把该亚法的银子摔到他脸上,然后就上吊了。

“他吊死在一棵花朵怒放的树上。”多马说,“一夜之间,白花变得殷红如血。”

我点点头。“这么说,犹大该受诅咒,你是有福的多马。很好。”美德总要恶行衬托。多马疑惑地看着我。

“这是真的。”他坚持说,“耶稣死而复生以后,我探摸过他的伤口,这也是真的。”

我盖上火盆,干粪散发出股股浓烟。“真实就像上帝一样神秘。”

赶车人在招呼多马了,他们已被车队落下太远。多马不情愿地站起来,想利用最后的机会说服我。

“如果我能向你证明,我的主人死而复生,你愿意跟从他吗?”

“不。”我说,“我会跟从他,因为我必须这么做。”

多马一愣,但还是站在马车旁等我收拾火盆和背包。我本来可以坐到车上,但我执意步行。我走过无情的风暴。多马被村里的孩子用石块赶出镇子时,我和他一样承受奚落和石头。泉眼干涸时,我用布蘸烂泥里的脏水喝。

我们要去哪儿?我没问,也不在乎。我欠耶稣的。我激他改变世界,他做到了。不管我们在哪儿,眼前总有光明。睡觉时我仰望星空,星星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入口,通向另一个世界。有时我来到此岸与彼岸的界限,在那里见到耶稣。我们从不说话,只是沐浴在光明之中,这光明驱除了一切幻境。  我没有向多马提过这些旅程。他会相信我,但肯定不会相信耶稣也把犹大带去了。

“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灵魂。”我对犹大说,“你自愿在尘世扮演恶人的角色,你一定很爱耶稣。”

犹大接受表扬时很谦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尘世是上帝的孩子,我怎么能不帮助孩子呢?”我们都知道,没有犹大,也不会有基督教这种新生事物。

当然,现在这已不是新生事物了。上吊的树有时会被叫做犹大树。多马是有福的多马。所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为什么?富饶与贫穷,疾病与健康,生命与死亡交替上演,但在每个灵魂的生涯中,表象剥落那一刻,造物都用同一个声音合唱。

和散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子耶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迪帕克·乔普拉
译者 刘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75015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8-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HaeperCollin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58:29